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基于国家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 对民航企业开拓国内航空市场内循环的探讨

    顾胜勤 编 辑:李海燕 2020-09-07 10:35:00

      如今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中央基于国内发展形势、把握国际发展大势作出“双循环”的重大科学判断和重要战略选择。“双循环”的提出不仅是百年变局下修复经济均衡的应对之策,更是长远驱动内外经济均衡水平的跃升,成为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关键一步。对于“双循环”的关系中央非常明确的表述: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基于国家这一战略,对民航企业如何构建国内航空市场内循环体系做一探讨。 

      一、民航企业用“需求再创造”新思维来构建完整的内循环体系 

      创新思维首先是认知的创新,“需求再创造”是我们对市场需求的再认识,对民航企业构建国内航空市场内循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运用创新思维审视国内航空市场的需求 

      做好内循环必须抓住市场需求。对于疫情之后如何看待国内航空市场需求,需要我们用创新思维与战略自信来认知未来的航空市场需求,它关系到民航企业未来的发展。对于未来国内航空市场是否存在巨大的需求,答案是肯定的。基于以下几点: 

      其一,人口基数。我国人口14亿,目前航空人口只有3亿多,市场潜力巨大;我国人均出行次数只有0.47人次,是美国(2.48人次)的19%,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0.87人次。从人口出行次数看,不要与美国相比,只要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0.87人次就是现在需求的倍数。可见,人口基数是国内航空市场内循环需求重要的基石。 

      其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提高对航空需求会显著上升。据国家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户籍城镇化率为44.38%,按总人口14亿来算,农村户籍人口还有7.8亿人。如果这7.8亿人的月收入都能提高1000元,农村户籍人口每年的总收入就能提高9.3万亿元,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逐步提升,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巨大航空市场需求 

      其三,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拥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大于美国人口总量中等收入阶层是航空市场需求的中流砥柱。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预计我国将会在2025年左右步入高等收入国家,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实现翻倍,从现在的4亿将扩大到8亿,相当于两个美国人口,这不仅仅是需求数量巨大的增加,更是需求质量的提升,毋庸置疑,未来中高端航空市场需求无疑有着巨大的潜力。 

      由此可见,基于人口基数,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逐步提升中产阶级人数的不断扩大国内航空市场存在着巨大的航空需求空间,它是构建内循环重要基石,也是民航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础。 

      2、运用“需求再创造”理念促使市场需求形成良好的内循环体系 

      市场需求需要供给方来满足。从内循环的角度看,市场需求与供给应该相匹配。民航企业作为航空市场的供给方,需要有“需求创造”的睿智与创新思维来撬动或激发市场需求。 

      其一,价格弹性系数是激发与撬动航空市场潜在需求有利的杠杆 

      市场需求分为两种,一种我们看到市场中浮出水面的现实需求,另一种市场潜在水下我们一时没有发现的潜在需求,这种潜在的需求有待我们发展与激活,它需要有“需求再创造”的睿智用价格弹性系数来满足潜在的航空市场需求。这次疫情中东航运用价格弹性杠杆率先推出“随心飞”,一经推出立即得到市场供需方的强烈反应,需求方购票踊跃,供给方纷纷效仿,一时各种“飞”层出不穷,春秋的想飞就飞、南航的快乐飞、华夏祥鹏的无限飞等等,低迷的航空市场需求得到了激活,“需求再创造”成了明显,而且其效果不菲。这在航班的客座率上得到了充分的证实。东航6月27日虹桥飞成都航班为例,当天东航MU5401、MU5405、MU5411、MU5477,4个航班“随心飞”旅客占比全部超过90%以上,早班机MU5401更是达到了96%的高客座率。可见,“需求再创造”的理念需要践行,市场潜在的需求需要供应方挖掘与激活。市场检验的结果告诉我们,价格弹性是撬动市场需求有力的杠杆,性价比永远是市场的真谛。至于对机场同样可以利用价格弹性系数来撬动旅客在候机楼的消费热情。遗憾的是,机场没有很好使用价格杠杆机制,导致机场同样商品价格高于机场外的市场价格,旅客对此怨声载道,用脚投票采取在机场尽可能不消费的方式,使得机场本来具有现实的市场需求变成没有需求。这几年,情况虽有改进但还是不尽人意,机场依旧没有成为旅客的消费场所。可见,如何利用价格杠杆刺激旅客消费需要机场管理者认真思考,它不仅仅是旅客消费的问题,更是机场如何从运营转向经营的转变。 

