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民航基于高铁冲击和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供给侧改革方向
摘要:近年来,在高铁的有力冲击下,中国民航产业结构亟需优化、体制机制亟需健全、资源配置亟需调整等问题更加凸显,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是迫在眉睫。本文以民航与高铁特点比较和新形势下中国民航存在问题为切入点,分析中国民航在与高铁竞争中的优势劣势,剖析存在问题,从增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促生资源配置新格局、大力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精准定位狠抓服务四个方面为中国民航在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下做好供给侧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其适应和应对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
关键词:中国民航 高铁冲击 供给侧改革
在运输市场竞争中,民航和铁路长期以来分别凭借各自的服务特性和优势占据着相应的市场,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高铁具有准点率高、接驳便利、平稳舒适、退改签便捷等优点,近年来随着高铁迅猛发展,高铁网络逐渐成形,民航在国内运输市场中的中短距离优势被打破。成渝动车通行仅一个多月时间,成渝航线8个航班相继停运;郑西高铁通行仅48天,郑西航线所有航线相继停飞;长沙、广州、武汉等地机场吞吐量也因武广高铁的开通而明显减少。[1]有研究显示,当运输距离在400公里以内时,高铁占据绝对优势;民航与高铁竞争博弈最为激烈主要集中在400公里至1200公里范围;当运输距离大于1200公里时,随着运输距离的增大,民航逐渐站稳运输市场。[2]面对高铁带来的巨大冲击,中国民航产业结构有待优化、资源有待整合、保障能力有待提升等系列问题已经凸显,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大潮到来,中国民航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迫在眉睫。
一、民航与高铁特点比较
(一)建设发展
高铁发展受建设周期长、投入大、维护成本高、地形依赖性强等因素限制,且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区域间差异性大,目前我国高铁主要覆盖于经济较发达区域,西部地区整体相对滞后,全国高铁网络尚未完全成形。相对而言,民航主要利用空中资源,建设周期较短,地形依赖性低,航线调整灵活,运输网络更为发达,国际通达性远高于高铁。
(二)运价
在高铁与民航竞争博弈最为激烈的中短程运输范围内高铁票价较民航具有明显价格优势。一方面由于国家对高铁建设和运营的政策支持和补贴较大,而民航票价需加上机建、燃油、税费等附加费用,即便是季节性折扣机票价格较高铁票价依然无明显优势;另一方面机票退改签手续费明显高于高铁票退改签费用,且高铁退改签更为便捷。
(三)便捷性
高铁站通常设置在市区,具有更为便利的接驳条件且准点率高,机场由于远离市区,安检程序复杂,候机登机时间长,携带物品限制多,易受天气和流量控制等原因,便捷性不如高铁。
(四)服务质量
民航一直以来作为高端服务行业的代名词,服务质量和搭乘体验较高铁具有明显优势。民航在候机环境和卫生条件方面更好,信息服务渠道更完善,服务人员经过严格选拔和培训,素质高形象好。但近年来随着高铁陆续推出订餐服务、约车服务、信用卡服务、特色乘务组等特色服务,民航作为运输行业高端服务领头羊的垄断格局已经被打破,两者之间服务质量差距正在缩小。
二、新形势下中国民航的问题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现今国内经济发展已进入持续平稳发展的新常态,经济发展从之前的高速转变为中高速,在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过量的情况下,如民航机经规模不能及时同步,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民航基础设施供给过剩。虽然民航业依然持续快速发展,但快速发展的同时民航一些领域已开始暴露出国内市场过度竞争、资源紧缺、保障能力欠缺、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建设发展速度规模与真实需求不匹配,区域、领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已经显现出来。[4]
近几年,全球国际航空市场持续扩大,全球各大航空公司正在迅速占据市场份额,尤其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航线的客运市场增长迅速,我国居民的国际航空客运需求也迅猛增长。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民航业发展过于依赖国内市场,与国际大型航空公司比,机组人员国际化程度低、运营成本高、服务质量差等问题凸显,大型综合交通体系亟待推进,西南、西北航空枢纽建设也相对滞后。这些因素已严重制约中国民航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中国民航供给侧改革建议
民用航空是支持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其产业链长,包含领域广,涵盖类型多,具有巨大的经济联动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显著的带动作用。随着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城镇化推进、内需日益旺盛、带薪休假和出入境签证便利化等制度推进,电商、快递和现代物流航空货运需求迅猛增长,民航业发展不仅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需要优化产能结构,只有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衡供需相匹配,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地位作用,才能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适应。[5]供给侧改革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就是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来调整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以适应和应对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6]
