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粤港澳大湾区飞机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孔磊 编 辑:王亚玲 2021-10-29 15:59:00

     

      摘要:本文对粤港澳大湾区飞机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建议广东省高校和企业与香港、澳门地区高校和企业展开创新合作,探索以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去加快飞机维修人才的培养速度和供给规模,从而保障粤港澳大湾区航空运输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2018115,民航局与广东省政府签署了《关于推进广东民航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要求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提升民航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强化对大湾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等的人才支撑。[1] 

      20192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数据显示,2018 年,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珠海金湾机场、香港机场、澳门机场等5个机场)航班起降量约 141 万架次,旅客吞吐量超过 2 亿人次,旅客吞吐量合计超过2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 830 万吨,运输规模在全球湾区机场群位居第一。[2]如此庞大的规模必然需求大量飞机维修专业高技能人才,对人才的培训需求自然增加。 

      二、粤港澳大湾区飞机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据民航维修执照考试管理中心数据,过去9年平均每年发出CAAR66部执照数3431本,每年增长率平均15%。截至2019年底,民航机务维修人员约10万余人,5万余人持有执照,占比不足50%,潜在执照缺口约为6万人。另外,粤港澳大湾区是航空运输发达地区,是飞机制造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通用航空业需求量较大地区。这些因素必然引起大湾区对于飞机维修人才,特别是持照人员的极度渴求,且增长势头将维持一段相当长时间。中国民航局正在修订CCAR66部《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管理规则》,新的培训政策允许学历教育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相关培训后即可获得维修人员执照。预计新的规章实施后每年增加执照持有人员四千人左右。[3]这将大大加快飞机维修人员培养速度和供给规模,缓解粤港澳大湾区对飞机维修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当前在飞机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飞机维修专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做好融合的前期准备。 

      飞机维修执照的培训与考试是属于职业培训,学员必须经过民航局认可的培训机构培训,通过笔试、口试、基本技能三项考试后由民航局统一颁发执照。执照培训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和基本技能两部分,与高校对应的理论课和实践课(实训课)类同,但内容上却存在不少的差异。首先理论课的内容并不能与现行大学的课程内容的划分吻合,职业教育课程跨学科特点十分明显,注重的是知识面的广度;基本技能课程属于实践课(实训课),职业教育技能课程要求远超学历教育的标准,内容更广泛,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二)高技能教员的聘用渠道过于单一,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 

      现任大部分的教师是毕业后直接受聘院校任教,他们具有高学历而缺乏实际维修工作经验,对于最新的维修技术了解不够,教学缺乏知识拓展和生动案例的支撑,照本宣科的较多。具有丰富工作经历的高技能老师是宝贵资源,但他们往往受限于学历瓶颈,很难进入高校任教。高技能人才身上所具有的丰富经验、高超技能和严谨作风,对专业素养的形成以及工匠精神的传承都是不可或缺的。 

      (三)教材建设缺乏相应的配套机制。 

      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知识难易程度、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了配套教材形成互不相同的独立体系,从内容编排上并未形成衔接和互补的融合关系。在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完成以后,建设配套的教材是课程建设的常规性工作之一。另外培训教材的编写并非院校能够独立完成,需形成校企合作共建团队共同承担,然而院校和企业的人才缺乏相应组织机制和激励机制,这部分同样需要政府的指引和有效组织。 

      (四)飞机维修实训平台改造面临难度较大。 

      飞机维修实训平台是培养维修人员技能的必备条件,一般可包括实训环境、实训设备、实训器材、实训项目、实训工卡、评估单等。新法规的实作大纲内容将有较大的变化,所有的试点院校的实训平台都将面临改造,所需定制和更新的设备较多。实训平台的改造首先要进行前期的论证,比如改造的工位规模是否培训量匹配,工卡内容是否紧扣实训教学大纲内容,建设的成本是否符合预期效益等等。 

      四、今后努力方向 

      (一)创新粤港澳联合培养飞机维修专业人才新模式。 

      地处广州市的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与香港青衣理工学院合作培养飞机维修人才已有十多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双方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合作机制,为香港民航维修企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随着大湾区政策的驱动,该形式的联合办学模式必将得到发展,特别是香港、澳门学生考取CCAR66部执照的可能性研究,拓展香港和澳门高校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将十分必要。基于与香港的合作培养人才经验,拓展澳门的培训市场。建立粤港澳三方合作培养人才机制,取得的执照由三方签署,维修人员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和市场需求在三地之间自由流动就业。[3] 

      (二)基于CCAR66R3新规重塑飞机维修专业课程体系。 

      飞机维修专业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学历教育与执照培训的融合培养,由于本科和高职的学制不同,本科院校多采用“3+1”模式,而高职院校多采用“2+1”模式。课程体系融合后既要符合学历体系的审核,又要符合培训体系的年审,是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要解决好这几个问题。新设置的课程名称及内容;培训课程时数与学历课程的学分之间的换算;毕业生能够参与培训的条件设定;学历教育收费与培训收费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是棘手且迫切的问题,需要通过各部门与政府协商解决。 

      (三)多渠道解决教师不足问题。 

      飞机维修培训市场体量巨大以及师生比的要求较高,仅依靠院校教师授课已无法满足需求。CCAR66R3新规对技能培训教师持有执照是有要求的,必须适当拓宽持照教师的聘用渠道,比如退休的机务维修人员、空军自主择业的人员、一线在职人员、与企业培训机构共享教师资源等。 

      (五)研究教材与网络课程的建设问题。 

      民航局在制定法规的同时,也在计划推进其他的配套建设,比如配套教材和网络课程建设。民航局正积极组织高校和企业的骨干教师和技术人员进行研讨,制定教材纲目并计划成立多个教材小组,分别负责专业理论教材、实训教材、英语教材的编写工作,如期出版是可以期待的。新法规对自学考试有严格限制,规定必须参加培训班学习后才能考试。政府也在考虑建设网络课程来缓解矛盾,学员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形式,学满学分后就可以参加考试。 

      五、结语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的国家战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有力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发展的新实践。作为大湾区发展中的飞机维修专业人才培养,应与时俱进,加强与港澳高校和相关企业的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合作模式、培训内容、专业课程改革、教员聘用、教学安排、教材建设等方面做出调整,培育出适应粤港澳各方需求的合格人才,保障大湾区的人才需求。 (作者: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孔磊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广东民航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Z],2018115. 

      2]《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Z],2019218. 

      3]民航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2080(工交邮电类216)提案会办意见的函》Z],2019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