      其二,运用“需求再创造”理念使航空产品成为商品 

      撬动与激发市场需求最有利的武器是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需要指出的是,产品不等于商品,没有得到市场需求的认可产品永远是产品!只有适合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转化为商品。能否将产品转化为商品,需要“需求再创造”新思维。 

      首先要运用“需求再创造”的创新思维理念来颠覆传统的航空产品设计观念。多少年来,民航企业对产品设计的思维模式是:资源产品需求,这种思维方法有两个弊端,一是以自身资源为出发点,我有什么给市场什么,这种方法很难满足多样性的市场需求。二是被动型的利用现有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与组合自身的资源,无法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在互联网条件下,我们应该摒弃这一传统产品设计思维,用“需求再创造”理念思维来设计产品,即需求资源适合市场需求产品。首先是以需求为导向,挖掘市场需求,然后整合自身资源,将资源利用最大化,再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无疑是产品走向商品的捷径,也是实现国内航空市场内循环最佳的途径。

      其次,运用“需求再创造”思维根据市场需求的多样性提供多样性的航空产品。互联网对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使得行业的界限模糊,企业间鸿沟被填平,社会需求也产生裂变,形成相互交叉的多元化状态。就民航旅客需求而言,航空产品不再是简单的位移,包含了整个旅途的各种需求。这对航空产品提出了新要求,航空产品不能再是单一的A点到B点的位移产品,而是应该提供适合多元化市场需求的航空产品。针对市场这方面的变化国内一些航空公司开始尝试,他们用产品的多样性来适应多样性的市场需求。例如,深圳航空做起了文创产品,把枕头眼罩带进直播间,立志打造自己的独有品牌。四川航空摇身一变,成了疫情期间最“麻辣”的飞机,推出家用火锅套餐,最低200多元包邮到家厦门航空还为返工之后没有食堂的企业开通了企业团餐定制服务等等,这些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需求再创造”是确实可行的,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待于我们发掘,企业潜力需要我们努力挖掘。

      二、运用产业链平台经济理念构建完整的国内航空市场内循环体系 

      构建完整的国内航空市场内循环体系供给方是主要方面。在民航局党组理论学习会上冯局长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实施扩大国内航空需求战略,使民航行业更多依托国内航空市场实现良性循环,促进民航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推动构建以我为主、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航空运输新发展格局。这里关键的是,作为供给方的民航企业自身要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运用创新理念把企业打造成产业链的平台 

      民航企业要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是关键词,它需要除旧立新,需要创新理念,没有创新的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从谈起。 

      其一,摈弃民航传统企业理念,打造航空产业链平台经济 

      在互联网条件下平台经济是企业走向未来的通途。民航企业需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把企业作为航空产业链平台经济来运作。平台经济的核心价值是汇集信息、精确匹配供给和需求。众所周知,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看,市场中可能有需求,无供给;有供给,无需求;或者供给和需求都有,但相互找不到对方。而平台化的功能正是实现信息的高效流动,将无数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连接在一起,使得双方能够实现低成本的沟通。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平台化将成为未来经济活动中关键的组织形态,民航企业走向平台经济是经济发展必然趋势。为此,我们应该尽快转变观念,把企业作为平台经济来运作,站在平台经济的高度来构建国内航空市场内循环。 

