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放、管、服”推动湖北通用航空业发展
摘要:为促进通用航空业的发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民航局发布了《通用航空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发展要求。本文利用SWOT分析模型,通过对湖北通用航空业的分析,结合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提出了湖北通用航空的发展重点,按照国家促进民航发展的“放、管、服”要求,提出了推动湖北通用航空的战略发展措施和意见。
一、湖北发展通用航空业的SWOT分析
本文利用哈佛大学商学院安德鲁斯教授提出的SWOT分析法,对湖北省发展通用航空业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威胁(T)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湖北省通用航空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一)优势分析
湖北省是具有传统优势的航空大省,且具有较为完备的航空产业链,从航空器研发设计制造到销售运营服务,产业链条较为完备。全省有航空制造类企业26家,年总产值120亿元。航空器零部件维修、通用飞机、无人机等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社会资本投资航空领域持续增长。荆门漳河机场是湖北地区最早的专门为通航服务的机场。武汉凌云科技集团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备整机和航空部附件维修的企业。武汉航达科技公司是国内取得FAA维修资质认证的航空部附件维修企业,是国产C919飞机的设计研发单位之一。湖北易瓦特在无人机制造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湖北通用航空发展优势明显,近年来,湖北通航企业航空器拥有数量和飞行小时数持续增长(见图1-1),截至2016年底,湖北省有通航企业15家、通用航空器144架,通用航空年作业量约占中南地区通航作业量的一半,占全国通航作业量的四分之一。尤其在飞行培训方面,湖北辖区有2家飞行培训学校(海南航空学校和湖北蔚蓝国际航空学校),每年向社会培养和输送飞行及相关专业人员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图1-1 2014-2016年湖北地区通用航空器在册数量
及通航飞行小时数增长情况示意图
(二)劣势分析
湖北辖区内通航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作业能力弱,经营项目同质化严重,有恶性竞争发展趋势;企业之间各自为战,缺少规模大、实力强的“龙头”通航企业,没有形成产业关联和产业集聚效应。
通用航空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目前湖北省内取得通用机场许可证的仅有3个,剩余的起降点多为七八十年代农林作业所修,保障条件较差。为通航飞行服务的航空油料供应点、飞行服务站、FBO等保障设施,还处于规划布局阶段,尚未形成保障能力。
湖北省由于其国家中部地区的地理位置,航路航线和空域相互交叉重叠,条块分割,空域条件复杂,空域资源紧张。军用机场多,飞行限制多,空域管理协调难度大。
(三)机会分析
国务院发布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要求强化武汉、重庆、长沙等机场的区域枢纽功能,完善机场布局,形成长江上、中、下游机场群,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大力发展通用航空。湖北省人民政府制定了《湖北省航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规划建设“一个基地、五个中心”,即一个航空研发基地,航空运输中心、通用航空运营中心、通用航空服务中心、航空运动产业中心和通用航空基础配套中心。
国家发改委联合民航局、体育总局、旅游局三部门在全国推出了航空示范工程,其中武汉市汉南通用机场被列入全国41个航空飞行营地示范工程。以荆门漳河通用机场为核心的荆门“爱飞客”航空小镇,被国家住建部和发改委列入全国50个特色小镇和全国首批“通用航空综合产业示范区”。
(四)威胁分析
周边地区通航飞速发展,通航企业群雄并起,湖北省面临“东西合围、南北夹击”的竞争压力。东临经济基础好、产业基础强、发展动力大的上海、浙江、江苏等;西有通用航空产业培育起步早、通航管理发展体制机制健全的重庆、西安等;北有航空经济快速发展的河南;南有航空实力雄厚的湖南。湖北通用航空业亟需加快发展,方能突出重围。
二、湖北通用航空业发展重点
通过对湖北通航发展的SWOT分析,结合湖北省通航发展的现状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本文认为湖北省只有充分抓住国家大力推动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机遇,发挥本省通用航空业的传统优势和比较优势,将威胁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和机会,补齐短板,重点突破,才能从与周边通航强省、通航大省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强力推进湖北地区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湖北省地域特点,规划构建长江经济带机场群、鄂西生态旅游机场群、汉江经济带机场群三个机场群,以武汉客、货枢纽为龙头,沿长江和汉江布局、建设通用机场,打造长江经济带机场群和汉江经济带机场群。同时,充分依托鄂西生态旅游机场群,大力发展鄂西的生态文化旅游经济,打造低空旅游通用机场网络。
