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圳机场国际化战略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以深圳机场四大发展战略之一的国际化战略为研究对象,通过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和SWOT分析等工具,对该战略的必要性、可行性、操作性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为深圳机场国际化战略的成功实施提供现实有益的指导与帮助。
近期,深圳机场在“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机场未来五年的四大发展战略,其中之一为国际化战略,其表述为“把握深圳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和中国自贸区建设新标杆的建设机遇,服务于深圳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充分发挥空港国际门户的作用,推动航空网络国际化和投融资国际化,打造立足珠三角、面向亚太、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对于深圳机场国际化战略问题,本文从为什么要国际化、国际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怎么样国际化等三个方面进行剖析,试图为深圳机场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提供现实有益的指导与帮助。
一、 深圳机场加快国际化进程的必要性
一个地区的机场是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区域与城市的定位决定了机场的定位。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我国重要的国际窗口和门户,其城市定位是建设一个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深圳市的定位决定着深圳机场定位是建成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大型国际机场。
近年来,深圳经济迅猛发展,给全国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其一,在经济总量方面,2014年,中国经济迎来拐点,全年GDP平均增速为7.4%,而深圳却一枝独秀,2014年全市GDP达16001.98亿元,稳居大中城市第4位,比上年增长8.8%。2015年深圳继续保持8.9%增速,全年GDP达1.75万亿,同期,香港为1.79万亿,广州1.8万亿,北京2.29万亿,上海2.49万亿。如果深圳继续保持这种增速,超越香港、广州是毫无悬念的。其二,在人均GDP上,深圳在全国首屈一指。深圳面积1997平方公里,是北京的八分之一,是上海的六分之一。上海人口2700多万,深圳人口将近2000万。但2015年深圳人均GDP达15.8万元,是上海的1.5倍以上。其三,出口额连续23年稳居全国第一。2015年深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298.31亿元,比上年增长21.4%,货物贸易进出口4425.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深圳连续23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其四,深圳是一座拥有350家上市公司的超级总部。深圳总部经济的表现堪称亮瞎眼,有逾350家上市公司,创业板、中小板上市的深圳企业总数,连续9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而且,深圳还在不断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入住,阿里巴巴国际总部、百度国际总部、乐视智能终端总部、魅族科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苹果公司、谷歌、华也国际咨询、华润集团、美的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等等……
外部环境如此优越,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深圳机场不仅旅客吞吐量落后于广州白云机场和香港机场(2015年深圳机场、广州白云机场、香港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分别是3972、5521、6850万人次),而且在国际(含地区)业务量方面,深圳机场更是远远落后,不但比不上北上广,甚至还落后于杭州、厦门、成都、西安等二线城市机场。2015年,深圳机场的国际(地区)旅客吞吐量228万人次,占比仅5.74%,远低于白云机场20.6%,上海浦东机场的49.4%。2015年末,深圳机场通航的国际航线21条,港澳台地区航线4条,通航12个国家的19个城市。由于国际航线、航班偏少,往来深圳的国际(地区)客商不得不选择香港或广州机场,再通过地面交通工具抵达深圳,多有不便。