      其二,打造民航企业平台经济的核心是优化和稳定供应链 

      民航企业产业链的平台运作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扎根在航空产业链中,以航空运输产业链构建自己的生态圈。“优化”是根本,打铁需要自身硬,充分利用信息与数据技术汇集产业链中的各种需求信息,尤其是旅客在整个旅途中的各种需求,甚至旅途外的需求,以创新理念重新配置生产要素精确匹配供给来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力求做到航空产业链供需完美的结合。“稳定航空运输产业链的核心是安全与服务。没有安全就没有航空企业的生存,安全永远底线,安全又是民航服务的重要内容。服务是民航的永恒话题,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用良好的服务体验留着用户与客户,服务好今天客户创造明天的市场,用安全与优质服务达到稳定航空运输产业链的目标。 

      其三,构建完整国内航空市场需求内循环体系的重点是“循环” 

      构建航空市场内循环不是单纯的市场需求,而循环”,是指让需求供给之间形成配套的产业链循环强调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构建完整的国内内需体系不是一朝一夕建成,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我们运用创新思维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来打造产业的生态圈。如何做到内循环是民航企业的必答题。作为航空公司不仅要发挥航空长距离快捷的优势,而且要利用航空产品的特点穿梭在整个产业链中,用优质产品来构建国内航空市场的内需体系逐步建立航空产业的生态圈。作为机场,一方面加快推行“四型机场”建设,另一方面,机场从传统运营角色转变为经营角色,充分利用机场具有引发高端要素聚集的特点,把机场作为平台经济来运作,使机场成为区域经济的纽,形成自己的生态圈 

      2、构建航空市场内循环体系需要政府的扶持 

      构建航空市场内循环是民航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单单靠民航企业自身难以完成,需要政府引导与政策的扶持。 

      其一,政府引导民航企业树立构建“航空产业链”的理念。要明确在互联网条件下“内循环”构建产业链是未来民航发展的趋势,是民航企业的共同责任,全民航必须要有“大民航”意识,统一理念,统一目标,齐心协力才能构建真正的行业产业链。就统一性而言,民航系统是半军事化,统一理念与目标不是障碍,关键是要做到行动落实不打折扣。另外,作为民航企业要意识到不能各自为政,企业生存只能依附产业链上,别无选择,唯有携手打造航空产业链才有企业未来的发展。 

      其二,构建完整的国内航空市场内需体系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就目前当前行业发展仍旧存在基础还不够稳固、发展需求快速而保障能力不足、无论是航空公司还是机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行业管理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有些政策或制度由于市场发展的已经不适时宜,有些是市场发展的快需要新政策扶持,而政策滞后迟迟不出台等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发展,这些都需要加快步伐来统筹与协调解决,及时出台各项政策来引导、扶持,尤其是一些中小航空公司与机场更需求政策的扶持。 

      三、利用数字经济理念构建完整的国内航空市场内需体系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它是推动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主力军。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数字经济来构建国内航空市场需求的内循环。 

      1、用数据资产来构建民航国内航空市场内循环体系 

      数据是数字经济核心。在数字经济条件下,数据信息及其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决定竞争力强弱的发展新模式。对于数字经济的认知,我们还处在认知的初级阶段,对数据是资产的认知更是滞后,这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把数据资产作为构建国内航空市场内循环体系的重要内核。 

      其一,运用创新理念让数据成为资产 

      在数字经济条件下,数据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已成为社会的共识长期以来民航业对数据资产认识有点“色盲”。其实民航有着天然的数据“金矿”,遗憾的是没有很好挖掘,导致数据“金矿”长眠。如今,我们应该迅速转变观念,让数据变成资产。首先要对已存的数据资产分析,包括供求各方面的数据分析,用数据寻找市场需求,用数据来决策,然后根据数据生产匹配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实现数据的价值,让数据转变成资产。其次对数据资产的进行治理与应用,对数据资产不能束之高阁,需要对数据的计算、存储、治理、模型、安全、成本等领域进行治理,将数据从获取到数据处理再到数据应用,实现数据再运用。我们应该明确,对数据治理的过程是优化数据的过程,是寻找与发现数据价值的过程,是让数据成为资产铺平道路的过程。毋庸置疑,运用数据来构建国内航空市场内循环的体系是民航企业的必经之路。 

