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论运行控制对提升航班正常性的作用

    王必鹤 编 辑:孙文瑾 2021-10-29 13:15:00

      摘要:为贯彻落实好中央领导批示精神,民航局冯正霖局长提出全行业要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坚持“飞行安全、廉政安全、真情服务三条底线,努力做好服务人民群众的各项工作。航班正常问题一直是民航领域旅客反映最强烈、投诉最集中、媒体最关注的首要问题。本文着重从航空公司运行控制角度出发,分析运行控制在航班正常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发挥运行控制在正常性管理中的作用,旨在为中国民航提高航班正常率、提升服务质量、增强航空公司竞争力献计献策。 

      关键词:运行控制、航班正常、真情服务。  

    一、引言

      随着新版的《航班正常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16年第56号)下发,为严格落实新规定要求,建立健全航班正常考核机制,进一步提高航班正常水平,民航局在总结近两年经验的基础上,下发了《关于实施2017年航班正常考核指标和限制措施的通知》(局发明电〔20163534号),并于201711日开始实施。在文件中民航局进一步明确了航空公司作为航班正常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实施精细化管理,持续优化航班计划编排,合理调配运力和机组,严格按照批复时刻飞行,进一步降低自身原因延误比例。 

      运控中心作为航空公司的运行指挥中枢,是整个公司航班运行的信息中心、决策中心、协调中心和保障中心。运行控制中心不仅承担着保障飞行安全水平的重任,在提高航班运行效率、服务质量方面的作用也愈加重要。特别是航班正常管理方面,运控控制中心通过加强签派放行、运行监控、航班调配从而提高航班运行效率,能够显著降低因公司原因导致的航班延误;通过沟通协调也能够减少因流控、其他空域用户、机场保障等原因导致的航班延误。因而确立运行控制中心在航空公司航班正常性管理中的地位并梳理其职能显得尤为重要。 

    二、航班延误主要原因分析

      根据民航局空管局《2016年全国民航航班运行效率报告》,2016年全年导致航班不正常的原因有天气、公司、其他空域用户、空管(含流量)和其他(包括时刻安排、机场、联检、油料、离港系统、旅客以及公共安全),如图1所示,航空公司原因占航班不正常原因的9.54% 

        

      1  2016年航班不正常原因统计图 

      从我国2015年和2016年的月航班量及正常率情况统计(图2所示)可以看出2016年正常率水平明显高于2015年,在航班量增长7.9%的情况下,全年航班正常率还提升了8.4%2016年春运期间航班正常率保持了较高水平,这说明在现有条件下,通过航空公司和各保障单位的共同努力,航班正常率还有提升空间 

        

      2  2016 年月度航班正常率统计图 

      2016年月度不正常航班统计中(图3所示)可以看出,4月换季,678月雷雨季节,天气原因造成的不正常航班明显增多,而这几个月也是全年航班正常率最低的月份,说明抓天气原因的航班正常管理是有效提升航班正常率的关键。 

        

      3  2016年月度不正常原因统计图 

    三、运行控制对减少天气原因延误的作用

      天气原因导致航班延误主要是指:因起飞机场、目的地机场、航路备降机场、航路天气不满足运行标准导致的航班延误,以及因天气原因造成流量控制、机场设施损坏等情况导致的航班延误。2016年航班延误最主要因素是天气,天气原因延误的航班数量占总延误航班的56.52%,比其他原因延误的航班量的总和还要多。可以说,要提高航班正常率,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天气原因导致航班延误的比率。要减少天气原因对航班正常的影响,运行控制部门可通过探索、研究天气变化的客观规律,采用准确率更高的气象产品、系统改造、人员能力提升,辅以适当的航班计划管理来实现: 

      1、科学编排航班计划。 

      目前航班延误原因判定采用“一通到底”的原则,即一架飞机执行多段任务,当出现首次延误并导致后续航段延误时,后续原因均按首次延误原因填写,因此,每天始发航班能否运行正常尤为关键。各公司运行控制部门,应重点研究天气变化规律,通过限制始发航班运行目的地机场方式,优化航班始发计划编排;另外,运行控制部门也可以建议公司的计划编排部门,发布限制某些机场在某些时段的运行,不断优化航班计划编排,尽可能减少因天气原因导致的航班延误。 

      2、提前制定运行决策。 

      按照《民航航班正常统计办法》,航空公司提前一日取消的次日航班或补班计划,不列入航班正常和机场放行正常统计范围,当日取消的航班按不正常航班统计。运行控制部门可充分发挥其决策功能,提早研判天气形势,在预测到系统性不适航天气后(如台风、大范围冰雪天气等),提前取消不能执行的航班。一方面,提前取消航班不列入航班正常统计范围,可以提高总体航班正常率;另一方面,航班取消后,航空公司也可以提前编排好航班计划,保证充足的备份运力和机组,提高后续航班正常率。 

