• 登录  |  注册

  • 回顾和梳理“9.11”事件后美国航空公司自救攻略

    綦琦 编 辑:孙文瑾 2022-10-28 13:29:00

       

      “9.11”事件是美国航空公司的至暗经历。2001年9月11日上午(美国东部时间),两架民航客机被恐怖分子劫持并撞向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塔致使其坍塌,第三架被劫持民航客机原计划撞向华盛顿五角大楼但未遂。在短短数小时内,“9.11”事件造成了2977名平民遇难及19名劫机者死亡。在事发后的数周内,全美民众对航空出行的安全信任感全无,美国航空公司集体陷入“市场需求归零”的巨大挑战。笔者谨以此文,复盘“9.11”事件爆发后美国航空公司的浴火重生之路,梳理美国航空公司的重启市场攻略,试图探索克服偶发事件引致“市场失灵”的创新之道。 

      一、回顾“9.11”事件后美国国内航空市场表现 

      “9.11”事件之于美国国内航空市场的影响归根结蒂是乘客的航空安全信任危机。且不论恐怖分子如何精巧策划和长期潜伏,事件发生前美国航空运输安全检查“形同虚设”也确实是不争之事实。乘客对更加便捷的机场出行需求和对更加安全的乘坐飞机要求,似乎是长期存在且无法根治的表面上“不可调和”的矛盾,不仅在美国,更是在全球。在“9.11”事件发生前,全球范围内针对航空器的恐怖袭击事件并不鲜见,但多为以炸毁飞机或劫持飞机等结果收场,目标仅局限在飞机本身,其波及面相对较小且容易用时间抹去无关民众对其的短暂记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大部分机场未强制要求安检流程,少数设有安检环节的机场,其安检工作也是由私营企业所提供,实施过程中往往敷衍了事。不实施登机前安全检查确实可带给乘客乘机出行最大的便捷,但也是实质增加了航空安全隐患。“9.11”事件实属偶发事件,但其让全球公众意识到了一个既不愿意接受但又客观的事实——劫持飞机为恐袭工具,对地标性建筑或城市发动攻击。“9.11”事件的发生使得针对航空器的恐怖袭击范围瞬间变得极大且不可控,伤亡也不仅仅局限于飞机上的机组与乘客而是更多地面公众。航空安全问题升级成为了包括乘客在内的全球民众所永远不能被忘却的痛苦回忆。这也是“9.11”事件短期导致美国国内航空运输市场需求下跌的根本原因。“9.11”事件对美国国内航空运输市场短期影响参见图1。 

       

      1:美国前20大航空公司2001.8-2001.10周航班量示意图(数据来源:OAG 

      二、梳理“9.11”事件后美国航空公司自救逻辑 

      “9.11”事件前后,美国航空公司的股份均为私人资本持有,出于市场公平考量拒绝带有美国政府背景的“国资”参股。面对史无前例的偶发事件带来的短期甚至是中长期“市场失灵”,采取了积极的自救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9.11”事件对美国国内航空运输市场中期影响情况参见图2。笔者粗略梳理了美国航空公司的自救逻辑,现汇总为以下三点: 

       

      2:美国前20大航空公司2000-2003年月度航班量示意图(数据来源:OAG 

      1.抱团取暖,降本增效 

      总体而言,美国国内航空市场在“9.11”事件后恢复较快。在数量方面,美国国内旅客运输量在经历两年零九个月的短暂下跌后就从“9.11”事件迅速恢复,在2003年就恢复了同比增长,2004年国内旅客运输量较爆发前的2000年实现同比增长约6%。笔者认为:其深层次原因在于航空运输在美国国内中长途旅行市场中具有绝对垄断优势,在不存在类似中国高铁的快速地面交通工具作为替代的情况下,超过800公里的“长距离”出行,美国民众的唯一可行出行方式就是“坐飞机”。尽管乘客还在处于航空安全焦虑期,但是他们没有选择,只能冒险乘机;在质量方面,美国航空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平均票价恢复情况显著滞后于运输量,全行业直到2006年才实现“9.11”事件后的年度扭亏为盈,笔者认为:其背后逻辑是市场“供给大于需求”,迫于对航空出行安全的担忧,在无选择的条件下民众会放弃出行,非必要性的度假市场需求量显著下降,由此断定“9.11”事件对美国航空公司的实质性影响是四年时间。 

