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空枢纽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持续加快和我国航空枢纽在全球航空运输市场中的竞争力、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际航空枢纽人流、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聚集和辐射能力日益凸显,各省市均在抢抓建设机遇,航空枢纽建设的竞争日趋激烈。本文对西安咸阳机场发展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后,指出当前在国际业务、综合交通和地方支撑等方面存在不足,应通过明确定位、补齐短板、协同发展、增强服务以及创新模式等方式加速发展,追赶超越,逐步提升西安咸阳机场的国际枢纽功能。
2019年,Cirium发布的最新机队预测报告中表明,全球航空业重心正在东移。IATA进一步指出,未来二十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航空市场。当前,我国民航业正处于战略机遇期。本文结合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发展现状,研究分析航空枢纽建设对策。
一、航空枢纽定义
航空枢纽指在航空运输中具备中转和组织功能的大型航空港。根据功能的不同,国内业界及政府对航空枢纽的定义通常分为以下三种视角:
(一)、航空基础设施的角度
航空枢纽指面向航空公司和旅客,具有集散功能的运输设施综合体和运营管理平台,是空中航线与空地联运的交叉点,一般具有较高的开放性。
(二)、空中交通运输服务的角度
航空枢纽指依托航线网络,具有客货航空运输中转和组织功能的地面枢纽;早期以美国主要航空枢纽为代表,强调基于点对点航空网络、打造航班波的“轮辐式”枢纽。后期逐渐演变为进出港相对均衡、辅助收益和效率更优的“滚动式”枢纽。
(三)、交通运输集散中心角度
航空枢纽是中国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有利平台。该定义主要基于集散规模的视角,更能体现多种交通方式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航空枢纽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综合集散功能,具有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
当前看来,机场发展不再简单依靠航空运输服务,空铁、空地联运的综合交通服务体系建设需求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大型机场依托集散流量,日渐发展为商业、会展业、航空产业加工制造、物流等多产业集聚的类城市综合体,航空枢纽建设已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和新动能,也是我国区域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关键窗口。本文主要采取该定义为研究分析的基点。
二、西安航空枢纽的发展现状
西安位于中国地理版图内陆地区的几何中心,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国家级中心城市,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西安在我国交通运输中发挥着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的桥梁纽带作用。国务院“十三五”规划将西安定位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民航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到逐步提升西安机场的国际枢纽功能。
(一)西安咸阳机场运输总况分析
1、航空运输规模
2019年西安咸阳机场旅客吞吐量4722.1万人次,稳居全国第七,增速居全国十大机场第二;货邮吞吐量38.2万吨,位居全国第十一,增速位居全国十大机场第一;累计完成运输起降34.5万架次。西安咸阳机场及全国十大机场航空旅客运输规模及增长速度分别如图2-1和图2-2所示:
图2-1 2014-2019年西安咸阳机场旅客吞吐量统计
图2-2 2018年全国十大机场旅客吞吐量统计
2019年西安咸阳机场累计国际航线总数75条,通达航点67个,全年运送旅客292.3万人次,国际(地区)客运量占比 6.2%。
图2-3 2019年西安咸阳机场国际国内业务占比情况
小结:“十三五”以来,西安咸阳机场围绕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目标,稳步发展国内航线,重点发力国际业务。国际客货运业务提升明显,但占比仍旧较低,相比世界级航空枢纽差距较大。
2、航线网络的通达性和航线数量
2019年西安咸阳机场持续完善国际国内航线网络,着力扩大机场辐射范围,累计运营航线370条,通达航点235个,国内通达性指数排名全国第一,目
前已成为我国进疆入藏、东西北转运的“主通道”;国际通航点67个,航线75条,国际航线网络仍需进一步提升。
图2-4 2019年西安咸阳机场国内客运航点分布情况(共168个)
表2-1 2019年上半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通航情况
3、运营航空公司及机型结构
2019年西安咸阳机场共有66家航空公司运营,其中东航系、海航系、南航三家航司市场份额为65%。国内外部分机场服务航空公司数量统计见表2-2。西安咸阳机场机型分配比例见图2-5。
机 场 |
服务航司总量 |
机 场 |
服务航司总量 |
北京/首都 |
94 |
亚特兰大/哈茨菲尔德·杰克逊 |
|
上海/浦东 |
107 |
巴塞罗那/埃尔普特拉 |
138 |
广州/白云 |
88 |
迪 拜 |
91 |
成都/双流 |
75 |
曼谷/素万那普 |
130 |
深圳/宝安 |
58 |
伦敦/希思罗 |
109 |
|
58 |
巴黎/戴高乐 |
133 |
西安/咸阳 |
65 |
纽约/肯尼迪 |
101 |
上海/虹桥 |
29 |
东京/成田 |
90 |
重庆/江北 |
63 |
香 港 |
113 |
杭州/萧山 |
68 |
新加坡/樟宜 |
102 |
表2-2 2019年国内外部分机场服务航空公司数量
图2-5 2019年西安咸阳机场机型配比份额
