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机场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摘要: 近年,智慧机场的概念提出,诸多机场在航线开发、航班服务、机场运行、机场商业等方面广泛研究、实践。然而,当前智慧机场建设大多还处于概念和初步实践阶段。
本文对智慧机场建设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探索,对当前机场智能化建设的实践及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性的提出了智慧机场的系统构架。首先,尝试性的提出了智能机场是在新科技浪潮背景下必然出现的更高维度的机场形态,建设智能机场是机场运营管理和组织方式的一次重要变革。其次,在机场功能定位、运行、服务、业务经营等方面展示了智能机场不同以往的逻辑和形态。第三,提出了云-端、三维三层的机场系统智能构架和“1库+1系统+N平台”的项目构架。
一、智慧机场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智慧机场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背景:一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强的爆发力展现影响,深刻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组织生产方式。二是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科技进步、消费升级、产业变革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动力。三是行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作为民航行业发展的关键战略。面对当前现状和形势,如何融入新的技术环境和产业生态成为机场企业未来发展的必要思考。
探索智慧机场建设的意义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新科技环境下,机场的规划布局、运营管理、商业逻辑、组织方式将不可避免的发生深刻变化。二是借助技术手段,有利于提高机场安全服务水平,提升资源配置和运行管理效率,提升机场的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三是有利于改善机场布局,提升机场与民航行业、区域综合交通、区域经济发展等系统性联系,有利于提高行业宏观调控效率。
二、当前机场智能化建设的实践情况
近年,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诸多机场和相关企业在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探索实践,诸如:
(一)市场营销
例如兰州等干线机场,基于离岗、OTA、运营商等数据,建立模型和算法,精准掌握航空市场规模、流向、特性、分布、集疏运方式等信息,并进一步与票价、航线通达、航班频次、集疏运方式等营销策略进行相关性或因果性分析, 为航线规划、客源营销、集疏运组织、航线补贴使用等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二)机场运行
如内蒙机场集团自主研发的智能生产调度系统,可智能编排和调控航班保障计划,根据人员、设备、机坪等资源条件,智能配置资源,横向并线安排、推进、协调保障任务及应急处置。此外,系统通过手持终端实现了岗位标准操作、生产数据录入、电子签单等功能,提升了安全水平和运营效率,更为关键的是系统建立并累计机场运营数据,建立了数据-模型-运营不断调整优化的智能系统。
(三)机场安防
如虹膜、指纹、人脸等生物识别技术;表情、肢体等行为识别技术;安检设备自助和智能化;激光安检等新技术;视频智能监控;智能围界及FOD监控等。
(四)机场服务
机场服务智能化探索主要有自助化和上线化两个趋势。自助通关、自助值机、自助行李托运等自助设备越来越普及。此外,诸多机场借助APP或微信、支付宝等移动互联载体实现手机值机、乘机引导、航班信息、候机楼内定位导航等功能上线。
(五)机场建设
例如首都新机场建设使用的天宝系统,在GIS、标准施工、概算管理、设计辅助、工程招标、进度和质量管理、建设运营一体化管理等方面有诸多有效的功能应用和拓展。
(六)机场商业
机场商业结合互联网和大数据目前有三个方向的尝试:一是OTO,机场线下商业通过移动互联应用载体向旅客营销。二是商业创新,如厦门机场手礼网线上下单-机场提货的电商模式。三是连接-数据-价值开发的商业模式,如新加坡樟宜机场社交树,提供社交元素连接用户,通过采集和交互获得数据,通过数据进行二次价值开发。
这些实践在具体的应用领域起到了显著效果,体现了新技术环境下机场运营管理不同维度的新规律、新逻辑。然而,当前智慧机场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还存在信息连接、数据能力、资源和机制、意识和认知等方面的不足,还基本遵循IT时代具体技术局部应用的逻辑和思路,缺乏系统的认知和整体设计。
三、智慧机场建设的相关思考
(一)智慧机场的概念
智慧机场概念没有统一界定,本文认为智慧机场是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环境的背景和影响所产生的机场形态的升级(功能定位、业务结构、机场运营、规划布局、经营管理等),是机场运营管理的一次重要变革。
