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构建湖北区域“一主两辅三群”机场网络体系的思考

    吕忧 编 辑:孙文瑾 2021-10-29 13:02:00

      摘要: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群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态。机场群对城市群的建设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国家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建设包含湖北在内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十九个城市群。城市群的发展离不开综合交通网络的先行引导和支撑。民航作为综合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群的形成及其产业的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本文结合湖北省“两圈两带”、省域城市“一主两副”战略发展格局,研究提出建设湖北区域“一主两辅三群”的机场网络体系构想。 

      一、构建湖北区域“一主两辅三群”机场网络体系背景 

      (一)国家战略和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建设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引导相关产业沿长江布局,形成产业集聚,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这是国家整体战略规划发展方向。湖北省处于长江经济带的“龙腰”,在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担负着“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使命。(见图1-1 

      综合交通在打造长江经济带中具有先导地位和作用,民航作为最高效、最便捷、最先进的交通方式,应根据国家战略规划布局,结合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统筹东、中、西地区机场协同发展,推进完善地面机场网和空中航线网的建设发展,建立与人口分布、资源禀赋相协调,与国土开发、城镇化格局等相适应的现代化机场网络体系。 

        

      1-1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示意图 

        

      (二)民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湖北区域机场发展需要 

      2002年我国民航深化改革以来,民航客运量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根据增长动力分析显示,其增长主要来源于外部需求的推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民航也需要逐步由需求推动的1.0时代,迈向依靠组织管理能力提升的2.0时代。“十三五”期间,我国民航发展实施“3+10+29”战略,强化枢纽机场建设,完善机场网络和航线网络,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湖北省内,除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定位为区域枢纽机场外,其它均是年旅客吞吐量在200万人次以下的干、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湖北区域机场未成体系,不能适应民航深化改革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构建科学的机场网络体系和航线网络,是民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实现提升民航国际竞争力和民航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关键。在机场网络体系和航线网络体系中,机场群的构建有利于提高区域机场体系整体容量,强化枢纽机场核心地位,对中小机场发展具有强劲的带动作用,且能有力推进城市群的形成和城市群经济发展。为此,本文提出在湖北区域建设“一主两辅三群”的机场网络体系的构想。 

      二、湖北区域“一主两辅三群”机场网络体系 

      湖北省根据自身地理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实施了“两圈两带”和“一主两副”战略,初步形成了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旅游圈和湖北长江经济带、汉江经济带,构建了以武汉市为省域中心城市,宜昌、襄阳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湖北省主要城市发展格局。(见图2-1 

        

        

      2-1 湖北省“两圈两带”战略示意图 

      2016年,湖北省共有运输机场6个、颁证通用机场3个,在建运输机场2个、通用机场6个。根据国家和湖北省机场布局规划,至2025年,湖北省运输机场将达到9个,通用机场达到71个。 

      区域机场网络体系的建设不是区域内多个机场的简单集合,而是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格局,构建突出重心、围绕核心、分工合作、协同运行和差异化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机场网络体系。 

      湖北省“两圈两带”和“一主两副”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为湖北民航提供了发展的新动力、新载体,为“一主两辅三群”机场网络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主两辅三群”机场网络体系主要是:以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主核心枢纽机场、宜昌机场和襄阳机场为辅助中心机场,建设长江中游经济带机场群、汉江经济带机场群、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机场群,形成覆盖广泛、干支衔接、运输通用互补的湖北区域机场网络体系,实现通用、支线机场—辅助中心机场—区域枢纽机场轮辐式航线网络。 

      (一)长江中游经济带机场群 

      长江流经湖北省恩施、宜昌、荆州、武汉、黄冈、鄂州、黄石等8个市州,人口和经济总量占全省60%左右。区域内现有恩施机场、宜昌三峡机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正在建设的有荆州机场和鄂州国际货运枢纽机场。沿长江发展轴,有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宜昌片区,武汉城市圈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国家开发园区,其经济发展辐射力覆盖毗邻的渝湘赣皖。航空市场需求旺盛,而航空市场供应侧不足,这些为建设长江中游机场集群提供了源动力。 

      长江中游经济带机场群主要是以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区域核心枢纽,宜昌三峡机场为辅助中心机场,规划建设的鄂州国际物流枢纽机场、荆州机场、咸宁机场、鄂东机场以及汉南、蔡甸、赤壁、枝江等沿长江流域的一批通用机场构成。突出以点带线、以线构面,发挥航空运输的公共服务功能和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支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提升。 

      (二)汉江经济带机场群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经济带覆盖十堰市、神农架林区、襄阳市、荆门市、仙桃市、武汉市等10个市县。区域内现有十堰武当山机场、神农架机场、襄阳机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以及荆门、随州、仙桃、汉南等通用机场。该区域是湖北省重要的汽车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主要商品粮基地。汉江经济带有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和武汉片区、国家级通航特色小镇和通用航空综合产业示范区(荆门)、世界飞行者大会永久场址(汉南)以及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基地,且该区域的大襄阳地区空域资源可开发利用度高,产业集聚性强,公务飞行业务需求旺盛。 

      汉江经济带机场群是以汉江经济带的广阔腹地为基础,发挥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的核心区域枢纽的辐射作用,以襄阳机场为辅助中心,十堰武当山机场为支点,荆门、仙桃、汉南等通用机场为补充的机场集群。 

      (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机场群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由恩施、宜昌、神农架、十堰等8个市(州、林区)构成的圈域。该区域是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2个世界文化遗产、1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及7座国家和湖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15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人次高达2.4亿次旅游收入1717.1亿 

