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编 辑:张薇 2017-12-27 23:38:00

    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冯正霖

    20171227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民航2017年工作和五年来发展,谋划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战略安排,部署2018年重点任务。现在,我代表民航局作工作报告。

    关于2017年民航工作和五年来的发展

    对于中国民航来说,2017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就亲临北京新机场视察,对北京新机场建设理念、目标任务提出明确要求,并强调“新机场是国家发展一个新的动力源”,将民航战略地位提到新的高度,极大地振奋了全体民航人的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新时代民航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迎接保障党的十九大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这条主线,贯彻落实“一二三三四”民航总体工作思路,扎实工作,毫不懈怠,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没有发生运输飞行事故和空防事故,责任原因事故征候同比下降21.6%;运输飞行首次突破千万小时,预计全年将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083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5.49亿人次、货邮运输量71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2.5%12.6%6.6%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民航发展各个重点领域都有新作为、新气象。

    (一)隐患治理功到效成。始终坚守飞行安全底线,从严从实从细管控航空安全,把“安全隐患零容忍”的理念贯彻到安全管理的全过程、贯穿到安全运行的全链条,安全态势总体平稳。全面实施安全绩效管理,推行安全管理失信“黑名单”制度,完善安全监管工具箱,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50家航空公司建成运行风险管控系统,民航飞行品质监控系统实现对全行业运输机队的总体覆盖;持续开展民航企业安全保障财务考核和大型机场运行安全保障能力评价,在国际民航组织持续航空安保审计中获得高度评价。在坚持持续安全监察的同时,集中开展三次行业安全大督查和无人机专项整治,紧盯隐患不放,隐患整改率达到93%,对安全保障能力不足、安全问题突出的6家航空公司实施运行限制。以班组建设为抓手,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开展机务维修、管制情报、机场安检、飞机加油等岗位技能大赛,召开第二届全国民航班组建设表彰暨经验交流大会,全行业200个先进班组受到表彰,标兵模范树起标杆,工匠精神得到弘扬,有力促进专业技术人员资质能力和作风建设。

    (二)结构调整发力精准。以枢纽建设为龙头,打造基于功能定位的机场网和航线网,促进行业结构调整。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民航发展论坛,积极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建设,编制和实施乌鲁木齐、昆明、成都、哈尔滨以及郑州货运等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北京首都、上海浦东、广州白云等机场国际枢纽功能增强,国际航班量同比分别提高4.7%5.5%16.9%;随着各机场功能定位的逐步清晰,三大枢纽周边机场承接分流航班效果明显,京津冀机场群中天津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石家庄机场突破900万人次。区域枢纽机场发展迅猛,全国千万级机场达到32个。调控东部繁忙地区航班量,适当放宽西北、东北、内蒙和新疆地区增量,落实中小机场和支线航空补贴26亿元,支线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速快于全国平均增速11.4个百分点。航空货运增长强劲,货邮周转量同比增长9.6%,特别是国际航线货邮周转量和运输量同比分别增长13.3%14.3%1~11月份全行业实现利润692.8亿元,同比增长16.4%

    (三)延误整治猛药去疴。更加注重航班正常管理的系统性、协同性,积极构建以运行控制、机场保障、流量管理和考核机制为核心的航班正常管理体系。针对今年7月份航班正常率一度跌至50.72%的严峻局面,从8月份起我们果断出手,严格把控运行总量2017/2018冬春航季航班计划总量增速同比减少2.9个百分点;科学把握运行标准,在修订事故征候标准、优化运行流程、掌握标准航段时间和过站时间、缩小运行间隔、规范流量控制程序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持续改进保障能力适度超前规划机场资源配备,推广空域精细化管理改革试点经验,完成京津冀、陕甘青、黔桂等地区空域结构优化,沪兰大通道正式贯通,完成2个机场机坪运行管理移交,严格要求北京首都等机场提高保障能力和服务品质;强化技术手段支撑,建成统一运行的监控和流量管理平台,大力推进CDM系统与A-CDM系统建设对接,民航气象大数据共享与服务云平台上线运行。在持续大流量、高密度运行以及极端天气和其它空域用户活动影响加大的情况下,到目前为止,今年航班平均正常率回升到71%,特别是11月份,航班正常率达到84.59%,创20095月后102个月来新高。

