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浅议安检队伍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董伟 编 辑:孙文瑾 2021-10-29 12:57:00

      摘要安检工作是空防安全生命线,近年发生的空防不安全事件充分暴露了安检队伍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如安检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安检措施不落实而产生错忘漏等,甚至个别安检人员被违法犯罪分子所利用而进行走私、贩毒等犯罪活动。在当前严峻的空防安全形势下,加强安检队伍管理对于坚守空防安全底线尤为重要。所以要从纯洁内部、维护空防安全和民航稳定的高度,切实抓严抓紧抓好空防安检队伍的管理。本文着重分析了目前安检队伍的现状,以及存在安检员工高流失率等不足,从健全安检管理机制、安检用工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安检队伍管理的对策。  

      当前我国民航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十二五期间年旅客运输总量从2.68亿人增加到4.4亿人,年均增长10.4%。民航十三五发展规划中预计旅客运输量仍保持10.4%的较高年增长率。行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民航空防安全带来巨大的压力。目前国际恐怖活动持续活跃,国内反恐形势依然严峻。由于民航业社会关注程度高、安全风险大的特殊性,恐怖分子往往把民航作为袭击的首选目标,且袭击呈现组织化、谋略化,袭击方式、手段不断翻新变化,民航安检工作面临较大的挑战。安检工作是空防安全的核心工作,是确保空防安全的生命线。2015年“7.26”南航飞机纵火等事件充分暴露了安检队伍管理工作存在的安检人员安全意识不高、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到位等不足。俗话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甚至个别安检人员被违法犯罪分子所利用而进行走私、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针对当前安检队伍管理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建立管理新机制,创新管理新手段。  

          一、目前安检队伍的现状 

          从安检队伍管理体制看,随着2002年民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目前机场安检和航空公司货检机构均实行企业化管理。 

      从安检人员配备看,2016年年末全国民航安检人员(不含监护人员)38708 人,较2015年年末35750人增加2958人,增加比例为8.3% ;而同期2016年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长11.1%。2016年年末全行业安检人员岗位定额为39914人,实际在岗人员37927人,缺编1987人,缺编比5.2% 。 

      从人员入职离职情况看,2015年入职6261人,离职3718人;2016年入职6649人,离职4134人。 

      从安检人员结构分析看(表1),2016年年末,民航安检人员共有共产党员6276人 ,占比16.2% ,共青团16500人,占比42.6%  ,民主党派132人,占比0.3% ,队伍整体上政治可靠。安检人员以20-40岁年龄段为主 ,占比89.7% ,队伍年轻化,有朝气活力。 

       1:安检人员年龄结分布表 

        

    年龄 

    人数 

    占比 

      

      

      

    20 岁及以下 

    1612 

    4.2% 

      

      

      

    20-25 岁(含) 

    10883 

    28.1% 

      

      

      

    25-30 岁(含) 

    12709 

    32.8% 

      

      

      

    30-35 岁(含) 

    6686 

    17.3% 

      

      

      

    35-40 岁(含) 

    2469 

    6.4% 

      

      

      

    40-45 岁(含) 

    2385 

    6.2% 

      

      

      

    45-50 岁(含) 

    1249 

    3.2% 

      

      

      

    51-55 岁(含) 

    348 

    0.9% 

      

      

      

    55-60 岁(含) 

    115 

    0.3% 

      

      

      

        

       2:安检人员从业时间分布表 

        

      

    从事安检工作时间 

    人数 

    占比 

      

      

      

      

      

    20 年(含)以上 

    2843 

    7.4% 

      

      

      

      

    15 

    年(含)以上 20 年以下 

    1931 

    5.0% 

      

      

      

      

    10 

    年(含)以上 15 年以下 

    4883 

    12.7% 

      

      

      

    5 年(含)以上 10 年以下 

    10365 

    27.0% 

      

      

      

      

    2 

    年(含)以上 5 年以下 

    8773 

    22.8% 

      

      

      

      

      

    2 年以下 

    9662 

    25.1% 

      从安检员工从业时间分析看(表2),当前民航安检从业人员从事安检工作的平均时间不长,多为从事安检工作10年以下的员工;10年以上的员工占总人数的25.1%,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民航安检从业人员流动频繁的现状。

      从安检员工学历构成看,截至2016年末,民航安检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33044人 ,占比85.4% ,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1584人,占比29.9%。安检专业毕业人员5108人 ,占比13.2%,非安检专业毕业人员33600人,占比86.8% 。非安检专业毕业人员占比大,说明民航安检人员来源多为其他专业,接受的安检专业基础教育依然薄弱。  

