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航空助力大型枢纽机场建设的研究初探
摘要:当今低成本航空迅速发展,已从欧美逐步扩散至世界各个角落。原来低成本公司为了降低机场收费,快速过站,提高利用率,喜欢使用大城市周边的二、三类机场运行。随着低成本航空模式百花齐放,向纵深发展,以及亚太地区缺乏二、三类机场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低成本公司发挥“性价比高、客座率高、效率高”等优势,在大型枢纽机场设立基地,开辟航线,高效利用时刻、机位等稀缺资源,一方面刺激大量潜在客源,快速做大机场吞吐;另一方面发挥价格优势,降低中转成本,与全服务公司通过中转联程,代码共享等方式,为中远程航线输送客源,提升枢纽机场的国际集散能力。同时这种良好的合作局面,也得益于一些大型枢纽机场专门修建或改建低成本候机楼,帮助低成本公司降低成本,吸引他们入驻。低成本公司和全服务公司在大型枢纽机场中差异化经营,和谐共处,取长补短,携手合作,一同建设大型枢纽机场,形成良性的循环。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低成本航空在大型枢纽机场发展的一些案例,希望从中找出一些规律和经验,为国内大型枢纽机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
一、当今世界低成本航空发展的新趋势
低成本鼻祖美西南成功运行后,引发了全球航空运输业的低成本革命,欧洲和亚太地区相继出现了以瑞安、亚航为代表的区域性低成本公司。他们通过严格的成本控制,以低廉的票价吸引旅客,不仅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而且推动航空运输业从豪华、奢侈型向大众、经济型转变。根据亚太航空中心统计,2018年全球低成本航空区域市场份额达到32.5%。而且越是发达地区,越是中等收入人群集中的地区,高性价比的低成本航空越受欢迎,“行简住优”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低成本航空在中短程航线的优势越来越凸显。
过去低成本公司为了降低机场收费,快速过站,比较喜欢使用大城市周边的二、三类机场运行。随着低成本航空模式百花齐放,向纵深发展,以及亚太地区缺乏二、三类机场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低成本公司发挥“性价比高、客座率高、效率高”等优势,在大型枢纽机场设立基地,开辟航线,低成本航空一方面高效利用时刻、机位等稀缺资源,刺激潜在客源,快速做大机场吞吐;另一方面发挥价格优势,降低中转成本,与全服务公司中转联程,代码共享,为中远程航线输送客源,大幅提升枢纽机场的国际枢纽和集散能力。
表1-1:大型国际枢纽机场吞吐量与低成本份额
机场 |
2018年吞吐量 |
低成本份额 |
主要低成本公司 |
纽约肯尼迪 |
6191万 |
26% |
捷蓝等 |
洛杉矶 |
8753万 |
22% |
美西南等 |
巴塞罗那 |
5017万 |
69% |
伏林等 |
盖特威克 |
4608万 |
62% |
易捷等 |
罗马 |
4300万 |
25% |
伏林、瑞安等 |
悉尼 |
4439万 |
20% |
捷星等 |
迪拜 |
8915万 |
19% |
迪拜航空等 |
东京成田 |
4260万 |
30% |
捷星等 |
首尔仁川 |
6826万 |
32% |
济州等 |
新加坡 |
6560万 |
31% |
酷航等 |
吉隆坡 |
5996万 |
53% |
亚航等 |
雅加达 |
6024万(2017年) |
37% |
狮航等 |
新德里 |
6987万 |
48% |
靛蓝等 |
圣保罗 |
4283万 |
31% |
GOL等 |
北京首都 |
10098万 |
1.7% |
尚无 |
上海浦东 |
7401万 |
10.7% |
春秋等 |
广州 |
6974万 |
9.2% |
九元等 |
由上表可以看出,全球大型枢纽机场,低成本所占份额都较高,基本都在30%以上,其中欧美很多枢纽机场还被周边的低成本机场分流客源,拉低了占比。而亚太城市由于一般只有一个机场,所以低成本所占份额更高。相比国内三大枢纽机场,低成本所占份额偏低,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二、低成本航空助力大型枢纽机场的建设
低成本航空通过其成本和效率优势,能够提供比全服务公司平均低30%左右的票价,打造“价格洼地”,刺激市场需求,从而吸引自掏腰包的旅客,发挥“流量”优势,带动机场吞吐,同时由于价格低廉,旅客也愿意牺牲一些时间成本,来枢纽机场中转,为中远程航线补给客源,尤其在欧美3-4小时以内航线,80%市场被低成本航空或低成本模式占据的情况下,不少大型枢纽机场依靠低成本基地航空公司来发展,因为低成本公司的庞大旅客量是机场吞吐的基石,同时也为机场中远程航线提供客源,有效增强机场的国际枢纽能力。下面列举美国、英国、巴西、日本的案例。