    (四)基本建设提质增速。全面推进十三五规划实施,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5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民航发展基金安排投资补助222亿元。建成重庆机场T3航站楼和第三条跑道,全年新开工、续建机场项目260个,新增跑道14条、停机位556个、航站楼面积123.2万平米,新建成投产机场11个,机场总数达到229个。空管“三个中心”工程正式开工,民航通信网、东西部地区ADS-B工程全面启动,60多个空管工程通过行业验收;新辟航线78条,新增航路里程10360公里,新增管制扇区27个;全国216个机场飞行计划实现集中处理,44个管制塔台实现数字化放行和数字通播。新增航油储备能力5.3万立方米,新增供油管线552公里。组建航材共享平台。召开加快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以现代工程管理理念提升民航基础设施品质,积极推进平安机场、绿色机场、智慧机场、人文机场建设。按照“引领世界机场建设、打造全球空港标杆”要求,组织推进北京新机场建设和运营流程优化工作,新机场施工保持安全“零”事故,航站楼实现封顶封围,获国家绿色建筑最高标准“三星级”和节能建筑3A双认证。

    (五)真情服务便民贴心。开展“服务质量规范”专项行动,建立航空公司运营、机场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完成30家机场服务质量评价工作,推出服务评价、旅客投诉APP平台。率先在全国184个机场开通“军人依法优先”通道,222个机场完成母婴室设置,保障活体器官运输900余次。简化乘机临时身份证明办理程序,解决台胞证、港澳回乡证等证件的自动识别问题。积极推进电子通关、自助值机、人脸识别等新技术应用,郑州、长沙等机场实现全流程无纸化电子通关。全行业涌现一批特色服务品牌,山东航空获得“全国质量奖”、上海虹桥机场获IATA“金色机场”称号。加强外航监管,对服务质量出现违规问题的12家外航暂停受理加班包机、新增航线航班申请,对21家外航给予通报批评。急人民之所急,在九寨沟地震灾害救援、多米尼克飓风中方受困人员疏散、巴厘岛火山喷发中方滞留旅客回国等行动中搭建“空中交通通道”。

    (六)国际合作多点突破。与国际民航组织签订合作意向书,共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航合作,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增航线203条,旅客运输量、货邮运输量同比分别增长23.9%38.4%。积极发挥我国对中亚、非洲以及同东盟的民航合作平台作用,配合做好“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民航项目,完成2015~2017年对非100个奖学金名额承诺。航权开放取得新进展,与立陶宛、马其顿建立民航联系,与俄罗斯、法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新西兰等国大幅扩大航权安排,与巴拿马签署航空运输协定,是中巴建交后两国签署的首批双边协定之一。适航审定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中美《适航实施程序》正式签署,双方航空产品实现全面对等互认;举办首届中欧航空安全峰会,《中欧民用航空安全协议》及其适航审定附件完成草签;进一步深化同新西兰、捷克、汤加、印尼等国适航审定合作。建立中美航空货运安保长期互认合作机制。中英机场交流合作项目深入推进。

    (七)通用航空稳步前行。推动“放管服”改革,放管结合、以放为主,从法规标准、政策体系、市场准入、机场建设、机场管理、行业监管等方面着手,将通用航空与运输航空、经营性通航业务与自用性通航业务、通航载客类飞行与非载客类飞行进行分类管理。取消通用航空工商登记前置审批、航空器引进备案审批,开展通航经营许可和运行许可联合审定试点,全面放开通用机场投资限制,施行市场调节的通航收费政策。化通航飞行计划审批程序,建立通航应急救助飞行计划申请绿色通道,全面放开管制责任范围外通航活动“放行权”规范通航市场监管,严格通航载客类监管,建立通航诚信评价体系,严惩失信行为。开展通航过度监管督查,发现182个问题逐一进行整改。先后启动通航管理改革、管理服务平台和无人机研发试飞基地建设、低空空域监视与服务、“通用航空+旅游”、无人机物流配送等试点项目。建立通航市场供求信息平台,积极提升通航服务能力通航发展热中有升,新增通航机场5个、新增通航企业56家,通用航空器达2272架,完成通用航空生产飞行73.5万小时。

    (八)深化改革聚焦合力。坚持统筹兼顾,协同推进,确立1+10+N的深化民航改革工作总体框架,瞄准安全监管、枢纽建设、运行监控、空域资源、服务品质、适航审定、应急处置、通航发展、行业治理、科教创新等焦点,集中发力,不断破解行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分解到今年的158项改革举措已完148项,完成率达93.7%。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突破,审议颁布规章16部,发布行业标准45部;推动国家空域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果;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列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重点工作任务;在七个地区管理局的16个监管局、27家企业开展行业监管模式调整改革试用,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将有效提高精准监管和系统监管的能力,是行业监管理念和实践的一次重大变革;规范外国航空运输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审批管理;调整民用机场收费标准;清理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全面开放民航设计市场;改进民用运输飞机引进管理办法;签署10个部际信用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修订完善民航局、地区管理局及其监管局三级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了民航各级行政机构职责;全国集中统一管理的适航审定中心正式成立;民航局运行监控中心正式独立运行;完成13个省(区、市)机场公安机构移交;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在国务院审改办评估中进入前十名;施行月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制度;局属建设类企业改革重组取得实质性突破;民航博物馆改革迈出关键步伐。在军民航深度融合发展、航权和时刻资源分配、国内投资民航业、国内航空旅客运输价格、民航发展基金支出、行业涉税政策、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民航空管系统管理机制创新、政务信息系统资源整合、行业协会脱钩等领域,各项改革形成整体推进之势。

