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建设省级应急救援航空体系的建议

    郭琪 编 辑:陈虹莹 2021-10-26 14:58:00

      摘要:航空应急救援能力是建立健全我国大应急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2018年应急管理部组建开始,到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加强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完善应急救援空域保障机制”。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初期,通用航空也凸显了航空救援在公共安全卫生方面的重要作用。

      加快建设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共识,这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迫切要求,也是建立“全灾种、大应急”体系的必然要求。

      一、 省级应急救援航空开展存在问题

      目前,围绕航空应急救援核心能力建设的各类实践,包括基础设施、救援管理、技术装备、人才队伍建设,在全国范围内陆续进入快车道,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始编制系统性航空应急救援体系规划。在笔者在参与航空应急救援相关工作实践当中,发现省一级政府在开展航空应急救援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在省级层面,各方面航空救援力量尚未建立统一的指挥调度和协同联动机制,在兵力部署、资源调配、专业培训、信息共享等方面缺乏合作互补,在抢险救援中各自为战,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同时,平战结合的常态化支撑保障网络尚未形成,航空基地信息化系统等配套设施不能满足空地联动、空空联动、一体化救援的任务需求。

      (二) 航空应急救援机制有待理顺。

      航空应急救援具有多部门协调、跨专业合作的运行特点,在实施层面涉及军方、民航、公安、消防、专业救援部队和社会力量等多个组织与单位。目前,省级应急救援管理体系尚处于机构组建和机制调整阶段,涉及各方力量协调有效的进行航空应急救援实施的组织机制仍有待理顺。

      (三) 航空应急救援保障体系有待加强。

      虽然近年来各省相关航空救援单位在基础设施建设与救援设备配备方面有了明显改善,但与目前大应急环境下的航空应急救援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仍存在通信设施手段落后,预警监测体系不够完善,基础应急保障能力滞后等问题。同时也面临着驻防的直升机数量、辅助设施及专业人员配备数量无法有力保障综合性航空应急救援功能的实现。

      (四) 航空应急救援人才引进培育有待提升。

      航空应急救援专业人才储备数量在全国范围内均存在短缺。目前,航空应急救援是新兴产业,相关单位及企业整体面临着人才匮乏的现实难题,特别是航空应急救援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救援知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格及纪律性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因此真正“用得上、有能力、敢担当”的专业人才更是稀缺。此外,航空应急救援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与通道短缺。目前,各省开设航空应急救援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和具备专业资质的培训机构相对较少,人才培育规模难以与日益增长的行业人才需求相匹配。

      二、 构建省级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核心要素

      面对航空应急救援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以省为单位,打造省级综合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为核心,继而构建起国家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基于笔者的工作实践,将省级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要素总结为组织保障、运行保障、资源保障、环境支撑、技术支撑五大方面:

      (一) 组织保障。

      重点落实以省级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的领导责任制,统筹全省航空应急救援工作的部署与实施,协调组织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开展日常预警及应急处置工作,明确各级行政管理部门权责定位,完善组织管理。

      发挥省级应急管理部门跨部门协调及信息共享能力,针对本省航空应急救援需求特点与救援力量分布情况,结合国家应急预案体系要求,制定本省航空应急救援综合预案,定期开展全灾种航空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建立完备的航空应急救援培训体系,增强全省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形成空地一体的多方协同能力。

      系统性规划航空应急救援基地体系,并根据区域应急救援需求针对性配备救援力量,充分协同已有航空救援力量及地面消防队伍,组建“核心-支援-后备”航空救援力量体系,实现全省航空应急救援力量的多层次覆盖与规范化管理。

      (二) 运行保障。

      规范省内航空应急救援响应流程,由省级航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制定航空救援力量调配方案,协调包括任务下达、空域保障、力量配备、社会力量协同、地面衔接以及向省内、区内的部队、公安、消防等单位发起协同救援需求。

      搭建完备的救援监测管理体系,完善救援设施设备管理、建立监测数据管理、建立三维展示系统、提升视频会商系统,全方位实现救援设施设备、监测数据的实时管理与可视化指挥操作,保障灾前监测与救援指挥的完备有效。

      形成完善的救援安全防护体系,确保救援飞行安全、救援作业安全、人员防护安全,并制定相关操作规范。

      建立和健全规范的灾后评估体系,针对风险存在的全流程进行包括灾害日常评估、灾害损失评估、救援实施后评估等各类评估,全面回顾评价灾害损失及救援经验,为未来救援任务实施提供参考和依据。

      (三) 资源保障

      构建经济适用的应急救援机队。以任务需求为导向,合理化救援机队配置手段,打造与救援场景相结合的“轻中大重”四型直升机体系,以固定翼、无人机等为辅助。以森林消防、航空预警巡查、紧急运输、灾情勘探、航空救援、吊装吊运等复杂的应急救援任务需求为导向,主要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租赁等方式构建救援机队,覆盖全年全省用机需求。

      构建专业复合的人才队伍体系。强化救援机组全时段备勤管理,建立高效的机组人员任务响应与协同机制,形成快速应对各种飞行任务的能力;提升特勤救援队伍专业技术能力建设,健全并强化特勤训练体系,形成专业化、多元化的救灾能力,加强与其他救援力量的协同作战能力;构建专业技术队伍,涵盖无人机驾驶员、情报信息技术员等各类专业人员,协助救援机组完成灾情监测、救援方案制定、救援作业及灾后评估等任务;加强社会航空力量动员能力建设,补充增强航空应急救援力量。

