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加强中小机场与通航产业的基础建设

    赵海东 编 辑:金杰妮 2021-10-27 21:37:00

    近年,我国航空运输网络建设迈向深入布局阶段,中小型运输机场和通用机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通用航空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一极增长点被寄予厚望,整个产业布局逐渐拉开。然而机遇和风险往往是并存的,此时,更应抓好中小机场与通航产业“三基”建设,即立足基层,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 

    一、做好通航产业布局,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监管管理理念。 

    (一)、做好通航产业整体布局,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无疑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结果。前世之师,通航产业若要大发展,必须进一步放开相关领域,解放生产力。但是,在传统产业领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似乎不能应用于通用航空领域。 

    适度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航发展的先进经验,深入调研,制定数据翔实的通航产业规划是当前的重点。欧美等国通航发展的“今天”,可能就是我国通航发展的“明天”,别人发展的路径值得我们借鉴。当然我们的国情有所不同,首先我国的空域资源由军方分配,没有空域退出机制,资源紧张。其次中小机场和通用机场多是由地方政府筹建,属于社会公益性质。最后是我国铁路、公路系统极其发达,压缩了通航发展的空间。因此,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通航产业发展布局极为重要。 

    (二)、正确处理好效益与安全的关系。 

    安全生产是民航业发展的基础,是经济效益的前提;经济效益是安全生产的目的,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中小机场和通航产业领域,经济效益可能也是安全生产的前提,一味的只强调安全,不重效益,可能会事与愿违。在多数中小机场亏损的情况下,在安全领域的投入必然减少,不利于安全生产。中小机场和通用航空的效益问题是破解安全问题的关键。 

    (三)、简洁高效的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把枢纽机场和运输航空的安全监管体系直接移植到中小机场和通用航空领域是不完全合适的。目前的手册、规章体系过于冗杂,真正能对通航起到安全监管效能的部分不充分。中小机场和通用航空的监管应该抽丝拨茧,高效从简。 

    二、做好规章制度的基础性工作。 

    中小机场和通用航空涉及飞标、航务、空管、机场、通导等多个技术部门。我国民航现有规章制度往往撰写于某一处室,从本司局或本专业角度制定行业标准,往往产生规章之间相互矛盾的事情,不能从全局的角度解决发展的问题。例如很多新建机场的民航设施(高杆灯、NDB避雷针、塔台等)突破飞行程序运行最低标准,民航各专业的规章标准应该是协调一致的,不应该出现自己的设备突破自己的标准的问题。再比如,对通用机场的分类,机场专业是依据飞机座位数进行分类,而运行类专业是依据跑道入口速度、跑道长度分类。两个专业的规章的基础依据都不同,规章指导工作的兼容性会弱化。 

    规章制度的制定应该是从民航业的角度出发,需要有总规划师的角色统一协调、制定规章。 

    三、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目前中小机场和通航企业人才紧缺,特别是飞行、管制、维修专业的人才,即使费劲周折引进或是委托大机场或公司培养,也往往是拿到执照就跳槽,难以留住人才。留不住人才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待遇不高,没有吸引力。比如中小机场的管制人员往往是枢纽机场管制人员薪资的三分之一。二是企业成长慢,无法得到事业的满足感。很多中小机场和通航企业靠补贴过日子,很难让员工看到前景。三是工作地点偏远,多集中于偏远的小县市。缓解人才紧缺的状况,一方面是要靠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员工收入,可以尝试员工入股,增加员工的忠诚度。另一方面就要加大本地人才培养力度,招收“送培学员”,挖掘本地的人才潜力。 

    四、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练好基本功。 

    (一)、加大运行方面培训的力度。 

    中小机场与通航企业培训机会较少,且多以院校的基础知识培训为主,对航行方面的培训重视不够。例如,国内多数机场的ATIS信息格式采用的是航行情报范例格式,整个语音内容接近5分钟,含有大量冗余信息。而且这些信息是在飞机下降的过程中,飞行员高度紧张,一边操控飞机准备着陆,一边听语音,要从大量的冗余信息中找出必要信息,无形增加了运行风险。实际上,ATIS中的有用信息只有机场名称、发报代码、发报时间、进近方式、跑道、风向风速、能见度或RVR、道面状况、云和云底、温度和露点、修正海压或场压、特殊天气、特殊机场信息,基本上可将通话缩短在2分钟左右。 

    再比如,有的地方在机场选址过程中,往往用附件14面来控制机场周边净空,作为推选场址的依据,而不是用飞行程序和运行最低标准,这其实也是脱离运行实际的一种表现。附件14是飞行程序各个限制面的一种抽象和简化,是抑制运行机场周边障碍物增长的简要手段,不能作为选址的 依据。这一点在民航局《关于进一步明确机场净空管理有关责任的通知》(局发明电〔2014〕1302)没有正面说明,容易产生歧义,应该加以明确。 

    (二)、培训机会应该向基层倾斜。 

    在民航业,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往往主管某一方面工作,有相对更多的交流培训机会,而一线基层员工由于承担一线生产任务,多需要倒班,没有时间培训或培训机会较少,但基层一线员工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却更大。因此,培训机会更应该向基层倾斜,特别是支线机场的航务、管制、通导、气象等专业方面的一线技术人员,他们的技术能力直接关系整个机场的安全运营。 

    总之,“立足基层,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是行业安全的基石,更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赵海东 民航东北地区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