    (九)科教进步步伐加快。按照“三出四型五基地”发展目标,扎实推进民航科教建设。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地方政府、科技单位和高等院校的战略合作,形成开放包容的科教工作新格局,完成首批14个民航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工作,聘任11位院士担任委员会主任。科教平台转型升级,组建民航发展规划研究院,设立全国首家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航空安全实验基地正式开工,民航院校特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民航大学获硕士推免资格、申博工作进展顺利。筹建民航数据中心,成立民航数据中心专家库。召开航行新技术应用与发展工作委员会、军民合用机场军民融合发展暨机场新技术应用推广会,积极推进航行新技术和机场新技术应用,我国ADS-B空管运行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科技创新转化成果丰硕,自主研发的高速行李自动分拣系统成功中标北京新机场项目,建成新一代旅客服务系统,国产电子客票系统成功投产,C919大型客机开始全面试验试飞,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完成首飞,国产民机搭载北斗导航系统试飞成功,使用国产生物航油实现跨洋载客飞行,ADS-B地面站设备实现全面国产化,民航客机全球追踪监控系统全面覆盖我国国际和地区航班。局属院校办学能力持续提升,在线教育培训进一步普及,招生规模再创新高。民航党校班、中字头管理培训班和发展政策研修班等培训品牌项目在业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十)从严治党抓铁有痕。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组织广大党员原原本本学习十九大文件,牢牢把握“十个深刻领会”“六个聚焦”,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坚持全面履行管党治党责任,召开民航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制定出台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施意见,把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强民航局党校建设,充分发挥党校的职能作用。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强化“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抓好“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落实,规范党费收缴管理。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完善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引导全体党员践行“四讲四有”,争做“四个合格”党员持续推进正风肃纪,认真落实“两个责任”,组织开展“以案释纪明纪,严守纪律规矩”警示教育,修订民航局党组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办法,取消公务优惠机票,开展违规公款购买消费高档白酒集中排查整治和周转住房管理违规违纪专项治理,建立节假日廉政提醒机制,推动作风建设抓常抓细抓实。强化党内监督,对10个单位开展巡视,实现民航系统巡视全覆盖。保持反腐高压态势不放松,加强党务纪检工作力量,严肃查处违反“六大纪律”的行为,全年局机关及直属单位给予党纪、政纪处分66人次。严格规范选人用人标准和程序,全年调整配备局党组管理干部171名,其中提拔使用77名。加强民航公务员队伍建设,民航行政机关公务员平时考核实现全覆盖,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对局机关全体处级以下人员开展政务素质能力培训。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严格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认真开展党员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专项整治,对申报不实不规范的41人作出组织处理,对70人进行批评教育;开展规范公务员辞职后从业行为专项整治。开展定点扶贫、医疗帮扶工作,完成国家机关工委组织的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工作成果展。弘扬践行当代民航精神,举办纪念周恩来总理对民航工作重要批示60周年座谈会,开展“最美民航人”宣传展示活动,推动当代民航精神进班组、进校园、进头脑。开展五一劳动奖状奖章评选、五一巾帼标兵(岗)、“青春”系列主题等活动。用心用情做好老干部工作,开办老年大学讲坛,注重发挥老干部独特优势。

    同志们,2017年民航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全行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航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开拓进取取得的;是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以及军委联参、空军等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取得的;是全体民航干部职工大力弘扬当代民航精神,不图虚名、不求虚功,埋头苦干取得的。这些成绩的取得,也离不开多年来民航改革发展打下的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民航局,向长期关心支持民航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离退休老同志和长期奋战在民航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志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民航业也在这一进程中不断取得发展成绩。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持续安全发展,健全安全法规体系,健全队伍管理体系,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健全安全管控举措,民航安全水平大幅提升,运输航空百万小时重大事故和亿客公里死亡人数保持双“零”记录,截至目前,全行业累计实现连续安全飞行88个月,5670万小时。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目标,统筹谋划行业发展布局,完善机场定位、枢纽功能,积极推动民航业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年均增长12.2%11.4%5.5%,通用航空业务量年均增长9.3%,旅客周转量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比重达到28.6%,比2012年上升13.5个百分点。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优化行业结构,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扩容增效,大力实施科教创新,大力改善服务质量,行业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国际市场空间不断拓展,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与我国签署航空运输协定的国家和地区由114个增至122个;国际航线由381条增至784条,国际定期航班通航国家由52个增至61个,通航城市由121个增至167个;国际航空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年均分别增长14.8%18.8%7.1%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法治型、服务型、效能型政府建设,大力推进“放改服”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举措,行业治理能力明显提高。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行业政治生态更加清朗,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当代民航精神深入人心,行业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主动服务党和国家大事要事,圆满完成一系列重大航空运输保障任务,充分证明我们民航是一支党和国家信得过、靠得住的队伍,是完全能够担当起国家发展战略产业神圣使命的。

