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有关民航校企合作的思考
摘要:
民航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飞机维修类人员(后续简称机务人员)更为迫切。民航类院校(后续简称院校)是航空企业(后续简称航企)主要的生源地,院校和航企如何通过更加有效的合作,共同聚焦实用性人才培养,一方面提升院校培养的针对性,另外一方面减少航企重复培训的同时尽快将人才投入生产运行中,以缓解航企发展与人才短缺的之间的矛盾。本文将从院校的现状、校企合作的模式和优点及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希望能为院校与航企联合培养机务提供参考,能有助于校企双方通过合作为民航高质量发展持续输出高素质机务人才。
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新时代的基本特征,是现阶段中国民航所处的时代方位。民航局党组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2019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推进新时代民航高质量发展。民航局飞标司紧紧围绕这一要求,在充分考虑全面落实“放管服”、支持通航发展、促进军民融合和校企融合等因素的基础上,组织修订了CCAR66R3《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管理规则》。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为促进、规范、保障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发挥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提供了指导意见。在国家陆续出台政策支持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为持续做好机务人员“三基”建设,在机务维修系统中倡导工匠精神,民航局鼓励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机务人才队伍,进一步夯实民航安全基础。
一、民航机务人才供需分析
目前国内提供机务人员的学校主要包括本科类和大专类院校。能为社会提供本科毕业的机务人员,主要包括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广汉飞行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南昌航空航天大学等建立机务维修专业较早的民航或航空航天类大学,以及其他地方类新建机务维修专业的院校如滨州学院。能够为社会提供大专类的机务人员,除了较早成立机务维修专业的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学院、西南航空职业学院等院校外,全国各省地方性高职类院校至少在20家以上,如: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但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就业也基本是属地化航空公司就业或毕业的学生不从事机务维修类工作。
航企对机务人员需求旺盛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近年民航业接近两位数的的发展速度,另外一方面是我国民航业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步发生变化,国产大飞机的研发及投入运行促使我国民航由追随者逐步转变为规则的参与者。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对机务人员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数量的要求,还有质量的要求。
院校和航企之间目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院校不能提供航企足够数量的人才。航企的需求直接反应是院校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源,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老牌本科类院校毕业生的分流,四分之一的学生考虑继续深造,考取研究生,还有部分毕业生流向社会其他行业;第二,生源质量有待验证,一些地方类本科或高职类院校陆续建设了机务维修专业,由于办学经验和师资不足,得到航空公司的认可需要一定的时间。其次是航企对院校的毕业生重复培训。院校聚焦的是学历教育,在满足学历教育的基础上会给学生提供一些航企所需的技能培训,院校师资及硬件投入不同,院校之间实践类教学能力差异化很大;国内航企主要运营的飞机主要来源于欧美国家,新技术在飞机上的使用,院校的教材跟进需要一定的周期。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航企在接受到毕业生后,需要对其进行重复性培训,例如民航规章、安全理念、基本技能和飞机概述等等,增加企业成本的同时,也延长了生源投入生产的时间。
基于以上分析,院校在保持并发展学科优势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提供更符合航企需求的生源?航企如何和院校形成联合体,将培训前置到院校,缩短在航企的培养周期?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院校和航企共同聚焦人才培养,增加数量的同时,逐步提升毕业生的质量,以夯实发展民航强国的基础。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
如何培养出航企需要的合格机务人员,采用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是较好的方式之一,目前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基本模式:订单式培养、联合培养与行业特色化培养(1+X)。
(一)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是指在学生入学时或入学后一至两年内,航企到院校直接从相关专业中挑选一部分学生作为公司的预备员工,与院校沟通单独组班独立培养,航企派人参与班级培训或安排一些基础课程与企业文化课程,提前让学生了解将来从事的行业,将航企的一些入职培训课程前移至院校,第三年会安排学生到企业生产线进行实习或专业化培训;在学生毕业前,航企会进行一次考核,并建立淘汰机制;此种方式能够为企业节省人力培养成本,对于机务维修专业这样做的如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东航班”、山东太古与山东大学及厦门太古与厦门大学的合作。
(二)联合培养
联合培养是按照院校制定的既定方案,院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院校完成基础的理论课程,企业提供有丰富经验的教员完成专业基础性课程或纯专业技能课程,对于专业技能部分,如果院校具体硬件设施,则参照理论教学模式请企业专家到院校实施培训,如果院校不具备培训条件,则直接将学生送到企业完成技能培训;借助企业的专家、设备及生产线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提前感受行业的特点;该种模式重点是让企业更深入地参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联合培养企业就业或由企业协助推荐到同行业单位就业,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员能够更接地气并增加到民航行业就业的机会。类似的培养模式如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山东太古飞机维修有限公司、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南通华夏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等。
(三)行业特色化培养(1+X)