    从安检用工构成看,2015年末,安检正式用工人数为23384人 ,占安检人员总数的65.4% ,其他用工方式12384人,占安检人员总数的34.6%。2016年年末,安检正式用工人数为25912人,占安检人员总数的66.9% ,其他用工方式12796人,占安检人员总数的33.1%。 

      二、目前安检队伍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 安检队伍管理体制与空防安全的重要性不相适应,对安检工作核心地位认识不够。机场属地化管理后,机场安检工作由原行业垂直管理转为属地化管理。管理体制和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给安检队伍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及新的动向,并随着民航业的快速发展和安检队伍的不断壮大而越来越突出。由于安检队伍属企业体制,在企业追求效益第一的理念下,对安检工作是空防安全核心的地位认识不够,投入主动性降低,部分单位未按照定员定额标准配齐安检员,在安检队伍保障投入方面不积极。有的单位安检机构非核心业务不断增加,如将物业保安等交由机场安检人员负责,有的机场还将驾驶登机廊桥这一与安保工作毫无关联的工作也交由安检人员承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检人员以高度集中的精力来开展检查这一核心本职业务,无形中增加了安检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也影响安检工作的威严性。 

      (二)安检队伍管理水平不一,差异较大。民航安检工作由民航行政机关负责监督指导,日常管理由机场管理机构和航空公司负责。因各地方政府和机场、航空公司对安检工作重视和投入资源程度的不同,各地安检队伍的软硬件建设参差不齐,部分支线机场安检人员培训设施设备不全,培训场地及教员和设备定检、维保员不足。部分航空公司货检机构因人员少,且有的隶属总公司垂直管理,在日常队伍管理上容易出现不系统、不严谨、不规范的情况,这也给民航系统安全保障埋下了隐患。如存在同一机场多家货检机构安检工作标准存在差异的情况。 

      (三)安检人员流失严重,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安检从业人员的总体流失率2012年为12.6%,而2014年则上升为14.3%,2016年仍为10.8%。民航安检属于技术性岗位且检查技术手段有一定保密性,而大量经过培训上岗而又离开安检岗位走入社会人员不断增加,不可避免的导致民航安检业务信息外泄和被外来敌对分子加以策反利用的可能,从而增加了民航安全系统性风险和防范难度。分析安检人员高流失率原因,主要有工作因素:如安检工作压力大,责任重;安检人员经常被投诉、平白无故受委曲;安检措施规定严格,安检人员被旅客刁难,旅客不理解、不讲道理,或偶有行为粗暴现象等。自身发展空间因素: 如目前安检队伍偏年轻化,公司管理人员岗位占比少,很多员工工作几年后遇到职业天花板等。待遇福利因素:如薪资待遇不具有竞争优势,工资低,收入与付出不对,待遇保障不力等。 

      (四)安检用工制度不合理,职业地位不高。从安检用工构成看,2014年民航安全检查员劳务派遣的民航安全检查员6865人、占总数的20.5%,而无固定期限的民航安全检查员只有6264人、占总数的18.7%。2016年年末,安检正式用工外其他用工方式占安检人员总数的33.1%。用工制度的不同带来了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不少新进安检员工与老职工在工资待遇上有很大差距。干的是同样的工作和工种,在工资、保险、公积金等福利待遇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尤其是新员工产生了不平衡的心理,工作标准和安全责任意识明显淡化,也挫伤了安检人员的感情,淡化了员工企业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此外个别机场为了使安检队伍的招工成本最低化,以及便于管理,在招收安检人员时要求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农村招工,农村员工对薪酬工资要求、福利要求低,能吃苦耐劳,守纪律、便于集中管理,但是在学历、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等方面降低了标准。 

      (五)安检队伍管理手段简单,制度不完善。2016年末安检员工35岁以下占85.3%,工作年限5年以下员工占48%。安检队伍趋于年轻化,有的安检员工耐压性越来越差,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压力差,思想不稳定。在队伍管理中有的安检部门上下级沟通少,不够人性化,真情关心少,文化活动载体简单,员工归属感不强。如安检员工作强度大,因人手紧张,普遍在疗养休假制度执行方面不到位等。在管理制度方面,将服务质量考核列入安检工作中,因此遇到执法与服务的矛盾问题时,安检制度对安检人员执法保护不够。在奖惩制度设计方面惩罚多奖励少,惩罚不会被遗漏,奖励可能被忽略,造成安检员工作积极性降低,职业风险意识不强。 