      其二,让数据共享成为构建国内航空市场内循环体系的支柱 

      实事求是说,民航业对数字经济的认知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对数据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民航业内存在大量的数据信息孤岛,信息不共享,数据不共用已经严重阻碍民航发展的步伐。如今,我们要构建航空市场内循环体系必须将数据信息孤岛链接成链,实现数据共享。其实,共享是数据的天性。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无论传递者和接受者都将获得同样的信息含量,不会因为传递的过程而减少拥有量。另外,数据具有不被消耗与可以反复使用的特性,无论是信息的传递者还是接受者都乐于将有用的信息进行共享,大家都成为信息共享的受益者。民航企业应该秉承数据信息共享的理念。但现实并非如此,要想实现民航数据信息共享还是存在瓶颈。瓶颈主要是各企业各自为政,导致数据信息成为孤岛。这里有企业的自身利益,也有民航安全与旅客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等因素,但这不是拒绝信息数据共享与共用的理由。在今天信息技术日益成熟的情况下,安全问题可以利用技术来解决。至于企业利益,我们应该明确共赢是互联网经济的主要特征,数据共享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法阻挡,民航企业应该尽快排除数据壁垒,让数据共享成为构建国内航空市场需求科学支柱。 

      2、利用数据构建“社交网络新渠道”打造国内航空市场内循环体系 

      打造国内航空市场内循环体系离不开渠道。数字经济模式下,数字经济对传统销售渠道进行了变革,它能够提升商品及信息流通效率,排除大量中间环节,减少了资源的浪费,降低运营成本,实现有效性沟通质的飞跃,使产品迅速及时进入到消费者手中。以数据构建新渠道已经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一,利用社交网络数据加强线上销售的新渠道 

      疫情导致销售的断崖,一些企业在生死线上挣扎,一些企业则利用互联网线上销售创立新天地,线上销售成为市场的宠儿。航空公司利用线上销售做的远远胜于机场,但美中不足的是视野仅仅局限在官网上,似乎有点跟不上时代的节拍,现在需要运用创新理念把视野拓宽到社交网络上。无论我们承认与否,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互联网+条件下销售新渠道,它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微信、朋友圈、抖音、自媒体、网红等已经成为新型销售渠道的宠儿,而且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这一点可以从社交网络人员结构得到佐证。如图: 

      

      中国网民的年龄结构 数据来源:CNNIC,2016年12月 

      这是2016年的数据,时过境迁,新生代无疑更热衷这些社交网络,这一比例无疑还会增加。社交网络之所以成为新渠道得益于数字媒体的拓展,它不仅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播,而且开拓了信息传递和交流“双向”渠道。坦然地说,这是一块新天地,时不待我,民航企业应该迅速运用社交网络来构建航空市场内循环。 

      其二,利用数字经济让“用户变客户”支撑航空市场需求内循环 

      在互联网经济的条件下,“用户第一”颠覆了传统的“客户第一”理念,先有用户然后才有客户,“用户”成为互联网市场经济的生命细胞,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没有用户转化为客户,构建航空市场需求内循环等于一句空话。首先,民航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自己官网,公众号等等方式来吸引用户,然后不断地提供各种服务信息给用户,同时对用户进行数据分析,对人、物、时间、空间等各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汇总,充分用数据的关联性寻找能够成为自己未来的目标客户。其次,将用户的行为数据化,利用数据分析寻找用户的需求爱好,及时提供信息供其选择,促使其从用户转化为客户。再次,利用服务体验感化客户,让他从一次客户成为多次旅客,从多次旅客成为忠诚客户,最终实现企业创造客户的目标。 

      综上所述,疫情之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成为国家之战略强调立足于国内大循环对做好国内需求内循环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民航企业应该在国家战略指引下做好国内航空市场需求的内循环需求,为走向民航强国打下良好的基础。(顾胜勤,作者系民航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课题辅导专家、中国民航网智库专家、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兼职副教授。原文刊发于《空运商务》杂志,内容略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