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设立高原航空医学研究机构切实保障高原飞行安全

    李琦 编 辑:金杰妮 2021-10-30 11:56:00

    摘要:我国高原机场数量众多,高高原航线数量及运行量居世界第一,高原机场安全运行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国防战略、民族政策、反恐斗争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高原环境运行具有地理气象条件复杂,运行难度大、风险高等特殊性,对运行安全带来极大压力和挑战。目前民航高原航空医学研究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无法对高速发展的民航起到有力的安全支撑作用,必将制约行业未来发展。本文从必要性、可行性、研究方向以及初步实施方案等几方面进行论证和分析,建议在西南地区设立专门的高原航空医学研究机构,系统、科学的开展高原航空医学研究工作,切实保障行业安全,促进行业发展,为我国从民航大国迈向民航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民航业的快速发展,航空运输越来越成为带动高原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世界上有人居住的高原主要集中在亚洲,我国高原众多,海拔1500米以上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1/3,青藏高原面积超过国土总面积的1/4,海拔2500米以上常年居住人口超过80001】。民航高原机场建设及运行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提升西部经济以及国防战略、民族政策、反恐斗争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高原机场多达35个,其中海拔2438米以上的高高原机场有18个,数量居世界第一。高原机场特别是高高原机场运行因具有条件复杂,难度大、风险高的特点,对运行条件和运行保障有着更高标准和特殊要求。作为与民航运行主体关系最密切的基础支持科学,民航高原航空医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在国内乃至世界上很多都是空白或处于起步阶段。 

    在民航局“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建设包括飞行员生理心理健康评估与人为因素、持续安全保障能力、高原高寒机场建设与安全运行等一批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项目”思路指导下2】,建立世界一流的高原航空医学研究机构,科学、系统的开展我国民航高原航空医学基础及应用研究,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夯实民航强国基础,增强运行保障能力,实现民航强国战略目标具有急迫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行业快速发展和运行环境的巨大变化,我国尚缺乏独立、系统的高原航空医学研究架构,从长远看,需要从位置、场所、人员、研究条件等方面综合评估,成立专业研究所从事系统的民航高原航空医学研究工作,切实做好基础研究工作,打牢基础,补齐短板,力求突破,在大量研究数据基础上找出相关规律,指导实际运行,制定行业乃至国际的高原航空医学标准,实现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飞跃。现从设立专门的高原航空医学研究机构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相关思路三个方面论述如下: 

    建立高原航空医学研究机构的必要性 

    (一)高原机场运行难度大、风险高 

    高原机场具有海拔高,气压低,气候多变,地形复杂等特点,具有运行标准高,进离场程序复杂,航路安全高度高,飞机性能裕度小,操作困难,特勤处置难度大,备降机场少等特殊性3】。行业虽然出台了《航空承运人高原机场运行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规范高原机场运行,但随着运行量的增加,运行中的人为因素和航空医学相关问题一直没有专门机构和部门进行深入研究,无法为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提供支持。 

    (二)高原运行对人体影响显著,安全保障难度大 

    民航高原运行(特别是高高原机场运行)中,由于飞行环境的变化,空勤人员在高原运行中身体机能受到的显著的影响,安全风险明显增加。而高原航空活动中的其他相关从业人员(如空中交通管制员、地勤人员、现场作业等人员)中,大部分人往往直接暴露于持续缺氧,低气压,温差大,寒冷干燥,强辐射等特殊环境,给人体带来重大影响。当人从平原地区进入高原后,各型高原病发病率急剧增加,1500-3000米海拔时会出现呼吸增快,兴奋,失眠等症状,3000m以上急慢性高原病发病率超过50%4086m时高达86.14%,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高原型肺水肿、脑水肿4】 

    随着高原停留时间的延长,慢性高原病例如高原心脏病等也逐渐发生;此外,各种常见疾病发生在高原时都有不同于平原地区的特殊表现,如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可能演变成严重感染,甚至诱发致命性高原病5】。高原运行中机组将主要面临缺氧、频繁的海拔高度变化、高原短时习服、突出的心理压力、疲劳等问题,给飞行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据统计,邦达机场修建10年期间,共计死亡89人。据西藏区局统计,近10年来西藏区局发生高高原机场的机务维修、管制员等民航职工因高原病猝死13例,有的甚至是在工作岗位上发病,严重影响职工健康和运行安全。     

    另一方面,研究显示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劳动能力影响非常显著。随着海拔增高,人体脑-体活动能力大幅下降。与平原相比,劳动能力在海拔3000米下降29.2%,在海拔4000米下降39.7%4500m仅为正常值50%6,严重影响民航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此外,高原环境造成的人体缺氧、疲劳、注意力分配下降、警觉性降低等均对飞行安全带来极大隐患。随着越来越多高原机场的修建和航线的开辟,高高原机场运行成为常态,高高原机场串飞和机组高原驻站运行带来的相关航空医学问题国内外尚无系统研究和科学的保障策略,急需系统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三)高原机场多,运行量大 

