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空管工作作风建设的三个统一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以加强空管系统工作作风建设,解决运行存在的问题为目的,从组织管理的角度,阐述了在思想文化、制度建设和现场管理等三个方面做好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互补统一的思路;同时,结合时代特征和实际案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给出了方式方法上的建议。
一、引言
民航人熟知的著名的SHELL模型形象地描述了航空安全生产中人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人与硬件、软件、环境,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这个模型非常直观地告诉我们人为因素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然而,无论是软件、硬件、环境,还是人,其与具体人员之间的匹配情况肯定都是不一样的。匹配精度因人而异,而匹配结果将直接影响安全运行标准的偏离程度。过往历史表明,这个“因人而异”与个人的工作态度工作责任心,也就是工作作风密切相关。从业人员优良的工作作风,是民航这个必须极度追求安全的行业所需的人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匹配精度的最好保障。
按照空管目前的发展速度,全员工作作风的提高显然不能等待和依靠员工的自觉自发。笔者浅见,要做好空管员工的工作作风建设工作,做到如下三个方面的统一应是“凝聚各方力量、解决运行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与积极的文化环境创建相统一是空管工作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
空管工作的特点导致我们多数岗位大部分时间都在做重复性的劳动——指挥飞机、维护设备、报送天气等。重复性劳动是非常考验人的耐心的,而此类劳动的质量和效能因空管业务的特殊性却极大地影响了安全生产水平。
工作作风,常指在工作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或行为风格,是一种职业素养。而思想认识是工作态度和行为风格的基础,重复性劳动的质量尤其依赖意识形态基础。当员工对行业对单位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有了高度的认同感,对本职工作有了发自内心的热爱后,其价值观才能与单位的核心文化保持高度一致,其职业素养也会有自然而然的提高。正如中医讲究“由内而外”,好的工作作风的养成离不开大环境的熏陶滋养。是以,要解决空管从业人员责任意识不强、自我管理能力不足、业务技能基本功不扎实等等问题,思想文化建设是基础,是当务之急。
十九大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民航业的思想文化建设也应该有不同以往的时代特征,不仅要弘扬新时代民族精神民航精神,也要符合新时代主要矛盾带来的精神文化需求。
之前有个新闻,讲的是顺丰公司花了1个亿为员工定制“耐克工作服”降低了离职率。制服上不仅配置反光贴条增进送货安全性,还具备为恶劣天气打造的防风、防泼水、透气以及轻量化等功能,非常适合快递员在日晒雨淋的工作环境穿着。一件高大上的工作服与一件因恶劣天气显得邋遢的工作服在客户眼中的差异可想而知,高大上的工作服不仅提升了员工的形象,也提升了公司的形象。重要的是,它还体现了公司对员工的关心爱护,通过提高员工外在形象来提高员工对公司对职业的认可,提高社会大众对员工对该企业的认可。那么,“降低离职率”就只是水到渠成的一个事儿了。
空管也一样有对外进行行业宣传树立单位形象,对内加强思想工作、建设安全文化、提高人文关怀的需求。在新时代做好空管行业思想文化建设也应有紧随新时代特点的方法和措施,建立建成科学的组织机构文化,营造积极的专业文化环境,多角度传递空管“安全第一”核心组织文化,引导并逐步养成健康的安全文化氛围。及时了解现阶段职工的思想状况,提倡人文关怀;增加沟通纬度,及时消除误解;定期分析员工结构变化,了解员工成长需求。搭建各类平台,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以梳理思想统一认识强化理念为指引,达成教育、引导、凝聚的功能。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创建,营造积极的团队氛围,引导和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从而使安全文化内化于心,工作作风必将随之不断改善。
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与积极的文化环境创建相统一,是提升空管队伍思想觉悟、职业素养,提高干部队伍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引导职工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工作的思想基础。
三、科学的制度建设与有效的多元化管理相统一是工作作风建设的组织保障
我们都知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而生产关系起着束缚或解放生产力的作用。先进的生产关系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现有体制下,空管规章制度作为空管单位生产关系最集中最具体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了人们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其内容应该是由生产现状和发展方向来决定的,而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和适应性又反作用于我们的生产,是安全、容量和发展的保证。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主角——我们的空管员工,是生产力最核心最活跃的要素,其工作遵从于规章,受规章的指引和约束。