    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倍加珍惜。当前,行业发展仍然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践行发展为了人民理念的自觉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行业安全发展基础还不够稳固;行业快速发展与保障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还未得到根本扭转;行业发展区域性、领域性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行业管理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从严治党还存在薄弱环节,“四风”问题的新表现在民航领域也有反映。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狠下功夫,抓细抓实,持续推进解决。

    科学把握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战略进程

    党的十九大谋划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明确提出要建设交通强国。民航业作为国家重要战略产业,是交通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支撑,在交通强国各领域中最具国际比较性,在国际互联互通中最能发挥先导作用。我们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起点上,准确把握民航强国建设的新形势、新使命,以新气象、新作为,开启新征程,开拓新境界。

    (一)正确把握新时代民航强国的发展方向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新中国民航创立伊始,就确立了“人民航空为人民”的行业宗旨,把保证安全、改善服务、争取正常、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民航发展的根本遵循。六十余年来,中国民航始终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经济繁荣,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始终致力于增强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范围,建成了覆盖世界最多人口的机场航线网络,使航空服务更多更广地惠及人民群众;始终致力于铸造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政治品格,时刻听从召唤,挺身而出,勇担大任,出色完成历次抢险救灾、海外撤侨等重大和紧急航空运输保障任务。长期的奋斗历程,孕育形成了“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这一当代民航精神。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生活从更加殷实、到更为宽裕再到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人民群众对民航业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当前民航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航空需求的能力仍然不足,在供给结构上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供给质量上仍然存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民航强国建设的本质是高质量发展,民航局党组提出民航强国必须具备八个基本特征,就是要求民航业各种要素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从安全水平到运行效率、从保障资源到管理能力、从生产规模到质量效益、从市场需求到内生动力、从服务产品到规则标准,系统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满足人民需求的能力和水平。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就是要牢牢把握发展为了人民理念,大力弘扬当代民航精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始终把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的发展方向,咬定青山,久久为功。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的阶段性特征

    民航强国建设是一个既近又远、既难又可实现的奋斗过程。推进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必须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分析当前民航发展的形势,准确把握新时代民航强国的阶段性特征。

    对照民航强国八个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我国民航强国建设正处在攻坚克难、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

    ——民航强国发展制约瓶颈攻坚期。我国民航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制约行业发展的“四个短板”问题突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民航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解决发展制约瓶颈的内外条件越来越成熟。新发展理念越来越重视协调发展,国家经济工作越来越强调提质增效,为民航突破发展瓶颈创造了重要的基本条件。我们对民航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把控发展速度、规模、结构和质量相互之间关系的能力越来越强,前期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初见成效,有望为民航突破发展瓶颈争取到难得的时间窗口。我们在空域资源、地面保障资源、专业人才资源等领域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改革成效势必逐渐显现,改革效应势必不断叠加,改革红利势必充分释放,为民航突破发展瓶颈赢得决胜的契机。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增强定力,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担当,发奋努力,攻坚克难,为推进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开辟新航路。

    ——民航强国八个基本特征汇集期。民航强国是几代中国民航人的梦想,我国民航发展壮大的历程,就是民航强国基本特征不断孕育、不断积累、不断增强的过程。从单项指标看,八个基本特征中的部分特征表现强劲,可以与当今世界民航强国一比高低,但系统地看,八个基本特征整体集成度不高,彼此之间支撑作用不强、包容性不够,没有形成应有的合力,导致一些领域供需失调,有效供给不足和部分产能过剩的现象并存,这是当前民航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解决民航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成为我们工作的主攻方向,民航强国八个基本特征将进入一个不断汇集的阶段。一方面,随着民航发展瓶颈的突破,行业发展中许多深层次矛盾大为缓解,八个基本特征之间将形成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共济共成的局面;另一方面,随着民航发展战略越来越清晰,我们更加注重规划引领、协同推进,更加注重统筹兼顾、综合施策,更加注重系统集成、质量优先,八个基本特征将不断汇聚融合,实现整体跨越,展现出强大的综合实力。

