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估促演练——浅析转场演练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摘要:本文以组织转场演练开展的角度,通过分析评估体系构建的必要性、评估的可行性,围绕“组织保障”、“演练实施”、“演练保障”、“闭环管控”4个方面,搭建起转场演练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通过对三级指标内在关系的分析及阐述,为评估的执行提供了参考方向,并就转场演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建议。
一、研究背景
当前,中国民航正处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跨越的关键阶段,机场作为国家民航运输系统中的关键结合点,是民航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支撑。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高度和推进民航“一加快,两实现”的战略部署出发,新机场特别是枢纽机场建设和投运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新机场建设时提出,新机场是“国家发展一个新的动力源”,这意味着国家对民航业更好的服务于国家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意味着新机场投运这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必须要万无一失,要能够担负起国家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开展转场综合演练是检验新机场投运保障能力的重要途经,也是机场管理机构确保新机场投运顺畅所采取的普遍做法。而客观评价转场综合演练的过程,对于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降低转场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转场演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新时代民航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二、转场演练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民用运输机场大规模建设投运的需要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民航将进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周期,中国民航局在《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新建机场的具体任务,即“至2020年,完善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机场群,新增布局一批运输机场,建成机场超过50个,运输机场总数达260个左右”,“加快成都新机场建设和青岛、厦门、大连等机场的整体迁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新建机场投运保障的潜在需求,特别是对于千万级以上的枢纽机场而言,如果没有成体系的转场演练评估指标,各区域内的机场各自为战,从整个行业来看,试错成本将会加大,不仅带来资源的极大浪费,降低运行效率,更会给机场的实际投运带来不可预估的风险。
(二)民用运输机场提升运行效益的需要
新、改、扩建机场的投运,不仅是实现该区域民航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更是解决该区域日益增长的航空客运、货运需求同现状不匹配、不平衡矛盾的需要。新机场意味着新环境、新流程、新设备,只有通过转场演练适应新机场,通过有效的评估解决实际转场投运中存在的潜在问题,才能适应新机场投运后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一旦评估不到位,问题整改未落实,导致新机场投运不顺利,不仅会影响新机场航班的正常运行,还要面对社会舆论的发酵,影响民航的形象,进而影响机场的短期运行。
(三)民用运输机场转场经验教训的需要
从新、改、扩建机场演练情况看,香港机场于1998年7月2日转场,期间经历3次转场演练,机场设施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在当时是最好的。但由于建设期间部分系统工程滞后,调试测试不够和员工熟悉程度不够,造成机场开航当天航班数据系统失灵,通讯系统负载能力不足,行李分拣系统中断,造成机场基本瘫痪,每天损失高达18亿港元。幸亏中国民航特是深圳机场及时帮忙,才逐步恢复了运营秩序。
广州白云机场于2004年8月4日转场,转场前历经3次综合演练,虽然发现了播音系统失灵等问题,但转场启用首月仍然出现了雨天漏水、喝水难、候机楼前车辆乱停乱放、出租车拉客、指示不清晰等问题。
