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浅议我国通用航空文化的培育与发展

    许东松 编 辑:金杰妮 2021-10-28 11:54:00

    摘要:通用航空文化建设是行业快速发展的基石,也是通用航空能否实现大众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分析了通用航空文化的表现形式,总结了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了国外通用航空发达国家航空文化的建设经验,提出了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建设思路,并从扩大服务供给、提升保障能力、降低飞行成本、加强科普教育、培育文化产业等角度提出了我国通用航空文化的发展路径,为我国通用航空文化的培育与发展提供了参考。 

      

    一、通用航空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通用航空文化是指在通用航空实践过程中形成一系列物质、制度、行为、价值观的总称,是与通用航空相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通用航空文化既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具有通用航空自身独特的行业特点,是二者有机融合的产物。 

    从表现形式看,通用航空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价值观文化等四个层面。其中价值观文化居于核心位置,是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是当前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建设过程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通用航空文化的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 

    内涵 

    示例 

    物质文化 

    通用航空文化是人们在通用航空实践中创造的航空产品和文化产品的总和。 

    航空器及相关产品、通航文化产品等。 

    制度文化 

    通用航空文化是人们在通用航空实践中的各种社会规范。 

    通用航空相关的规章标准体系、空域及飞行管理的相关法规、制度等。 

    行为文化 

    通用航空文化是人们在通用航空实践中的行为规范的活动表现。 

    通用航空各项飞行服务,如私人飞行、空中游览、工农林业作业、航空医疗救护、飞行培训、航空运动等。 

    价值观文化 

    通用航空文化是由人们在通用航空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等。 

    包括政府的思想观念和服务态度、公民的航空意识及参与热情、社会的舆论氛围和支持环境等。 

    通用航空文化建设是通用航空实现大众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一个发展成熟的通用航空市场,通用航空的生产工具、消费工具、交通工具的功能将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促进通用航空实现大众化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具有较大的覆盖群体,即大部分公众能够享受到通用航空的服务或消费;二是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私人飞行或个人自用飞行占据主体地位;三是具有广阔的服务领域,通用航空服务应能辐射与社会公众密切相关的各个领域,包括医疗救护、应急救援、交通运输、航空消费、生产作业等。 

    在此过程中,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用航空文化的普及能够激发社会公众参与通用航空的热情和意愿,促进形成消费群体;反之,通用航空行业的发展又会进一步带动通航文化产业,提升产业效益,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现状 

    我国通用航空虽然已经发展多年且市场规模近年来保持了相对较快的增长态势,但是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建设一直较为滞后,这导致通用航空在社会公众中的普及度不高,现有飞行量主要集中在飞行培训、工农林业作业等领域,代表大众化消费趋势的航空新兴消费业务占比较少。在我国,通用航空面向个人的航空运动和飞行培训刚刚兴起,公务飞行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个人驾驶飞机的私人飞行还只是在萌芽状态。总体而言,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发展也仅仅处在起步和萌芽阶段。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对通用航空文化的建设力度呈现加快态势,全国多个地区都在规划和建设通航文化产业园区。例如,中航通飞以“爱飞客”品牌为依托,以航空服务为核心,以创意产业开发为支撑,围绕通用机场的建设与开发为消费者提供飞行及航空产品与服务一站式平台,目前已完成全国30多个城市的布局。荆门通用航空小镇依托漳河通用机场,借势低空空域开放的契机,依托大航空、大农业、大旅游、大健康四大板块,整体打造成为华中区域首席航空业集聚示范区。南通依托通州湾示范区建设,积极打造通用航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包含航空大讲堂、航空文化长廊、航空飞行模拟体验、航空模型制作等多个功能区域。 

    2-1  全国主要的通用航空科普文化教育基地 

    (二)问题与原因 

    当前,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文化氛围不足,体现在私用航空执照数量少,私人飞行和个人自用飞行规模小,参与人数少,社会大众的参与度低。二是文化产业规模小,通用航空文化尚未形成规模产业,文化产品数量少,规模小,类型单一,社会经济效益不明显。三是通用航空与社会公众生活结合不够紧密,当前通航作业主要集中在飞行培训(以商照和航线照培训为主,私照数量较少)和工农林业作业生产方面,航空新兴消费和公共服务类飞行尚不成规模,服务人群和辐射范围均显不足。 

    造成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通用航空多年来的功能定位就是服务经济建设的生产工具,例如在1986年之前通用航空一直称为“专业飞行”,其作业类型也只限定于农业、林业、航空探矿、航空摄影、海上飞行、人工降水等作业项目的飞行;其航空消费属性和公共服务属性近年来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逐渐得到发挥,因此通用航空文化建设较为滞后。二是通用航空规模小,成本价格高,影响通用航空向大众化普及。多年来由于通用机场保障网络不完善、航油供应渠道单一、地面及飞行保障能力滞后等多种原因,导致通用航空的使用价格远高出普通居民的消费能力。虽然近年来通用航空成本和价格收费略有下降,但与实现大众化飞行差距仍然较大。三是其他产业对通用航空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长期以来我国航空工业基础薄弱,航空制造水平与产品设计水平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通用航空文化的发展缺少有力的载体和平台,也难以获得社会资本的认可。 