      (六)安检队伍管理政策设计不到位,监管手段跟不上。目前管理局公安局未设安检处,各监管局未设专职安检工作监察员。对于安检工作中未符合法规规章的以整改代替处罚多,严格执法不够、严厉问责不够。对于安检人员配备长期不达标的单位行政监管措施不到位。在监管方式手段方面,碎片式监管多,对安检工作系统监管不够;另外缺乏安检人员资质管理系统,远程监管手段未有效运用等。 

      三、从机制、手段入手进一步加强安检队伍管理的对策 

      (一)明晰职责,建立完善安检队伍管理工作新机制。 

      安检队伍承担保证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重要责任,远远超过了企业所承受的安全范围。对安检队伍的管理体制,决定了对安检队伍的重视程度以及经费投入、执法权威。对我国民航安检管理体制的问题,需要开展广泛深入研究,借鉴国际做法,重新定位,建立更加适合中国特点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从顶层设计开始切实重视安检队伍建设。有如下二种思考:一是统一由民航局垂直管理,安全检查由于其担负任务和安全检查性质的特殊性,将安检队伍实施垂直管理十分必要,更有利于以民航反恐为责任的安全队伍的建设管理。二是建立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民航安检管理新体制。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修订,明确安检工作的国家事权属性,明确民航安检工作接受民航地区管理局、监管局的行业监督指导,细化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的职责。强化源头治理,对安检机构设立实行国家准入制度,明确安检机构和安检人员的法定地位,增强安检工作和安检人员依法履职的权威性。 

      二、提升职业地位,建立完善安检人员用工工作机制。 

      安检工作作为具有专业性的工种且承担保证国家安全职责,要像重视飞行队伍一样提升安检队伍职业地位:一是把好入口关,适当提高文化程度等客观性招录条件,增加心理测试等招录条件要求,增强进入难度,从源头上提升被招录人员的整体素质。二是正式用工方式对稳定安检队伍更为适宜。民用机场和相关航空公司要切实改进用工制度,坚决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杜绝劳务派遣的用工方式,杜绝同工不同酬现象。三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奖金体系,真正做到待遇留人,引导安检人员增强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 

      三、改善保障条件,建立完善安检经费保障工作机制。 

      空防安全事关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考虑到大部分支线机场的运行现状,安保投入完全依靠企业无法有效落实。因此要贯彻《反恐法》要求,研究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的安检经费保障义务,分类拓展理顺安检人员经费、运行经费和设备购置经费的保障渠道,调动企业保障安检工作的积极性。如研究提高安检收费标准,推进出台安检收费税收减免政策,研究实行征收安保税政策的可行性等,全面解决安检工作保障经费普遍不足的问题。 

      四、加强文化建设,建立完善安检队伍关爱机制。 

      大力推进和创新安检安全文化是确保空防安全的灵魂。要科学规划安检员工日常教育培训计划,强化职业规划引导和职业道德教育。构建以“安全、敬业、奉献、文明”为核心的安检文化价值观,引导员工爱岗敬业,增强职业认同。以“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为理念引领,提升员工手册执行意识,依靠“要我安全”的外因动力,促进“我要安全”的内在变化,呼唤“确保安全”的自觉行动,杜绝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经济约束安全管理方式。要建立安检员工思想动态分析报告制度和员工思想分析档案,及时发现员工队伍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思想问题和潜在的、隐性的、共性的、个性的思想情绪,有的放矢地为安检部门队伍管理提供参考依据。要最大程度地为员工解决生活、工作保障中存在的问题。用真情服务感化安检员工热爱民航安检事业。要科学制定安检工作责任事件等级标准和容错指标,建立科学规范的安检人员表彰奖励和处罚制度,切实改变只罚不奖、轻责重罚等做法。要加强对优秀安检人员的发现和培养力度,强化先进典型榜样引导作用,为安检人员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五、树立“严”的导向,建立完善安检工作监管机制。行业监管机构要加强对安检工作日常监督检查,杜绝以“整改”代替处罚的做法,对于违反法规规章的予以严格处罚,对于因安检责任原因发生的不安全事件,予以严厉问责。要完善安检工作规章标准,制定以安检通道和人员配备要求相结合的定额定员硬性标准,将安检人员配备与航线时刻审批等相挂钩,前移安全监管关口,促进企业建立完善民航安全检查员持续补充机制。在监管手段方面充分强化企业自查制度的实施,运用好暗查、航空安保测和远程监管、视频检查等手段,切实提升监管效能。 

      参考文献: 

      1、《民航公安简报》(Z)民航局公安局发2017第4期 

       (作者:董伟 民航安徽监管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