由此可见,深圳机场制定和实施国际化战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出行需求的重要举措,是深圳市向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迈进的必经之路。深圳机场大力增加国际航线航班,增加国际(地区)业务量比重迫在眉睫。
二、 深圳机场国际化SWOT分析
(一) 国际化面临的机遇
1、 深圳国际航空运输需求巨大。该需求主要来源于,一是深圳人口总量和强劲的经济实力(见上文),二是人民群众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居民出国出境旅游快速增长,2015年我国的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出境游远程化趋势日益明显,由港澳台、东南亚向日韩、澳新、欧美转移,港澳台及东南亚增速放缓,日韩、澳新爆发式增长,赴欧美旅游的国民也越来越多。
2、“一带一路”战略为深圳民航业发展创造了机会。“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战略,沿线涵盖的人口达到44亿,占全世界的63%,经济规模达21万亿美元,占全世界的29%,货物与服务出口将占全世界的24%。深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前海、蛇口自贸区的建立也将提升区域航空客货运输需求。
3、 国家政策利好。为促进民航业的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将珠三角机场群建设成为国际上旅客和货邮吞吐量最大的机场群之一,为深圳机场的发展带来了政策机遇。国家空管委近期力推空域精细化改革,也为解决深圳机场空域紧张问题带来契机。
4、深中通道建设拓展了机场发展空间。正在建设中的深中大桥,开通后将大大增强深圳机场面向珠江西部市场的辐射能力,将使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都市圈融为一体。深圳机场片区紧邻深中通道出口,两大都市圈的融合将为空港片区产业发展和“国际航空城”建设带来战略性机遇,也为深圳机场带来更多的客货源。
5、高铁冲击给国际化带来了机遇。目前,中国高铁网络布局与营运规模均领先全球,随着高铁的提速扩容,民航运输与铁路在同样航段的旅行时间差进一步缩短,在一小时飞行圈/四小时陆地圈内,航空运输的优势大大弱化,高铁势必对航空运输造成分流。但高铁对国际航线的影响却不大,对洲际航线影响几乎为零。对于时刻饱和的深圳机场来说,高铁冲击使得一些国内短程航线航班的时刻被释放出来,有利于增加国际航线航班。
6、深圳机场自身保障能力大大提高。2013年,深圳机场改扩建工程完成,并一次性“无差错”转场成功。深圳机场增加了1条跑道,飞行区等级由4E提升至4F,停机位数从95个增加至200个,候机楼面积从16.8万平方米增加至45.1万平方米。硬件条件大大改善。
7、深圳机场经济效益良好。2015年深圳机场实现营业收入29.6亿元,营业利润7.3亿元,利润总额7.18亿元,净利润5.4亿元。公司主要经营指标增速保持良好,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8、空域资源瓶颈有所改善。深圳机场开辟了北行分流航线与西侧临时进港航线,东西两条跑道实现了分时段的独立运行,机场容量得到提升,高峰小时起降架次从34架次增加至48架次。
9、实现了24小时通关。深圳市政府高度重视深圳机场的国际化工作。深圳市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关心指导国际航线航班的开通工作,同时也促成各联检单位实现深圳机场24小时通关,解决了一个长期制约深圳机场国际化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 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1、 广州白云机场和香港机场的强势竞争。深圳机场距离广州白云机场约130公里,距离香港机场约70公里,乘坐地面交通工具的时间在1—2小时左右。三个机场可替代性明显,使得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日益突出。香港机场国际航线遍布全球,2015年旅客吞吐量6850万人次,几乎100%是国际(或地区)旅客,是当之无愧的国际大型航空运输枢纽。广州白云机场是《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确定的我国三个大型国际航空枢纽之一,其地位是深圳机场难以企及的。如果深圳机场的国际航班不够多、时刻不够好、价格不够便宜、航班接驳不够畅顺,深圳周边甚至深圳本地的国际客货源就会被香港机场和广州白云机场分流。这将使得深圳机场陷入一个怪圈:国际航班航线少——国际客货源被分流——国际航线航班亏损——航空公司削减国际航线航班——客源被进一步分流。
2、深圳机场缺少一个大型国际化基地航空公司。纵观国内外大型国际枢纽机场,都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大型国际基地航空公司,例如北京有国航,上海有东航,广州有南航,香港有国泰航等等。这些大型航空公司通过其科学的航线网络布局,用国内航班把旅客从国内各个城市集中到自己的枢纽机场中转,然后用国际航班运送到世界各地;同样,又用国际航班把世界各地的旅客运送到枢纽机场,在通过国内航班中转至国内的最终目的地。虽然深航作为国内第五大的航空公司驻扎在深圳,但是深航目前还没有宽体飞机,承担不起执飞中远程国际航线的重任;其二,深航是国航的子公司,必须服从国航的总体战略。它可能会更多的会把深圳的国际旅客拉到北京,再通过国航的航班中转至国外的目的地。