小结:吞吐量和国际通达能力均为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指标。在国际热门航空枢纽和国内十大机场中,机场服务航空公司总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场的国际通达能力,亚特兰大机场由于主要服务美国国内运输,吞吐量最大但服务航司数量相对较少。2019年,西安咸阳机场大型机比例较去年显著提升,直接带动了可供座位数的增长。
4、中转业务情况
在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各个指标中,中转率是衡量航空枢纽集散能力的关键指标。迪拜机场依托其约60%的中转率,发展成为亚太最重要的航空枢纽。2019年,西安咸阳机场中转旅客占总客运量的比重为12.8%,主要为国内-国内中转业务,份额超过总量的90%,国际中转业务较弱。
图2-6 2019年西安咸阳机场中转旅客性质
(二)、临空产业、通关环境及综合交通的发展现况
1、临空产业发展情况
依托空港打造集产业、商贸、文旅、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临空产业已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提高地区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手段。2018年,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正式获批;《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明确定位西安为“陆港、空港、生产服务、商贸服务”四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国务院发文支持西安利用第五航权,加大对西安航空物流发展的支持力度。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的落地,2019年,陕西省《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正式印发,2020年,西安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可研获批。当前,西安围绕临空+口岸+自贸+保税+跨境+航权六大优势,聚力航空运输、航空维修、先进制造业和酒店会展等高端服务业发展,全面延伸枢纽机场地面服务链条,西安咸阳机场港、产、城、人的临空聚焦综合效应开始呈现。
2、口岸通关环境
近年来,陕西省加快完善空港口岸功能、提高通关效率。2019年12月,西安咸阳机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落地,为陕西省从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吸引国际航空入境旅客创造了有利条件。2019年,陕西省政府着眼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与西安海关的深度协同,通过增设生物信息采集设备、增加入境通道等措施,压缩了客、货的通关时间,提高了口岸服务水平。
3、综合交通发展情况
西安基础设施发展覆盖广、骨架强,开展空地客运联程、货运多式联运的条件十分便利,具有打造空、公、铁多种交通协同发展,向西开放、服务“一带一路”的陆空一体化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的基础条件。西安咸阳机场2小时航程即可覆盖国内85%的经济资源和75%的领土。陆运方面,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西安成果国家铁路网、公路网最重要的枢纽节点之一。
多种交通方式的协同发展为西安市开展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深度融合、提升运输方式的衔接、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破解运输服务“最后一公里”,提升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效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西安航空枢纽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国际业务比重偏低,航空运输市场主体偏小偏弱
西安咸阳机场国际客运量在全国主要机场中排名较低,国际业务占比仅约5%,现有国际航线网络覆盖和频次仍不充分,落后于重庆、昆明、深圳等竞争航空枢纽的国际业务发展水平。西安咸阳机场缺乏的大中型本地航空公司,国际业务拓展速度难以满足国际航空枢纽需要。
(二)综合交通衔接效率不高,枢纽功能有待强化
2019年西安咸阳机场至高铁西安北站城际铁路开通,一定程度弥补了西安咸阳机场轨道交通引入的不足,但综合交通的协同联运能力依然较弱,轨道交通换乘站距市区较远,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呈现“拼盘”现象。枢纽功能方面,西安咸阳机场中转吸引力仍需加强,旅客结构还有待优化,尤其体现在国际业务中。西安咸阳机场国际客源以旅游为主,文化交流和留学探亲为辅,往来经济发达地区的商务旅客占比偏低。国际业务尚未形成枢纽效应,中转习惯尚未形成,国际航空枢纽功能还未充分发挥。
(三)资源瓶颈明显,地方经济发展支撑力度不足
在民航局“控总量、调结构”的民航管控政策背景下,空域、航权、时刻、运力等核心资源紧缺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足是制约陕西省国际航空枢纽发展的重要因素。陕西省空域结构复杂,省内及周边空域限制多,且西安咸阳机场当前投运的宽体机比例较低,货运业务量规模偏小,亟需进一步挖掘资源潜力。经济发展方面,西安市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省内经济产业结构中高端产业占比较低,区域经济对外开放的支撑力度较弱。
四、建议与对策
(一)明确国际航空枢纽定位,强化综合交通服务能力。
当前,全国多个省市均在大力发展航空枢纽,竞争趋于白热化。西安咸阳机场应充分发挥全国地理中心和国际航网重要节点的优势,明确航空枢纽定位,着眼提升中转效率和中转服务能力,建设欧亚航空通道,加强中东欧区域连接,打造向西开放的国家门户。
