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干支联动 支支联动 构建内蒙古地区高效通达的“航空网”

    郭金敏 编 辑:张薇 2021-10-30 23:17:00

      摘要:内蒙古地区地处边疆、经济欠发达、人口基数低,平均每平方公里仅有21人,与此同时,如何在这样一个地区发展航空运输,实现“让老百姓坐得起飞机”的目标,是内蒙古乃至整个行业都一度束手的难题。内蒙古机场集团用时十年,通过创新“模拟航空”、“支线快线”模式,不断破解了制约发展的“运力”、“频次”、“价格”等难题,用自身的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内蒙古民航的发展之路。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型,土地面积11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目前内蒙古共有19个机场运营,除1个干线机场——首府呼和浩特机场、以及5个通勤通用机场外,其他13个都是支线机场。内蒙古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狭长的地理特点直接影响着机场布局。19个机场由东向西一字排开,各支线机场距离远、大多超过四小时的车程,地面交通不便捷,客观上需要航空运输发挥在长距离方面的优势。 

      一、持续创新,通过“模拟航空”、“支线快线”等模式,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创造了内蒙古机场集团发展的“黄金十年” 

      内蒙古机场集团前身为民航内蒙古自治区管理局,1958年成立,目前已运营59年。以2004年为节点,内蒙古地区航空运输进入高速期,到2013年,内蒙古机场集团旅客运量已由2004年的132万增至1193万,10年间,旅客吞吐量增长了9倍。 

      内蒙古民航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地区经济的带动。自2002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到2009年,GDP增速连续8年居全国之首,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加,航空运输需求日趋旺盛,对于机场提出了 “建设一个机场、带动一方经济”的要求,内蒙古的航空运输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伴随着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同时,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紧紧抓住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不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创造了航空运输连续十年高速增长的业绩。 

      2005年以前,内蒙古航空市场处于典型的“瘦田无人耕”状态,机场“旺季飞、淡季停”,航线时断时续,航空公司不看好内蒙古市场,不愿意将当时稀缺的支线运力投入到内蒙古市场上来。为破解运力瓶颈,内蒙古机场集团在2006年创新运营模式、成立模拟航空公司,通过包租飞机、自主运营的形式,将当时稀缺的运力牢牢锁定在内蒙古市场,为内蒙古航空发展赢得了先机。经过4年的运营,到2009年,模拟航空构建了两个完备的航线网络,同时,模拟航空坚持常年稳定运营,支线机场“旺季飞、淡季停”的局面得到根本改观。2006-2009年期间,内蒙古航空运输平均增速35%,位列全国各省区之首。 

      解决了运力问题,内蒙古地区航班频次低、价格高的问题又凸显出来,为破解这一难题,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在认真研究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客观指出:对于内蒙古航空来说,让老百姓坐得起飞机是破解频次和价格难题的关键。20104月,内蒙古机场集团再次进行管理创新,提炼出“支线快线”模式,通过“小机型、大密度、高客座、低票价”的形式,打造各支线机场至区域中心城市的“空中走廊”。同时借助区域中心城市的航线网络,实现中转旅客的“快速摆渡”。“支线快线”模式的推广,极大地带动了各支线机场的发展:目前,内蒙古各支线机场至首府呼和浩特的航班频次,淡季能达到每天2-3班,实现了“当天往返”的目标;多数机场旺季能达到每天3-5班,其中,通辽机场、赤峰机场旺季每天8-10班,呼伦贝尔机场旺季时能达到每天16班。 

      2014年,内蒙古地区人均乘机次数0.6, 超过民航强国战略2020年规划目标(人均乘机0.5次)。其中,呼和浩特机场人均乘机次数2.3,远远超出行业目标。 

      二、十年高速发展后,内蒙古航空市场又面临的三大难题:“线式发展”方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基地航空公司建设的滞后,使得呼和浩特机场难以成为高效的中转枢纽;进京时刻面临被削减,“进京难”雪上加霜 

      随着国家和地区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内蒙古各机场经过10年的高速增长后,在2014年,旅客吞吐量增速降至6.8%,内蒙古航空市场从整体上陷入“增长困惑”。发展中三方面的问题凸显: 

      (一)原有的“线式发展”方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 

      2010年以前,内蒙古的航空市场属于典型的“运力拉动型”,即:只要投入运力,就会拉动市场增长。而运力的投入,需要航线补贴资金的支撑。 

      在原有的市场开发模式下,由于机场不掌握运力的主动权,各机场采取的主要是“线式发展”的方式——引进一块运力,增开一条航线。政府对机场的支持也是“一线一议”,增开一条航线,支付一条线的补贴。这种方式在市场发展的初期,极大地拉动了航空运输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旅客对市场需求的升级,“线式发展”的局限越来越突出:  

      1.线式发展”导致内蒙古各机场旅客流向“趋同”问题日趋严重。各机场都瞄准长三角、珠三角、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力求与上述地区实现点对点的高效通达,导致有限的运力未能统筹使用,造成运力资源的浪费。 

      2.“线式发展”要实现通达性升级,就需要越来越庞大的资金支持,而且随着航线越开越多,市场“自我稀释”的加剧,客源市场支撑不足,就会导致机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后劲不足、增长乏力等情况。 

      (二)内蒙古的基地航空公司力量偏弱,难以支撑蒙古航空市场向更高层级的迈进 

      基地航空公司是一个机场所在地最主要的航空运营者,对一个机场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一个成功的机场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基地航空公司。一般而言,基地航空公司的业务量要占到该机场业务量的50%以上。而内蒙古地区,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基地航空市场份额较低,呼和浩特难以建成为真正的枢纽机场。 

