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基于新发展理念对空域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席勇 编 辑:王亚玲 2021-10-28 12:45:00

      

      摘要空域资源紧张是中国民航最大的短板之一,严重阻碍了民航行业发展,其问题根源在于我国空域管理体制。只有对现行空域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航正常增量和航班正常等基础问题。本文从空域管理体制的形成、变迁入手,解释为什么要进行空域体制改革,尝试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探索空管体制改革。 

       空域跟土地、海洋资源一样,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是空军活动和民航运行的基础。纵观世界大国,空域资源大致可分为军用和民用,在中国,空军负责飞行管制和空域管理,民航在空域资源使用中处于被动地位。军民航空域分配不均衡、民航空域不足的根源在于空域管理体制,只有进行空域管理体制改革,才能扫除困扰民航发展的痼疾。我国现行的空域管理体制的形成有一定历史渊源、含计划经济色彩、具军事战备倾向,不适应新时代民航强国战略,不适应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不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用新发展理念对空域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一、空域管理体制历史和现况 

      我国空域一开始就归军统管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应对敌机频繁入境侦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民航脱离空军迅速发展,空域使用需求始终存在国家也对空域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但至始至终,军队掌控全国空域管理权。 

      (一) 军队管理全国空域的历史 

      1949年11月,党中央成立军委民航局,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领导。军委民航局下设机航处,负责全国空中交通服务。1950年,毛泽东主席签发我国空中交通管理的最高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赋予了空军统一实施境内飞行管制的权利,由此奠定了军队管理中国空域的历史基础。 

      (二军民航分家,但民航未分得空域管理权“家产” 

      1980年,民航脱离军队建制,划归国务院领导,实施第一轮民航改革,实现了民航“军转民”,但空域管理体制仍延续建国初期状态。 

      (三国家空管领导体制改革,军队实际上掌控飞行管制和空域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民航发展进程加快,空管体制改革作为第二轮民航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实施了对今天具有深远影响的空中交通管理领导体制改革,于1986成立了国务院、中央军委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简称“国家空管委”),接受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双重领导,统一领导全国的空中交通管制工作。1990年,在军口设立了国家空管委办公室,承办国家空管委日常工作。 

      (四)空域管理方式改革取得突破,军民航空管实现“实统一管制、分别指挥”,但空域管理体制换汤不换药 

      上世纪90年代,民航高速发展冲击着旧空域管理方式,与国际航空空域管理体制接轨呼声高涨。1994年,原民航总局成立了空中交通管理局,各地区管理局相继成立了地区管理局空管局,1996年至2000年,全国航路分步从军航移交民航空管指挥,航路外由军航负责管制指挥。2000年6月,国家空管委颁布实施《全国军民航管制区域调整方案》和《全国军民航航路移交和航线管制指挥方案》,2001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实施新版《中国人民共和国基本飞行规则》,形成了国家空管委领导,由空军负责实施全国飞行管制,军用飞机由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实施指挥,民航飞行和外航飞行由民航实施指挥的空域管理体制。这一体制沿用至今。 

      二、实施空域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民航发展受到空域管理体制掣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体制弊端日益严重。2017年8月15民航局冯正霖局长提出严格把控运行总量,科学把握运行标准,其本质保住航班正常率控制航班量的无奈之举航班正常问题、机场增量需求航空公司效益、管制指挥安全民航一系列问题指向空域管理体制已到了“不改不行、非改不可地步。 

      (一空域管理体制不顺 

      我国现行空域管理体制是扭曲错位的:民航巨大的空域使用需求却求之不得,军队有空域支配权却怎么使用,需求使用不符,权力和效率倒挂,空域资源配置错位。这种体制与上世纪80年代(含以前军民航飞行量小的情况是匹配的,但改革开放后军民航发展形势越来越不适应尤其是对民航造成了很大阻碍。空军在法理上和事实上拥有空域资源管理权,是我国空域管理体制的最大问题。 