    国外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经验借鉴 

    在通用航空发达国家或地区,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往往较为领先。以美国为例,截至2016年,美国约有超过24架通用航空器,近20000个通用机场以及约60万名飞行员,通用航空业年产值达到1500亿美元。美国的通用航空之所以如此发达,除了具有坚实的航空工业基础外,浓厚的航空文化氛围和大量的航空人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美国通用航空文化的建设经验可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重视向青少年普及通用航空文化。1992年,美国开展了“雏鹰计划”,主要面向青少年开展通用航空体验飞行以及航空科普教育。为了使“雏鹰计划”顺利开展,美国实验飞机协会(EAA)规定每位飞行会员带一个青少年完成飞行可获得一张“飞鹰指导员”证书,每个青少年完成一次飞行可成为“飞鹰”会员。截至目前,在“飞鹰计划”支持下,已有超过200万名少年儿童被带上天空体验飞行的乐趣,这无疑对航空文化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支持个人自用的航空器飞行。目前美国每年通用航空飞行总量约为2400万小时,其中私人飞行或公司企业自用飞行占60%以上,充分发挥了通用航空器在交通运输中机动灵活的特点。为支持个人自用飞行,美国无论在个人飞行计划的审批还是在地面保障、航行情报资料等方面均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条件,使得自用飞行在天气允许情况下可以实现随时起飞。 

    三是始终保持对通用机场建设的支持力度。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美国持续不断地出台对通用机场的扶持政策(如表3-1所示),确保建立便捷的飞行保障网络。通用机场类型多样,能够满足不同作业飞行的需求,且收费较少或免费向公众开放,较好地支撑了通用航空向大众化发展。 

    3-1  美国部分机场发展扶持政策 

    年份 

    出台部门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及作用 

    二战期间 

    美国政府 

    兴建大量机场 

    支持国家交通和军事训练需要,战后转为民用机场,通用航空延续使用 

    1970 

    美国政府 

    机场和航路发展法 

    设立机场和航路信托基金,使政府对机场的资助制度化。 

    1972 

    美国政府 

    国家机场系统规划NASP 

    使98%的居民居住在国家资助机场20英里以内 

    1982 

    美国政府 

    机场和航路改善法 

    授权设立一个新的资金援助计划:机场改进计划(AIP),1983-1987年资助机场48亿美元 

    1987 

    美国政府 

    机场和航站安全及扩容法 

    AIP授权延长5 

    1990 

    美国政府 

    航空安全和扩容法 

    为提高机场安全、容量等项目筹集资金,将1992年的拨款提高到19亿美元 

    1994 

    FAA 

    机场提升项目AIP 

    通过通用机场成本效益分析,向美国政府提出申请500万美元以上资金资助 

    1996 

    美国政府 

    联邦航空再认可授权法 

    AIP延伸到1998年,对主要机场资助计算公式和州拨款等方面作了改动 

    2001 

    美国政府 

    21世纪福特航空投资和改革法 

    出台小城镇民航服务发展飞行计划,修订机场改进计划 

    2003 

    FAA 

    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 

    发展通用航空,构建空中高速公路 

    2007 

    FAA 

    国家机场整合系统计划(NPLAS 

    全面的机场基础设施开发计划,找出机场根据AIP合法获得基金的条件,NPLAS为小型和通航机场带来了利益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的建设思路 

    通用航空文化建设核心是价值观的塑造,关键是普及社会公众对通用航空的认识,激发大众从事通用航空的意识和热情,并以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保障条件支持通用航空的发展。 

    2016年,民航局印发的《关于提升通用航空服务能力工作方案》提出要紧紧围绕“让通用航空器飞起来、让飞行爱好者热起来”的发展愿景深化通用航空改革工作,实现通用航空管理从部门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从行业行为向社会行为转变,形成促进通用航空发展的整体合力。这与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思路是一致的,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是让飞行爱好者能够实现便捷飞行,让通用航空与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最终实现通用航空的大众化发展。 

    围绕上述宗旨,通用航空文化应紧密围绕“培育受众、普及服务、完善保障、降低成本”的发展思路,加快提升通用航空服务供给能力,扩大潜在消费群体,完善地面及空中飞行保障体系,降低飞行成本,充分发挥通用航空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工具属性。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的培育发展路径 