工作中发现的人为问题,如果是违规或违章,在处罚或警示的同时,需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比如科学合理、应用有效的流程、程序和制度来规范和纠正。如同安全管理中的PDCA循环,规章制度的建设也应该有这个思路。在发现违规的同时,同步考虑和检验相关规章在现阶段的适应性,是否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同时也能适应现阶段生产的需求,能够符合空管发展的需求,是否具备科学性和前瞻性等。否则,恐陷刻舟求剑的困境,"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反而失去其严肃性,减轻了约束的力度。因此,当我们在用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约束的同时,也绝不能忽略制度建设的及时性和重要性。
工作中发现的差错,被界定为“导致背离组织机构或个人意图或期望之操作者个人的作为或不作为”,也常常被我们直观地认为是个人工作失误、表现不良,或者工作作风不扎实等等。事实上,个人表现深受组织机构、规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人员结构的变化,激励机制的变更,员工的安全生产监管和信任度之间的平衡等。为提升员工的个人表现,从组织管理角度而言,科学设置工作岗位,实施公平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提供适度挑战性的任务等,若能契合员工自我成长的需求,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作风将带来非常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这是组织机构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更是优化生产关系的重要一环。
由于空管单位实现的是高标准化的作业,科学又明确的制度体系必不可少;另一方面,空管业务的迅猛发展和年轻员工的不断加入导致管理内容和对象及其特征要素在持续变更。是以,惟有基于深层次需求分析的多元化管理模式方能为作风建设的持续深入保驾护航。不管要极力避免的问题是违规,还是差错,科学的制度建设与有效的多元化管理相统一,是做好空管工作作风建设最有力的组织保障。
四、人为因素识别与精细化数字化管理相统一是空管工作作风建设的有效管理方法
尽管安全管理已经进入“组织因素”时代,人作为生产的主体,一直是航空安全研究和管理的重点关注对象,“人为因素”仍然是安全防范的重点。因为“人的活动或人造系统,不能保证绝对无操作错误及其后果”。因此,在做好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之余,我们仍然不能保证工作中不会出现“错、忘、漏”、“工作作风不扎实”等情况,因为个体某个时刻的表现受到的影响因素实在太多,而重复性劳动带来的厌倦感、疲劳感和压力感等,也会出现未能获得有效克制的情况,因此要杜绝这种现象是非常困难的。
人为因素分析涉及来自人类科学的心理学、人类学、生理学和医学等知识,深受认知水平、情景意识、群体文化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客观且复杂的概念。对于人为因素的研究在民航安全管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人为差错是人类正常表现的一部分,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分析人为因素的产生原因,再根据分析结果采用技术手段或管理措施做好防控,有助于帮助我们尽量减少和降低人为差错的可能性。
按照这几年空管通导专业开展精细化管理的思路,在工作流程管理和运行现场管理上强化过程控制监督和提醒,利用电子信息化手段、流程控制、检查单确认等方式来帮助从业人员减少因心理因素(如松懈或紧张)、业务技能因素、健康疲劳状态等造成的违规现象,能够较大程度避免因技能差错、决策差错、感知差错等带来的运行问题。
通导精细化管理是针对“错、忘、漏”、作业不严谨、作业现场零乱等“工作作风负面清单”的实用有效的管理方法,通过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把需要记忆的事情可视化,来达到标准化运行的目的。这既是对规范化管理的分解和深化,也是工业化的方向,是社会分工细化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必然要求。按照精细化管理工作思路,通过改变任务设置、细化工作流程、加强过程管控,来规范人的行为减少差错,使工作任务有效落实到生产的每个环节,从而确实提高执行力、准确率和效率。这一系列过程的实施,还将潜移默化带来行为文化的发展变化,进而形成良好的组织执行文化,使组织环境呈现更加美好的状态和更高的吸引力,使广大从业人员工作作风呈现自激式螺旋形提升的状态。若能依托新技术的发展,将空管作业逐步数字化,将精细化管理思路融合到数字化工作中,必能最大程度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问题。
深入认识人为因素及其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精细化管理方法,进行必要的流程控制和防范,做好现场管理的最后一环,是做好空管工作作风建设有效的管理手段。
五、结语
空管从业人员拥有好的工作作风,才能获得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才能确保和维持实时作业上的高精度,才能达到民航行业安全运行的高标准高要求。欲获得高水平的安全绩效,工作作风建设必须持续、深入、有效。从组织管理角度而言,养成从业人员对于本职工作的敬畏感、自豪感、责任感是空管工作作风建设的思想文化基础,建设科学合理实施有效的制度体系是空管工作作风建设的组织环境基础,充分认识人为因素确定相应精细化数字化管理工作方案是空管工作作风建设的执行保障。笔者认为,在这三个方面做好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的互补统一,是空管系统加强工作作风建设的有效方法。(作者:陈丽丽 中国民用航空温州空中交通管理站)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组织行为学(第1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