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武汉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摘要:当前,民航局正在围绕“民航强国”战略,加快推进民航的“高质量”发展。本文按照民航局“高质量”发展的有关要求,现对武汉民航发展现状作一剖析,并就推动武汉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及路径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我国民航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2019年,民航局冯正霖局长在全国民航工作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要把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作为确定工作思路、制定发展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进一步明确民航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基本要素、路径方向和效益品质,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民航落地生根。”按照民航局“高质量”发展的有关要求,现就推动武汉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及路径提出相关建议。
一、武汉天河机场客货吞吐量现状和问题
2019年,武汉天河机场(以下简称“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71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4.3万吨,运输起降20.2万架次,通航城市达到152个,驻场飞机52架,在汉运营航空公司达66家,其中基地航空公司4家。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武汉市对外开放度不断提升,天河机场国际业务得到长足发展。2019年,天河机场国际及地区通航点已达58个,国际客流量达310.6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5%,连续7年保持中部第一。截止目前,天河机场先后开通至伦敦、巴黎、罗马、莫斯科、圣彼得堡、伊斯坦布尔、芝加哥、纽约、旧金山、迪拜等12个国际远程航点,形成了联通周边、直达英法俄意土、辐射北美的国际航线网络,武汉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地位日益凸显。
虽然天河机场运营态势良好,但从国内机场排名来看,仍显不足。2019年,武汉天河机场客货吞吐量在全国机场排名分别位居第14位和15位,处于中游水平;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8位和9位。这与我市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9,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5的发展格局不相称。具体面临如下问题:
(一)客货吞吐量增速相对偏缓
从客货总量上看,2019年,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均位居中部六省第二位,较第一名的郑州机场分别差197.9万人次和27.88万吨,差距明显。从客货增速上看,“十三五”以来(2016-2019年),天河机场客运量增幅为9.4%,在中部六省中排名末位;货运量增幅11.97%,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3,增速相对偏低。
(二)主基地公司建设滞后
目前虽有南航、东航、国航三家基地航空公司在汉设立了分子公司,但三家公司客运市场份额分别只有28.98%、20.47%、8.89%,其中市场份额最大的南航在汉投放运力仅为20架,市场掌控力不强。
(三)航线网络布局不够完善
从省内来看,襄阳、宜昌、恩施、神农架、十堰5个支线机场发展重心均以开通直航国内城市为主,未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干支航线网络;从国内来看,武汉到大庆、香格里拉、九寨沟等部分重要工业和著名旅游等城市的航线尚未开通,国内航线覆盖面不够;从国际来看,武汉直航的洲际远程航线航班频次低,洲内中短程国际航线覆盖面不广,未能形成“门户效应”。
(四)航线运营品质不高
从航班时刻执行率看,2019年武汉机场航班执行率为93%,低于“北上广深”等一线机场平均航班执行率98%的水平;从航班客座率看,2019年武汉机场平均进出港客座率为83%,低于周边郑州和长沙机场2个百分点;从中转旅客占比看,2019年武汉中转客流占比仅为7.4%,低于国际大型枢纽机场中转客流占比平均30%的水平。
(五)武汉航空产业整合不够
目前,航空公司、机场、旅行社、客货销售代理企业等“航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市场营销、保障服务等方面缺乏整体联动和有效合作,相互吸纳和带动作用不强。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武汉民航相关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管理体制方面