    ——民航强国建设新领域开拓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民航是世界民航先进国家的学习者、模仿者和追随者。在推进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的进程中,我们仍然要继续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经验,但绝不能自甘人后、亦步亦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必然使我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也必然使我国民航发展的形态和内涵发生深刻变化,为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积蓄新动能、培育新优势。随着国家各项重大战略的全面展开,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将极大提升民航业的战略地位。依托这一优势,顺势而为,我们就能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不断拓展民航国际化、大众化市场空间,加快做优做强民航业的步伐。当今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进程中,经济发展模式和人们生活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在这方面我们同世界民航先进国家又处在同一起点上,并且具有后发优势。依托这一优势,乘势而上,我们就能实现“弯道超车”,加快推进与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催生民航运行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由模仿者变为开创者,从追随者转为引领者。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强盛,“中国创造”“中国智造”不断涌现,国产飞机、国产卫星定位系统和国产服务保障设施设备广泛应用,我国民航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生强大的内生动力。依托这一优势,因势利导,我们就能获得更大的制定国际民航规则标准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具有更强的引领国际民航业发展的创新能力。

    民航强国发展制约瓶颈攻坚期,是由当前行业发展的突出矛盾所决定的;民航强国八个基本特征汇集期,是由行业发展的成长规律所决定的;民航强国建设新领域开拓期,是由行业发展的时代要求所决定的。三期既相互叠加,又依次递进,贯穿于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的全过程,反映了民航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要准确把握这一阶段性特征,谋定发展路径,突出工作重点,掌控节奏力度,行稳致远,善作善成。

    (三)科学把握新时代民航强国的战略进程

    战略安排是统领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步骤、战略方法的顶层设计。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我们要与时俱进,进一步谋划民航强国战略进程,按照“一二三三四”民航总体工作思路,聚焦每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找准攻坚方向和关键环节,明确任务和措施。

    ——2020年,围绕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航强国建设要瞄准解决行业快速发展需求和基础保障能力不足的突出矛盾,着力“补短板、强弱项”,重点补齐空域、基础设施、专业技术人员等核心资源短板,大幅提升有效供给能力,加快从航空运输大国向航空运输强国的跨越届时,空域资源瓶颈得到缓解,空管运行能力稳步提高,全国机场年起降达到1300万架次;运输机场数量达到260个,覆盖100公里范围内所有地级行政区;人均航空出行次数达到0.5次,旅客周转量在综合交通中的比重达到30%以上;支线机场日均航班2班以上,有条件的老少边穷地区人民能够享受基本航空服务计划提供的航空运输服务;航班运行品质明显改善,航班正常率80%以上;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创新;通用航空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得到破除;民航业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取得初步成效,民航机队基本实现“无纸化驾驶舱”运行。行业治理形成有利于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巩固民航发展安全基础的安全管理系统形成符合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发展运行规律的政策体系,形成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规范市场行为的法规体系,形成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增强行业监管能力的体制机制。

    ——2035年,围绕服务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民航强国建设要瞄准解决人民群众多样化航空需求和民航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着力“均衡发展、协调发展”,重点发展国际航空、支线航空、低成本航空、货运航空,大力促进通用航空发展,全方位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的航空服务需求,实现从单一的航空运输强国向多领域民航强国的跨越。届时,航空人均出行次数超过1次,运输规模全球第一;形成一批具有引领国际航空市场的航空公司和航空枢纽;基础设施体系相对完善,运输机场数量400个左右,地面100公里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区;机场群与城市群深度融合发展,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力的世界级机场群;民航与综合交通深度融合,在国家交通关键节点,形成一批以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航空物流服务成为现代供应链的重要环节;通用航空服务深入人们生产生活需求;民航运行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旅客体验更加美好;自主创新取得突破,国产飞机等民航核心装备得到广泛应用;管制、情报等地面关键自动化系统全面实现国产化统一型号,打破一些高精尖领域的国外技术垄断和技术封锁。

    ——至本世纪中叶,围绕服务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民航强国建设要瞄准全方位提升国际竞争力目标,着力增强国际民航规则标准话语权和技术创新引领力,重点推进航空业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从多领域民航强国向全方位民航强国的跨越。届时,机场网、航线网、信息网和服务网深度融合的现代民航运行体系全面发展,形成安全高效、通畅便捷、绿色和谐的现代化航空服务体系;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包括民机制造的民航全产业链GDP贡献率大幅度提升;我国民航的服务产品、技术标准和发展理念走向全球,在新技术、新领域、新模式等方面实现对世界民航发展的战略引领;全方位参与新型国际民航治理体系建设,在国际民航事务中出现更多的中国声音。现代民航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要标志之一,将为我国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国家提供全球化航空服务支撑。

    2018年民航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2018年民航工作,事关中盘大势,意义重大。

    2018年民航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全面落实“一二三三四”民航总体工作思路,始终坚守飞行安全、廉政安全、真情服务底线,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关切,聚焦行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稳中求进是民航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总基调。“稳”就是要坚守好“三条底线”;“进”就是要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要把新时期民航总体工作思路始终贯穿在处理好“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正常、安全与服务”四个关系的全过程,作为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的举力之纲,实现纲举目张。