    随着民航业的发展,十三五末我国高原机场总数将超过50个,民航旅客运输量达到1.1亿人次7。全国的高原机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有10个机场海拔超过3300米,对民航运行安全和从业人员以及旅客健康影响极大。民航开展高原机场运行的公司多,从业人员数量大,高高原航线数量多,且部分航线是高高原机场串飞,对航空医学保障有着极高要求。此外高原机场应急救护、高原地区航空器事故调查、高原机组应急生存训练、高原航空旅行医学等诸多方面中涉及航空医学问题尚未建立相关标准和规范,急需着手进行相关研究。 

    (四)高原航空医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大量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1956年民航开通成都-拉萨航线后,一直没有单独的高原机场航空医学放行标准。1987年西南局航卫部门出台了《高原机场机组放飞的体格条件(暂行规定)》,2007年飞标司出台了《航空承运人高原机场运行管理规定》,2015年民航局出台了3485号文用于高原机场运行的机组身体把关,西南局航卫部门利用空勤人员《健康分级管理系统》进一步加强了高高原机场运行的飞行员出勤前把关工作,这些规定和措施都是基于实际应用和运行管理层面,而基础研究基本处于空白,诸如高原运行人员的各系统病理生理以及心理学改变;临床疾病的转归和发展;高原机场运行对不同岗位人员工作能力的影响,高原运行中空勤人员的睡眠问题、疲劳问题,高原停留时间差异对人体功效学影响等都需要科学、客观的深入研究。 

    二、设立民航高原航空医学研究机构,开展相关工作的可行性 

    综合国内地理环境、高原机场分布、运行特点及相关条件,未来可在西南地区设立民航高原航空医学研究机构,依托行业内外资源开展长期深入的研究工作,可行性分析如下: 

    (一)西南地区具有最佳的地理环境条件和研究对象 

    西南地区高原众多,地理气候条件复杂,高高原航线繁忙,运行难度大,辖区内高原机场共23个,占全国总数的65.7%,高高原机场11个,占全国总数的61.1%。且机场海拔高度跨度大(从平原到国内最高海拔4411米的稻城机场),几乎涵盖了各类高原复杂机场和特殊机场。西南地区共有高高原航线75条,占全国同类总数的77.3%,20161-12月执行高高原航班1429个,占全国同类总数的92.3%20161-12月辖区内各公司高高原运行时间合计高达84926小时,具有高高原航线运行资质的飞行员2900名,其他相关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辖区内各公司具有丰富的高原及高高原运行经验。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最佳的研究对象、研究场所和便捷条件。 

    (二)高原航空运行安全受到行业高度重视 

    安全是民航永恒的主题。高原机场运行安全监管一直是业监管的重点工作之一。高原运行的常态化与高风险之间的矛盾一直受到行业领导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探索高原航空民航局医学中心近年来逐步开展了高原航空医学相关课题的研究,派出研究人员到拉萨、邦达等高原机场实地调研,并利用高低压氧舱模拟不同高原机场航线运行的人体生理指标测试,取得了一些相关数据,标志着民航高原航空医学研究的起步,也为未来系统化研究打下了基础。 

    高原航空医学研究工作受到民航局和地方政府政府的高度重视。201797,冯正霖局长与四川省尹力省长共同签署了《四川省支持民航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将设立高高原医学研究中心项目作为四川省支持民航发展的三个重大项目之一,并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行业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结合实际情况,在西南地区设立民航高原航空医学研究机构,切实促进此项工作快速推进。 

    (三)具有丰富的高原航卫保障管理和实践经验,  

    1987年民航开辟成都-邦达航线,西南局航卫部门出台了高原机场飞行机组放飞体格标准(暂行),多年来对高高原机场运行保障起到了指导作用;近年来西南局航卫部门通过研发和应用空勤人员健康分级管理系统,与航空公司排班系统对接,对高风险飞行人员进行健康把关,优化机组配置,强化了高高原飞行安全的医学保障并取得良好效果。西南地区各航空公司具有丰富的高高原运行和驻站机组航卫保障实际经验,西藏航空公司为解决高高原机场运行保障中的医学问题,在行业里率先研制和使用高高原弥散供氧房,将室内氧气浓度大幅提升,很好地解决了拉萨基地过夜机组的高原低氧问题。西南航卫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行业内的广泛认可,可为未来高原航空医学研究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四)国内具有可借鉴的高原医学实践经验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数以万计的劳动者前后历时数十年完成了近1965公里的青藏铁路建设,其中80%的线路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为了战胜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保障铁路建设者的生命健康铁道部、卫生部在中国工程建设史上第一次联合下文,对医疗卫生保障专门作出详细规定,并投入近2亿元,建立健全了三级医疗保障机构在全线建立医疗卫生保障点。铁路沿线共设立医疗机构115个,配备医务人员600多名,职工生病在半小时内即可得到有效治疗。结合定期体检低海拔地区轮休等方式实施综合的高原病防治治疗措施8。青藏铁路开工以来,累计接诊病人45.3万多人次,治疗脑水肿427例,肺水肿841例,无一例死亡,创造了世界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 