(一)增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当前国际市场发展如火如荼,竞争异常激烈,推动民航业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紧靠民航局远远不够,需要内部、外部协同合作。应以民航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基础,认真分析当前形势,及时合理调整现有机制体制,建立相应协调机制,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无息低息贷款、免税政策、补贴补助等针对民航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和产业政策。同时,应加快推进中国交通系统改革,促进形成职能优化、行业战略发展有机衔接、政策法规健全的新局面,进一步打破民航与地面运输之间的行业壁垒,形成合力,为民航发展松绑减负,充分发挥民航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着力点的作用。
(二)促生资源配置新格局
生产要素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供给侧改革需打破民航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现有格局。一是要进一步加大人才资本的积累和培育。人是生产力第一要素,民航业需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激励、使用等机制,与时俱进地全面改革薪酬制度,引进高素质、高学历、专业型人才,挖掘具有欧美、中东主要航空公司、机场工作经历的管理人才,加强学习培训,转变思维方式,提升管理水平。二是科学技术创新。建立健全机制,鼓励引导在国产大飞机、导航通信硬件软件、信息化、智能化、民航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科研创新。三是进行空域管理改革。将部分适航空域的分配权由军方移交给民航,构建军民协同的新型空域使用和管理机制,空域问题的解决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航线、时刻等组织航空运输的生产资料的稀缺。四是打破中航油、中航材、中航信等现有的垄断格局,划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在一定范畴内引入市场竞争行为。五是有序推进低空空域开放,培育发展通用航空,规范货运物流发展,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提升民航业“造血”功能。
(三)大力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要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特有的制度优势,发挥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来推动民航发展进步。认真思考“大交通”时代背景下,民航在综合交通枢纽的准确定位,大力推进空铁联运、空地联运、陆空联运等民航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协同共建的发展新模式,提高旅客搭乘换乘航班的便捷度和舒适度。科学调整国内市场结构,加快西部航空枢纽建设,在西部主要城市中迅速新建培育大型航空公司以加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中,整合中短途航线资源,合理压缩成本,调整战略布局,引导国内大型航空公司向国际市场竞争。调整布局,有序推进机场群发展建设,促进枢纽机场与区域间、相邻干线支线机场的有机衔接,客货运输同步协调发展,机场群整体性能效率有效提升。综合交通体系的推进可有效提高配套基础设施的投入使用,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与真实需求同步。
(四)精准定位狠抓服务
民航是高端服务行业,中国民航业要面向全球、服务所有人,只有提升服务质量,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落实航班正常工作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努力提升航班准点率;缩短旅客乘机程前程后时间,简化安检托运流程;推动信息共享平台,积极推动与其他交通运输行业合作共建,提高旅客退改行程便利度;完善服务质量规章制度,规范各岗位服务流程标准;健全机场航空公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和旅客投诉处理反馈机制;根据区域定位、当地特色、自身优势等客观条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服务,提升人性化、精细化、特色化服务水平。(杨衔 广西机场管理集团)
参考文献:
[1]谢英仪.高速铁路与民航市场竞争博弈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7.
[2]王文倩.高铁竞争背景下中国民航业的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5.
[3]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4]刘岳忠.机场运营与区域经济发展--兼析多机场区域耦合协同发展[D].广州:暨南大学,2016.
[5]薛泽海.我国民航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2017(32):39-40.
[6]胡鞍钢,鲁钰峰,周绍杰,杨竺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逻辑[J].国家行政学院院报,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