(二)智慧机场的形态
基于新的技术环境,机场形态或将出现以下新的特征:
1、功能定位
大数据等技术使得描绘航空客货运输需求的规模矢量图谱成为可能,机场功能定位将更加科学、有效和精准:一是全国机场布局、结构、数量、定位等可以形成系统的、清晰的、基于大数据的轮廓,二是机场功能定位与航空公司布局、区域综合交通、产业和经济发展等深度融合,三是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的精准定位,将对后续规划、建设、经营、发展等产生一系列良性效果。
2、规划建设
首先,基于精准的功能定位及新科技的应用,机场的总体规划、功能布局、流程设计、建设分期等能力将更为科学、合理。其次,客、货、设施设备、机场运行、组织管理、外部协同等数据交互,使得机场运营可前置融入规划建设环节,机场建设、运营一体化有望完美实现。第三,伴随机场服务移动化和自助化,机场结构和运营流程会相应改变,如候机楼公共区域面积缩减、分散安检模式、廊桥乘机功能一体化等。
3、业务经营
主业方面,首先,航线网络、客源营销、航空公司营销等将得到大数据的有力支持,本地航空运输市场定位、规模、规划、开发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其次,地方机场主业发展逻辑将回归需求的基本面,如何更好的、经济的满足客观存在的机场所在地航空运输需求真正成为机场尤其是中小机场主业营销的重要逻辑。第三,需求决定供给,社群化、弹性化、个性化的滴滴模式或将构成航班航线的重要部分。
非航业务方面,首先,非航业务价值逻辑将改变。机场资源的地租收益将让渡于连接客户-数据化-价值开发的价值逻辑,连接、数据采集和开发、商业拓展的能力成为机场商业的核心能力。其次,营造消费场景而非销售产品成为机场非航业务的重要转变,如预约诊断、体验消费、社交等业态将成为机场非航业务的组成部分和现有非航业务的前置环节。第三,随着机场结构和运营服务流程的变化,机场非航业务可能会脱离旅客动线,运营规律和性质发生根本转变。
4、服务和运营
机场服务在智能化背景下将出现以下新特征:一是移动化、外移化。值机、交运行李等服务功能在移动端体现,楼内部分服务功能布局外移。二是集中化、登机口化。自助值机、自助行李、智能安检、身份识别等技术有效改善现有服务效率,缩短服务流程,缩小楼内服务资源使用规模,楼内服务流程集成登机口的模式或将出现。三是分工协调更为深入。机场服务会形成线上与线下、场内与场外、人工智能和传统人力三个方面的分工与协作。
智能机场运营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机场智能运行平台联通航空公司、空管、一关两检等外部单位以及机场内部单位形成以航班计划为基础的网络协作。二是人机分工协作,智能系统调配资源、分配任务、设定岗位操作标准、辅助指挥决策,工作人员即按章操作,也从复杂重复劳动中脱离,主要从事运营流程、岗位操作、运行标准等优化、系统模型算法优化及应急处置等工作。三是交互和智能优化。机场内部,运行模式与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交互,相互支持,相互优化,辅助决策。
(三)机场的系统智能结构
互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浪潮不仅对机场业务和运营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会在机场的组织方式和生态关系上带来根本变化。当前技术环境下,机场应当形成三维三层的系统性智能结构。
第一层是应用性端智能,包括三个维度:一是机场运营和业务经营,二是资源的配置,三是职能的管理和企业决策。这三个维度内部各自形成智能(这也目前智慧机场实践所处的阶段,例如生产调度系统、商业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系统),并实现连通和交互。
第二层是系统性云智能,主要基于互联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自下而上的、群体涌现性的机场系统智能云,业务和运营、管理、资源等端智能提供系统性协调和智能支持。系统智能是基于大维度数据的认知、理解、处理、开发,提供管理和决策支持,非传统企业行政化决策能力所能企及。
第三层是生态接口智能,是机场与所处生态之间的智能接口,是机场理解生态-发现价值-组织管理-实现价值-反馈调整的管理决策智能机制。
(四)智慧机场的项目架构
从项目实施角度而言,智能机场由“1库+1系统+N平台”的构架组成:
“一库”是指建立数据仓库,成立大数据中心,数据仓库包含民航的基础库、航班信息库、资源信息库、地理信息库、商业信息库、客户信息库。
“一系统”是指:由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查询报表、数据采集、数据建模、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部分组成,支持业务运营、职能管理和经营决策。
N:“N平台”是指:主要是智能系统在应用层面的具体体现,如生产运营信息平台、旅客服务信息平台、航空物流信息平台、行政管理信息平台等。
六、参考文献
[1] 《新技术与未来航站楼》,刘武君,2015。
[2]《互联网+机场商业模式创新》,劳莘,2015。
[3]《机场智能生产调度系统简介》,内蒙机场集团,2015。
(作者:黄鑫 江西省机场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