昆明机场于2012年6月28日进入“长水时代”,期间也历经3次综合演练,但在转场当天,由于参观人数众多,严重影响了机场正常的保障运行,在转场运行后,由于距离市区由原来的3公里骤增至30公里,去机场的交通备受诟病,同时由于对新环境预判过于乐观,忽视了特殊天气的保障,在2013年1月3号面临百年不遇的极寒情况下,应对不力,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北京大兴机场于2019年9月25日正式投运,作为中国民航的标杆工程,大兴机场共进行了7次大型综合演练,不仅兼顾了昼夜的运行,同时还进行了专项的应急演练,通过近9000人的饱和测试,全面检验新机场的运行保障。在演练评估方面,更是详细区分了安全、运行、服务的评估,邀请专家力量进行全方位体检,最终圆满完成大兴机场投运这一历史性工程。
由上述事例可见,对演练过程成体系的评估是转场成功的关键,只有通过演练检验运行,通过成体系的全方位评估发现问题并能及时整改,新机场投运过程才能安全、顺畅、有序。
三、转场演练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思路
转场演练评估重点要解决评估对象的问题,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活动组织,转场演练不仅涉及民航相关业务的组织保障,更是带有民航特色的大型活动组织,既有活动安全保障的要求,又有民航业务保障的需要,因此理清转场演练评估的维度,是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前提。本文根据转场演练的组织及开展过程,简要阐述转场演练评估指标各个维度,其内容和关系如图3-1所示:
该演练评估指标体系按照综合演练的开展维度总共分为三级指标,一级指标按照演练的时间进度及任务性质分为组织策划评估、演练实施评估、演练保障评估、闭环管控评估4个部分,二级指标按照每个阶段的评估重点、支撑条件分为16个指标,该16个指标的存在,可覆盖整个演练的组织保障过程,三级指标为二级指标的详解,由专业的管理人员及业务参与人员进行全要素、全流程、全方位的评估,三级指标需以穷举的方式,列明需关注的重点,在实施评估时,通过逐项核对关键要素以确认演练过程的合理性。
(一)演练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在联系
演练评估指标体系总体上遵循PDCA的闭环原则,组织策划评估、演练实施评估、演练保障评估三个一级指标构成了演练评估体系的框架,闭环管控评估则为框架之间信息传输的脉络,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优化改进-循环验证”的方式,确保演练效果得以最大程度的检验实战运行。各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图3所示:
(二)组织策划评估
组织策划评估是演练整体评估的基础,是在演练正式开始前,由专家团队对整体组织策划方案进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评审。整体的组织策划建议以机场投运的实际作为演练场景,因此在评估该指标时,不仅要考虑到“旅客保障”“航空器保障”等正常业务部分,更要考虑到不同时间、天气、特殊场景(如大面积旅客延误)等情形下的设计,所以在组织策划评估的实施环节,建议按照“全仿真、全要素、全流程”的原则进行考量。
在具体评估执行时,一方面要考虑本场的实际运行特点,评估演练目标设置的合理性,重点评估演练目标的设置是否充分验证机场实际投运的情况,另一方面要根据行业内已有的经验教训,对演练、投运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提前验证,在确定了演练目标的基础上,通过评估组织任务的分工、资源的配置,确保目标达成的合理性。
(三)演练实施评估
演练实施评估是演练整体评估的核心,通过对业务演练各环节的跟踪,判断其与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安全运行、服务保障的符合性。
指挥机制:评估演练实施过程,最重要的是判断指挥机制运行的有效性、顺畅性,大型机场多以“区域化管理、专业化支撑”的方式运作,考虑到演练过程以及机场投运后运行的实际,笔者认为,评估重点应放在指挥的“协同一致”及“分级分类”,即以AOC作为机场运行信息的始点和终点,各区域化单位、各业务单位按照信息的类别和重要性负责权限内的指挥运行,相关评估原则如图4所示:
业务流程:演练的业务流程评估是演练评估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通常情况下,机场演练的重点会放在值机、行李托运、安检、候机、到达后行李提取等旅客主线流程,但是对大型机场而言,旅客主线流程往往伴随着复杂的中转流程,如果按照单纯的业务线区分,很难兼顾到开航运营后的重点。
大兴机场的综合演练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笔者建议可参考大兴机场的做法,将机场综合演练的科目分为8个流程,即航空器流、人员流、行李流、交通流、货物流,物料流、信息流、数据流,通过不同性质的流程进行区分,可以更好的对机场的演练流程进行评估,有的放矢,抓住运行的主要脉络,起到更好的以评估促演练的效果。8个主流程的科目如图5所示:
安全运行、服务保障:安全运行与服务保障的评估,是在业务流程基础上更深层次的评估,业务流程着重于运行的效率,而安全运行和服务保障的评估则更侧重于风险,根据机场实际运行的经验,笔者建议该部分内容可分为飞行区运行与保障、航站区服务与保障、消防与应急救援、航空安保运行保障、机场强弱电系统保障5类进行评估分析。