    2018年,民航安全工作主要目标是:杜绝重特大运输航空责任事故,杜绝劫机、炸机等机上恐怖事件,防止空防安全严重责任事故,防止重大航空地面事故和特大航空维修事故。

    2018年,全行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是:运输总周转量1208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6.12亿人次、货邮运输量75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1.6%11.4%6.2%;全年航班平均正常率不低于75%

    2018,要聚焦行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改革创新,重点突破,务见实效。

    (一)着眼夯实基础,全力提升安全工作水平

    当前,行业发展各种矛盾叠加,安全管理约束条件增多,对安全工作的系统性、精准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不断提高安全工作领导水平,增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航安全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安全工作组织领导中始终坚守飞行安全底线,把“安全隐患零容忍”落实到安全政策、规章标准和日常工作之中;增强预判安全运行态势的能力,及早采取针对性措施,牢牢把握安全主动权;增强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实现人、机、环、管等各要素协调匹配;增强综合施策的能力,充分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文化等各种手段,形成全方位、全员齐抓共管的安全运行强大合力,确保安全形势始终平稳可控。要不断提高安全风险防控水平,加快推进安全绩效管理,科学设定安全绩效指标,持续进行监测评估;加快推进安全领域大数据应用,实现航空安全信息实时搜集、深度分析、共享共用,提升风险识别的精准度,提高风险防控的针对性和及时性,做到重点监管、精准监管、差异性监管;加快推进民航应急管理和信息处置平台建设,提升应急综合保障能力。要不断提高“三基”建设水平,实现“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常态化、机制化,扎实推动安全教育到班组、手册执行到班组、风险防控到班组、技能培训到班组,持续加强一线班组建设;扎实推动班组实施问题管理,树立“发现问题就是成绩,解决问题就是提升”的导向,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扎实推动工作重心向基层倾斜、保障资源向基层倾斜、人员配备向基层倾斜,从制度机制上保证强基固本;扎实推动专业技术队伍比知识、比技能、比作风,着力提升飞行、机务、空管、签派等关键岗位人员的资质能力。

    (二)着眼补齐短板,全力提升资源保障能力

    补短板、强弱项,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持续提高空域资源保障能力,继续积极推进国家空域管理体制改革以及中南、华东、华北地区空域精细化管理改革;科学实施空域规划,重点持续优化京津冀、珠三角等地区空域结构,加快推动成都-拉萨、北京-广州等大通道建设;推动利用国际航路运行国内航班,为拓展空域资源另辟新径;建立空管运行效率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空管系统挖潜增效的内生动力。持续提高地面资源保障能力,抓住十三五规划中期调整的契机,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平安机场、绿色机场、智慧机场、人文机场”标杆体系,对标全球一流机场,着力打造和运营集内在品质和外在品位于一体的现代化民用机场;积极推进军民航机场深度融合,切实提升军民合用机场保障能力,采取政治动员、市场运作和建设运行一体化方式,积极推动援藏机场建设项目落地;各运输航空公司要加大投入,切实提高基地和外站运行保障能力。2018年全行业计划新开工重点项目33个,续建项目7个,预计固定资产投资860亿元。确保北京新机场主体工程建设实现竣工。持续提高技术保障能力,大力推广PBNADS-BHUDGLS等航行新技术,以及外来物(FOD)探测、跑道状态灯、高级场面活动引导与控制系统(A-SMGCS)等机场新技术;积极推进民航数据中心建设,做好顶层设计,促进空管、航空公司、机场等运行主体间的数据交互与融合高度重视人员培训、制度修订、设备维护、系统集成,确保各项新技术可用、真用、用好持续提高人力资源保障能力,加强民航各专业专家库建设,研究制定民航专家、领域带头人和青年英才人才队伍选拔和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民航各领域专家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加大飞行、机务、空管等民航特有专业人才的培养投入,特别是围绕北京新机场建设运行,继续做好急需专业人才引进工作

    (三)着眼提质增效,全力提升航班正常水平

    航班正常率是运行质量和效率的集中体现。要以航班正常为抓手,在运行总量、运行标准、运行管理上精准发力,推动行业提质增效。运行总量和保障能力要匹配,鼓励航空公司通过租赁、购买、转让等方式,及时调整机队规模和结构,增强运力管理的弹性;综合评估机场、空管部门的保障能力,对繁忙机场的容量实施动态调控,避免超能力、超负荷运行;对航空公司备份运力的要求必须落到实处运行标准和安全裕度要均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梳理运行标准中过严过紧的规定,为航空公司、机场、空管优化流程、提升效率提供空间管理目标和管理手段要协调,围绕提质增效这个核心目标,继续完善以运行控制为核心的航空公司运行管理体系、以现场运行为核心的机场保障管理体系、以流量管理为核心的空管运行管理体系、以考核督查为核心的政府监督管理体系。完成全国航班运行协同决策系统工程建设,实现外航航班纳入全国统一飞行计划处理系统,加快机坪运行管理移交工作,尽快完3000万级以上机场A-CDM建设。