      1. 生产要素受军事管制 

      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得以确立,民航迎来了大改革、大发展、大飞跃,对空域需求持续大幅增加,空域已成为社会交通服务和国民经济发展要素,生产要素被禁止流通军事管制民航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不符。 

      2.法规操作性不强,实际执行中走样 

      《中国人民共和国基本飞行规则》第三条明确规定 国家对境内所有飞行实行统一的飞行管制第二十八条又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飞行管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统一组织实施实际上给予了空军管制国家空域的权力,造成了空军空域使用者管理者的双重身份,这种即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作法存在法理和体制的不公平,最终结果是民航、通航等空域用户易受不平等对待。 

      3.国家空管委有名无实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国家空管委本应是军政共建、共商、共管的高级平台,代表国家领导全国飞行管制工作、制定政策标准、行使空域管理权力,但实际运行上国家空管委被军方把持,成为了军方主导、军方决策,民航提意见、敲边鼓的机构。国家空管委打着“国家空管”的旗号行军队空管之便利,没有在国家层面统筹空域需求和军民航发展,维持了空域的军事属性,突出了军方利益,压抑了民航需求。 

      4.现实需求倒逼改革 

      全国飞行管制和大部分空域资源牢牢被军方掌握,虽然上世纪90年代让渡了航路和一部分空域交民航管制指挥,但经过20多年消化,空管改革红利已释放殆尽,倒逼现行空域管制体制改革。新入新时代,民用运输航空、军事飞行和通用航空持续快速发展空域使用需求矛盾更加突出,空管管理的体制性矛盾机制性障碍愈加凸显[] 

      (二空域类别划分不合理 

      目前中国空域结构和航路航线在上世纪80年代已成雏形,军方按照战备需要在全国上空划设了大量的危险区、限制区和禁区等特殊空域,直接导致中国空域条块分割严重,民航空域较难完整连贯,航路航线结构不科学,民航飞行不得不在特殊空域的夹缝中穿行,效率低,成本高。空域划分不是基于空域用户需求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军方控制全国约70%的空域,剩余30%空域由民航使用,一方面民航空域资源紧张,呈嗷嗷待哺之势;另一方面军航空域利用不足,闲置浪费。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空域资源是这样分配的:美国联邦航空局负责管理85%的空域资源,剩15%由美国军队空管部门负责。欧洲空域不分军民航,空域用户根据需要分配,军航享有优先使用权,但不用立即释放空域,事后考核。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空域管理体制下,军队既拥有划设空域权力,又给军航划出绝大部分的空域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合理。 

      (三空域管理方式落后 

      我国现行空域管理方式是军方主导的全国空域静态使用,所有民航飞行都被严格限制在航路上,未经空军同意,民航管制不得指挥航空器偏离航线,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航路航线、临时使用空域须向军方申请,空域使用自由度相对较小。这种“准战时”[]的空域模式,既遗传了先天的静态空域分配不公,又产生了后天的动态空域释放程序的复杂,是一种陈旧的、落后的空域管理方式,它突出了军民航空域的“泾渭分明”、各自管制指挥“井水不犯河水”,固化了军方绝对的空域优先权和飞行管制权,有利于领空战时“神圣不可侵犯”,不利于空域灵活使用和效率发挥,导致民航空域严重不够用,军方空域大量闲置不用,空域有效供给不足和使用效率不高同时存在 

      (四)军民航飞行冲突严重 

      空域作为一种宝贵资源首先是稀缺的,而现行空域管理体制使空域稀缺性效率性服务性服从了军事和管制性,放大空域使用的竞争性和替代性强化了空域成为军民航之间你多我少的零和博弈改革开放后军民航发展双双加快,尤其是进入世纪,军民航飞行冲突不断加深防相撞形势严峻。1978年我国民航运输飞机144架,运输机场78个,航线162条,旅客运输量230万人次。2019年我国民航机队规模达到3818架,运输机场238个,航线5155条,旅客运输量6.6亿人次。我国空军发展类似,从一支落后国土防空型力量,向一支“攻防兼备、空天一体”的现代化空军迈进。军民航更新换代式发展客观需要更多的空域,目前军民航飞行的航线和高度交叉重合,一部分民航航路和机场区域还与军航空域重叠,军民航冲突频繁。部分航路航段并未对外开放,国内航班与国外航班航线走向不一致,也存在很多飞行冲突。在现行空域管理体制下,即使拥有面积约1430万平方公里空域不能解决军民航的体量、增速带来与日俱增的军民航飞行冲突 