      在此期间,以美国航空、达美航空、联合航空、全美航空、西北航空、大陆航空六大老牌航企为代表的美国全服务航空公司抱团取暖,利用相关行业协会的行业协调和沟通机制,以适度平衡国内航空旅客运输市场的可利用座位数供给和建立松散价格联盟等聚焦举措,力求运用多种降本增效的工具努力维持它们在因9.11”事件引致的市场需求不足的环境下“生存”。在美国航空业界,降本增效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国西南航空的绝境逆袭,凭借其首创的低成本航空模式所产生的“极致”效果,成功实现了在“9.11”事件发生的随后五个航季,美西南除包机外合计执飞近120万个航班,平均每个航班的乘客人数比事件前增加了2.3个,其每座位英里成本仅为6.3美分。低成本航空模式展示了其相较于全服务航空模式对乘客的超常吸引力。 

      2.游说政府,提升安全 

      简而言之,“9.11”事件带给美国国内航空市场是源于航空安全危机的消费信心缺失。美国航空公司管理层一致且清晰地认识到“需求不振”的根源,并努力以美国式“政商规则”尝试从根本上重塑美国民众对航空安全的信心。作为代表北美航空公司利益和诉求的商业协会,美国航空公司协会(英文全称:Airlines for America,简称A4A)在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政府幕僚和职业说客,A4A代表美国航空公司成功地说服了美国政府,使其为避免“9.11”事件重演,全面提升航空安保能力,大幅增加政府在事关航空运输安全的包括且不局限在安全流程再造、基础设施升级、安检设备采购、专业人员训练等方面的财政预算和资金投入。事实也证实了美国航空公司“游说政府、提升安全”的策略是行之有效的。在“9.11”事件发生之后的三个月,美国政府通过了责成美国交通部与国土安全部联合组建并成立了美国交通安全管理局(以下简称:TSA),随即开始负责美国全境公共交通的安全事宜,其重点就是机场的安检工作,对每一名旅客及其行李进行安检。 

      TSA的成立及由其负责实施美国国家层面的航空运输地面安全管理和机场安全检查客观上全面提升了“9.11”事件后美国航空安全的整体保障能力,达到了美国航空公司管理层所期待的以“最低成本”重拾国内乘客信心以便重启市场需求的战略目标。美国国内航空市场能在短时间内就从“9.11”事件的阴霾中企稳恢复,TSA的组建及其行使的国家安检职能着实功不可没。 

      3.恢复市场,战略重组 

      一体两面,“911”事件后全美航空运输市场恢复是行业的,但是其引发的市场波动却成为压垮个别美国“老牌航企”的最后一根稻草。美国航空公司的多措并举使得乘客重拾对选择航空运输方式出行的信心,具体表现为数量指标用时不到三年就重回正轨。但是,随着以美西南为代表,奉行“效率至上、成本为王、低廉票价“为特征的低成本航空模式被乘客广泛认同和接受。低成本航空公司通过”单一机型、单一舱位、高客座率、高飞机日利用率、低销售费用、低管理费用“的“两单、两高、两低”成本及费用管控模式,成功实现了对美国传统全服务航空公司的巨大市场竞争优势。“911”事件后,美国国内航空运输市场整体快速恢复,但是乘客更多选择的低成本航空公司提供的服务,传统航空公司的国内市场份额始终未达到2000年的水平。以20多年后的市场观察,美国传统老牌航企在美国国内市场也纷纷采用了类似于美西南的差异化产品模式才基本稳住国内市场份额。没有跟上市场变化节奏的老牌航企只能破产重组。最终,美国达美航空和美西北航空在2005年均因经营不善提出破产保护;2008年,达美航空兼并美西北航空成立全新达美航空; 2010年美国联合航空与美国大陆航空战略重组,组建全新美联航;2013年美国航空和全美航空战略重组,组建全新美国航空。至此,现阶段的美国三大传统航空巨头“组队”完成。客观而言,美国“六大老牌航企”战略重组的真实原因确是自2008年从美国开始并且波及全球近十年的金融危机引致的资本层面操作,但“9.11”事件引致的市场波动及其后的低成本航空模式在美国大行其道也显然是其中必要条件之一。 

