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对民航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四纵四横”高铁网基本成型,“四横”完美收官,国家对高铁的规划已升级为“八纵八横”,未来民航与高铁的竞争态势进一步加强,研究高铁的最新变化及预测未来高铁发展对民航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高铁最新发展情况,其次对民航业应对高铁发展进行SWOT分析,阐述了民航业相对于高铁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然后分析了近几年高铁“四纵四横”发展对民航的影响及未来“八纵八横”新辟通道对民航的影响评估,最后结合近几年民航与高铁竞合的发展态势,民航应对高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经验总结,提出未来民航应对策略建议。
一、高铁最新发展情况
(一)国家对高铁的规划从“四纵四横”升级为“八纵八横”
2016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年)》,勾画了新时期“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到2025年,中国高速铁路通车里程将达到3.8万公里,该规划是对2008年的“四纵四横”方案的扩充与完善。
(二)“四纵四横”高铁网基本成型,“四横”完美收官
截至2017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3%,“四纵四横”客运专线铁路网已基本成型。2017年12月28日,石济高铁开通运营,实现了“四纵四横”最后“一横”太原-青岛段的全线贯通,标志着“四横”完美收官。而“四纵”中仅剩下深圳-香港、北京-沈阳段尚未完全贯通,预计将分别在2018年下半年、2019年底完成通车,届时意味着“四纵”完美收官,我国将全面建成“四纵四横”的客运专线网,并向"八纵八横"的高速铁路网新时代迈进。
(三)近几年高铁承运旅客量飞速增长,远超民航
2008年以来,中国高铁飞速发展,仅用了4年时间,高铁年承运旅客规模达到民航水平,再用了4年,到2015年高铁承运旅客人数已是民航的2倍多。2012-2015年间,高铁承运旅客量增速稳定在36%左右,是民航的3倍多,按此增速推测,保守估计2017年高铁承运旅客人数已达到民航规模的3倍。
表1-1 2008-2015年高铁与民航承运旅客量及增速
年份 |
高铁承运旅客量(亿人次) |
民航承运旅客量(亿人次) |
高铁承运旅客量增速 |
民航承运旅客量增速 |
2008 |
0.1 |
1.9 |
|
|
2009 |
0.5 |
2.3 |
534% |
20.0% |
2010 |
1.3 |
2.7 |
186% |
16.0% |
2011 |
2.9 |
2.9 |
114% |
9.3% |
2012 |
3.9 |
3.2 |
36% |
9.2% |
2013 |
5.3 |
3.5 |
36% |
11.1% |
2014 |
7.0 |
3.9 |
33% |
10.4% |
2015 |
9.6 |
4.4 |
37% |
11.5% |
数据来源:CEIC数据库
二、民航业应对高铁发展的SWOT分析
(一)民航业的优势
1、航空网络航线布局调整灵活,可拓展国际航线。一方面民航的运输线路可进行灵活调整[1],而高速铁路网的轨道前期投入成本高,规划和建设周期长,一旦建好,不能随意更改轨道路线;另一方面,航空航线网络可以跨越国界,通达全球各地,而高铁目前还难以企及。
2、航空业的营销方式相对高铁较成熟。相对中国铁路总公司,航空公司在品牌推广、产品宣传、收益管理、常旅客服务等方面更具经验,但目前铁路部门也在营销方式上进行一系列的积极尝试与创新,例如提供铁路中转换乘路线查询推荐,推出“铁路畅行”常旅客服务等。