(一)捷蓝航空与纽约肯尼迪机场案例
捷蓝成立于1999年,以纽约肯尼迪机场为主运营基地。2001年以前,肯尼迪机场吞吐量连续7年保持零增长,甚至负增长。2001年底,捷蓝入驻肯尼迪机场后,带来大量的客流增量,机场吞吐终于止住下滑态势,转为高速增长,短短六年吞吐增长到1.6倍。
图2-1:纽约肯尼迪机场历年吞吐量发展趋势
2018年肯尼迪机场吞吐量已达6190万,国际航线运力份额为54.2%,机场通航点181个,国际航点就有120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大型枢纽机场。捷蓝占肯尼迪机场22%市场份额,是机场第二大的航空公司。大型远程航司达美占28.4%,美国航占12.7%,捷蓝在肯尼迪机场占有一定份额后,能充分地为远程航司输送洲际客源。
一方面捷蓝提供大量中短途客源,在肯尼迪机场自然中转;另一方面捷蓝与很多中远程航空公司,例如新加坡航空、日本航空、阿联酋航空、爱尔兰航空等40多家公司进行联运合作。捷蓝没有宽体客机,没有远程航线,更容易与远程航空公司合作,为他们输送远程客源,帮助肯尼迪机场打造大型国际枢纽。
图2-3:与捷蓝联运合作的航司
例如旅客从美国洛杉矶通过纽约肯尼迪,中转至欧洲爱尔兰,捷蓝与爱尔兰航空中转联运。美国国内段由捷蓝承运,国际段由爱尔兰航空承运。
图2-4:捷蓝与爱尔兰航空中转联运示例
(二)易捷航空与伦敦盖特威克机场案例
易捷航空成立于1995年,总部设在伦敦。2002年前三年盖特威克机场的吞吐量呈下滑状态, 易捷航空在2002年在盖特威克设立主基地,加大投入运力并带来大量客流,机场吞吐随之扭转颓势,吞吐量开始突增,至2007年达3516万。
图2-5:伦敦盖特威克机场历年吞吐量发展趋势
易捷航空占机场近40%的运力份额,是机场最大的承运人,同时远程航司英国航空占15.8%,土耳其航空占4.1%。易捷与这些远程航司联运合作,为国际枢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客源支撑,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盖特威克机场也逐步从原来以低成本、休闲旅游包机为主的区域型机场,逐步向大型国际枢纽机场转变,2018年吞吐达到4608万,国际航点164个,大型国际枢纽机场已初具规模。
图2-6:盖特威克机场航司份额
为了做大盖特威克机场中转比例,2017年9月易捷与第三方技术公司合作推出Worldwide by easyJet预定平台。在机场提供行李直挂等帮助下,乘客购买一张机票,可在易捷及其12个伙伴航司之间进行中转,大幅推动盖特威克机场枢纽的建设。
图2-7:易捷在盖特威克机场推进跨航司中转
(三)巴西戈尔航空与圣保罗国际机场案例
戈尔航空是一家巴西低成本航空公司,2004年在圣保罗机场投入运营后,机场的吞吐量迅速提升,随后保持稳定增长,即便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时期仍保持增长,至2014年机场吞吐已近4000万,短短十年间就翻了3倍。2018年机场的吞吐量达到4283万,国际运力占比也达到38%,成为南美最重要的大型国际枢纽机场。
图2-8:圣保罗国际机场历年吞吐量发展趋势
戈尔航空在圣保罗机场的运力占比达22.5%,是机场第二大营运人,LAT全服务公司以34.6%占据第一大份额。低成本和全服务公司互相协作,共建圣保罗大型国际枢纽机场。
图2-9:圣保罗国际机场航司份额
戈尔航空代码共享合作以大型远程航空公司为主,包括达美、法荷航、阿联酋、卡塔尔航空、加拿大航空等。各公司在圣保罗机场进行中转合作,相互输送客源,机场也获益颇多。
(四)日本低成本航空与东京成田机场案例
成田机场原来主要定位于经营远程国际航线的机场,由于中短程国内和周边国际航线发展滞后等原因,远程国际航线缺乏充裕客源的补给,机场吞吐徘徊下降。成田机场为了扭转颓势,于2012年开始引入一批低成本航空,例如捷星日本、香草航空、春秋日本等设立基地,吞吐量立即扭转颓势,开始高速增长。2018年机场吞吐量达到4260万,7年时间吞吐量增长1.5倍。
图2-11:东京成田机场历年吞吐量发展趋势
成田机场的低成本的运力份额达到30.2%,已成为机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场国际航线运力占比高达82.4%,国际航点102个,成为日本国际航点最多,国际航线最密的大型国际枢纽机场。
图2-12:成田机场低成本占比 图2-13:成田机场国际占比
同时捷星日本还在成田机场与大型远程航空公司代码共享,例如美国航空、日本航空、卡塔尔航空,为成田机场补给更多的远程客流。据悉日本航空将成立新的远程低成本航司,主运营机场也设在成田机场,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成田机场中短途低成本公司的客流输送。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低成本航空、全服务公司、大型枢纽机场,打造了良性的循环,形成了友好的生态圈。
