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我国航空运输业损失估计与恢复策略研究
摘 要:航空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行业,近年来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受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政策管制等因素影响,我国航空运输业遭受重大损失。航空运输需求的严重下降直接影响我国经济活跃度,对相关行业带来引致影响,对消费和国民经济总量带来乘数倍的下降,其对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带来的影响也大于传统工业产业。在疫情国际化和常态化的背景下,本文根据我国航空运输业受到的冲击,对其自身损失及对国民经济带来的系统损失进行了估计。面对我国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阶段,从六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力求按照安全、高效的原则有计划、有序复苏航空运输业,以期落实中央保经济、保就业的政策目标。
关键词:新冠疫情; 航空运输业; 损失估计; 恢复策略
引 言
航空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和服务部门之间,发挥着重要纽带作用。作为重要的运输方式,航空运输以安全、高效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带动着高端产业的发展。历史上的经济萧条原因有的是需求下降引起的,有的是供给下降引起的,而此次新冠疫情引起的经济大衰退与历史上的经济萧条不同,它带来了需求与供给的双重下降。单纯解决需求侧或者供给侧的宏观调控政策,不一定适合此次疫情冲击。航空运输业的服务对象,既包括人也涉及物,既促进人员流动,也进行原材料和产成品的运输;既服务于生产,提高供给水平;也带动消费,拉动需求增长。因此,尽快恢复航空运输业的正常发展正是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萧条问题的一个关键,是保经济、保就业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航空运输业发展概况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航空运输业也快速发展,机场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均实现较大增长,枢纽机场保障能力显著提升。2009-2019年间,我国民航旅客运输增长超过200%,货邮吞吐增长超过90%,千万级机场由10个增加到39个,其中8个机场晋级为全球50大机场行列。全球航空旅客吞吐量超过1亿人次的12个城市中,中国北京、上海跻身其中。根据《2019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2019年我国境内运输机场(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下同)共有238个,其中定期航班通航机场237个,定期航班通航城市234个。2019年我国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3亿人次,比上年增长6.9%。2019年完成货邮吞吐量1710万吨,比上年增长2.1%。
二、航空运输业疫情应对及受到的冲击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航空运输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然而在疫情冲击下,世界航空业遭遇了二战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入境管制等措施,我国也采取了较为严厉的控制人员流动的措施,航空需求急剧下降,航空运输业遭受的损失空前严重。
1.航空运输业应对疫情扩散的行业对策
2020年1-2月,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影响持续扩大,航空公司逐步削减航班,三大航各区域航班取消率在元宵节前均超过70%。旅客因疫情取消行程数量持续上升,国内三大航平均客座率远低于2019年同期平均水平。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和蔓延,全球超过70家航空公司停飞国际航线。为配合控制我国疫情,民航局2020 年3月26日发布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继续调减国际客运航班量的通知》,即要求航空公司全面执行“五个一”的疫情防控政策,即一个国家、一家航空公司、一条航线、一周一班,并且要求航空公司对国际机票全部实行直销模式。政策实施后,一周计划国际航班量减少至100班左右,这一数量相当于疫情爆发前我国航班总量的1%左右,国际航线日均旅客量降至3000人次以下。受新冠肺炎影响,往返中美两国的直航航班及联程航班均大幅减少甚至取消。
2.航空运输业务受到的冲击
疫情发生以来,全球航空运输业遭遇的损失不断扩大。国际方面,新冠疫情的影响已达航空产业链上游,民航需求大幅回落,航空公司现金流告急,纷纷减少新飞机采购订单或减缓旧飞机退役计划,作为其上游产业的航空制造业也深受其害,波音公司1月份没有获得任何新订单,自1962年以来尚属首次。2月净订单数量为负。疫情已形成对全航空产业链的严重打击。国内方面,随着航空公司航班消减不断增加,取消航班带来的收益损失不断加大。随着旅客出行信心日趋下降,疫情期间免费退改签机票政策的出台,出行旅客数量进一步降低,执行航班的收益损失也在大幅度扩大,并面临亏损状态。2020年一季度民航业旅客运输量7407.8万人次,同比下降53.9%。国航、东航、南航等几大航空公司旅客运输量呈现断崖式的下跌,平均客座率同比下降50%左右,全行业累计亏损398.2亿元。
三、航空运输业自身及对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估计
当前世界很多权威机构针对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航空、旅游、贸易和经济影响进行了评估。与2019年相比,2020年全球国际客运量总体减少44%-80%(国际民航组织,ICAO),全球机场收入的损失达760亿美元以上(国际机场协会,ACI);全球96%的旅游目的实行履行限制,国际旅游收入将减少3000亿-4500亿美元(世界旅游组织,UNWTO))。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预测,新冠肺炎疫情预计将造成2020年全球航空业客运收入减少约3410亿美元,航空公司收入客公里数(RPKS)将下降48%,客运需求或到2024年恢复。我国航空运输业同样损失严重,根据国内一季度民航官方数据,我们可以大致估算我国航空运输业实际收入损失、对相关行业带来的引致损失以及对国民生产总值带来的总损失。