西安咸阳机场还应立足西安在全国综合交通体系中的中转节点优势,加强地面交通对西安机场枢纽功能的支撑作用。以旅客联程运输、货物多式联运为重点,通过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创新空铁、空地联运产品,研究联程运输的价格优惠政策、退改签制度、行程联运保障等综合运输服务能力;统筹各交通运输方式的战略规划,增强机场与轨道、公路的协同作用,发挥好综合交通的组合效率。
(二)巩固国内航网连通性,补齐国际运输短板
加强与航空公司的战略合作,打造西安为中转点的国际航线和干支航司航线合作联盟。发挥西安咸阳机场在支线航线方面的优势,促进干支航线航司在安全技术、事业促进、总务调配等方面的合作。持续发展国内航线,依托市场需求和大数据分析,优先开通一批战略意义重大、经济关联性强、文化交流密切和旅游需求旺盛的国家及城市的国际航线。以提质增量为重点,增加航司在西安咸阳机场投运的宽体机比例,持续拓展西安至全球主要枢纽、绕行率优势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的航点及频次。
(三)港产城融合协同发展,加强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
充分发挥陕西省科教业、航空制造产业集聚的优势和国家级新区、临空经济示范区、自贸试验区等政策优势,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并购等手段创新体制机制,吸引和支持国际航空客货运输、保税租赁、维修等相关航空产业。加强军民航深度融合,及地方规划与空管建设规划的深入融合,破解城市发展与空域条件限制的冲突。
健全西安咸阳机场及周边地区配套的领事馆区、医疗、教育、文体等公共服务能力,促进资源聚集和经贸流动,加强城市产业支撑,吸引固定客源,结合需求动态调整产业布局,实现以产业支撑民航,以民航促进产业的融合高质量发展。
(四)提升枢纽机场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旅客出行体验
优化国内国际互转中转保障流程,发展同航司、跨航司之间的“一票到底,行李直挂”服务;优化航线网络及航班波,增加中转衔接机会,构建高效中转通道和中转信息平台,缩短中转 MCT 时间。通过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打造数字化、智慧化的航空枢纽。完善行李运输环节的服务监管,持续优化口岸通关环境。建立大面积航班延误情况下的信息共享、服务对接机制,共同做好航延服务保障。
(五)创新“航空+”模式,发挥地方文化旅游优势
创新“航空+”产品和商业模式,发挥地方历史文化品牌优势,建立连接机场-航司-OTA平台-旅游机构-政府的国际航空服务链条,将“全域旅游”发展、144小时过境免签和航空枢纽建设紧密结合,打造全流程、多元化、个性化和高品质的航空服务产品。探索发展卡通航站楼、电竞设施等文化导向新产品,深度挖掘文化+旅游+体育赛事的IP价值,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资源,深度挖掘并应用于旅客“吃住行游购娱”需求。将国际航空运输宣传纳入省、市文化宣传体系,加强与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合作,充分发挥机场的窗口效应,形成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陕西“航空+”文化品牌。
此外,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全球航空运输市场面临巨大冲击,客运航线大面积停航,尤其体现在国际业务中。随着疫情的持续蔓延,全球航空运输市场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大量航空公司面临倒闭的风险,国内航空枢纽的建设也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西安应在困境之下抢抓发展机遇,利用疫情的货运需求,发挥地理优势和陆港“长安号”优势,在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和综合交通运输中寻求突破,找准适时补强本地航司机对短板,建设客、货并举,航线质、量并举的国际航空枢纽。(作者:王晰 中国民用航空西北空管局)
参考文献:
[1]杨传堂.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推进结构性改革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好先行——在2016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交通财会,2016(01):4-17.
[2]张泰,蔡垚,张哲辉,金敬东.加快完善我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分析和思考[J].综合运输,2017,39(05):1-5.
[3]李春雪.迪拜航空枢纽对我国航空枢纽建设的经验借鉴与启示[J].统计与管理,2017(05):68-70.
[4]姜巍.国际航空枢纽发展特征分析及对我国的发展建议[J].价值工程,2018,37(19):10-14.
[5]叶航.滚动式or轮辐式,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航空枢纽?[J].空运商务,2019(03):14-17.
[6]邹建军.航空枢纽概念辨析:传统航空枢纽定义的衰落与大型机场枢纽定义的兴起[EB/OL].http://www.caacnews.com.cn/zk/zj/zoujianjun/201812/t20181225_1263616.html,2018-12-25. 作
[7]中国民用航空局.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 全力构建现代化民航机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R].全国民航机场工作会议工作报告,2019.
[8]中国民用航空局. 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Z].2018-11-26.
[9]中国民用航空局. 推进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2019-2035年) [Z].20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