3、航空旅客服务较优。民航提供的服务较高铁而言更有优势[2],航空业经过多年积累,服务品牌和口碑相对较好,能较好地满足旅客各种需求,尤其在高端旅客服务方面,航空优势明显。
(二)民航业的劣势
1、高铁的运行稳定性比民航高。高铁列车按规定的时间发车、运行与到达,规律性很强,平均准点率高于95%。而航班运行则受流控、天气、航空公司自身等诸多因素影响[3],运行稳定性远不及高铁,根据飞常准公布的《2017 年 11 月中国大陆地区千万级机场的出港准点率》,北京机场为65%,厦门机场仅为59%。
2、高铁票价低于航空票价。同等路程高铁的票价要比民航票价低[4],例如广州-北京航线经济舱全价为1910元,广州南-北京西的二等座票价为862元,约为航空经济舱价格的4.5折。
3、高铁的舒适度要高于飞机。高铁车厢的座椅、空间相对较宽敞,乘坐高铁比乘坐飞机有更大的伸展、活动空间,旅客的乘坐体验较好。
(三)民航业面临的主要机遇
1、增长效应。高铁建设发展,将不断提高国内交通便利性,有利于缓解整体交通运输的紧张局面,有利于促进国内旅客出行数量的增长,航空公司或将从中受益。
2、聚集效应。高铁建设发展,使国内部分重要交通枢纽聚集效应进一步增强,有利于为枢纽输送客源,也有利于航空公司加快枢纽建设。
3、联运效应。高铁建设发展,可以改善民航地面接驳能力,扩大航空辐射范围。特别是空铁联运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民航与高铁在远途与中短途运输、国际与国内运输上的各自优势,提高旅客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5]。
(四)民航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1、航空竞争态势进一步加强。随着高铁网络从“四纵四横”向“八纵八横”迈进,未来几年国内航空与高铁的重叠路线将会越来越多,竞争态势将异常严峻。
2、国内干线和国际航线竞争加强。因高铁竞争而转移的运力,其中很大部分可能投入到国内长航程干线和国际航线上,造成国内干线和国际航线竞争进一步加强。
3、空铁联运推进缓慢。我国空铁联运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从客流量、运营模式、旅客体验度上与国外成熟的空铁联运服务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6]。
三、高铁对航空业影响分析
(一)“四纵四横”对航空业影响分析
1.“四纵四横”基本情况
“四纵四横”多条客运专线已全线通车4-5年时间,其中“四纵”(除了深港、京沈段外)全线通车时间普遍早于“四横”,如表3-1。
表3-1 “四纵四横”全线通车时间及主干线情况
客运专线类别 |
客运专线名称 |
全线通车时间 |
主干线 |
“四纵” 客运专线 |
京沪 |
2011年6月 |
北京-天津-济南-徐州-蚌埠-南京-上海 |
京广深港 |
2012年12月 |
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香港(深港段预计2018年通车) |
|
京哈 |
2012年12月 |
北京-承德-沈阳-哈尔滨/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 (京沈段预计2019年通车) |
|
杭福深 |
2013年12月 |
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福州-厦门-深圳 |
|
“四横” 客运专线 |
徐兰 |
2017年7月 |
徐州-郑州-西安-宝鸡-兰州 |
沪汉蓉 |
2014年7月 |
上海-南京-合肥-武汉-重庆-成都 |
|
沪昆 |
2016年12月 |
上海-杭州-南昌-长沙-贵阳-昆明 |
|
青太 |
2017年12月 |
青岛-济南-石家庄-太原 |
2.“四纵四横”对民航业整体影响分析
图3-1 民航与“四纵四横”主干线重叠的航线运力占比变化
数据来源:民航离港系统