“1+X”中1代表学历证书,X代表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行业特色化培养,就是结合行业特点采用在院校学习教育部规定的大学基础文化课程,到行业职业化培训机构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培训,且相关专业性课程大纲和学习方式直接满足行业资格培训要求,通过院校与职业化培训机构课程之间的学分互认,使得学生毕业后,既拿到教育部颁发的大学文凭,又能拿到将来从事行业的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就具备从事相关行业的基本要求,到企业入职后不再需要专业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从事一些基础岗位工作。
对于机务人员的培养,目前业内基本采用第一年在院校学习理论,第二至三年在专业的CCAR147培训机构完成相关机务专业课程并进行一定时间的维修单位一线实习,在CCAR147培训机构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以CCAR147基础模块各考试大纲为基础的精选课程、机型理论课程、基本技能课程以及维修单位一线实习和企业的订单课程为主体,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这样可以提升毕业学生的整体素养和行业从业的能力与资质,缩短航企对人员的培养周期。其实这种模式,与教育部提出的1+X培养模式是一致的,即让学生取得大专毕业文凭,同时拿到若干行业资格证书。如山东太古CCAR147培训机构,就采取了这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毕业时除了拿到合作院校的学历证书外,还可以拿到机务人员相关的资格证书,这些证书包括CCAR147基本技能证书、CCAR147基础培训证书、CCAR66部基础执照、CCAR147机型证书、CCR145维修实习证书等。同时也鼓励学生自学考取一些社会化的通用证书,如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电工证、电焊证等。
三、校企合作的优势
对于目前民航机务维修专业的校企合作,可以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协调,在政策允许下展开深度合作与联合培养,一方面可以提升院校培养行业合格人才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参与到院校的前期课程设置当中,便于院校培养出适合企业的人才,减少从业人员入职之后的培训成本,提升企业的效益。校企合作的主要优势有:
(一)对于企业来说,更容易选拔到合适自身企业的人才,提前培养自己的员工,缩短培养周期,节约培养成本,同时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也比较高,减少员工的流动。
(二)对于院校来说,能够建立自己的学生就业渠道,直接与企业对接有利于院校借助专家来培养专业人员,在较少的投入下做好专业品牌的建立与发展,也有利于院校相关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如果校企双方采取建立联合公司的深度合作模式,既可以充分利用院校专业的教学设施设备,又能充分利用企业丰富的管理经验,更能够实现学与用的无缝衔接,同时利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也能够进一步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
(四)民航局CCAR66部维修人员执照改革,允许院校联合企业创办CCAR147培训机构,对自己的学生进行CCAR66部执照考试培训,允许学生在校进行相关课程培训并取得证件,在职业证照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虽然校企合作有居多的优点,且国家已经开始进行政策性支持,但是支持还远远不够,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推进与支持力度。第一,虽然政府出台相关文件支持校企合作,但是缺乏一些具体措施和落脚点,同时对于企业的优惠政策并不明确,多少会影响部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第二,教育部对于教育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很难使用到相关专业的发展与建设,多少会影响企业在校企合作上的深入发展与投入。第三,传统的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关知识体系的互认,缺乏统一的指导与落地。
四、思考与建议
院校和航企的深入合作,可以实现院校、航企、学生和社会的四赢局面,院校借助航企发展和建设民航类学科,并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航企解决了生源的数量的同时,并能够不断解决质量问题;学生缩短了培养周期;构建了社会人才稳定流动渠道,给其他行业的校企合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院校层面
在加大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要借助航企优秀的工程师资源作为专业实践类培训的后盾。其一,借助航企实际运行特点,建设实践基地,开展实践类教学;其二,借助航企紧跟实际的特点,将最新的飞机相关理论等引入院校;其三,借助航企多年成熟运行经验,将航企运行的流程总结提炼融入到院校教学中。院校在对口合作期间适当考虑航企所在地的生源招生等。民航局新的CCAR66部规章,允许院校建立CCAR147培训机构对自己培养的学生进行相关课程培训,但是如何落实基础的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师资建设与培养,并保证以高质量落地,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院校应思考提前做好规划。
(二)航企层面
在满足自我需求的情况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感。航企提升院校教学的针对性是帮助自身,也是造福其他航企;院校在理论研究方面有优势,尤其是有博士点的老牌民航类院校,可以邀请院校到航企开展理论授课,还可以进行某些课题的理论分析,提升航企理论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用理论指导实践。
(三)政府层面
要将学以致用作为制定相关教育指导性政策的核心,政策上打通校企合作的道路,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能够进入该领域。对于校企合作,允许校企双方大胆探索,摸着石头过河。此外,可以通过积极探索民航校企合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应用到其他行业领域,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稳定的人才供给流。
此外,校企合作也仍面临一些矛盾点,如实训场地设施设备建设资金投入与政府教育资金投入方式论证的矛盾、企业培训赢利与教育反对高收费的矛盾、企业追求快成长与院校专业慢成长的矛盾、院校教师队伍与企业教员队伍相互融合的矛盾、院校管理与企业管理人员观念融合的矛盾、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课程融合调控的矛盾、校企合作学生学习地点和理论水平掌握与实践操作练习的矛盾、社会CCAR147培训机构与院校合作或院校创办的CCAR147培训机构进行学生CCAR66执照模块考试培训的矛盾等,这些矛盾需要集中全行业专家与政府管理人员的智慧进行解决落实。(作者: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适航维修处 吴鑫)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2. 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
3.冯正霖局长《在首届中国民航机务维修岗位职业技能大赛闭幕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