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机场航班正常问题浅析
摘要:当前,航班正常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民航行业工作的难点。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乌鲁木齐城市北扩和环境污染等原因,乌鲁木齐国际机场近几年来冬季连续大雾等复杂天气导致的航班延误逐年增多。民航局党组明确提出:“要坚持真情服务底线,努力用真情打造民航服务品牌,让人民群众的出行更加安心、放心、舒心。”冯正霖局长要求全行业“要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换位思考,把人民群众获得出行的最大便利作为我们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把航班正常工作当作一项民生工程,切实提高航空服务质量”。新疆民航要努力将航班正常保障服务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国家西部门户枢纽机场的一项重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
一、眼睛向内,深挖影响乌鲁木齐机场航班正常问题的主要因素
造成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冬季运行航班不正常以及航班大面积延误除了军事活动航路受限以外,天气原因和保障能力不足是影响航班正常的主要因素。
(一)冬春季大雾天气造成机场保障标准不够。由于气候特点、地理区位和地形因素影响,乌鲁木齐机场大雾天气集中发生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其中11月、12月最为频繁。2016年11月15日至2017年3月15日,能见度低于500米(本场降落标准)的大雾天气达到21天,平均每2—3天就会出现一次影响航班正常运行的大雾天气,其中部分极端天气能见度最低为0米。大雾多出现在7:00—10:00;13:00—16:00;21:00—2:00三个时段,为航班进出港的高峰时段,对航班正常运行构成严峻挑战。
(二)冬季冰雪天气尤其连续长时间降雪条件下可能导致航班大面积延误。新疆区域冬季降雪量大,持续降雪天气条件下机场跑道、滑行道、机坪等长时间大量积雪,机场清雪设施难以在短时间内清除,导致机场在一段时间内关闭,影响航班放行,一定条件下的积压更可能导致大面积航班延误。近三年冬季,乌鲁木齐机场均存在由于持续降雪导致机场关闭引发大面积航班延误的现象。其中2014年冬季一场长达近30个小时长时间降雪造成机坪积雪厚度达28厘米,停机位飞机无法推出、寸步难行;降落飞机只能刚刚脱离跑道就原位等待,无法滑回停机位,航油、航食、摆渡车等保障车辆无法接近飞机,机坪运行混乱,各保障单位苦不堪言。
(三)冬季乌鲁木齐机场过夜飞机较多,早晨出港航班集中,飞机放行前除冰可能造成航班延误。目前,本场拥有除冰设备的有三家单位,分别是新疆机场集团公司机务工程部、南航股份新疆分公司飞机维修基地、海航技术工程公司,三家单位之间签署了不完全的互相补充除冰的协议,使用除冰液不完全相同,除冰坪使用也相对较为固定。乌鲁木齐机场除冰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到“八个统一”,除冰资源尚没有做到资源共享、集中整合,除冰坪数量、除冰设施设备、除冰之后的远距离滑跑、起飞等待及可能造成的二次除冰等影响到了整体放行效率,最终造成航班延误。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15日,乌鲁木齐机场航班因除冰延误10架次以内的共计20天,延误11-20架次的共计11天,延误21-30架次的共计26天,延误30架次以上的共计11天。
(四)空域、时刻、设施设备、人员资质、新技术应用等资源能力不足仍是影响航班正常的重要因素。乌鲁木齐机场周边有四个军用机场,民航使用的空域资源有限,军民航冲突明显,单跑道保障容量已经饱和,本场时刻容量已难以满足需求。飞机只有在获取起飞时刻后才可除冰,因此空域资源紧张的瓶颈从根本上制约了飞机地面除冰的及时操作,这样造成了除冰延误航班在数据统计上较大。大面积航班延误之后的二次放行对航空公司、机场和空管单位的设施设备、人员资质和技术水平等综合保障能力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和压力,裕度稍有不够都会造成二次大面积航班延误。
(五)行业自身发展导致的问题也会影响到航班正常水平。一些航空公司尤其是新成立的航空公司由于自身发展速度过快,投入运力过于频繁,各种保障能力难以匹配,导致内部运行和与其他保障单位的整体协同配合存在一定问题,最终影响到安全管理、运行效率和航班正常水平。
二、深化改革,为航班正常工作提供不竭动力
目前,乌鲁木齐机场旅客运输量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16年突破2000万人次大关,运输需求依然旺盛。但另一方面,关键资源不足、极端天气频发等影响航班运行的问题愈发突出。航班正常工作必须立足实际,挖潜增效,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一)将航班正常水平作为关键资源获取的重要考核因素。依据客观规律,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航空运输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有序放松市场准入,完善航班时刻调控机制,严格考核航班正常水平,促进竞争、相互激励,倒逼相关运行主体提高航班正常率,把各种影响航班正常因素尽量降到最低水平。