      该圈域现有恩施机场、宜昌三峡机场、神农架机场、十堰武当山机场。圈域面积达12.79万平方公里,且多为山区,地面交通欠发达。由于现有的四个机场未形成有效的航空旅游网络,且缺少一批通用航空旅游机场支撑,使得圈域内旅游资源综合开放开发低,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和带动作用不强。宜昌三峡机场地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与长江中游经济带的交汇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可构建宜昌三峡机场为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机场,恩施、神农架、十堰武当山机场为支撑,规划建设一批景区旅游通用机场为支点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机场集群。(见图2-2 

        

      2-2 湖北区域“一主两辅三群”机场网络体系示意图 

        

      三、构建湖北区域“一主两辅三群”机场网络体系的措施建议 

      机场功能的合理分工定位是机场网络体系构建的前提,结构合理、覆盖广泛的航线网络是机场网络构建的基础,枢纽机场和航空公司发展战略互动是促进机场网络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顶层设计以及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是区域机场网络构建的重要保证。 

      (一)按照“部委主导、省市主抓、企业主办”的原则建设湖北区域机场网络体系 

      鉴于民航运输跨区域运行特点,在建设湖北区域机场网络体系中,湖北省政府应与民航管理部门密切沟通、紧密合作。围绕构建湖北区域“一主两辅三群”机场网络体系的发展目标,确定机场的功能定位,做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湖北机场建设发展的近远期规划,发挥规划的调控、统筹和引导作用,实现发展目标。 

      按照“部委主导、省市主抓、企业主办”的原则,衔接国家民航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制定相配套的法规和政策措施,制定行动方案,建立涉及机场网络体系建设的财政、土地、金融、服务、人才等支持性政策体系,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引导行业和市场按照“一主两辅三群”的规划目标进行地面机场网和空中航线网的建设工作,促进湖北区域机场网络体系的形成。 

      (二)明确机场功能定位与分工 

      明确省域内各机场的功能定位与分工,实现差异化发展,提高枢纽机场服务品质和效率,充分发挥支线机场的效能,建立起科学的机场网络体系。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湖北区域机场网络体系的核心枢纽机场,目标是建成中部地区“门户+枢纽”机场;宜昌三峡机场、襄阳机场是武汉天河国际核心枢纽机场的辅助中心机场,重点服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汉江经济带,为核心枢纽机场提供强劲的“喂客”功能;恩施机场、神农架机场、十堰武当山机场等支线机场作为航空服务支点,为辅助中心机场和核心枢纽机场“喂客”;圈带内的通用机场作为支线机场的补充。 

      (三)构建中枢辐射式航空网络 

      在湖北地区“一主两辅三群”的机场网络体系中,构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湖北区域航线网络结构的核心,每个机场群内的干、支线机场与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形成点对点航线。每个机场群以该机场群内的辅助中心机场作为分轴心,其它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为支撑,形成层级分明、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航线网络。 

      长江中游经济带机场群以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轴心,同时也是湖北区域航线网络的轴心;汉江经济带机场群以襄阳机场为分轴心,十堰武当山机场、荆门等通用机场作为支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机场群以宜昌三峡机场为分轴心,恩施机场、神农架机场、十堰武当山机场以及圈内其它通用机场为支撑。 

      随着我国低空空域的改革和开放,通用机场之间以及通用机场与运输机场之间低空航线也将大幅增加,这将是对省内运输航线网络的有效补充和完善。这种中枢辐射式的航线网络结构可以将分散的航点通过网络联系起来,有效扩展航空服务的覆盖范围,提高了航空网络对中小机场的服务质量;同时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提供了大量的客源和货源,支撑了武汉区域枢纽机场的建设与发展。 

      (四)建设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区域枢纽 

      优化航线网络建设。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等战略,以国际客运航线开拓为先导,全面提高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国际航线网络覆盖率,尽快形成通达欧美、澳洲、亚洲等主要世界大都市的国际航线网络。同时,加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与经济较发达城市、旅游城市的通达性,着力强化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的中转功能,优先增加国内远距离(1000公里以上)航班在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的经停,加密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与省内及周边旅游机场间的航班密度,提升省内支线机场对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的“喂客”能力,形成辐射全国的航线网络。 

      加强与航空公司战略合作。结合各航空公司的基地枢纽战略开展深度合作,大力培育以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主基地的航空公司。探索低成本航空发展,积极与国内外低成本航空合作。积极培育旅游航空市场,创新“航空+旅游”民航发展模式,可考虑采用混合所有制等模式,探索组建新的航空公司。加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与旅游运营商、包机商合作,打造“旅游中转站”。 

      提升机场综合服务水平。优化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的“中转流程”,实现旅客空侧中转。提供“通程值机”服务,方便旅客在始发地一次性完成全程值机程序及行李托运。优化中转服务,结合“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按照中转旅客等待时间长短,分类推送购物、餐饮等不同类型的服务项目,提升用户体验。制定“互联网+机场”行动计划,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优化机场服务流程,实现机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升级。 

      四、结论 

      构建湖北区域“一主两辅三群”机场网络体系,既是湖北民航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突破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城市群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以区域内三个机场集群为基础,重点打造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区域枢纽,大力培育宜昌机场鄂西生态旅游集散中心和襄阳机场辅助中心,形成功能定位明确、“通用-支线-干线-枢纽”协调发展的“一主两辅三群”的机场网络体系,提高区域机场群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和辐射力。 

      (作者:吕忧 民航湖北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