一是民航协调力量不足。湖北省和武汉市尽管先后出台了支持武汉民航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及有关规划,但落实效果不尽理想,代表地方政府的民航协调及研究机构力量不足。二是基地公司投入力度不够。虽然南航、东航、国航三大基地航空公司均在汉设立了分子公司,但都未将武汉纳入本公司的“战略枢纽”进行布局,在运力调配、时刻分配、航线开拓等方面不能向武汉市场重点倾斜。三是临空区管理体制整合不够。目前受体制影响,武汉临空各区仍然是以区内自身发展为主,存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协作不够的现象,在天河机场周边没有形成以机场为核心,航空、临空产业有序递进、相互喂给的产业布局。
(二)政策机制方面
一是民航发展战略定力缺乏。2013年7月,武汉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印发武汉机场门户枢纽发展战略规划的通知》,但随后又反复修改,许多规划设想没有“一以贯之”地实抓落地,导致“起了早床,赶了晚集”。二是民航联动机制尚未成熟。虽然我市民航相继尝试推出“京汉快线”、“空铁通”等民航服务产品,但服务流程不畅,市场推广力度不强,市场知名度不高。同时民航企业之间、民航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尚未形成“优势互补,联合带动”的运营机制。
(三)保障设施方面
一是中转衔接不畅。“空铁公轨”等各种交通方式间的“衔接”不畅,没有形成无缝对接,致使中转旅客占比不高。二是物流园区建设缓慢。机场货运区没有保税功能,严重制约航空物流发展。三是口岸通关环境有待改进。武汉机场联检单位政策环境相对较弱,货运电子口岸尚未建成,“国际通程航班”关检服务尚未开展,制约了武汉机场国际客、货运业务发展。
(四)产业发展方面
一是“航空产业链”资源急需整合。目前,航空公司、机场、客货销售代理企业、酒店、景区等武汉“航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市场营销、保障服务等方面缺乏有效合作,导致“各自为政”、“单兵作战”,未形成整体联动。二是“会展经济”还需做大。我市“会展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离打造“全国会展之都”还有较大距离。三是旅游产品相对单一。休闲度假等高端旅游产品缺乏,旅游人才不足,缺乏有效地整体营销推广,导致湖北旅游产品知名度不高,对民航的促进作用不强。
三、推动武汉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及工作思路
(一)武汉民航面临的发展机遇
当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和我市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我市民航业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武汉民航将迈入“发展的快车道”:
1、国家战略的政策优势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视察期间做出“武汉要加快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指示,2016年,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还被国家赋予“中国自贸试验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等许多改革试点任务,这些均为加快武汉经济发展,提升武汉民航整体竞争力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
2、领先中部的经济优势
湖北是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省份之一,2019年湖北省实现生产总值4.58万亿元,同比增长7.5%,快于全国1.4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11218美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其中武汉GDP达到1.6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9。
3、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
随着国家铁路、公路、水运交通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武汉形成了叠加优势。2016年,武汉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武汉已经具备成为全国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一系列条件,这为武汉发展客货中转业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4、不断提升的外向优势
2018年,武汉市政府出台《武汉市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2018
—2020年)》,着力把武汉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国际交通枢纽、国际经贸合作高地、国际交往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和国际人才汇聚高地”。目前美国、法国、英国、韩国在汉设立了总领事馆,泰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即将在汉设立总领事馆。武汉快速的国际化进程为武汉民航的国际业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武汉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
