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浅谈新冠肺炎疫情对航空安全运行的影响及对策

    马平 编 辑:王亚玲 2021-10-29 16:01:00

        

      摘要:本文论述了新冠肺炎疫情对航空安全运行造成的影响,全面分析了在疫情条件下航空安全运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初步提出了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确保航空安全运行的基本对策。 

      一、疫情对航空安全运行造成显著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民航面临严峻挑战,航空运行量大幅下降、航班正常运行受到严重影响、企事业单位经营压力空前、疫情防控任务繁重,并产生了一系列的衍生安全风险,对民航安全运行造成显著影响。疫情发生以来,全行业在运行量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不安全事件没有同比例减少,显著低于运行量的降幅,突出反映出疫情对行业安全运行影响较大。 

      根据《民航局月度安全运行形势分析会通报》和“中国民航航空安全信息系统”数据,2020年2-5月份,全行业共计发生航空安全事件2276起,同比下降43.2%,其中人为责任事件337起,同比下降44.3%。而同期全行业完成运输飞行小时174.2万小时,同比下降56.5%,航空安全事件的同比降幅低于运输飞行小时13.3个百分点,其中人为责任事件同比降幅低于运输飞行小时12.2个百分点。 

      2020年2-5月份中国民航航空安全事件及运输飞行小时同比情况 

    月份 

    安全事件 

    人为责任事件 

    运输飞行小时 

    数量 

    同比 

    数量 

    同比 

    万小时 

    同比 

    2 

    273 

    - 63.0% 

    40 

    - 63.3% 

    28.9 

    - 70.5% 

    3 

    509 

    - 48.1% 

    84 

    - 42.5% 

    41.7 

    - 58.8% 

    4 

    669 

    - 39.7% 

    98 

    - 45.6% 

    42.2 

    - 57.6% 

    5 

    825 

    - 29.8% 

    115 

    - 32.4% 

    61.4 

    - 45.8% 

    合计 

    2276 

    - 43.2% 

    337 

    - 44.3% 

    174.2 

    - 56.5% 

        

        

      二、疫情条件下航空安全运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根据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行业安全运行状况,在疫情条件下,航空安全运行主要面临以下风险。 

      (一)运行量减少产生的安全风险 

      疫情发生以来,全行业航班运行量显著减少,2-5月份全行业运输飞行小时同比减少56.5%,特别是疫情爆发初期运行量骤降2月份多家航空公司飞行量降幅超过80%。运行量减少导致产生以下安全风险:一是运行人员技能生疏的风险。随着运行量下降,飞行、机务、签派、客舱、管制等关键岗位人员工作任务显著下降、执勤时间大幅减少,一定程度上导致产生运行人员专业技能熟练度降低的风险。二是运行人员“闲来麻痹”的风险。随着航班量的大幅减少,运行保障工作量也随之变少,运行人员相对松闲,容易导致“闲来麻痹”,思想上松懈麻痹、掉以轻心,进而影响工作状态,导致发生作风问题的风险明显上升。三是飞机适航的风险。随着航班的大幅减少,部分飞机长时间停放,飞机在低利用率和封存状态下机械故障增多,导致产生适航风险。四是地面刮碰飞机的风险。大量飞机停场占用停机位,滑行道上临时机位使用概率加大,航班地面滑行路线复杂,航后拖飞频次及工作量增加,由此引发的飞机地面刮碰风险升高。 

