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立足宏观环境 明晰影响因素准确把握我国民航发展趋势

    朱诺 编 辑:金杰妮 2021-10-31 22:55:00

    摘要:随着全球及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的持续发展,国家、行业以及地方政府层面不断出台促进民航发展的相关政策,民航运营环境进一步趋好,发展规模也将不断扩大,尤其是随着《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的出台,如何准确把握我国民航未来的发展趋势,促进民航高质量的发展将是民航业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因此,本文从宏观的PEST分析、影响我国民航发展的要素分析、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希望能为我国民航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宏观经济政治环境分析(PEST分析)

    (一) 政治环境P

    总体来说,全球及我国政治环境整体上保持稳定。从对外方面来看,对外开放战略将有助于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一带一路”战略也将进一步加大国内外人员与货物的流通;从国内自身来看,一是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有助于建立正常的国内经济秩序,减少政治因素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干扰;二是国内经济制度改革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速国内生产要素的流通;三是国内资本市场的改革为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提供了便利,有助于我国加快产业化发展。 

    1- 1 政治环境分析 

    (二) 经济环境E

    1- 2 经济环境分析 

    一是全球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东升西降”经济格局更加明显;二是我国经济仍长期处于发展阶段,其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这将有助于我国民航需求快速稳定增长,有助于扩大市场规模;三是经济新常态需要民航提高自身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走出去”步伐;四是石油价格降低有助于民航主业业绩向好;五是美元走强会造成汇兑收益不在,会带来一定的市场风险。 

    (三) 社会环境S

    我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制约人口流动的户籍因素、签证因素、家庭因素、宗族因素等逐步放松或淡化,城镇化率快速上升,社会人口流动加速,出境游人员逐步增多,扩大了我国民航市场规模,为民航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是随着高铁的持续建设,覆盖度频次的提升将会对民航市场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也将促使社会需求多样化,这就要求针对细分市场细分客户提供多元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1- 3 社会环境分析 

    (四) 技术环境T

    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民航安全底线,对安全隐患零容忍”重要批示的有效抓手之一;随着人工智能、云平台5G技术、大数据、北斗等外部新技术在中国民航的应用和发展,将不断助力新时代民航强国战略和民航的高质量发展“互联网+”改变了传统行业的组织形式,促进了各个产业的深度融合,改变了以往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流程;随着民航自身新技术和新系统的应用,如HUD、航班追踪、PBN、GLS、ADS-B,促使民航安全水平提高、资源高效利用整体效率提升 

    1- 4 技术环境分析 

    我国民航发展的影响要素分析

    (一) 国家宏观层面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民航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全球化战略机遇。首先,我国航企在构建空中“一带一路”过程中,鉴于航线所经国家的民航实力相对较弱,我方航企可依托多年在市场化、国际化实践中积累经验,在中东欧、亚洲和非洲等市场开展海外并购;其次,由于中亚、南亚、东南亚国家与我国空中距离较近,设计航线可充分运用窄体机型,有效调整目前国内航线相对过剩的窄体机型运力分布,全面提升我国民航经营效率,最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会在东亚、中亚、东南亚上空构建一张立体交通网络,可有效释放相关各国的潜在市场需求,深化各国间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交往。 

    自贸区战略将延伸民航产业链,催生民航新业态,间接带来客运需求。自贸区制度创新将激发航空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扩围将增强对民航及相关行业的促进作用,这将爆发对民航运输的强烈需求。自贸区使得贸易条件日益便利,将促进航空货运增长,刺激新型业务快速发展,扩大国际航空货源的腹地范围。经贸往来也将进一步促进人员往来,间接产生新的客运需求。 

    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将释放民航发展活力,为民航业带来挑战与机遇。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思想是“简政放权、开放市场、改善民生”,简政放权有利于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制定更加全面的改革措施,最大程度地释放市场潜力,激发航空运输市场活力。此外,政府财政补贴与税费优惠政策调整将会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行业发展与企业竞争将回归真实市场规律,这将有利于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国家区域经济布局将深刻影响民航发展。区域经济差异、区域产业转移、区域发展协同性日益增强都将对民航发展产生影响。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我国继续实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对外开放向纵深扩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打破了行政区划界限,将形成从陆上到海上再到海外、从沿海到内陆再到沿边的开发格局。未来,包括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东西双向对外开放战略和自由贸易区发展将构成我国区域开发战略的总体格局。区域间产业转移将带动西部省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将促进东部地区民航资源的优化配置。 

    科技创新催生新的商业形态。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创新变革深刻改变和重构经济形态,尤其是“互联网+”正在改造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催生更多的新思维、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互联网+”民航数据搜集分析、产品设计、营销、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将深刻改变民航商业模式,创造新的盈利点。 

    (二) 行业管理层面影响

    新时代民航强国和民航高质量发展是引导未来的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发展,坚守民航安全底线,妥善处理“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正常、安全与服务”四个关系,实现从重规模向重质量转变,重效益向重效率转变。 

    “开放国际”将全面提升国际航线的全球覆盖能力,进一步加强国际化的水平。主动适应国家对外开放的要求,深入融入“一带一路”,完善国际航空运输政策,落实航权和时刻分配制度,鼓励航空公司更好更多地“飞出去”,支持增开(或加密)国际客货运航线,重点开辟和发展中远程国际航线,全面提升通达通畅程度,把我国民航的国际航线网络覆盖全球五大洲,通达每一地区主要国家的重要城市。 