    近年来高原军事医学得到长足发展。2001-2006年间,我国18家军队医院、研究所联合开展《高原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研究》,对12万余病例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成功的解决了高原现场综合救治和大批量人群进入高原的防护措施,极大提高了高海拔人员生存力和战斗力,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极大的增强了我国西部高原地区的国防实力。 

    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所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取得了以慢性高原病国际诊断标准-“青海标准”为标志的成就,为高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大贡献。 

    地方和军队在高原医学研究和实践经验中取得的巨大进步和成就对未来民航高原医学研究和应用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三、主要任务和研究方向,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原航空医学研究主要任务:对民航生产运行中的高原航空医学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保障行业运行安全。 

    未来高原航空医学研究应当是研究与应用相结合,通过实践中不断验证和指导研究。 

    (一)主要研究方向为以下四个方面: 

    1.高原航空医学基础研究(高原航空病理生理、心理学、毒理药理、人体工效学、公共卫生); 

    2.高原航空医学应用研究(高原机场应急救护、高原旅行医学研究、航空医学鉴定、高原航卫保障、高原应急生存训练与航空器事故医学调查); 

    3.机能训练与康复(机能训练、高原防护与健康促进、高原运行相关疾病矫治与康复); 

    4.高原环境下模拟机医学测试与评估。 

    (二)主要内容应当涵盖以下方面: 

    1.针对不同海拔高原机场开展从业人群的高原流行病学调查; 

    2.研究高原航空运行中的生理学改变、短时平原-高海拔习服、脱适应; 

    3.高原航线运行中的飞行员心理学特点研究; 

    4.结合民航运行特点,研究飞行员群体中不同疾病在高原运行条件下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防治措施; 

    5.高原运行中的疲劳等人为因素相关问题; 

    6.高原航空运行中旅客相关高原医学和航空港医学的研究; 

    7.高原运行中人体功效学相关问题研究; 

    8.高原运行条件下容易引起失能的高风险疾病的研究与防控。 

    9.高原航空运行中航空医学保障工作的研究。 

    10.民航高原航空医学训练、防护、矫治等相关研究与工作开展; 

    11.高原航空医学的研究方向从群体水平、个体水平逐渐深入到组织水平和分子水平、遗传学水平, 

    12.民航高原航空运行相关行业人才选拔工作的研究和实施。 

    四、总体实施思路 

    (一)机构设置 

    可由民航局作为举办主体,在西南地区设立民航高原航空医学研究机构,机构设为事业单位,有利于未来正常运行和稳定发展。研究机构本部位置建议选择在成都市天府新区或新机场,另设高原外站作为实地研究场所,可考虑选择在硬件设施相对完善的高高原机场(西藏拉萨或其他高高原机场地区)。 

    (二)项目建设、日常运行及管理模式 

    可采用民航局专项拨款的方式进行建设,民航局医学中心及行业内相关单位提供航空医学技术支持。日常运行经费由民航局根据研究机构年度预算进行拨付,按照事业单位运行模式进行日常管理。基础科研项目、基本建设、大型医疗设备由民航局专项拨款。管理模式可由民航局直管或委托地区管理局进行管理。 

    (三)行业内外合作 

    加强行业内、外合作,做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行业内以民航局医学中心、西南局医学中心作为业内主要合作单位,行业外要联合国内高原医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单位作为重要技术支持。(例如空军第四研究所、重庆第三军医大高原军事医学系,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所等),同时要与高等院校及优质地方医疗资源进行联合。此外,地方政府在选址、用地、人才引进以及相关政策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吸纳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立足长远发展,做好人才选拔和培养。 

    (四)自我造血功能 

    高原航空医学研究机构不能是单纯的科研机构,而应当将研究转化为应用。应当将一系列问题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分类,明确研究目的,选准主攻方向,做好课题论证,每项研究重点解决对行业影响重大的1-2个主要问题,并努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服务民航安全的同时创造社会效益,开拓相关市场,具备一定的自我造血功能,以利于研究机构长期保持良性运转。 

    综上所述, 由于民航高原航空医学研究工作关系行业运行安全,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在目前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地方大力支持的局面下,建立高原航空医学研究所已经迎来了最好的时机。建议高瞻远瞩、结合运行特点和实际情况,尽快在西南地区建立民航高原航空医学研究机构,开展相关工作,转化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行业安全运行保障能力,以满足未来行业高速发展的需要,为实现民航强国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李琦  成都民用航空医学中心)

      

    参考文献 

    [1]杨秋兰,高玉琪.高原医学逐梦人健康报[N] 2009年1月16日 

    [2]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R]  2017.P33 

    [3]张序,王凌等.试析高原地区航班的运行组织保障特点.[N]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1.27(4):59-61 

    [4]吴天一,代廷凡等.青藏高原高原流行病学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87.8(2):65. 

    [5]张生林.高原医学保健是青藏铁路建设中不容忽视的大事. [J]高原医学杂志, 2001. 11(3):64-65. 

    [6]张彦博,汪源等.人与高原-青海高原医学研究. [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320-323 

    [7]付聪.我国高原机场旅客吞吐量预测.[N]科技创新导报,2015.13:243-245 

    [8]格日力.中国高原医学研究回顾.[N]青海医学院学报,2005.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