      (二)疫情防控措施产生的安全风险 

      疫情期间,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的实施,对安全运行造成诸多风险。一是运行人员佩戴口罩影响沟通的风险。疫情期间,飞行机组全程佩戴口罩,妨碍机组交流,同时飞行员、管制员在佩戴口罩的情况下进行通话,一定程度上对影响陆空通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二是疫情防控措施导致人员精力分散的风险。因疫情防控需要,客舱、安检、地服等直接服务和保障旅客的运行人员,因增加填写表格、量体温等疫情防控工作流程,导致精力分散,注意力分配不当而引发操作失误的风险。三是疫情影响导致人员“慌”中出错风险。部分运行人员在心理上受疫情冲击较大,消极情绪、心理恐慌,被隔离留观的运行人员普遍心理压力较大,工作状态不稳定,容易造成“慌”中出错风险。四是机组和旅客携带酒精等危险品的风险。疫情防控期间,机组人员和旅客自行携带酒精等疫情防护用品的情况较为普遍,密闭空间以喷雾形式使用时,酒精蒸气可能产生火警,带来机上危险品风险。五是相关外籍人员无法入境影响安全运行的风险。疫情期间民航企业外籍飞行员等外籍员工可能会无法入境,影响正常运行。维修单位的外国客户代表不能入境,而飞机大修等业务需要其客户代表现场监修,导致相关维修业务无法执行。 

      (三)新业态新情况产生的安全风险 

      为适应疫情防控需要和市场需求,疫情期间行业运行出现一些新业态、新情况,对安全运行造成风险。一是客舱装载货物运行的风险。疫情期间客运市场急剧下降,货运需求却爆发式增加。航空公司为了应对这种需求,采取客舱装载货物的方式运行,而客机客舱并未设计和安装烟雾/火警探测、自动灭火等系统,这种运行方式在火警防范、配载平衡、货物固定等方面存在潜在安全风险。二是货运航班大幅增加的风险。货运飞机大多是老旧飞机,而且货运航班大多在夜间运行,安全风险相对较高。疫情期间随着货运航班的大幅增加,货运安全风险也将随之增加。三是首都机场国际航班分流产生的风险。以第一入境点的方式对首都机场国际航班进行分流,飞行机组可能对第一入境点的航路、机场、备降场等运行环境不够熟悉,且容易突破执勤期限制、造成疲劳运行,同时航空公司对分流航班在运行控制、地面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上会减弱,导致产生安全风险。四是远程培训产生的风险。疫情防控期间民航企事业单位暂停集中培训,改用网上学习、在线培训等远程方式开展培训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培训质量受影响、培训教育不到位的风险。五是紧急任务导致“忙”中出乱的风险。疫情期间航班临时调整多、紧急任务多,航班准备时间短、任务急,容易造成运行人员准备不周、精力不足,“忙”中出乱的风险。 

      (四)企事业单位效益下降产生的安全风险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民航行业遭受重创,全球多家航空企业宣布破产、裁员,国内客运航空公司均出现较大亏损,对安全运行造成风险。一是安全投入被压缩的风险。行业整体经营压力和效益水平面临较大挑战,特别是航空公司经营压力持续加大,安全投入被压缩的风险加剧,影响企事业单位的安全运行品质。二是人员队伍不稳的风险。民航企事业单位效益下降,导致广大干部职工工资待遇普遍下调,部分航空公司面临股权变更、内部融资、拖欠工资等情况,对人员队伍稳定造成严重影响。三是航材保障不足的风险。航空公司效益下降、缺乏资金,航材保障不足的风险明显增加,特别是个别航空公司存在严重的资金流动性问题,无法保证正常的航材供应,导致飞机保留故障增多,串件和延期维修项目增加,安全风险较高。 

      (五)复工复产产生的安全风险 

      随着疫情好转,全行业在复工复产、恢复运行的情况下,存在一定安全风险。一是停航机场复航的风险。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湖北省作为我国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湖北辖区所有机场停航超过2个月时间。长时间停止运行,一定程度上对机场飞行区场地和设施设备的适用性,机场运行保障人员业务技能的熟练性,以及飞行机组对相关机场运行环境的熟悉性造成影响,导致产生安全风险。二是运行量恢复的风险。随着疫情持续好转,逐步复工复产,全社会对航空运输的需求极有可能出现报复性增长,届时行业运输生产量将大幅增长,处于高负荷运行态势,对运行安全带来巨大压力。 