    (四)着眼服务品质,全力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发展为了人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关切,认真实践真情服务,着力提升民航服务品质,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在民航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进旅客出行信息告知服务,运用短信、微信、手机APP、机场航显和广播等多种方式,在旅客购票、值机、安检、候机、登机等出行全流程,实时推送航班动态、登机信息和航班延误预警服务信息,让旅客行程更主动。推行“无纸化”便捷出行,在千万级机场推广使用“航信通”,实现旅客仅凭有效身份证和手机等移动设备即可完成所有登机手续;改进安检手段,完善安检设施,提高安检效率,让旅客乘机更顺畅。推动机场餐饮同城同质同价,发挥机场服务质量评估作用,创新机场特许经营管理模式,杜绝候机楼餐饮服务乱收费,让旅客消费更明白。提升行李运输服务水平,开展行李运输装卸专项整治,推广使RFID行李全程跟踪系统,减少行李运输差错和破损,缩短行李提取时间,提高国内行李运输赔偿限额,让旅客托运更放心。规范机票销售、退改签服务,加强客票使用条件和服务内容的告知,严肃查处机票搭售、误导购票旅客、设置消费陷阱等行为,进一步优化客票退改签流程,简化退改签手续,让旅客退改更踏实。推出航线特色餐饮服务,鼓励航空公司根据航线旅客构成、航点地域特色,推出一批具有地方风味、“家乡味道”的机上餐食,让旅客吃得更可口。试行高空移动终端接入局域网或互联网服务,鼓励航空公司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打造服务品牌,在具备客舱无线局域网的飞机上,实现旅客利用自备移动终端接入客舱娱乐信息系统;在具备客舱空地通信能力的飞机上,实现空中接入互联网,让旅客空中有WIFI建立高效便捷的旅客投诉集中受理平台,提高旅客投诉处理效率,加强投诉处理闭环管理,旅客投诉响应率100%,让旅客权益有保障。

    (五)着眼服务大局,全力提升枢纽机场集散功能

    航空枢纽建设水平是衡量民航生产集约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要进一步完善枢纽机场布局,引导形成市场定位清晰、功能分工合理的机场发展格局,促进枢纽、干线和支线机场有机衔接,客货运输全面协调发展。重点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推进乌鲁木齐、昆明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落地;加快哈尔滨、郑州、成都等机场枢纽规划编制工作。要进一步优化枢纽机场资源配置,出台《国际航权资源配置和使用管理办法》和《航班时刻管理办法》,优化枢纽机场航权、时刻资源配置;明确北京“一市两场”资源分配政策,为北京双枢纽运行早做安排;继续推进大型国际枢纽航班分流,努力提升国际航线和国际旅客比例。要进一步提升枢纽机场集散能力,推动以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扩大枢纽机场辐射范围;争取更加宽松的国际机场过境免签、免检政策,推动优化“一关两检”工作流程,不断改善通关环境。

    (六)着眼改善民生,全力推动支线航空发展

    发展支线航空是调整行业结构、拓展服务范围的重要内容,也是民航业服务民生、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具体举措要加快改善支线航空发展环境,抓紧修订出台支线航空补贴和中小机场补贴管理办法,鼓励航空公司加大支线运力投放、加密支线航班频次;区域性枢纽机场航线安排、时刻分配要适当向支线倾斜,为构建干支衔接的航线网络、增强支线机场造血功能创造条件;研究调整支线机场设备、人员配置标准,为支线机场减负。要加快提升支线机场保障能力,以省为单位推动机场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省会、干线机场的带动作用,在支线机场专业人员培训、设施设备维护、空管运行、航油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发挥地方政府对支线机场建设与运营的主导作用,加大支线机场投入力度。要加快推进基本航空服务计划,在青海开展基本航空服务试点;开展基本航空服务课题研究,为在全国实施基本航空服务计划做好政策储备。

    (七)着眼激发活力,全力推动通用航空发展

    坚持分类管理,为通航企业松绑减负,是通用航空真正“热起来”、“飞起来”的前提。建立独立的通航规章标准体系,抓紧出台《关于通用航空分类管理的指导意见》,加快修订CCAR91部、135部等规章及相关规范性文件,下决心彻底把通用航空相关规定从现有规章体系中剥离出来,区分经营与自用、载客与非载客等不同通航飞行种类,建立更加符合通用航空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规章标准体系。创立包容的通航行业监管模式,创新通航监管方式,放管结合,以放为主,宽严相济;推进通航诚信管理体系建设,提高通航企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对2017年通航监管专项督查中发现的182个问题要全部整改到位,明晰基层监察员权责边界,避免过度监管;推进通航监管专业化,研究在监管局成立通航处,组建通航专业监察员队伍。创造便利的通航运营环境,继续推动低空空域开放,简化飞行计划审批报备程序,明确飞行服务站(FSS)、固定基地运营商(FBO)建设运营的市场化方向,改善航空油料供给环境,推广通用机场无塔台以及远程塔台技术应用,为通航企业运营提供更多便利。