3、空域资源紧张依然是制约机场国际化发展的突出因素。深圳机场位于珠三角地区,附近有5个民用机场(广州、珠海、香港、澳门、惠州),2个军用机场,2个直升机场,空域狭小,飞行密集,是世界上空域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再加上香港三跑道计划落地,“北三边”空域使用方案一旦落实,将极大限制深圳机场的发展空间。
4、深圳机场目前的国际候机区不能满足机场国际化大发展的需要。由于当时没考虑到国际化大发展的问题,在T3航站楼设计上,国际区存在着先天不足。例如,国际安检、联检区域面积不足,高峰小时段旅客排队时间长而且十分拥挤;国际转国内、国内转国际、国际转国际的流程不合理;国际旅客休息区域面积不足等。
5、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尚未落实。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杭州等都已实施了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深圳在此方面落后,将会令一部分国际客人放弃选择在深圳机场中转。
(三) SWOT分析
对上述各种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得出深圳机场国际化战略SWOT分析表如下(见表一)。
总的来看,深圳机场实施国际化战略,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大于威胁。只要深圳市政府、深圳机场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稳步推进国际化战略实施,深圳机场迈向国际化发展是大有可为的。
表一:深圳机场国际化战略SWOT分析表
S(内部优势): 1、 地缘优势。依托深圳,面向全球。 2、 技术优势。机场自身保障能力大大提高。 3、 经济优势。机场经济效益良好。 4、 空域资源瓶颈有所改善。 5、 实现了24小时通关。 |
O(外部机会): 1、 国际航空运输需求巨大。 2、 “一带一路”战略为深圳民航业发展创造了机会。 3、 国家政策利好。 4、 深中通道建设拓展了机场发展空间。. 5、 高铁冲击给国际化带来了机遇。 |
W(内部劣势): 1、 机场缺少一个大型国际化基地航空公司。 2、 机场目前的国际候机区不能满足机场国际化大发展的需要。 |
T(外部威胁): 1、 广州白云机场和香港机场的强势竞争。 2、 空域资源紧张问题依然存在。 3、 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尚未落实。 |
三、 对深圳机场国际化战略的几点建议
深圳机场为“十三五”期间国际化发展战略设定的目标为,“进一步完善国际业务结构,大幅增加中远程国际航线,国际旅客吞吐量达到550万人次,国际(包括地区)旅客占比由2015年的5.7%提升到10%”。对于以上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如何实现,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树立信心,把握机遇,加快国际化步伐。深圳机场计划用5年时间,把国际旅客吞吐量由228万人次提高到550万人次,换算年平均增长率将近达到20%,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但看到困难的同时,更要看到机遇,从而增强信心和动力。前面所说,广州白云和香港机场会给深圳机场国际化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但对于深圳2000万居民来说,深圳机场的竞争优势是绝对的。国际航班一般要求提前2个小时到达机场,深圳至广州机场地面需要2个小时(未考虑堵车时间),深圳至香港机场需要1个小时,但过关至少需要1个小时(未考虑节假日过关高峰)。如果深圳居民要到广州或香港乘坐国际航班,为了确保不误机,就必须按航班时间提前5—6小时出门。因此,如果是中午12:00以前的国际航班,基本上要提前一晚到广州或香港过夜,带来的是成本的大大增加,以及舒适性、便利性、快捷性的大大减少。所以只要深圳机场有国际直飞航班,即使票价稍贵一点,深圳居民还是会选择在自己家门坐飞机的。另外,除上文所述的优势(S)、机会(O)外,深圳机场国际化当前还面临两个黄金机遇:一是本届深圳市委市政府对深圳机场发展国际化业务的高度重视,支持力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二是香港机场时刻已趋于饱和,在第三条跑道建成投入使用以前(预计要到2023年),已基本无法再增加航班。而深圳机场目前执行的高峰小时架次是48架次,如果空域精细化改革成功,能够提高到55架次/小时。届时,深圳机场国际化不但可以满足本地区的需求,而且可以把香港机场新增的需求吸引过来。因此,深圳机场要珍惜并牢牢把握这个黄金时机,扎实有效的开展各项工作,加快国际化步伐,相信深圳机场的国际化战略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2、尊重市场规律,把握国际化发展进程。