      配备针对需求的专业救援设备。坚持成本集约原则,统筹全省救援机队数量、类型、功能及布局,按需配置航空救援装备。制定完善的救援设施设备定检维修计划,保障救援设备的有效性。注重对新设备、新技术的定期追踪,适时对设备进行更新与补充。配备包括航空常规设备、航空防灭火设备、航空巡查与探测设备、航空医疗设备、安全防护设备、应急处置设备、新型救援设备等在内的各类专业救援设备。

      健全完善物资保障体系。实现与全省应急救援物资体系的统一管理。坚持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的原则,将航空应急救援物资保障纳入全省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平台,按照航空应急救援基地类型、储备库类型及功能分工,完善各级各类物资储备库之间应急物资的快速调配机制,实现全省各型各类应急救援物资设备可查询、可调配、可共享。在省级物资储备库、重点市级物资储备库等重点物资储备中心预留直升机临时起降点,纳入全省应急救援基础设施系统,保障灾情发生时利用直升机实现物资库与灾区的精准对接。

      建立协同有力的社会动员体系。依托各类行业协会、产业联盟,联合通用航空及应急救援等行业有志企业,建设航空应急救援协同开展机制,将广大的社会救援力量导入到应急救援行动当中,明确航空应急救援社会力量在应急救援工作中的响应层级与角色分工,确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完善社会力量救援保障机制。通过政府补贴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形式,构建并完善社会力量参与航空应急救援保障机制,对开展航空应急救援的社会单位及个人进行合理的补贴、补偿与激励,鼓励航空社会救援力量的持续发展。

      (四) 环境支撑

      加快救援基地网络建设。基于对全省范围航空应急救援需求分布分析的基础,将省内现有民用运输机场、已颁证通用机场、在建通用机场、航空护林站/基地以及已建专业应急救援基地等可利用基础设施现状进行综合考虑,重点对接省市航空应急救援机构以及本省应急管理平台中的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以理论计算为参考,综合考虑救援需求分布现状、基础设施分布、未来发展等现实情况,为全省航空应急救援基地布局的确立提供规划编制依据,确立形成全省“中心-区域-起降点”联动的航空救援基地网络体系。

      完善低空空域保障机制。深入推进低空空域改革试点工作,推动形成由省政府牵头组织,军民航空管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军民融合管理新模式。深入推动应急救援飞行计划绿色通道申请,加快“放管服”,在保证必要监管的基础上加大应急低空空域开放推广。

      培育航空应急产业生态。以我国主要灾情需求为导向,在省内适宜地区布局航空救援专业设备、监测预警设备、卫生防护设备等应急产业上下游产业项目,有效提高救援保障能力、动员能力,缩短应急救援响应时间,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应急救援基础设施建设和航空应急救援服务开展。

      探索建设航空应急救援相关标准。探索基于实施应急救援的程序和管理过程、应急救援标准适用的层次范围、应急救援情景类型的各类航空应急救援实施活动标准及技术规范,确定适合本省的实际情况的响应时间、反应级别、应对措施等规范要求。

      (五) 技术支撑

      将航空领域新技术与全省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融合,塑造全国航空应急救援先锋试点,提升空地协同能力,实现信息精准捕捉与实时互传,以前沿科技为前导,树立行业典范。

      充分利用5G网络的通信传输技术。借助5G网络低时延的特点,实现地面指挥中心、地面救援队伍、空中救援队伍信息之间的空地协同,实现实时互通互联。空中救援力量将事故高空图像、勘测信息等传输给地面指挥中心,地面救援与指挥力量对空中力量进行快速调配,科学合理地进行战略布局。

      重点发展遥感探测技术。在事故侦查、灾害评估等任务中引入遥感等高精度探测技术,借助高精度热成像传感器和可见光传感器,录制、传输热成像与可见光影像,对事故发生地的视频、图像、温度等数据开展大范围监测,并将实时信息传输给地面指挥控制中心,促进抢险救灾任务的开展。

      全方位应用无人系统。充分发挥无人机系统多样化、小型化、信息化、集群化的发展趋势,将无人机系统与GPS技术、数字传输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进行综合使用,探索多部无人机分布式探测。利用无人机搭载各类传感器与传输系统,突破阴雨天和夜间的限制,快速获取事故现场数据,传输高清信息数据与图像资料,供救援指挥人员决策。同时可在无人机上搭载中继设备,在传统的通信盲区或原有中继台被破坏的地区,增大通讯距离,扩展航空应急救援覆盖范围。

      将VR技术引入模拟救援训练。将VR技术应用到各类型应急救援任务的模拟训练中,利用半实物模拟训练平台、虚拟现实头盔系统等虚拟现实载体,实现多人员、多场景、多装备互动协同的沉浸式训练,从而增强救援人员的应变能力和救援作战能力。

      三、 结语

      立足当前、展望未来,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与日益增长的人民安全需要,航空应急救援以其出色的救援能力、迅捷的响应时效、广泛的覆盖范围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激起了各方的响应与重视。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已经开始开展了包括体系建设、队伍建设、应急产业发展等在内的多种实践探索,本文旨在以省级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建设为对标,探讨体系核心要素建设的要点,以期探索出一条由理论到实践的道路。(作者:郭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