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机场安全保障工作措施建议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运输机场的安全工作呈现不确定因素多、风险防控难度大等特点,本文结合两起机场保障差错事件,阐述特殊时期安全工作重点内容,并就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发挥安全文化引领作用,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安全工作持续平稳进行了详尽论述。
一、引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百年未遇,先后波及31个省市及新疆地区。这场全民战“疫”,自开始以来,党中央、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倾尽全力指导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各生产经营单位严格落实上级指示要求,积极投入疫情防控洪流中。民航生产经营单位闻令而动,勇于担当、逆行而上,航空公司全国各地协调联动,优先保证救援人员及物资空运疫情严重地区;运输机场根据地方政府指令等级采取有效措施对重点区域测温通风消毒、旅客信息采集、重点人跟踪、疑似人员转运等任务。可以说,民航人用特有的方式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贡献了力量。
今年 1 月份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行业航空运输运量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但安全事件未随运量减少而下降,运输机场也出现保障过程中差错事件,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如2 月2 日,某公司执行南京-海口航班,推出过程中启动2 号发动机时剪切销断开,机务发现前轮转弯销未插,叫停拖车;处置过程中,在未通知机组设置刹车的情况下脱开拖把,飞机向前滑动与牵引杆擦碰,造成2 处损伤。2 月19 日,某公司航班在沈阳机场落地后发现驾驶舱右侧风挡有裂纹,决定停场更换风挡。机场机务维修人员在牵引飞机进入机库过程中,飞机垂尾顶部和机库门框顶部发生刮碰,造成飞机垂尾顶部明显擦伤,放电刷脱落。上述两起事件反映出同样的问题---违规作业,呈现出类似的结果---人为差错。事件中,维修维护人员警惕性不高,对作业风险的识别较为被动。这说明在当前疫情期间,机场运行保障环境有所变化的情况下,部分从业人员安全工作作风松散,麻痹思想抬头。基层一线出现人为差错反映到企业安全管理方面,暴露出个别单位在特殊敏感时期安全警觉性不强,对特殊时期安全风险和管理特点认识不足,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必须承认,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有其自身特点,虽然任务量减少,但不确定因素增加、人机环管方面变更频繁,机场运行保障安全风险增大,有必要运用安全管理理论方法并结合安全文化建设发现并解决症结问题,实现运输机场持续安全目标,做到关键时期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工作两者兼顾。结合上述两起定性的人为差错事件,提出疫情防控期间安全工作措施建议。
二、措施建议
(一)对照理论,找准核心症结问题。上述两起事件定性为人为差错所致。现代安全管理理论认为:人为差错在安全管理中不起任何作用。尽管它可能指示出了故障发生的地方,但是它没有提示事故发生的原因。人为差错可能是由设计导致的,或由设备或培训不足、程序设计不合理、检查单或手册编排不当造成的。人为差错掩盖了要想预防事故就必须重点研究的潜在因素。根据现代的安全管理思想,人为因素只是安全管理的起始点而非终止点【1】。的确,航空安全发展先后经历了技术时代、人的因素时代、组织机构时代和总系统时代等四个阶段。现阶段已进入总系统观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对人为差错、习惯性违章行为进行重新审视,更加注重组织系统原因分析、组织机构之间接口问题的解决以及充分发挥安全文化引领功能。
(二)把握关键,强化各级领导责任。各运输机场的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应当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在完成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部署好安全风险防控。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要在疫情防控和安全防范双重压力叠加的情况下,进一步明确安全职责和责任链条。分管安全领导及安全管理专职人员要以极端负责的态度抓实抓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盯紧看牢本单位安全生产重要岗位和薄弱环节,深入排查隐患,堵塞安全漏洞。开展经常性基层走访互动活动,加强对一线人员疫情防护知识宣传和心理疏导,帮助员工树立科学防疫信心。各级领导应认真学习杜邦管理经验,努力成为有感领导,通过以身作则的良好个人安全行为,使员工真正感知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感受到领导做好安全的示范性,感知到自身做好安全的必要性,促使一线员工通过"看到、听到、体验到"的方式展现自己对安全的承诺。