2008年“四纵四横”正式提出至今,涉及与高铁主干线重叠的航线约106条。由图3-1可见,高铁对“四纵”主干航线的冲击非常大,民航业每年投入到“四纵”运力占比逐年收缩,十年期间“四纵”主干航线运力占比下降了9.2%,占比仅为2008年的一半左右。相对而言,高铁对“四横”主干航线的影响较小,十年期间“四横”主干航线运力占比仅下降了1.1%。
3.“四纵四横”各客运专线对民航业影响分析
从各条客运专线对民航业影响来看,京港、京沪、杭福深线对民航业冲击较大,2017年与2008年相比,民航业投入在这三条客运专线重叠的主干航线运力占比分别下降了3.6%、2.6%和2.1%。
表3-2 民航与“四纵四横”客运专线主干线重叠的航线运力占比
类别 |
主干重叠航线 |
2008年 |
2017年 |
运力占比 |
四纵 |
京沪重叠航线 |
4.5% |
1.8% |
-2.6% |
京港重叠航线 |
8.0% |
4.4% |
-3.6% |
|
京哈重叠航线 |
1.1% |
0.4% |
-0.8% |
|
杭福深重叠航线 |
4.2% |
2.2% |
-2.1% |
|
四横 |
徐兰重叠航线 |
0.1% |
0.2% |
0.0% |
沪汉蓉重叠航线 |
3.3% |
2.5% |
-0.8% |
|
沪昆重叠航线 |
2.3% |
2.1% |
-0.3% |
|
青太重叠航线 |
0.1% |
0.1% |
0.0% |
数据来源:民航离港系统
由于京港、京沪、杭福深客运专线与民航重叠运力较多,下面详细分析民航投入在这三条客运专线重叠航线的运力占比变化情况。可见,与民航重叠运力较多的高铁客运专线对民航业的影响周期比较长,即使在客运专线全线贯通后的4-5年内,随着高铁对开列车的加密,民航仍在不断调整运力策略,慢慢削减投放在这些高铁重叠航线上的运力投入权重。
图3-2 民航与京港、京沪、杭福深主干线重叠的航线运力占比变化
注:图中较大的标志点表示相应客运专线全线贯通的年份(除深港段未通车)
数据来源:民航离港系统
(二)规划中的“八纵八横”对航空业影响分析
1.“八纵八横”与“四纵四横”对比
“八纵八横”通道是在“四纵四横”基础上的补充拓展,将部分已有单独的高铁连接成网,纳入整体高铁网络规划。“四纵四横”着重是把北上广一线城市连接起来,而“八纵八横”将西部大部分城市纳入全国高铁网络,如南宁、贵阳、昆明、成都、重庆、西安、兰州等,这些城市成为不同高铁干线通道的交汇点,直接连通至少3条高铁干线。
2.“八纵八横”新辟通道对航空业影响预估
由于新辟通道中广昆通道是将目前已开通的高铁纳入整体高铁网络规划,因此主要分析其它8条新辟通道的影响。
目前,从民航与各新辟通道主干线重叠航线运力占比情况来看,京昆重叠航线占比最多,占比4.6%,未来高铁将在京昆通道上与民航形成较激烈的竞争态势。其次,民航与京港(台)、包(银)海、兰(西)广通道的重叠航线占比也较高,也需要引起关注。最后,对于呼南以及“八横”通道来说,预计对民航业的冲击相对较小。
表3-4 民航与“八纵八横”新辟通道主干线重叠的航线运力占比
类别 |
主干重叠航线 |
运力占比 |
八纵 |
京港(台)重叠航线 |
1.9% |
呼南重叠航线 |
0.4% |
|
京昆重叠航线 |
4.6% |
|
包(银)海重叠航线 |
1.3% |
|
兰(西)广重叠航线 |
1.1% |
|
合计 |
9.4% |
|
八横 |
京兰重叠航线 |
0.5% |
厦渝重叠航线 |
0.4% |
|
绥满重叠航线 |
0.02% |
|
合计 |
0.9% |
数据来源:民航离港系统
3.“八纵八横”新辟通道对航空主干线影响预估
通过分析高铁相关航线旅客量数据,研究高铁随开通年限变化而对重合航线的客源分流作用。可以看出高铁距离越短,分流比例越大,市场规模越大,高铁影响越小,随着时间推移,高铁带来的分流影响越趋平稳。
选取与“八纵八横”新辟通道主干线重叠的航线中,2017年全年航空市场规模大于60万人次的航段,且目前没有开通高铁或动车的市场,如表3-5所示。在这些航线中,预计高铁开通一年后对海口-南宁、北京-呼和浩特、郑州-呼和浩特、成都-兰州、长沙-厦门等5条航线的分流作用明显,尤其是未来海口-南宁、北京-呼和浩特将完全无法与高铁竞争,需密切关注。
表3-5 未来“八纵八横”新辟通道对民航相关航线分流影响预测