      3、充分发挥航行新技术的作用。 

      航空公司应推广航行新航行技术的应用,广泛采用CAT IIHUD运行,降低机场运行着陆标准;推广PBN技术应用,降低对地面导航设备的依赖程度,降低对机组的运行能力要求,促进航班正常率的提升。在气象产品方面,积极与地方气象部门合作研发和采用预报准确率更高的航空气象产品,大力建设和推广增强型气象情报系统,更加准确地预测天气趋势,辅以合理的航班调配,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天气对运行正常的影响。 

      4、不断强化运行监控。 

      通过航班运行监控,调整新机长运行的航班,减少因新机长高天气标准的天气原因延误;通过航班运行监控,及时调整飞机、航班运行衔接,促进航班正常率的提升。 

    四、运行控制对减少航空公司原因延误的作用

      航班正常管理是一个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结合的过程,航空公司各部门通过内部管理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自身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然而,绝大多数的航班延误,尤其是公司原因的航班延误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要减少公司原因对航班正常的影响,一方面公司个体部门的管理必不可少,另一方面加强航空公司运行管理的宏观调控和从销售到生产的过程管理是关键。从公司航班延误原因的细分来分析,航空公司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宏观和过程管理。 

      1、加强对资源的统一管理。 

      航空公司无论机队规模大小,实施集中控制的模式是达到资源管理利益最大化的最好方式。运行控制部门对于运行信息的集中掌控,对于飞行机组和飞机资源的统一调配,机务维修部门对于飞机排故和定检的统筹安排等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资源浪费。在航班正常管理工作中,航空公司运行控制部门对销售、飞机、机组、地面保障资源的统一调配能将对资源的优化组合直接体现在航班正常率的提升上。在大部分的航站实现飞行机组的调配,可以减少因机组超时问题导致的航班延误;对飞机的统一调配可以减少因飞机故障带来的航班延误;参与航班销售时刻的调配,可以将销售和运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销售和运行之间逐渐趋向合理,减少因季节性天气原因和航班过站时间不足造成的航班延误。 

      2、促进信息共享的对称化。 

      很多航空公司在航班延误时,运行控制部门调整航班计划决策原因,及后续各部门工作进度没有实现共享,或共享不完全。各运行保障部门都只获取了一部分信息,或者获取信息不及,都会造成保障部门之间的内耗,从而导致运行保障效率低下。运行控制部门加强信息共享系统的建设,实现信息共享的对称化,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减少因公司各部门保障的组合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 

      3、合理安排备份运力。 

      备份运力的安排无疑是保障航班正常的有力手段,然而航空公司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备份运力过多会造成资源浪费,过少会造成运力调配机动性差。因此航空公司综合考虑机队规模、机型特征、飞行人员数量、航线结构、时刻安排、维修能力、季节运行特征等因素,合理制定备份运力管理方案,根据自身的运行特点实施备份运力的季节性管理,将有效减少公司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 

    五、构建空管-机场-航司信息共享平台

      1、建立空管气象信息共享平台。 

      “十三五”期间,空管部门将完成自动气象观测、航空器下传数据、数值预报产品等民航气象信息和产品共享工程,实施与中国气象局及所属单位气象雷达数据等信息的深度共享。面对这一形势,航空公司运行控制部门应主动出击,配合完成气象信息与民航运行信息、监控信息、应急信息的融合工作,将气象信息融入公司运行信息和决策系统。 

      2、建立CDM信息共享决策平台。 

      “十三五”期间,空管部门将建设中央协同决策系统以及各地区流量管理系统,实现与中央协同决策系统数据交互基本具备预战术与战术流量管理功能。面对这一形势,航空公司运行控制部门也应主动应对,配合实现与空管及运输机场的运行信息交互,完善与空管、机场之间协同决策程序。 

    六、结论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航班正常管理是民航一项长期性、全局性的工作,需要民航各部门的参与和军方、地方的支持。航班正常保障各环节工作繁琐而具体,整体布局和统筹协调就“十三五”期间,尤为重要。航班正常是设计和管理出来的,不是统计出来的。因此航空公司应当进一步整合内部机构,突出运控核心,抓好系统建设,完善内部考核,形成航班编排科学、运行监控全面、风险预警及时、应急处置有效的航空公司运行管理体系,全面提高航班正常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彭明田.中国民航信息系统现状及发展展望[J].计算机工程.20057,31. 

      [2]张娟,马丽莎.民航信息孤岛初探[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077,25. 

      [3]魏嵩.关于航班正常统计办法的思考[J].中国民用航空.20126,139. 

      [4]王丽杰,李芳芳.航班正常性要服从航班安全性[N].中国民用航空.201132001. 

      [5]任新惠,唐诗琦.统计标准对航班正常性计算的影响[J].综合运输.201217月第38. 

       (作者:王必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