(三)营造氛围,发挥安全文化引领作用。安全文化被描述为“当没有人监督时,人们在有关安全和风险方面如何作为”。它表达了组织机构中的管理层和雇员如何看待、重视和优先考虑安全。如果有人认为安全不是那么重要,那么可能导致采取变通措施、走捷径或做出不安全的决策或判断,特别是当风险被认为很低并且没有明显的后果或危险时更是如此【2】。上述事件恰恰反映出疫情期间,航班保障任务减少,个别员工认为“安全不是那么重要,从而简化保障作业流程,忽视作业中风险识别与控制”,在采取变通措施、走捷径的前提下发生了人为差错。究其原因,运输机场安全文化影响力、安全文化氛围在疫情防控期间未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影响力,运输机场安全文化建设相对薄弱进一步显现。因此,在民航生产经营单位深入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明确,营造和培养安全文化的最大领域是在组织层面上,企业对于安全的态度影响其员工对安全的共同做法,从而切实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和同化功能【3】。
(四)学习典型,开展从业作风宣讲教育。以作风建设为主线,大力开展安全从业人员作风宣讲教育,大力弘扬践行当代民航精神、英雄机组精神、工匠精神,提升广大干部职工对工作中各种行为规范的心理认同,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把对“生命、规章、职责”的敬畏融入制度、化为责任、落到日常,确保一线人员清楚自己工作岗位的安全隐患;任何操作步骤都要考虑安全方法;安全问题整改过程中强化“三不放过”原则;经常性开展作业现场非处罚性安全检查,鼓励员工主动报告安全信息。与此同时,开展一线作业人员资质能力排查,坚决筛除资质和技术、作风与能力不符的“重点人”。定期组织安全管理交流研讨,巩固作风教育成果,确保疫情防控期间一线人员不懈怠、不厌战、不松劲。
(五)主动而为,落实风险隐患双重机制。各单位要切实增强做好当前安全工作的敏感性、针对性、主动性,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全面、深入、细致分析当前安全生产风险,确保安全可控,确保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双重工作机制走深走实。在疫情防控期间,运输机场组织运行环境的变化,由此会产生一系列运行保障风险,如航班保障过程中调整人力资源、物资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应急响应启动过程中产生风险,服务流程调整、保障设施的使用、机场资源的分配,尤其是保障人员的合理分配等因素的改变带来的安全风险,运行量骤降可能产生的人员思想松懈麻痹、精力分散、专业技能熟练度降低等衍生风险等,因此,要求运输机场对与组织机构和运行方面的变更相关的安全风险进行管理【4】。运输机场可通过报告系统、检查、审计、集思广益会议和专家判断等多种形式对各类风险加以查明,也可以利用安全检查表法(SCA)、故障假设分析方法(WI)、事件树分析方法(ETA)等工具方法,在危险导致事故、事故征候或其他与安全相关的事件发生之前,主动识别潜在危险。通过采取避免、减少和隔离等安全风险缓解策略和一系列安全风险控制措施来减轻安全风险,从而把安全风险降低到一个可接受的水平。同时,把风险隐患治理情况纳入安全绩效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并报告安全绩效指标监测情况,确保风险隐患实时可控。
(六)直击现场,关注突发特情处置。疫情防控期间运输机场特情处置同样会受到服务流程调整、保障设施的使用、机场资源的分配等因素影响,进一步对大面积航延、异常天气等航班保障工作增加难度。各运输机场要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内容,提前研判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组织实施小范围模拟演练。要加强疫情防控期间机坪运行管理,遏制地面刮碰事件抬头,确保机坪安全作业合规、有序。同时加强对危险天气的研判、预警和全程监控,有针对性地加强航前准备和运行提示。各机场要加强驻场单位统一协调管理,做好安全保障资源整合及统筹。在冰冻、降雪等天气条件下,要特别防止机坪刮碰事件。各机场机务部门要认真做好航空器除防冰工作,严格落实关于除冰雪的相关规定和要求,避免因二次结冰造成的航班延误及安全隐患,提高结冰条件下航空器运行的安全裕度,严禁飞机带冰雪霜飞行。涉及机场保障相关单位要加强对重要设施设备的检查、维护和故障抢修工作,确保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好使好用。
四、结语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安全工作同样也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各运输机场要按照民航局党组确定的“保安全运行、保应急运输、保风险可控、保精细施策”的工作要求,深化细化防控措施,全力确保疫情期间安全形势持续稳定。持续推进安全文化引领作用,切实履行领导层、管理层、基层工作职责,杜绝习惯性违章、人为差错等情况发生。巩固作风教育成果,把作风教育基地建在基层,按照民航局领导要求“强化一线岗位人员的安全管理,使员工队伍思想不松、标准不降、程序不减、作风不散。”各运输机场要按照2 月13 日电视电话会议提出的各项工作要求和紧急部署,层层压实安全责任,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筑牢机场安全防线,为打赢疫情防控最后胜利,做好后三季度机场运输保障工作,提供安全稳定的生产环境。(作者:钟广全 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股份公司安全质量督查部 )
参考文献
[1] 邵荃.机场安全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6:4-5
[2] 安全管理手册(第四版)[M].国际民用航空组织,2018:3-1
[3]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写.安全生产管理[M].北京:应急管理出版社,2019:38-39
[4] 安全管理手册(第四版)[M].国际民用航空组织,20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