      三、消除偶发事件引致“市场失灵”的路径思考 

      偶发事件是指:在某种过程中遇到的事先难以预料、出现频率较低,但必须迅速作出处理的事件,其根源在于非系统性风险的短时间内释放。“9.11”事件就是偶发事件,也确实导致了美国国内航空出现“市场失灵”。市场是短期失灵还是将演变为中长期失灵的关键就在于市场主体的及时应对策略和果断行动措施。现阶段,国内外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俄乌之间军事战争全面爆发、各种自然灾害全球范围内频发、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等“偶发事件”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全球航空业,也必然包括我国相关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民航业发展事关国计民生、影响经济大局。自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以来,长期“白菜价”的机票价格、低航班执行率和低上座率、全行业千亿级的巨额亏损等均昭示了我国民航运输业供需失衡、市场失灵的事实。以史为鉴,我国航空公司亟需从其美国同行在“9.11”事件后堪称完美的自救操作中寻找灵感和谋求启示,协同起来、前瞻研究、科学制定国内外防疫常态化消除国内航空“市场失灵”的可行路径。笔者倡导适时启动我国民航全行业短期适应性调节政策,具体建议如下: 

      1.阶段性实施竞争性航线机票限价 

      考虑到我国现阶段防疫政策的地方性差异和各地疫情偶发的事实,避免民航领域“谷贱伤农”和低价倾销对全行业可持续安全发展的不利影响,助力国内航空客运市场从失灵回归常态。建议我国航空公司实施为期1-2个月的限制机票最低价格的行业政策,基本特征为:突出阶段性,及时根据实施情况和市场恢复效果做出政策延续或退出;明确适用性,该政策仅适用在由3家及以上航司共飞的竞争性航线;彰显精准性,机票限价标准应以覆盖航司执飞航班全部直接成本为依据并由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面向公众发布。 

      2.对接国际标准并逐步放款国际客运 

      加强与外交部、卫生部、国家卫健委等有关部门开展建设性沟通,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有选择采纳国际民航组织、国际航协制定的并被境外国家广泛认可的国际旅客运输防疫技术标准,在符合我国防疫要求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逐步增加国际客运航班,让在防疫方面做得更好的中外航空公司能获得来自市场的盈利回报。国际客运市场恢复才能真正化解国内客运市场运力超配的难题,进而加速实现国内市场供需趋于平衡。 

      3.共享要素资源和短期跨航司联营 

      国外航空公司为缓解经营压力已经在寻求合适的伙伴开展联营合作,共享资源、互补运力、提高收益。在我国航空安全管理压力较大的现阶段,推动国内航司之间的重组兼并是不具备条件的。提质增效、缓解竞争、共克时艰等目标的达成,唯有我国各种所有制、各种规模的航空公司暂时摒弃竞争思维,放弃零和博弈措施,加强基于各自比较性优势、要素资源共享的短期市场合作联营等务实举措,共同推进国内航空客运市场尽快回归常态。 

      综上所述,对我国民航国内客运市场中长期发展向好的信心十分重要。虽然疫情尚未结束,市场不振、油价高企、汇率波动等不稳定因素持续扰动,但它们终究是偶发事件,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现阶段,我们更需要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高视角来看待并认知疫情蔓延偶发性、市场失灵暂时性、要素价格波动阶段性和我国民航产业高质量发展必然性之间的辩证逻辑关系。(作者:綦琦 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原文首次刊发于《大飞机》杂志,文字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