1.低成本航空凭借较低票价、高客座率、高效率等优势助力枢纽机场快速做大吞吐量。
2.低成本航空发挥价格优势,吸引旅客让渡一定时间成本,选择中转出行,低成本航司与全服务航司在枢纽机场开展中转合作,为远程航线输送客源,助力国际枢纽机场建设。
3.低成本航空助力机场提升吞吐和国际枢纽建设的前提是:低成本航空需在枢纽机场占有一定份额,才能有机会参与生态圈的打造。
三、对中国大型枢纽机场建设的启示
目前中国各大型枢纽机场建设如火如荼,但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时刻、停机位等资源紧张,吞吐放缓,发展空间受限
由于空域受限等多方原因,为了保准点,促服务,目前大型国际枢纽机场的时刻是“一刻千金”,地面的停机位也是“一位难求”。由于资源的不足,供给受限,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很多需求不得不外溢至周边其他机场,大型国际枢纽机场发展空间受限。
表3-1:2018年三大枢纽机场吞吐增速与行业对比
2018年 |
北京首都 |
上海浦东 |
广州白云 |
行业平均 |
吞吐增速 |
5.4% |
5.7% |
5.9% |
10.2% |
(二)周边国外大型枢纽机场吸引中国旅客,竞争激烈
由于人类移动的天然属性,越远的航线,客人需求越少,必须依靠中短航线中转,补给客源,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周边首尔、东京、新加坡、吉隆坡、曼谷等国外大型枢纽机场,利用本国低成本航空开辟至中国内地各大城市200多条航线,这200多条票价便宜的“毛细血管”,吸引众多中国旅客至国外机场中转,帮助他们建设枢纽,严重侵害中国本土大型枢纽机场的利益。例如通过携程对比,部分国内城市到北京的机票比到首尔还贵,票价高企抑制中转需求,这应该也是北京中转率只有8.4%,而首尔达20%原因之一。
表3-2:部分国内城市至北京、首尔的机票对比
相近时刻含税票价(元) |
北京 |
首尔 |
青岛 |
1480 |
794 |
重庆 |
1620 |
1220 |
大连 |
970 |
844 |
厦门 |
1930 |
1276 |
(三)低成本航空是大型枢纽机场建设的有益助手
1.低成本航空能够高效利用稀缺资源,做大枢纽机场吞吐
大型枢纽机场的时刻、停机位等资源非常稀缺。而低成本航空的“高客座率、高效率”能够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例如春秋在上海两场、深圳、石家庄等基地,时刻利用效率比平均高出14%、30%、59%,高效利用稀缺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在目前“调结构、控总量”,资源极其稀缺的局面下,能够尽力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
图3-1: 春秋在上海两场、深圳、石家庄时刻、
2.低成本航空能够执飞国内四、五线小机场,满足基本航空服务,助力枢纽机场建设
四、五线城市,百姓不太富裕,对票价非常敏感。低成本航空票价低廉,有能力长期经营此类航线。一方面满足百姓便捷出行需求,实现基本航空服务;另一方面可增加枢纽机场航线的宽度和幅度,助力枢纽机场建设。例如春秋已通航黔江、安顺等40多个支线机场。
3.低成本航空能够执飞国外各类城市航线,虹吸国外客源,应对国外枢纽机场竞争
国外枢纽机场通过低成本公司虹吸中国大中小城市的客源。我们同样也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中国低成本公司发挥成本和价格优势,围绕中国枢纽机场,打造至国外大中小城市航线网络,虹吸国外旅客至中国枢纽机场中转乘机,助推中国枢纽机场建设。例如春秋已通航国外茨城、高松、佐贺等多个独飞小机场。
4. 低成本航空能够提供多样化、有选择的产品,助力枢纽机场建设
大型枢纽机场之所以称为“枢纽”,是因为其能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商务、旅游、探亲、访友等各类需求;本地客流、中转客流、对方机场客流汇聚其间。低成本航空是航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占30%以上份额,应该在大型枢纽机场中拥有一席之地。
中国由于低成本航空发展时间较晚,目前大部分枢纽机场低成本份额较低。但低成本航空具有“性价比高、客座率高、效率高”等优势,可以和全服务公司在大型枢纽机场中差异化经营,和谐共处,取长补短,携手合作,助力大型枢纽机场的建设。
我们也殷切地期盼:未来在大型枢纽机场建设和营运时,根据低成本航空的运行特点,考虑并预留低成本航空发展的空间和需求。大家一同为大型枢纽机场的建设——加油、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