根据航空运输市场规律,深圳机场国际化发展大致会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多多益善。这阶段深圳机场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多的吸引和鼓励有资质有能力的航空公司开通国际航线和航班。这时,由于市场还不成熟,航班的客货源还不是很充足,航空公司一般处于亏损状态,深圳市政府给予航空公司适当的补贴,机场给予适当的优惠的必要的。第二阶段是成长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从有到优。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有的公司把市场培育起来了,经营逐渐向好,而有的公司的有些航线则一直在亏损。这与市场需求大小有关,也和公司的营销能力有关,总之市场会用它“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作用,优胜劣汰,最终经营得好的公司及其航班航线会保留下来,经营得不好的将被淘汰。这时,政府干预可以逐步退出,对航空公司的补贴和优惠也将逐步减少。第三阶段是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从优到精。这时,经过市场多轮洗牌,结果是深圳机场虽然仍有多家航空公司在经营国际业务,但其中一家或两家重量级的航空公司将脱颖而出,在机场的国际化运行中处于垄断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这家公司需要把其战略重心放在深圳,并以深圳机场为枢纽进行战略规划布局,从以往简单的培育某个航班、某条航线逐步转化为培育一个庞大的航线网络。企业通过自身的实力或联盟的力量,逐步形成国内转国际、国际转国内、国内转国内、国际转国际的科学完整航线网络。依托这种大型航空运输企业的经营运作,深圳机场的客货源范围将从深圳及深圳周边地区拓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这时,深圳机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枢纽机场。至于谁能成为在深圳机场占据国际垄断地位的大型航空公司,还是让市场决定吧。
3、练好内功,迎接国际化大发展的到来。“十三五”期间,深圳机场要从多方面入手,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为国际化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持。一是根据国际业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三跑道、卫星厅、T4及站坪的规划建设,同时启动国际区域设施优化研究,及时制定优化方案和配套规划,建立与国际业务发展相适应的服务设施环境,改善国际旅客的出行体验。二是优化机场的空域环境。全力争取军方和民航局的支持,强化与广州及香港的协调,增设深圳进场航线,增加流量,循序渐进推进空域问题解决。三是时刻资源向国际航班倾斜,为国际客货运业务发展创造空间。四是改善机场的口岸环境。协调海关等联检单位、市口岸办等政府部门,争取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以及离境退税政策落地。五是加大对国际航班的优惠补贴。协调市政府制定并完善对国际航班的扶持政策。对国内航空公司新开通国际客货航线或新增班次的,按照客货流量给予相应补贴;对外航新开通的由深圳始发国际航线的,在起降费和相关保障费用等方面给予减免和优惠等。
4、关于国际枢纽问题。虽然深圳市和机场自身都迫切希望把深圳机场打造成为一个面向亚太、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同时也在积极想方设法让深圳机场的国际枢纽地位获得国家和民航局的认可,但应当认识到枢纽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哪个机构认可了就能马上变成的。航空枢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就深圳机场2015年仅仅228万人次的国际业务量而言,深圳机场仍处于国际化进程的起步阶段,距离国际枢纽的地位还是比较遥远的。当前,深圳机场应当立足现实,练好内功,扎扎实实地把国际运输业务量搞上去,“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等到国际业务量跃升到一千万等级,再去争取“国际枢纽”称号不迟。或许,到那时深圳机场也不用去争取,“国际枢纽”地位已实至名归了。(黄翔 民航深圳监管局综合处)
参考文献
1. 深圳市机场(集团)“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深圳市机场(集团)有限公司,2016.
2. 民航中南地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2016.
3. 黎群,万晓. 企业战略管理. 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4. 王妙. 市场营销学.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 许玉林. 组织设计与管理.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