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空地联运助推区域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要:交通之意取自于《易经.泰卦》:“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以航空运输为中心的空地联运,正是“立体”诠释交通的“点、线、面”:“点”为机场航空运输,“线”为地面轨道和公路运输,“面”是区域发展。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如何做好空地联运的供给侧改革,立足于营建便捷、通达、高效的以机场为核心的地面交通运输环境,构建多元化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密织“无缝隙、零换乘”的交通网络,客观需要在更高层面设计“空地联运”交通组织,构建与“天网密织”相适应的“地网通联”,在增强旅客集散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支撑区域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本文仅从实际需求的角度,结合青岛机场的部分情况,浅谈空地联运助推区域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 分层细化区域
1、 运输供需关系简要分析
在提供运输产品与找寻旅客需求之间,从以下4个方面简要分析当前的供需关系:
旅客(异地航站楼、运输公司、航空公司、铁路、信息服务商等)的需求是什么?
为此,机场能提供什么?
机场的需求是什么?
为此,旅客(异地航站楼、运输公司、航空公司、铁路、信息服务商等)能提供什么?
|
需求 |
提供 |
旅客(异地航站楼、运输公司、航空公司、铁路、信息服务商等) |
出行方便、节省、一票制、电商平台、无缝隙交通体验 |
出行选择(运输资源配置) |
机场 |
旅客到机场乘机、旅客信息大数据、物联网、机场运营云平台 |
整合、优化运输资源,构建空地联运网络 |
从上图简要分析可得出以下:机场通过“布点、连线、打结”整合运输资源(异地航站楼和运输公司),满足旅客出行需求,最大限度实现“垄断区”、“竞争区”内的乘机旅客选择青岛机场进出。
2、 三个层次
由上,分为三个层次细化“垄断区”、“竞争区”。(仅以青岛机场情况示例)
第一层次:以青岛机场为中心的“2小时交通圈”以内的所有市(县),包括淄博、莱芜、东营、临沂、日照、潍坊、烟台、威海,以及江苏省的连云港、赣榆县。
第二层次:省内所有市(县),包括济南、泰安、枣庄、济宁、荷泽、聊城、德州、滨州。
第三层次:冀东(邢台、邯郸等),豫东(周口、商丘、开封等),皖北(宿州),苏北(徐州、连云港等)等邻省区域。
二、 区域发展对空地联运的需求
当前“十三五”规划提出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在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发展背景下,需要打造20个城市群:5个国家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9个区域性城市群(哈长、山东半岛、辽中南、海峡西岸、关中、中原、江淮、北部湾、天山北坡),以及6个地区性城市群。
如何立体化解决城市群中城市与城市之间存在网络化交通的需求,“空地联运”即是应有之义,包括民航、高铁、高速公路等,形成了空、地无缝隙衔接的综合立体的交通体系。在增强通达性的同时,也降低了运输成本,更加有利于区域内产业的聚集和发展。与此同时,产业的发展必然聚集人口增量、增加消费需求,这也就是区域经济学中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但更需注意的是,空地联运的中心是相对吞吐量较高的机场,而区域发展的中心又一般是这个机场所在的城市,因而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可能会大于扩散效应,中心对于资本和人才的虹吸效应更应引起关注。
三、 分阶段实施进程
以区域发展需求满足为依据,通过找寻“三个层次”的目标市场和资源,分为“三个阶段”实施进程:
第一阶段:完成第一层次内所有市(县),以及第二层次内的省辖市的规划方案的实施。
第二阶段:完成第二层次内所有市(县),以及第三层次内的省辖市的规划方案的实施。
第三阶段:完成第三层次内所有市(县)的规划方案的实施,并与新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平滑过渡和对接。
四、 各运输方式由竞争融为竞和
以青岛机场为例,在“垄断区”和“竞争区”---省内及冀东(邢台、邯郸等),豫东(周口、商丘、开封等),皖北(宿州),苏北(徐州、连云港等)等邻省区域---分层次、分阶段建立和实施“布点、连线、打结”地面交通规划,以上述区域所有的市(县)长途客运站为核心完成全覆盖的异地航站楼“布点”规划,以其全部到(离)青的长途客运线均经停青岛机场下(上)客完成“连线”规划,以县级市长途客运站为“小结”、省辖市长途客运站为“中结”、机场换乘中心为“大结”完成“打结”规划,竞合为以青岛机场为核心的“点、线、结”层次分明、运行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有效设计和开发更具有竞争力、更能够满足旅客需求的运输服务产品。
在此基础上,以强有力的“商网”营销,将青岛机场的“天网密织”和“地网通联”优势不断向纵深化延伸和广域化辐射,为乘机旅客进出青岛机场提供不二的选择。
(一)“布点”方案
综合考量地域邻近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分层次、分阶段在各市(县)有序推进异地航站楼的“布点”设置。例如2016年发布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中,山东省属有22个,目前通行了其中的14个县(市)。
