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疫情下民航复工复产思考

    朱江 编 辑:王蕾 2020-08-14 09:07:00

      民航,一直以来被视为联通国家间与地区间最快捷有效的交通方式,也是构建“地球村”、增强各地域间人员流通的最佳方案,各国家或地区都利用民航的这一特点,构建起“一小时交通圈”、“十二小时交通圈”、“二十四小时交通圈”等增进人员流动和资源共享的航空枢纽,并将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全球化”的进程,为了将病毒隔离,大面积的停航对民航业造成了极大冲击。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国际客运市场方面,今年6月份国际客运需求同比去年暴跌96.8%,仅比5月份跌幅(98.3%)略有改善。运力下降93.2%,载客率下降44.7%至38.9%。各区域在6月份的表现不尽相同。拉美航空公司客运需求同比暴跌96.6%,运力下降95.7%,载客率下降17.7%至66.2%,位列各地区首位。

      随着离汉通道重启,国内疫情由“逐渐可控”向“防疫常态化下的加速复工复产”转变。经济复苏,最先带来的就是各地区间的人员流通,而民航业则是最先嗅到这一“复苏气味”的行业,相比较春节期间国内的航空业寒冬,现在的民航业可以说“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根据民航局统计数据显示,在经历了春节期间的客运“最低谷”后,国内旅客运输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呈现明显的“V”字型趋势,并且趋向更加陡峭,这不但体现国家经济正在稳步并加快复苏,同时也体现出了国民对民航的刚需。但是,我们依然要警惕国内疫情的局部偶发,从6月份北京疫情再次出现,到7月份乌鲁木齐、大连接连出现疫情反复,我们要认识到,疫情只是暂时在国内可控,“零病例不代表零疫情”,在这样的环境下,航空公司又如何调整和运行呢,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和研究。

      一、加强对航空市场预判

      当前形势下,航空市场瞬息万变,伴随着国内复工复产,再加上暑期客运的开始,一些热点区域的航空市场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客货量有明显的季节性、经济性特征;反观国际,市场需求成为刚需,归国航班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但是由于各国政策不同,航线的实际执飞量变数较大,同时,在国内偶发性的病历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势必会对某一地区的航空业造成短时间的影响。在这种大环境下,民航企业必须提早对航空市场的发展趋势有所把握,对发展方向有所预判,对突发事件做好处置准备及应急预案,比如,可以利用机票预定量或采取网上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的大数据,对航线结构进行及时调整及优化,利用对各个大中型企业或地区重点企业咨询、走访,掌握其对于民航的潜在需求,以及在全国复工复产中,民航能够提供的支持。通过合理调配运力,调换机型,加开航班,甚至跨公司合作等方式,加速推进民航业的恢复。

      二、提早对民航风险预警

      尽管国内疫情期间,航空业并没有出现完全停滞的状态,但也仅仅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维持运行,在国内“复工复产,六稳六保”提出后,随着航班量的迅速增加,一些潜在的风险势必会逐渐出现。从内部来说,人员由于前期的低水平运行,导致技术生疏,专业水平和技能有下降的风险。尽管各航空公司会在初期利用线上培训等多种方式对员工进行持续培训,加强其知识储备及应对能力,但毕竟是在脱离实践环境下进行的,在突然转入实际操作时,必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发生,再加上航班量增加迅速,多方面压力下,会造成人员疲劳,甚至有“疲于奔命”,“顾此失彼”的感觉。从外部来看,航班恢复高峰正好与恶劣天气多发的夏秋季高度重合,这个季节雷雨、台风、恶劣天气频发,容易导致大面积航班延误、返航或备降,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全行业人员提早发现潜在的风险点,深挖根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醒,积极整改,将潜在的甚至是已经暴露出来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优化,要按照民航局局长冯正霖提出的防“忙”中出乱、防“闲”来麻痹、防“慌”中出错,守好安全底线。同时开展好“三个敬畏”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从业人员作风建设,确保民航运行安全。

      三、提早做好航班恢复准备

      前面我们提到,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复工复产后,结合经济市场流动性,旅游季节热点性等国内刚需特点,民航客货量势必会有持续的指数性增长,那么,也就要求相关各行业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准备。比如,航空货运的转运及仓储,旅客大流量的处理,本站或备降航班的旅客安置等等,都需要各部门提前做好预案,将之前处于“休眠”状态下的应急体制重新调动起来,甚至需要与政府部门形成联动,高效且妥善的处理相关问题。试想一下,如果已经出现迹象了才去着手准备,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混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便是这个道理。

      除了提早准备,各环节还需要持续的跟进。

      1.持续跟进国家相关规定和制度

      在疫情下,当前的国际环境存在着诸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国家也根据疫情以及环境制定和调整了诸多的相应政策,比如国家卫健委的疫情防控指南,再或者民航局提出的“五个一”及其奖惩制度,这些不仅仅需要民航人去遵守,更需要去主动积极的配合,加强或凸显民航业在国家交通运输业,乃至国际舞台上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国家的政策调整或改变,针对热点和重点区域按需依令调整结构,调配运力,快速积极的做出响应。

      2.持续跟进疫情变化和地方政策

      多位专家都在提醒今年秋冬季可能面临二次疫情,这不仅仅是在提示“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复工复产”中“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重要性,更是给各位民航人提了一个醒,尽管现在民航业在加速恢复,但同时我们要在恢复过程中警惕潜在风险,防范“二次疫情”。当前,仍然会有某些地区的局部疫情发生,民航业不应仅仅看到局部疫情的风险,更应将此看作是对自己的警醒和考验,疫情并没有过去,防控仍需持续,对于各地区间针对外来人员的要求和限制,民航业不但要自知自觉,更要提醒旅客相关措施及其意义,做到全民全行业联动,避免疫情的再次发生。

      3.持续跟进民生和经济的需要

      我们常说,民航的晴雨表就是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指示,民生和经济需要什么,民航就应更主动的提供什么,它不仅仅是提供航空器那么简单,更牵扯到诸多门类及各行各业,从制造业到服务业,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更是不计其数,根据民生和经济的需要,深入发掘,更能为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另外,民航业的时效性也是交通产业中最高的,各航司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把握民生和经济的需求,互利互补,在全国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国内经济正在稳步向正常增速恢复,结构也逐渐优化,在这一环境下,民航业的提早预判与持续跟进不但积极响应了全国“复工复产,六保六稳”的政策,更是将恢复中的各行各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战略作用,同时也为我国实现“民航强国”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朱江 单位:南航大连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