      三、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基本对策 

      截止2020年6月30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经超过1000万例,美国确诊接近270万例,巴西确诊接近140万例,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确诊病例仍在持续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的态势已经形成,同时6月以来北京出现疫情反弹现象,我国将持续面临巨大的外防输入和内防反弹压力。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航空安全需要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加强风险管控。疫情对民航安全运行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相关安全风险与传统安全风险相叠加,将会对安全运行造成较大威胁。要全面排查疫情条件下形成的各类安全隐患,建立“疫情隐患”清单,明确整改措施、时限和责任人,切实加强整改治理,对重大隐患实施挂牌督办,确保“安全隐患零容忍”。要系统评估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产生的各项安全风险,建立“疫情风险”清单,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方案,加强防范化解,特别要关注“疫情风险”和“传统风险”相叠加产生的重大风险,严防高风险事件的发生。要不断深化安全管理体系(SMS)建设和安全绩效管理实施,充分运用系统安全的理念和方法,确保对“疫情风险”实施科学有效的管控。 

      (二)持续深化“三基”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特殊形势下,深化“三基”建设对确保民航安全运行平稳可控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要深入开展“三个敬畏”专题宣讲教育,以“三个敬畏”为内核进一步深化安全从业人员工作作风建设,努力打造作风严谨细致的专业队伍;要切实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着力抓好飞行、机务、签派、管制、乘务、安保、地面保障等关键岗位人员的资质管理,严把运行人员资质能力关;要持续抓好一线班组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班组保障安全的能动性和胜任力,有效发挥基层班组安全保障战斗堡垒作用。 

      (三)全力稳定员工队伍。全行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六稳”工作、“六保”任务决策部署,全力做好“稳岗”工作,切实消除广大干部职工对“失业”的担心和忧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岗位中。民航管理机构要认真落实民航局关于积极应对疫情的有关支持政策,实施积极财经政策、积极推进降费减负、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促进航空运输发展、优化政务服务工作,切实为民航企业发展纾困。民航企事业单位要结合实际多措并举、节支增收,全力保障职工的薪酬待遇,加强对职工应对疫情的心理疏导和援助,切切实实提升广大干部职工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能动性。 

      (四)合理控制运行增量。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虽然个别地区出现了反弹现象,但是远期必定是逐步向好趋势。根据2003年非典疫情(SARS)的经验,随着疫情形势逐渐好转,经济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社会公众对航空运输的需求极有可能出现报复性增长。对此要高度警醒、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方案,科学研判疫情发展形势,全面评估行业安全运行和保障能力,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合理管控运行总量,分阶段分步骤有序增加航班,确保行业安全保障能力充分满足运行增长需求。 

      (五)着力建设长效机制。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建立和完善航空安全领域应对疫情影响的长效机制,是确保行业安全运行平稳可控的重要保障。要结合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以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为目标,不断总结和固化防范“疫情风险”的经验和方法,形成制度性措施并融入安全工作制度体系,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安全管控长效机制。要认真吸取疫情发生以来应急处置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开展疫情条件下的应急处置和救援实战演练,不断完善、提升航空安全领域应对疫情等突发事件的机制和能力。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全行业要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善作善成,切实把常态化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和最重要的工作,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坚持认真、科学、冷静”的原则,着力抓好“保安全运行、保应急运输、保风险可控、保精细施策”等重点任务,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坚决打赢航空安全领域应对疫情影响的阻击战、总体战和持久战,为加快推进民航强国战略进程筑牢安全之基。(作者:马平 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  

        

      参考文献: 

      1]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R]:国务院,2020. 

      2]冯正霖.在2020年2月份民航局安全运行形势分析会上的讲话[R]:中国民用航空局,2020. 

      3]民航局安全运行形势分析会通报(2020年第1期至第6期)[Z]:中国民用航空局,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