    (八)着眼培育优势,全力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随着我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不断深入,民航对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航权政策要更加开放,继续加强与欧美国家的航权谈判,进一步扩大航权安排;密切与新兴航空运输市场国家的联系,高起点地开放航空市场;完善我国对非洲、中亚及东盟的民航合作平台和机制,推动“一带一路”航空运输自由化和便利化构建枢纽导向、结构优化的航权开放新格局,为我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拓展空间。适航合作要更加深入,进一步加大适航攻关力度,持续推进C919国产大飞机、WZ16机、煤制航油等重点项目的审定进度,在不断提高适航审定能力的基础上,全面深化中美、中欧、中俄、中加的适航合作;以持续适航能力建设为龙头,全面加强与国产民机运营国的航空合作,为国产民机出口和境外运行提供有力支持。参与国际民航治理要更加主动,切实加强对国际民航公约及其相关标准的研究,做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推荐,积极参与国际民航规则制订,在航空安全、航空安保、国际航行、经济管理、航空减排等方面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积极参与国际民航组织在航空安全、航行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倡导的行动,推动技术输出、管理输出和标准输出;认真办好亚太民航部长级会议,做好国际民航组织秘书长连任竞选,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亚太及国际民航界的影响力。

    (九)着眼凝心聚力,全力推动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推动新时代民航事业更好发展,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根本保证。必须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民航行业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知行合一、学做结合,确保收到强化理论武装、推动民航工作的实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突出政治标准,注重专业能力,把好廉洁关口,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加强作风建设重要指示精神,驰而不息反“四风”、转作风,推动党风政风行风的持续好转。全面加强纪律建设,深入抓好反腐败工作,加大执纪审查力度,扎紧制度笼子,进一步营造民航行业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选树先进典型,讲好民航故事,让当代民航精神成为全体民航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切实增强行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认真做好工会、共青团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广泛开展技能大赛、岗位练兵、技能培训等活动,加强班组建设,推动民航职工技能素质普遍提升。发挥特色优势,加强新疆定点扶贫工作力度,继续做好赣州南康对口支援工作。各级党政组织要倾情关心一线民航干部职工,努力创造条件改善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使民航强国建设成为每一个民航人建功立业的大平台,成为每一个民航人释放家国情怀的广阔空间,特别是要引导民航广大青年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民航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贡献力量、创造人生辉煌。要持续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充分发挥老同志在民航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做好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为民航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同志们,开创新时代民航工作新局面,要有目标和任务,要有思路和办法,还要有定力和韧劲。做2018工作,必须在事关行业发展基础、动力和环境等方面下苦功、打硬仗,在坚持不懈中谋求新作为,在持续努力中打造新气象。

    要持之以恒加强科教创新工作。按照“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要求,深入推进民航科教创新工作。开展“四型”科研院所和“五大”科技创新基地评审工作,积极推进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整合形成规模大、影响力强的重大项目,加快培养高层次的科研领军人才;开展民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工作,加快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举办首届民航科教创新成果展,组织民航科教创新高端对话会;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推进“智慧民航”建设。支持民航院校开展特色“双一流”建设,推动民航院校内涵式发展;深化与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共建民航院校工作,加快制定民航特色专业标准,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民航教育;大力推广在线学习教育,不断完善行业培训体系。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进一步提升行业治理能力;更好地发挥科普基金会的作用,推动民航博物馆改革发展。

    要全方位推进深化改革工作。强化目标导向,按照民航局党组确定的“1+10+N”改革总体框架,对照民航工作新目标,动态修订改革任务清单,明确2018年的主要任务及举措,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强化问题导向,聚焦行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具备条件的要立行立改,空域管理、通航分类管理、局属建设类企业改革、民航医疗集团改革等条件成熟的改革项目要总体稳步推进、局部大胆突破;暂时不具备条件的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扫清阻力和问题,为改革蓄势积力。强化效果导向,持续加大改革督查力度,务求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

    要不断增强行业发展调控能力研究制定《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认真做好十三五规划中期调整工作。继续推进《民航法》修订,做好《民用航空安保条例》、《民用航空飞行标准管理条例》、《民用机场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制修工作,尤其要注重无人机等新业态、新领域的立法工作。理顺民航三级管理关系,整合政务信息系统,深化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从201811日起在全行业推广监管模式调整改革五项措施进一步完善民航财经调控措施,合理划分民航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切实做好财经政策评估和绩效考评工作,更好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推进民航特色智库建设,提升政策研究和制订水平。

    同志们,2018年民航工作十分繁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动员和带领民航广大干部职工,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