2019年4月,民航局正式印发了《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指标框架体系》(以下简称“《框架体系》”),该指标体系聚焦于民航强国建设的目标,对我市加快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对标《框架体系》,武汉民航下一步要围绕打造“中部门户枢纽机场”,加快发展结构转型,着力在“拓展国际航线、发展中转业务、引入低成本航空和发展航空物流”等方面打造武汉民航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力争在中部地区实现崛起。
1、在航空客运方面:以国际航线、中转业务和“低成本航空”为发展的“突破口”,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空空中转”、“空铁中转”、“空公中转”等中转业务吸引省内外旅客从武汉乘机出境,通过武汉国际客运的强劲发展来带动武汉航空客运总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引进“低成本航空”增开旅游热线,充分挖掘航空市场潜力。
2、在航空货运方面:在大力发展附加值高、时效性强的国内航空快递业务,扶持大型快递企业在汉设立运营基地的同时,积极加快培育武汉到欧美的全货机航线,打通欧美“国际货运通道”,引入国际大型物流供应商来整合吸纳赴欧美货源。
3、在航空服务方面:提升武汉天河机场客货运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优化中转业务流程,尽快设立机场保税区及货物分拨中心,增强武汉天河机场的航空客货集散功能。
四、推动武汉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由市政府领导为召集人,市职相关部门以及天河机场和驻场单位组成的“武汉民航建设领导小组”,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机场建设、航线开拓和航空产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制定促进民航发展政策清单及考核机制,全方位支持天河机场和在汉航空公司发展;充实民航协调及研究机构力量,增强地方政府对武汉民航的调度能力。
(二)培育市场主体
一是助力机场加快发展。建议市政府颁布出台地方性机场管理法规,从法律的角度明确地方政府在机场规划、净空保护、应急救援等方面的责任,让机场“轻装上阵”,高效运行。二是支持基地航空公司发展。省市政府出台具体优惠政策,鼓励基地航空公司将武汉纳入其战略枢纽,加大在汉的运力投入;三是积极引入其它航空公司(包括通用航空公司)在汉新建基地、设立分公司。
(三)优化航线网络
围绕天河机场“门户枢纽战略”,制订并发布武汉航线拓展规划,寻求与航空公司的深入合作。在国际航线方面,根据市场需求,建成“通达五大洲,覆盖全亚洲”的国际航线网络;在国内干线方面,新开和增开到东北、西北等地的航线,吸引周边城市客货来汉乘机,大力引入“低成本航空公司”,执飞旅游热点城市;在支线方面,大力发展以武汉为核心,辐射省内恩施、神农架等支线机场的“省内支线网络”。
(四)打造中转品牌
通过不断优化中转服务流程、完善中转服务设施等尽快推出流程便捷、价格优惠的“空空中转”、“空铁通”、“空巴通”产品;加密“空铁快线”巴士,实现“无缝换乘”;在外地加快建设武汉机场异地城市候机楼,为广大旅客提供购票、值机、行李托运等一站式服务,提升航空出行的便利性和舒适性;整合机场、航空公司、客运企业、酒店等企业资源,推出食宿等优免服务,打造“武汉特色”的中转服务品牌。
(五)发展航空物流
抢抓顺丰在鄂州建设货运枢纽机场的有利机遇,与顺丰集团合作成立“华中分拨中心”。争取邮政航空在汉建设全国“第二处理中心”,引入“三通一达”在汉设立运营基地,做大航空快递业。积极扶持国内大型航空货运企业开通武汉赴欧美的货运航线,打造武汉到欧美的“国际货运大通道”,支持我市外向型产业发展。通过加快武汉机场综合保税区、货物分拨中心建设,增强天河机场的航空货物分拨、仓储功能。
(六)大力发展航空旅游
由武汉市旅游部门牵头,制定完善的营销策略,向海内外推介湖北丰富、悠久的人文自然景观,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来汉旅游。争取市政府出台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旅游运营商在汉设立运营基地或分支机构,推出以武汉为中心,辐射中部其他省市的“空铁旅游产品”,将武汉打造成为中部地区的“旅游集散地”,为武汉民航的快速发展提供客源支撑。
(七)优化通关环境
加快航空枢纽“大通关”平台建设,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完善电子报关措施,提高航空货运通关效率;协调武汉海关在汉全面开通“国际通程航班”服务,为国内旅客经武汉转机出境提供便利的通关服务;市政府对保税燃油给予运输补贴,保证保税燃油的正常供应,为航空公司开通国际航线降低运营成本。
(八)推进临空区建设
武汉临空经济区的规划和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建设、统一政策”的原则,理顺各方关系,逐步实现大临空经济区范围内规划编制、基础设施、招商引资、融资政策等“四个一体化”。吸引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进驻临空经济区形成多元化、集约化规模,通过临空产业的发展带动武汉航空客货吞吐量及航线的发展,形成武汉民航业提升与临空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作者:刘锐 湖北机场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