1.航空运输业自身收入损失估计
据2020年国内上市航空运输企业一季度财报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均大幅亏损。包括国航、东航、南航等在内的8家航司一季度合计亏损217亿元。据民航局4月发布,一季度我国航空公司总计亏损336.2亿元。国际民航组织(ICAO)在2020年第 219 届理事会上,提到新冠肺炎将导致中国市场旅客运输量将减少约 1640 万人次,第一季度潜在收入损失约为 41 亿美元(即每减少40万人次,潜在收入损失约1亿美元);如果旅客运输量减少约 1960 万人次,潜在收入损失约为 49 亿美元。一季度我国航空旅客运输量同比减少3993万人次,按照上述逻辑估计潜在的航空运输业收入损失约为99.8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08.08亿元。结合2019年我国航空运输业每季度平均收入约1400亿元,2020年一季度合计收入约700亿元,同比收入减少约700亿元,估值相对合理。
2.对航空运输业相关行业带来的损失
航空运输业的有序运转需要诸多行业的相互配合,更能够有力拉动和带动着相关行业的发展。据研究测算,航空运输业直接带动的行业中,直接消耗系数排序居前10位的依次为: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其他通用设备制造业、餐饮业、保险业、批发零售业、其他食品加工业、银行证券业和其他金融活动和租赁业,这些部门对航空运输业的直接投入总和超过 61%。其中,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高达30%,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4%。据此,根据测算的航空运输业一季度收入损失约折合人民币708.08亿元,由此带来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引致损失达212.64亿元,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引致损失达99.13亿元。加上间接消耗系数后,我们可以得到相关行业的完全消耗系数,由于航空运输业对航空煤油的依赖程度很高,其中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将升高至 4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升高至 28%。据此测算航空运输业一季度损失带给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引致损失达283.23亿元,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引致损失达198.26亿元。
3.航空运输业下降对经济总量的影响
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来源,某一产业部门对消费的直接贡献,可用最终消费系数来衡量。在交通运输业中,航空运输业的最终消费系数是最高的,达到1.334,远高于其他交通运输行业,大约是铁路运输业的2倍,是公路运输业的6倍。据此,我们可以估计,一季度航空运输业损失708.08亿元,约减少社会消费额944.58亿元。根据相关研究,我国航空运输业每万元总投入将会带来国民生产总值直接增加 0.2475万元,而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完全贡献为 3.7044 万元。据此,可以估计带来国民生产总值直接减少约173.98亿元,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减少量达到2623.01亿元。
如果进一步考虑疫情对不同航线地区的影响程度差异,多种现象表明此次疫情对地区支线运输影响更大。国际上,欧洲最大的支线航空公司弗莱比航空公司(Flybe)、美国阿拉斯加支线航空公司(RavnAir)、瑞典支线航空公司(Braathens)陆续于3、4月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所有航班停飞。国内方面,以疫情严重时期的西北地区支线航班为例,日执行率仅为17%左右。鉴于民航业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特别是中小城市地区更加明显的情况,例如,研究表明对湖北航空运输业每增加10000万元的总投入,将带来国民生产总值增加48179万元。因此,航空运输业引致的国民经济损失可能高达3411.46亿元。这里还没有考虑疫情恢复过程中,各类航空旅客出行存在需求错峰、错区域、错层次的恢复现象,将使得民航运输业供需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错配,这种错配在后续航空运输业恢复中恐将导致需求的外溢,造成行业无法消化而导致的损失。
四、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航空运输业的恢复策略
当前全球疫情持续恶化,中央明确表示: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中国的疫情防控迎来一个新阶段,意味着我们必须创新防控思维,做好打疫情持久战的准备。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国的民航部门要加强长短期政策措施组合,既能将疫情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又尽可能降低疫情控制带来的经济损失。
1.发挥制度优势,推动民航业逐步正常运行
航空运输业对服务业的关联性要远高于第一、二产业。疫情影响下,服务业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逐步有条件的恢复航空运输业,对于复苏服务业至关重要。航空运输业对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的关联性要远高于传统工业产业。在疫情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的背景下,中国应抓住机遇,推动5G、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弯道超车,航空运输业作为经济的支撑性行业应率先有条件恢复正规常运营。在恢复运营中,又要确保安全和疫情不扩散,就需要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充分利用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细密的社会治理能力,只有通过与卫生防疫、海关等部门及有关地方政府加强协同与合作,应急运输响应和服务机制才能得以有序构建。进一步完善民航自身动员机制,加强空管、机场、航空公司等行业单位的应急保障协同水平,加强现场运行指挥和协调,有效识别健康人群,全面推动民航各业态快速有序恢复正常化运行。