      (三)随着首都机场疏解非国际枢纽功能,“进京难”问题日趋严峻 

      无论是政治意义还是地理位置,北京对内蒙古地区来说,都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也一直是航空市场开发的重中之重,目前,进京航线旅客市场份额达到22%,内蒙古所有的支线机场都有飞北京的航线。尽管多年来,我们在进京网络建设上投入了巨大的努力:不断申请增加时刻、更换大机型,都没能彻底解决“进京难”的问题,随着民航进一步深化改革,首都机场疏解非国际枢纽功能,区内多数支线机场面临进京时刻削减,“进京难”将进一步加剧。 

      综上所述,单一的“线式发展”因其固有的局限性,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基地航空公司建设的滞后,使得呼和浩特机场难以成为高效的中转枢纽;进京时刻面临被削减,导致“进京难”雪上加霜,是内蒙古航空市场面临的三大难题。 

      三、为有效破解发展难题,构建适合民众出行的高效便捷的航空网络,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发展态度,提出了“干支联动”的十三五发展战略 

      干支联动战略即:支线机场为干线提供客源、干线机场为支线提供网络,通过共享客源、共享航线网络的方式,将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最终实现我区航空通达性的整体提升。干支联动战略的灵魂是“联”,即无论是干线、还是支线机场,其发展必须能产生联动的作用,促进相对方的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干支机场长远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为构建我区高效的航线网,落地“干支联动”战略,十三五期间,内蒙古机场集团将以三个网络的建设为抓手,全面融入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进京航线网络 

      经过深入分析,我们认为进京难的根源在于,北京航线承载了过多的功能:直飞要选北京、去一二线城市选北京、去热点旅游城市选北京、去三线城市选北京、去偏远城市还是选北京……形象地说,北京航线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何才能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我们认为:必须明确进京航线的功能定位,让北京时刻这一稀缺资源发挥应用的作用。简言之,其他网络能解决的问题,尽量不要聚集到北京航线上来。“十三五”进京航线的两个核心功能为:.为直飞旅客提供便捷的空中通道。2.为飞往偏远城市旅客提供中转机会。要实现北京航线的定位,就必须强化第二张网络的建设。 

      (二)呼和浩特的中转网络 

      2016年,呼和浩特机场旅客吞吐量超820万人次,通航点达到78个,通航点虽多,但频次、时刻方面仍有明显不足,频次方面:仅有北京、上海、天津、郑州、西安达到5班或接近5班,其他城市基本上在2-3班;时刻方面,像北京的时刻主要集中在两头,上海和广州早晨没有去的航班、晚上没有回来的航班等。由于呼和浩特网络的缺陷,使得大量的出行需求不断向北京聚集。从长远来看,完善呼和浩特网络建设,是“进京难”及“线式发展”的根本解决之道,同时,也必将进一步推进基地航空公司的建设。首先,对支线旅客来说,进京网络是“一对多”的模式,即:每天支线有一个进京机会,到北京有多个中转机会。进呼网络则刚好相反,从呼和中转出去的机会可能只有一个,但支线至呼和的机会较多,如:赤峰、通辽至呼和浩特的航班能达到每天8-10班,呼伦贝尔至呼和浩特的航班旺季达到每天16班。两个网络各有利弊,但从长远看,呼和的一能够变成多,而北京这个一则很难突破。那么如何把呼和的一变成多呢?到2015年,呼和机场人均乘机比已达到2.6次,增航点、加频次,仅靠本地客源都难以支撑,而支线机场的客源又比较分散。对于呼和浩特网络建设而言,如果每个支线机场贡献3-5个呼和中转,一天就能有40-60人,加上呼和本地40-50人,就可以增加一个航班。支线为干线提供客源、干线为支线提供网络,通过这样的干支联动,呼和的网络就可以逐渐完善和强大起来。而呼和浩特网络的完善,将直接缓解进京航线的压力。十三五期间,各支线机场还要进一步加大至呼和的航班频次,保证支线旅客随时能出得去。而支线与呼和浩特的高频次通达,还将带动另一个网络的发展,这就是第三张网。 

      (三)支支通航线网络 

      “十三五”期间,随着各支线至呼和的频次不断增加,将形成以呼和为中心的东西部“支支通”网 络。试想一下,当所有支线机场到呼和的频次每天都能达到6-8班的时候,按每天12小时飞行时间来计算,那么平均1.5到就2小时就有一班起飞,这样的频次会自然产生强大的衔接能力,届时,我们只需优化航班时刻,就能实现东西部机场的支支通。东部机场间的通达,可以通过增加经停点来实现。如:改造呼伦贝尔到呼和的直飞航班,经停乌兰浩特或锡林浩特,这样,可以避免东部支线机场间,只依靠呼和而出现的“折返飞”问题。“支支通”网络的建设,将为“全域旅游”做出有效的贡献与有力支撑。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的航空市场要做好三道数学题,即:.做好减法,逐步去除北京航线过多的、非必要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稀缺资源的效率,保障进京通道的便捷顺畅;2.做好加法,强化呼和浩特机场的枢纽建设,开通更多的航点,有效提高航班频次,保障呼和浩特与国内重点城市的高效通达;3.做好乘法,将支线网络与干线网络高效衔接,使支线地区的旅客能够方便地享受到呼和枢纽网络的便捷性,将“线式发展”转化为“网式发展”,保障支线旅客的多样化需求。 

      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将秉承一贯的“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积极构建航空网络,不断扩大航空服务范围,提高航空运输服务能力,通过“干支联动、支支联动”,为内蒙古地区民众出行打造更加方便快捷、高效通达的航空网络。(郭金敏  内蒙古自治区民航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市场营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