湖北地区是通航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应进一步加大湖北地区飞行服务站(FSS)的建设试点工作。立足湖北,服务周边,以武汉为中心,建立三级一类飞行服务站1个,在恩施、宜昌、仙桃、荆门等规划建设若干个二类服务站,力争早日在湖北建成覆盖全省及周边临近城市的“1个中心站、若干分站点”的飞行服务网络,为全省范围内低空空域监视管理及通用航空飞行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二)重点培育荆门“爱飞客”航空小镇和汉南航空飞行营地示范工程
荆门漳河通用机场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最早用于水轰五科研生产试飞,是我国目前唯一同时具备水上和陆地通航起降的通用机场。2015年,荆门市政府与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合作,对荆门通用机场实施了改扩建,拟以机场为核心,建设特色航空小镇,并逐步形成荆门漳河产业新区。该地区具备良好的通用航空业发展基础,应以国家建设特色航空小镇为契机,依托中航工业605所、中航通飞、中航爱飞客等航空企业为主体,借助举办通航飞行大会的影响力,围绕航空特色小镇建设,明确定位、完善规划、突出层级,分析比较发展优势,重点发展通用航空服务产业及生态旅游、通航作业、航空会展等,宣传航空文化,促进和带动航空消费。
武汉市汉南区背靠大武汉,紧邻沌口开发区,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雄厚。2016年,汉南区被国际航联选为世界飞行者大会(WFE)的永久会址,目前正在建设一类通用机场,具有发展通用航空业的基础和机遇。该区域可以此次飞行大会举办和通用机场建设为契机,引进通航飞机及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开展通航飞机的运营、托管、维护、维修等核心业务,大力发展航空运动、会展、金融租赁、高端服务等相关高附加值产业,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通航龙头企业,建设成集“生产、运营、维修、服务”于一体的通航综合产业园区。
(三)着力实施武汉市东西湖“三平台一中心”项目
武汉市东西湖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汉市西部近郊,毗邻武汉天河机场,是湖北省首个发展临空经济的国家级功能区,具有发展通用航空的天然优势。地方政府也将发展通用航空业摆在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一直致力于加快推进通用航空业的发展。
湖北民航管理部门应继续发挥行业发展引导作用,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和自主研发的通用航空运行管理平台技术,与武汉市东西湖区政府合作建设湖北通用航空服务中心(简称“三中心一平台”,即飞行驾驶员执照理论考试中心、空勤人员体检中心、无人机培训中心,通用航空运行管理平台)。地方政府进行投资建设,民航管理部门负责运行管理。通过通用航空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行,以点带面、以小带大,推动武汉市乃至湖北地区通用航空的发展。
(四)大力推进湖北低空空域改革试点
我国空域管理体制是在空军统一管制下的协调指挥调配体制,军民航放飞程序不同、管制标准不同,空域资源利用不均衡、空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以湖北地区为例,民航空域主要有:京广航路、武汉至重庆、武汉至南宁和武汉至昆明等4个国际航路以及若干条地方航线,其余空间均为军航训练空域和训练航线。航路航线和空域相互交叉重叠,空域资源十分有限。武汉地区空域资源更是紧张,除武汉机场外,武汉地区还分布着大大小小若干个军用机场。要解决湖北地区空域资源紧张问题,地方政府、民航和军方应加强协作,对空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对管制指挥统一标准、统一程序,从设备资源共享、信息平台互联、空域资源互用等措施入手,在湖北建立空中交通管理终端管制区,在湖北地区开展军民航统一指挥和调配试点。
三、战略发展措施
通用航空业的发展,尤其是发展初期,地方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的推动和引导至关重要。按照国家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放、管、服”要求,根据湖北省经济发展状况和地域特点,地方政府和民航管理部门应在通航发展理念上打破地域限制,通航管理谋划上打破行业局限,通航发展定位上打破行政局限,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战略发展措施,推动湖北地区通用航空业的发展。