通道类别 |
新避通道 |
航线 |
距离 (公里) |
市场规模 (万) |
高铁开通1年分流影响 |
八纵 |
京昆 |
昆明-西安 |
1228 |
161.7 |
34.9% |
八纵 |
包(银)海 |
重庆-三亚 |
1507 |
106.5 |
24.9% |
八横 |
京兰 |
北京-呼和浩特 |
444 |
100.1 |
89.9% |
八横 |
厦渝 |
长沙-厦门* |
873 |
95.8 |
53.6% |
八纵 |
京昆 |
昆明-太原 |
1762 |
93.1 |
18.3% |
八横 |
京兰 |
北京-银川 |
1107 |
89.3 |
40.4% |
八纵 |
包(银)海 |
重庆-海口 |
1253 |
88.5 |
33.9% |
八纵 |
京港(台) |
合肥-深圳* |
1181 |
80.2 |
36.9% |
八纵 |
兰(西)广 |
成都-兰州 |
844 |
78.8 |
55.5% |
八纵 |
包(银)海 |
海口-南宁 |
411 |
73.8 |
93.5% |
八纵 |
包(银)海 |
三亚-西安 |
2067 |
73.4 |
12.7% |
八纵 |
包(银)海 |
贵阳-西安* |
931 |
70.8 |
49.9% |
八横 |
厦渝 |
重庆-厦门* |
1516 |
68.7 |
24.6% |
八纵 |
呼南 |
郑州-呼和浩特 |
696 |
63.5 |
66.3% |
八纵 |
包(银)海 |
重庆-南宁* |
859 |
60.3 |
54.5% |
注:市场规模为2017年该航线承运旅客人数,来自民航离港系统
*表示虽然目前虽有开通高铁或动车,但运行时间较长,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四、民航应对策略建议
综合来看,民航业经过近十年与高铁的竞争与合作,从最初与高铁的“抢位”,到现如今的“错位”和“补位”,积累了诸多宝贵的经验,建议民航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应对高铁的不断扩张。
1、密切关注高铁发展的最新动态。未来“八纵八横”新辟通道中,京昆通道对民航业影响较大,其中预计渝昆高铁对民航冲击最大,需重点关注。
2、提前做好运力调整和优化。尤其是在800公里的市场以下市场中,高铁与航空竞争最为激烈,航空受高铁分流影响严重,在高铁通车前,建议航空公司提前做好运力调整安排。
3、积极推进空铁联运服务升级。利用高铁网络带来的中转枢纽建设的机遇,积极与铁路部门建立协作机制,针对空铁联运函待改进的空间,探索更有效的空铁联运运营模式,形成民航与高铁互补共赢的发展新格局。
4、推动全行业提升航班准点率。无论空管部门、机场、航空公司,都应重视航班准点率问题,采取适当措施,优化相关管理流程,努力提高民航系统运营效率。
5、构建民航精准营销工程。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将推动营销和服务向电子化、智能化发展,民航应大力推进精准营销工程,不断满足客户个性需求,增强民航客户粘性。
参考文献
[1]张莉,姚津津.高铁对民航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综合运输,2016(12).
[2]张浩,杨露露.民航应对高铁迅猛发展之对策[J].综合运输,2016(12).
[3]沈建木.浅谈提高航班正点率和应对大面积延误之策[J].空运商务,2010(6),265.
[4]刘上,刘鸿宇.高铁发展对民航运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4).
[5]张晓光,孙相军,崔姝.我国空铁联运发展的对策建议[J].综合运输,2015(8).
[6]樊桦,刘昭然.我国空铁联运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建议[J].综合运输,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