以《青岛机场异地候机楼、异地货站管理规定》为依据,设立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先稳定、后提高”的原则规范现有存量异地班车、异地航站楼。以各市(县)的长途客运站为核心,开发增量异地航站楼,并遍布各市(县)。
(二)线路运营思路
1、“点线结合”。异地航站楼设在长途客运站,长途客运班线行至候机楼停靠并上下客,途经并往返于青岛机场,使得机场成为长途客运班线运输市场的一个重要结点,并融入到全面开放的社会交通枢纽体系平台中,为旅客提供更为便捷的乘车条件。
2、“点对点”。由汽运公司单独或与其它运输企业合作运营线路。如异地航站楼设在当地酒店、航空售票中心等,线路由汽运公司运行,如汽运公司还难以无法独立运行,由当地运输企业运行,但须保留汽运公司随时参与运行、实现对开的前置准入条件。
3、同一市(县)内可同时并推广存在2个以上的“点对点”线路,所有市(县)均“布点连线”,点、线并存。提高交通便捷性,强化辐射力,紧密机场与腹地市场的联系,增加运输服务产品供给,为旅客提供更多出行选择。
4、火车站“点”的线路运营思路:以“济南—淄博--潍坊--青岛”高铁为干线,以济南为中心,扇形联接滨州、德州、聊城、荷泽、泰安、济宁、枣庄、莱芜,乃至冀、豫、皖、苏等相邻省份以及京沪高铁沿线。在火车站“无缝对接”机场快线,打造“空铁联运”运输产品。通过强有力的“商网”营销青岛机场“天网”优势,打紧机场与火车站的“联运结”,增强青岛机场航空运输在山东省中西部地域乃至相邻省份的辐射与影响,创新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空铁联运”运输产品。
5、与省内各机场城市均开通客运班线,建立和拓展陆路通联的虚拟支线航空运输市场。以客运班线联结贯通省内机场,构建虚拟的支线航空运输,更加丰富青岛机场乃至省内各机场的航空运输产品,为旅客提供更加适宜的出行选择。
(三)“打结”规划方案
在“点”、“线”完善配置的基础上,强化“结”在地面交通链中的功能设置。将“小结”、“中结”、“大结”优化整合为机场地面交通运输链条中的重要节点,大力发挥其在“点、线、结”层次分明、运行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枢纽作用。
一是以各县、县级市长途客运站、异地航站楼为“小结”。
二是以各省辖市的火车站、长途客运站、异地航站楼为“中结”,集聚和疏散各“小结”的客流。
三是以机场换乘中心为“大结”,集聚和疏散以青岛机场为核心的地面交通运输客流。
(四)“商网”营销规划方案
1、加大“空地联运”的“商网”营销力度,统一“空地联程”信息集合与发布,有效宣传范围覆盖省内及苏北、皖北、豫东、冀东等临省区域。
2、各种运输方式及组合优势互补、信息共享、资源共有,形成信息互动、营销互动、保障互动、利益互动,最终实现竞合共赢。
3、通过强有力的“商网”营销,以发达的地面运输条件吸引和引导本省乃至邻省的旅游、探亲、留学、商务、政务等出行,特别是“青岛--法兰克福航线”的旅客,选择在青岛机场进出。
4、形成以青岛机场为核心的“空地联程”地面运输保障体系,将“垄断区”、“竞争区”内的旅客最大限度地集中到青岛机场进行远程分流和辐射,同时把到达的客流顺利分流疏导至各目的地。
五、融入区域发展中推进空地联运综合交通的几点思考
1、民航、铁路需要争当在空地联运的运营主角。综合交通政出多门,竞争与冲突共存,更需要打破行政藩篱,相互沟通、相互妥协、形成共识达成一致。空地联运也正是各种运输方式向“大交通”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作为交通运输部的两大骨干体系,具有横向沟通政府部门、综合协调其他运输方式、联合相关运营各方的先决优势,也是实现综合交通实至名归的最重要力量。
2、云平台、智能运输构建空地联运的信息中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将是革命性变革传统运输方式的信息技术,开放、包容是空地联运各运营方的准入条件。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平台,集聚不同运输体系的信息,构建个性化化、定制化服务,才是真正实现由传统运输向现代运输转变的“最后一小步”。
3、一票制、电商化扩增空地联运的服务市场。在空地联运的市场链条上,各运输方式是同等的市场主体,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旅客体验是检验空地联运服务产品的唯一标准,在向现代运输转变过程中,民航的电子客票、铁路的网上售票、公路的电商票务等,统一融合是大势所趋、一票到底是极致体验。
4、三字代码、虚拟航线优化空地联运的天纲地网。民航可以加大对地面交通体系构建的支持,鼓励未开通机场的城市设置虚拟三字代码,以高铁、公路运输为纽带构建“虚拟航线”,进而打造“实际航班--虚拟航线”的产品组合,优化区域内全覆盖的、以航空运输为中心的空地联运网络。
5、整体利益、区域发展赋予空地联运的成长动力。通过“空地联运”体系建设,更“快”通达域内各地,创造更便利的发展环境,在产业空间布局、土地开发模式、城市空间结构、经济转型架构等方面,将会产生较为典型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推进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与此同时,空地联运也将导引客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物流、文化流、旅游流、人才流和科技流,与区域发展形成了文化精神软环境和经营发展硬环境的良性互动。
六、结论
本文以“空地联运”与区域发展的互动互补为主线,结合有关民航机场、航空公司、铁路等运输方式的做法展开讨论。一方面,“空地联运”的关联各方相互独立,统一协调犹显突出;另一方面,结合实际的落地实施更重要,需要推进的抓手和平台。
(作者:李燊 青岛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