(一)做好“立、改、废”,健全法规体系
自2010年通用航空开始改革以来,已历经六年,但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成效不明显,究其原因就是专门针对通用航空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改革缺少法律的推动。所以,推动通用航空的发展,必须从立法着手,从通航法律规章标准的“立、改、废”开始,全面梳理涉及通用航空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加紧建立系统和规范的通航法律法规体系,与时俱进地修改法律法规中相关条款,废止已经过时的、束缚通用航空发展的规章标准和文件,优先解决民航各专业和各板块关于通用航空尺度不同、标准不一问题,逐步建立一套专门适用于通用航空的法律、行政法规、民航规章、行业标准的法律法规体系。
当然,通航法律法规体系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在已经形成的既有发展格局下,政府和行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至关重要。各级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在出台促进通航发展政策,落实“放、管、服”通航发展思路的同时,更应该打破部门利益藩篱,简化审批流程,出台执行细则,落实相关责任,尽快为通航发展“松绑”,使通航企业真正感到“获得感”。
(二)谋划特色发展,完善战略规划
通用航空业作为一种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省内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地理自然环境、空域资源、航空基础等都不尽相同,其发展通用航空的方式和途径必然不同。所以,湖北地区在发展通用航空业时,首先应对通用航空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对各地发展通用航空的基础条件进行分析,进一步完善湖北省制定的通航发展战略规划,依据“战略规划”制定各地市的通用航空发展专业规划,并根据通用航空产业链和价值链来确定通航产业布局(见图3-1),谋划通航产业的特色发展和差异化发展。如:在区位条件好、经济实力强、市场需求大的武汉市汉南区,可以发展涵盖通用航空制造、运营、综合保障,附加会展、酒店、保险、租赁等业务的综合性通航产业园;在自然环境美、旅游资源丰富、航空基础好的荆门漳河地区,可以建设集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业务为一体的航空特色小镇。
图3-1 通用航空价值链微笑曲线示意图
(三)放松准入标准,坚守安全底线
按照民航局“安全第一,放管结合”的通航发展思路,首先应该明确“放什么、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放松通航发展的准入标准,简化通航业审批程序。放宽通用机场建设标准、放宽通用航空器及通用航空零部件的适航审定标准、放松低空空域管理、放松人才培育引进等;管理好涉及公共利益的通航飞行活动安全和通航发展的市场秩序,引导通航企业按照国家宏观政策要求发展壮大;对涉及安全运行底线的“严”管,对法律法规没有要求的“放”管。
通用航空发展要实现“放得开、管得住”,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北斗导航、ADS-B、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改进监管手段,创新监管模式,进一步升级自主研发的通用航空运行管理平台功能,继续开展监管模式改进创新,提升对湖北通航发展的安全监管能力、保障服务能力和运行信息监控能力,加强安全教育和诚信教育,建立湖北地区“失信黑名单”,坚守安全底线。
(四)培育通航文化,做大做强通航协会
文化是通航发展的源动力,提高公众对通用航空的认识和参与度,需要加大对通航文化的培育和宣传。充分利用武汉市汉南国际飞行者大会和荆门通航飞行大会的机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通用航空文化宣传活动、实践体验活动,普及通用航空知识,鼓励发展航空体育、娱乐体验、水上飞行、空中游览等活动,培育社会公众参与通用航空的热情。充分发挥湖北通航协会和“爱飞客”航空俱乐部的作用,加强政府对其支持力度,引导湖北省通航协会等第三方非盈利组织做大做强。
四、结论及应用
本文结合通航发展的“放、管、服”要求,通过对湖北通用航空业的SWOT分析,提出湖北通用航空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措施,相关内容已被地方政府纳入湖北省航空产业规划和有关专业规划,相关项目正在建设实施中,如“三平台一中心”的建设等。通用航空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是多样化的,还需要我们持续进行关注和研究。
五、参考文献
[1]宗苏宁,刘鑫.《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现实与思考》[M].航空工业出版社,北京,2014。
(作者:吕忧 民航湖北监管局 袁博 民航湖北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