(二)进一步提高提高资源调动能力和航班延误应急处置能力。航空公司应该通过内部改革,进一步整合市场、飞行、乘务、机务、地服等部门信息资源,在航班计划编排、备份运力预留、航线网络优化、航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持续改进加强,通过共享运行信息和加强内部协同配合,提高自身运行保障水平。
(三)乌鲁木齐机场要逐步从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机场作为公益性基础设施和窗口服务单位,应将保障航班正常作为自身提升服务品质的重要抓手。不唯“吞吐量”论英雄,切实肩负起运行组织协调责任,提高航班延误后的处置效能,从而进一步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
三、多措并举,强化航班正常保障能力
(一)切实提高资源能力
一是完善机场设施设备。加强设备维护管理,提高设备可靠性,根据需要增加机坪、拖车、客梯车、摆渡车、电源车、除冰雪车以及通信设施等各类硬件投入。二是加强空管资源能力建设。巩固深化新疆地区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空域调整成果,积极配合民航局空管局优化现有航路航线网络结构,推进航路单向运行,增加乌鲁木齐进出疆通道,进一步优化空域运行环境。三是加快新技术应用落地。加强通信、导航、气象、情报、监视等空管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利用乌鲁木齐机场第二平行滑行道、加大乌鲁木齐机场Ⅲ类配置Ⅱ类运行改造项目的使用力度、推动HUD平视显示技术应用等,提高全天候运行可靠性和持续保障能力。四是加强航空公司资源能力建设。基地公司要不断加强SOC、HCC建设,增加必要设施设备,按照要求预留运力备份,各公司驻乌营业部要协调总部充分授权,争取更多倾斜政策,与地面服务代理单位共同做好航班正常工作。五是高效利用时刻资源。结合市场及航空公司的实际情况,细化航班时刻分配方案,科学确定并严格执行机场时刻容量标准,切勿超量运行,加强批复时刻监管,督促航空公司增强航班编排的科学性。六是提升一线员工能力。增加培训投入,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员工在应急处置、航班管控、复杂天气飞行、机务维修、空管指挥、机场运营管理、与旅客沟通等方面的能力。七是不断提升服务品质。落实“真情服务”底线要求,不断完善乌鲁木齐机场现有航站楼的中转功能,为旅客提供顺畅便捷的乘机环境。不断提升空中和地面的服务质量,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旅客投诉渠道和响应机制,改进餐食、售票、行李和特殊旅客服务等方面的短板,打造国际航线服务亮点,持续提高旅客满意度。
(二)切实保证信息畅通
一是继续推进CDM系统升级完善,实现疆内机场联网运行,相关单位要积极支持空管局协同放行工作,进一步严肃CDM放行规则。二是建立生产实况系统,实现航班全程监控、保障能力控制、协同决策执行和信息报告等多项功能的集成。三是强化行业内外的信息通畅,以旅客社会满意和一线员工满意为标准加强信息互联互通。
(三)切实加强协同联动
一是建立航空公司、机场、空管、油料等单位之间的联动。形成航班运行的整体合力,切忌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自我为中心,各自为政。二是实现各单位内部的联动。建立完善统一的指挥系统和联动机制,部门之间务必齐心协力。三是发挥机场是大面积航班延误处置协同联动的主要平台作用。机场应善于整合各单位保障资源,统筹做好延误旅客处置,及时发布延误信息,避免旅客在机场长时间聚集,配合航空公司做好延误旅客退改签等服务工作,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工作制度及对外宣传平台,主动与媒体沟通,发布航班延误情况。四是明确冬季飞机除冰雪是提升协同联动效率的重要体现。切实抓好除冰资源的补充和整合,积极推进慢车怠速除冰,公司、机场、空管等单位要加强协同联动、步调一致,切实提高除冰雪效率,为航班正常赢得时间。
(四)切实确保快速处置
一是大面积航班延误要快速决断。航空公司要步调一致进行快速决策,对于该取消的航班果断取消,并全力以赴做好旅客食宿安排等后续保障工作,在最短时间内安置滞留旅客。二是机场公安要快速处置。应坚持“敢管、早管、严管”,按照“第一时间在场、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发布”的工作原则,对因航班延误引发旅客殴打工作人员、冲击安检现场以及在航空器内违法滋事、违规开启应急舱门等行为要依法“从严、从快、从重”处理,按照法律法规上限,顶格惩处。三是航班延误要快速预警。空管气象部门要加强对雷雨、台风等复杂天气的预报、分析和会商,提高对天气演变趋势的研判能力,及早向机场、航空公司发出预警;航空公司要加强气象监控与分析评估,提高对重要天气影响运行的判断能力,有效支持飞行运行决策。
行业管理部门应切实落实民航局航班正常重点监控指标和约束机制,提高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形成航班正常工作的良好环境。应补齐监管能力不足的短板,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加大对新颁布的《航班正常管理规定》的实施监督和指标考核运用工作,系统谋划、精细管控、严格治理,把确保运行安全与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行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监管、系统监管、铁面监管,敢管、严管、会管,“宁当恶人,不当罪人”,通过监管推动航班正常工作各项政策措施落实。
(作者:朱焕,民航新疆管理局运输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