    (一)扩大通用航空新兴消费供给 

    以私人飞行、航空运动、空中游览、公务航空等为代表的新兴消费是通用航空实现大众化发展的载体,扩大通用航空的新兴消费供给,能够加快培育通用航空爱好者群体规模,促进形成良好的通航文化氛围。主要路径包括:一是鼓励通用航空企业积极开发多层次、立体化的通用航空消费产品,鼓励开发滨海游、草地游、山地游、城市游、主体游等低空旅游观光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二是加快打造一批航空飞行营地,支持地方政府创办航空运动节,在全国打造一批航空运动及私人飞行保障基地或集聚区,营造通用航空发展氛围。三是支持发展公务航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购公务机,加强宣传引导,改变社会公众对公务机“奢侈品”的认识,将公务机视为高效的交通运输工具支持其发展。 

    (二)扩大通用航空私照培训规模 

    引导社会公众参与通用航空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鼓励其积极参与通用航空私照培训,以扩大私人飞行爱好者群体规模。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民航驾驶员有效执照总数为45523本,其中持有私用驾驶员执照的人数(飞行学校私照阶段学生除外)为502 人,仅占1.1%,这与我国庞大的高净值、高消费人群规模不相匹配。因此,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应加快扩大私照培训规模,一是鼓励国内CCAR-141部、CCAR-61部培训学校积极扩大私照培训规模,适度放宽私人飞行执照的体检要求,以培育航空爱好者群体。二是依托国内现有的航空俱乐部积极开展航空体验飞行,支持开展教员带飞、模拟飞行等业务。 

    (三)提升空中和地面支持保障能力 

    完善的空中和地面保障体系是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加快培育通用航空文化,推进通用航空大众化发展,应加快对大众化飞行的各项空中和地面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加快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在私人飞行需求旺盛地区划设报告空域并促进报告空域之间联通成片,简化私人飞行报批手续,创造便捷化的私人飞行条件。二是推进多种形式的空中地面服务能力,特别是加快实现目视航图、航空气象、机场位置、加油设施等航行情报资料在手机移动端的获取,方便私人飞行爱好者自由获取航行情报资料。三是提升地面保障能力,特别是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小型的自助加油设备设施,实现航油供应网络化、机动化,为大众飞行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四)进一步降低私人飞行成本 

    降低私人飞行成本能够进一步释放私人飞行的市场需求,扩大私人飞行群体,使通用航空惠及更多人群。成本和使用价格过高是当前我国通用航空行业面临的重要制约因素,其根本原因是整体行业规模偏小导致企业无法摊薄成本,再加之制度成本和较高的沉淀资金成本,导致单次飞行的成本较高。解决私人飞行高成本的途径一是通过网络化建设降低单次飞行成本,特别是加快推进通用机场及航油保障的网络化建设,在提高飞行便捷性的同时,通过连锁经营降低单次使用成本;二是通过深化分类管理改革降低制度成本,通过制定通用航空专用的规章标准降低准入门槛,从而降低通用航空的沉淀资金成本。三是通过引入现代管理技术降低人工成本,例如加快推进无人值守机场的应用等。 

    (五)加强青少年航空科普教育 

    加快推进青少年航空科普教育是普及通用航空文化的重要手段。建议民航行业管理部门联合地方政府在全国建立一批航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包含航空大讲堂、航空文化长廊、航空飞行模拟体验、航空模型制作等多个功能区域的航空科普实践教育基地,引入通用航空器参观展览、航空飞行体验、风洞体验、通用航空VR飞行体验、飞行模拟器培训、航空文化讲座等项目,举办以航空为主题的冬、夏令营活动,推动航空文化普及。 

    (六)加快发展通用航空文化产业 

    加快发展通用航空文化产业是提升通用航空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抓手之一。通用航空文化产业链与通用航空产业链密切相关,既包括航空内容的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也包括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其实质是以满足消费者的航空文化和服务需求为目的,通过市场资源配置把航空产业和文化产业相融合,最终形成以航空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为核心并向上下游延伸的产业链条。建议根据我国通用航空文化产业市场需求,推动成立若干通用航空文化产业基金,提升通用航空文化产业孵化能力,同时深化“通用航空+”模式的发展,促进通用航空与影视、动漫、会展、教育、培训、出版、广告等多种产业业态联动发展,发挥通用航空的纽带型产业和平台型产业特点,打造以通用航空为核心、融合多种产业业态的通用航空文化产业体系。 (许东松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平安银行交通金融事业部,中国城市临空经济研究中心. 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1578-89. 

    [2] 宗苏宁. 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现实与思考[M].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7111-116. 

    [3] 吕人力,于一,贺安华. 中国通用航空蓝皮书中国通用航空业研究报告(2018[M]. 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17125-137. 

    [4]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用航空分会. 2016-2017中国通用航空发展报告[R]. 北京: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用航空分会,20171-25. 

    [5] 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展计划司. 从统计看民航[M]. 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1713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