      三、用新发展理念推进国家空域体制改革 

      空域管理体制改革一项重大的跨军地改革[]集中体现了民航强国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对接,应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构建国家统一空管体系,推进国家空域体制改革。 

      (一)以创新发展理念推进国家空域管理体制改革 

      应创新思想观念,从国家发展大局和军民融合高度认识空域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不应将军民航空域单纯对立起来,要打破“国防是国防,发展是发展”和“军队是军队,民航是民航”的思维定势,改变以往严格区分军民航空域的观念,改变军队必须掌握空域管理权的观念,改变空域非你即我,非军则民的观念,用创新思维推进国家空域管理体制改革:贯彻共享一片蓝天思想收回军队平时管理全国空域和实施飞行管制的权力,使空域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统一归国家所有。按照国家统一管理目标军民融合发展思路,重构空域运行管理体制,对国家空管委实施重组改革,在民航和军队平衡抽调领导成员,新引入第三方力量,组成一套政府职能机构对空域实施管理,实施空域管理立法,防止任何空域用户固化、独占空域资源,探索空域使用前申请、使用后释放的管理机制。 

      (二)以协调发展理念助推军民航空管系统深度融合 

      军队是国家的守护神,民航是国家的战略产业,压制任何一方去满足另一方都不是明智之举,应该坚持强军和富国相互统一,民航和军航协调发展。要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以扩大开放、打破封闭垄断为突破口,推动军民航空管系统重建、重构,构建统一的国家空中交通管理体系,为民航飞行、军航平时训练(战时实行军队航行指挥)、通航飞行提供综合服务,改变航路内外军民分管、军民航指挥标准和程序不同的做法,实现军民航管制员真正的合署办公,新的军民合一的空管体系要为所有空域用户提供服务,军方管制员可以指挥民航飞行,民航管制员可以指挥军航飞机,最终实现建立军民融合、集中统一的国家空管体系。 

      (三)以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全国空域使用效能 

      绿色发展是社会共识和必然趋势,空域有效使用有助于提高军民航绿色化、低碳化运行水平。借鉴先进国家空域分类标准,在平衡军航、民航和通用航空的空域需求的基础上,对全国空域实行分类管理,对原先空域结构进行调整,增加民航使用为主的公共空域。与国际接轨,统一航路航线划设,实行航路航线截弯取直,优化不合理绕飞和交叉,减少无效飞行和盘旋等待,提高空域使用效率,减少飞行燃油消耗,建设安全、高效、的绿色空域标准体系。 

      (四以开放共享理念实现国家空域有效利用 

      应树立开放、共享的理念加强空域开发利用,改进靠简单封锁空域、非军方不能用的方式,探索通过新技术手段加强保密设防。实施空域资源分类管理,改变全国空域条块分割严重、大部分不能使用的局面,除所划定的空中禁区和少量限制区、危险区外,绝大部分空域应该向空域用户开放。增加对外国航空公司开放的航路,逐步实现内外一致[]。一些发达国家已实行空管运行公司化管理,昭示着国家空中交通管理的服务属性,我们应树立服务意识,推进空域使用由分割向统一、由封闭向开放、由管制向服务转变。 

      空域资源不足卡住了民航的脖子,空域管理体制不顺是发展顽疾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即开始推动改革,30多年来未能建功,可见利益固化之改革难度之大。新时代,新面貌,新光彩,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定对空域管理体制实施彻底改革,解开民航发展枷锁,增强军民航融合发展动力。(作者:席勇 民航西南空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