    “放开国内”将逐步加强国内航线的通达性,促进国内市场的发展。构建以枢纽机场和干线机场为骨干,支线机场为补充的国内航空网络,将进一步加强航线网络的干线、支线的连接,提高网络的通达性及覆盖率;随着多式联运的逐步发展,将不断提升航空网络与地面网络协调性,扩大服务的范围。 

    “简政放权”将加快民航业发展的步伐。随着简政放权的大力实施,市场化改革从广度和深度上持续推进,将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使得市场和企业得到改革的红利,促进市场化运营得以全面实施,进一步激活市场的活力,加快民航业的发展步伐。 

    努力提升运输服务质量将促使我国向航空强国迈进。全面落实《做好航班正常工作若干规定》,按照科学调度、保障有力的要求,努力提高航班正常率;完善大面积航班延误预警和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旅客服务协调机制,规范航班延误后的服务工作。积极促进服务便利化。推进机票网络直销、手机直销,改进服务流程,推行“空铁通”、“空地联运”,提高服务的便捷性。 

    加强航空公司的内部合作与交流将提升我国航企的竞争力。重新审定加入航空联盟的利弊,鼓励国内航空公司实现联盟或合作,促进航空公司战略重组,提升我国航空公司对外的竞争实力。鼓励航空公司通过并购等手段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建立海外航空枢纽节点,支撑国际航空运输网络的建设。深入落实低成本的航空政策,优化低成本航空的运营环境,促进大型航企的战略转型,实现多元化、差异化发展的新局面。 

    (三) 地方政府层面影响

    地方政府发展民航的热情不断高涨。近年来,各地方政府认识到了民航在引导地方经济、促进对外发展中的显著作用,纷纷出台了相应政策和发展规划(如新疆、云南、重庆等),打通了国家、行业和地方的“发展脉络”,创新了发展模式和合作机制,实现了“政策力度大、项目抓的实、整体推进快”的局面。 

    相关政策的出台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财务、税收、土地、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等方面的政策,进一步扩大地方财政对民航业的补贴规模和力度,优化了民航业发展的营商环境。 

    地方政府与行业部门的沟通合作不断加强。地方政府主动加强与民航主管部门、空管、机场、航空公司的相互沟通和协调,协助民航业逐步优化与军方、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的工作流程,部分地方政府(如上海、江苏)还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综合交通体系大发展将激发市场活力。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未来各种交通方式将逐渐实现“零换乘”,民航与高铁、城轨、高速公路等其他交通方式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尤其是高铁逐渐成型成网,将进一步激发运输市场活力,交通运输总量将不断上升,民航与高铁的协同发展效应更加明显。 

    我国民航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一) 民航的供给侧分析

    近期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将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深入推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我国的发展也将进入新的阶段,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长期的经济增速换挡叠加,经济中高速增长和中高端发展,将成为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主旋律和新常态。这将为民航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为民航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发展的速度、质量、结构将实现同步升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将逐渐增强,将是我国民航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转型升级期和重点突破期。基于此,本文有两个判断: 

    一是我国民航的发展规模将不断扩大,发展增速呈中高速态势。综合考虑宏观经济、人口、消费、贸易、旅游、产业结构等外部影响因素,参考运输机队、机场保障、空管保障、服务保障等相关能力,预计目前至2025年,航空运输总周转量的平均增速为11%-12.5%,旅客运输量平均增速为10.5-12%,货邮运输量的平均增速为8%-9.5% 

    二是民航发展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互联网技术的逐步发展,航空运输市场结构也将呈现出新的发展形态,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发展趋于合理(国际市场的增速仍将超过国内市场的增速)、东部市场与西部市场发展趋于合理(我国西部市场的增速将超过东部市场的发展)、客运市场与货运市场发展区域合理(快递快件业务将是未来货运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发展趋于合理(国际上非洲、南美市场的市场开拓力度将不断扩大,国内部分潜力较大的市场也将进一步发展)、近中程航线市场和远程航线市场发展趋于合理(远程航线的运力投入、运输量、班次也将逐步提升),市场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 

    (二) 旅客的需求侧分析

    高质量的一体化服务需求。随着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和消费环境的逐步改善,居民对高品质服务型消费的需求逐步增加,消费结构逐步转变,消费者将越来越强调个性化服务和以客户体验为导向的新型消费服务。这种趋势对航空服务品质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航空运输企业需提供“立体化”的链条式服务产品,集航空运输、旅游、酒店、商贸、信息为一体,将航空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与上下游相关产品密切结合起来,为旅客提供全流程的服务解决方案和一体化服务产品。 

    差异化的服务需求。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国内游和出境游的快速增加,自费旅客比例将进一步加大。顺应大众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世界各民航强国的航空旅行已逐渐从以豪华型、奢侈型为主向大众型、经济型为主转变。《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的第一个任务重点就是要拓展国际化、大众化的航空市场空间,随着国家政策和行业政策的引导、航空市场结构的变化,未来低成本航空规模将逐步扩大,我国民航业竞争格局将进一步向多元化发展,“网络型公司+低成本公司”的航空公司运营体系也将逐步完善。 

    便捷化的服务需求。居民对出行方便性的需求要求优化机场布局、优化航线网络和航班时刻、均等化公共服务。从而增强民航运输服务的覆盖面。我国机场布局已经并将持续地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此外,青海的“基本航空服务”试点将为民航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较为重要的运营经验。预计“十三五”末,民航服务覆盖面更加广泛,预计2020年航空服务将覆盖全国89%的人口,比2010年增加13个百分点。 (朱诺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局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R 

    2《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R 

    3朱诺.《我国民航运输产业组织结构浅谈》J.中国民用航空,20185(P31-P34) 

    4朱诺.《高铁对民航运输的影响分析研究》J.民汉管理201810(P31-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