2.构建安全高效的民航防疫控制体系
民航业连接广、关联性强的特点,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疫情防控体系建设尤其重要。民航部门应加强疫情监控体系建设,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分类监控,建立疫情预警报告机制,区分航班运行风险,从不同维度制定差异化疫情防控措施。根据国际疫情发展形势动态调整航线航班计划,全面实施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确保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同步有序进行。同步加强行业数字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无论是智能生产,还是智慧化转型,国家在疫情防控期间多次强调了大数据应用发挥的巨大作用。民航业特别是机场作为人流密集的旅客集散地,要善于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利用数据来提高管理决策的效率和质量。依托国家对“新基建”的发展要求,加快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实现传统设施的转型升级,推动智慧民航建设。
3.建立国际协调机制,保障国际产业链正常运转
航空运输业是国际化非常充分的行业,航空运输通过扩大市场和开放社会实现产业经济和社会政治功能集聚和辐射,已经彻底改变全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格局,是国际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途径。疫情常态化下的航空运输业,在国际民航组织的框架下,应积极开展国际协调和国际合作。民航部门通过深化与国外同行业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合作机制,加强疫情防控措施协同,推进政策信息公开和透明。对开展国际商务合作的重要紧急的往来人员及物资,联合其他国家民航政府机构共同探讨开启航空特殊通道,制定特别航班计划。对国内航空企业通过优化航线航班许可管理、支持航空公司灵活调整航班计划、国际航线结构和航权额度,简化航线航班和时刻审批程序等策略,促进航空运输业有序恢复,保障国际产业链正常运转。
4.鼓励支持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产业
在全球卫生危机时期,航空物流业更是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生命航线。国家的航空物流体系在重大危机面前的快速应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快速恢复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月2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部署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努力稳定供应链,这给航空货运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民航部门应充分发挥航空运输优势,搭建全球应急物资援助平台,最大限度降低各种突发事件对各参与国的消极影响。坚持市场导向,扭转“重客轻货”思想,充分整合各种资源,打造信息资源交互共享、市场主体多元、发展模式多样的航空物流链。完善航班时刻管理,可适度放宽对航空货运运营的限制,探索授予其临时航权。优化货运基础设施建设和机场货运流程,提高航空物流业的信息化系统集成度,建设常态化、规范化的绿色通道机制,在保证航空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快速通关。逐步引进全货机并开辟洲际航线,确保国际航空货运通道可控可用。促进航空物流企业转型发展,可研究重组整合国内航空货运、航空快递与物流企业资源,推动航空货运企业向供应链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打造高度市场化的竞争主体,促进航空物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5.发挥政策资金保障作用,努力实现行业降本增效
受疫情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国财政收入和民航发展基金收入出现负增长。民航企事业单位收入大幅下滑,行业平稳运行和安全生产需求资金缺口矛盾凸显。此时民航部门要集中财力用于“保安全运行、保应急运输、保风险可控、保精密施策”,切实发挥政策资金的保障作用,加大对重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和民航安全关键领域建设。指导各建设单位研究制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预案,合理安排工程进度,尽可能降低疫情对民航基本建设的影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行业持续安全发展。同时,要精打细算编制预算,优化分配机制,打破支出固化格局。全面清理盘活存量资金,统筹用于民航安全发展急需的领域。以绩效管理为抓手,深化行业改革,推动民航资金资源合理配置、高效使用。聚焦民航业的主责主业,优化业务布局,加快处置关闭僵尸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努力做到开源节流,降本增效。
6.加强疫情常态化下的行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引导
依托民航“十四五”规划编制,加快研究部署航空运输复工复产及振兴计划。适度放松航班控量相关政策,鼓励机场、航空公司和上下游企业携手并肩,加强产业协同合作,引导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航空旅游服务产品,通过跨界整合,探索新模式,培育新业态,为疫情结束后的社会经济复苏积累新动能。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建立航空产业生态圈发展理念,提升民航业整体内生韧性,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通过不同渠道、面向不同受众,有针对性的宣传航空出行的安全性和民航采取的有效措施,引导旅客在疫情后选择航空出行。(作者:崔海雷 首都机场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