第一类为飞行区运行与保障部分,主要包括:
l 机场现场运行指挥(运行保障系统、协调机制、机位分配、保障车辆调度)
l 机坪管理(含外来物防范)
l 鸟击防范
l 场道保障
l 目视助航设施
l 不停航施工管理等
第二类为航站楼服务与保障部分,主要包括:
l 旅客、要客与贵宾服务质量
l 旅客引导、中转中心引导等
第三类为消防与应急救援,主要包括:
l 站坪防火和消防
l 航站楼消防与急救
l 机场应急指挥协调等
第四类为航空安保运行保障,主要包括:
l 旅客进出港流程、工作人员进出流程
l 空陆侧隔离设施,控制区的保护等
第五类为机场强弱电系统保障,包括飞行区与航站楼的强弱电保障等;
(四)演练保障评估
演练保障评估主要侧重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判断演练所提供的资源能否达成演练的目标,如计划开展6000人的演练,要判断能否提供6000名志愿者的数量、志愿者的类型及年龄段分布是否满足需求、是否有足够的运力保障6000名志愿者抵离机场等;另一方面要判断演练的组织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保障能力,还是以6000人的演练为例,要判断6000能否有秩序地抵离机场、相关的后勤保障是否能够到位等,因此演练保障的评估,不仅要考虑机场内部因素,更要考虑外部因素。
由于演练保障部分涉及的内容过多,本文不再逐一分析,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安全保障部分进行研讨,安全保障既需要机场多部门、各岗位协同配合,也需要公安、武警等外部单位的大力支持,因此在评估该项目时,不能单纯的把眼光局限在机场内部,要以大局观统筹安全保障,按照项目类别进行评估分析。
笔者根据大型活动的要求及历年来各机场演练保障的实际,建议可参考表1进行安全保障的评估。
序号 |
项目 |
内容 |
1 |
交通安全 |
交通信息的发布和交通指引服务。 |
2 |
空防反恐 |
①制定并落实反恐措施,检查涉恐线索,严防恐怖袭击;②制定并落实清场方案,确保道口、围界、各区域管控到位。 |
3 |
维稳处突 |
组织对机场内部及辖区不稳定因素进行排查化解、信息搜集、研判预警(如征地拆迁、劳资纠纷、货运纠纷等); 在机场周边或重点区域集结屯警,做好应急处突准备。 |
4 |
治安防控 |
净化机场周边环境,加大对机场辖区高危人员的检查管控,强化巡逻监管,对重点区域、重点路段采取严密的巡查防范措施;强化人员密集区域执勤,积极疏导演练人员,随时应对大量人员聚集可能发生的特情。 |
5 |
综合安全 |
对可能产生的突发疾病、摔伤、外来物打击、食物中毒等医疗环节进行保障。 |
(五)闭环管控评估
闭环管控是演练整体评估的运转基础,对闭环管控的评估,是演练整体评估运转有效、顺畅的保障,笔者根据闭环管理的原则,将演练的闭环管控过程总结为“总结讲评-督导管控-优化改进”三步走,即对演练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评并总结,形成问题清单,对问题清单进行细化分解,落实至责任单位并形成任务清单,通过不断对任务清单进行销项,从而到达优化改进的目的,并可在下一次演练中对问题清单中的事项进一步验证。
因此,对闭环管控的评估,应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是问题清单的形成,从组织策划、演练实施、演练保障三个过程来看,无论是专家评估,还是自行评估,应判断是否有顺畅的机制能够导出评估的结果进而形成问题清单;第二方面是任务清单的发布,基于问题清单的形成,应判断是否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和流转机制,进一步明确任务清单的工作内容、责任单位、办理要求和办结时限;第三方面是任务的督办,在明确了任务清单的基础上,应判断是否有责任主体和机制对任务的完成情况实施督查,判断其工作质量和及时性,确保完成一项、销号一项、反馈一项,最终形成闭环管理。
四、结束语
目前在民用运输机场转场投运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完备的转场综合演练机制,更没有成体系的演练评估指标体系,建议编制转场演练评估指标的指导手册,将转场演练评估工作列入转场投运前的必备环节,通过成体系的评估,促进转场演练的开展,从而减少各机场在开放式的摸索中所造成的意外和损失。
民用运输机场转场综合演练是十分复杂的课题,受笔者专业背景限制,在转场综合演练三级指标的分解上,仍然存在许多缺陷,特别是对第三级指标的拆解上,缺乏量化的数据,但抛砖引玉,民航人从不缺乏探索的勇气。
大兴机场已经成功转场,天府机场、青岛机场也转场在即,希望中国民航能抓住高速发展的机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负国家和历史的重托。(作者:曹伟涛 青岛国际机场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Z]. 2016.
[2]那些年, 机场转场经历过的“阵痛”.[EB/OL]. .2013年11月13日-.
[3]机场航站楼成功转场分析总结.[EB/OL]. .-2014.
[4]范君军,陈智超,陈涛,董建达,邬宏伟.电网应急演练评估及其指标体系[J].中国电力,2017,50(11):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