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构建中国民航行业文化价值体系
在2021年3月4日召开的深化民航改革领导小组第38次会议上,深化民航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民航局局长冯正霖强调,全行业要构建具有行业特色、行业精神、时代特征的民航文化价值体系。这是凝聚全行业共识,汇聚全行业智慧和力量,共同向多领域民航强国宏伟目标努力奋进的重大举措,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绩和经验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是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我们党历来重视精神文化建设,党成立初期就领导并发起了“左翼作家联盟”,积极开展左翼文化运动,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进步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革命战争年代,从中央苏区办刊办报、创办马克思主义大学、戏剧学校,到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和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新闻出版文化各项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歌剧《白毛女》、歌曲《黄河大合唱》以及后来成为新中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不断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不怕牺牲,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文化艺术界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电影《英雄儿女》、《上甘岭》及其主题曲《我的祖国》,《我为祖国献石油》等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鼓舞着全国人民积极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论断,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有力地营造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思想文化氛围,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先后形成了特区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一大批精神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用“三个更”形容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20年,全球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打响了疫情的总体战、阻击战。中国民航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决策部署[[1]],充分发扬当代民航精神,上演了一幕幕“逆行飞翔”的感人画卷,为抗疫的最终胜利和复工复产贡献了中国民航力量。
这充分说明文化精神在国家、民族的发展道路上具有的重要意义,充分说明当代民航精神在国家和社会面临重大危机、重大挑战之时,在全行业面临国家和社会所赋予的重大责任之际,发挥释放的巨大动能和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
二、民航行业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行业文化是界于组织文化和职业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形态,是该行业在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背景中逐步形成的与本行业相关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2]],行业文化从大的方面来说属于精神文明范畴。
新中国民航是伴随新中国的建立而起步,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壮大,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二位的民航大国。在这其中,中国民航几代人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忠诚担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业文化和精神品格。从民航发展初期的生产标兵、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等精神文明评比,到近些年逐渐形成的具有民航工作特点的安全文化、服务文化,并通过安康杯、青年文明号、示范乘务组、安全班组的全行业活动和评比表彰,推动了民航行业文化建设不断从浅层向纵深递进,且伴随民航发展而与时俱进,最终由局方总结归纳,提炼出了当代民航精神,在全行业推广传播。
当代民航精神清晰表达了民航人身上具有的最宝贵的精神品格,科学阐明了民航的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但由于当代民航精神的确立和传播工作是在“十三五”初期才开展起来的,传播时间也仅有五年多一点的时间,从传播和实践效果看,要让其承载几代民航人的共同记忆,在民航文化中发挥全行业共同坚守的主流文化价值还有长时间的路要走。
同时,由于民航体制改革,原来大一统的准军事化和行政集权式的管理体制逐渐解体,航空运输保障企业独立发展成更为庞大、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国资委代表出资人履行管理责任的96家大型央企中,和民航业务直接相关的就有6家,此外还有北上广三家大型机场集团的规模实力也接近央企。这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在市场竞争和业务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和企业精神,而且有的企业集团,在内部企业中又形成了区别于本集团企业文化的独特文化。这就使得民航行业的精神文化更加多元,较难融合形成全行业统一的思想认识和文化价值。
此外,我国民航现正从单一的民航强国向多领域民航强国的目标迈进,伴随着民航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十三五”是民航精神文化和理论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3]]。除了当代民航精神外,还有从2018年川航“5.14”事件总结提炼出的“英雄机组精神”;全行业用“逆行飞翔”诠释的社会主义中国整体上的伟大“抗疫精神”;在民航运输生产中牢固树立和践行的“三个敬畏”、“三基建设”和“三个底线”意识;大力弘扬推广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国家应急救援和海外撤侨重大活动中升华的“两航起义”爱国主义精神,都充分体现了“人民航空为人民”的崇高宗旨和理念。
丰富的精神文化使我们发展民航事业有了源源不竭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源泉,也为进一步凝练整合这些纷繁众多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打下了基础。如何把这些精神文化与实际工作更紧密地结合,要积极探索和落实具体实操性方案和建议。
同时,管理者面对众多文化和精神谱系应抓根本、抓重点、抓层次,防止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和本单位看似直接相关的就多宣传贯彻点,看似关联度不大和形势要求不紧的就放松一点,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这一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民航行业文化的建设发展,更不利于民航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对策与建议
1、要清晰阐明和表述民航行业文化价值体系构成,取得行业干部职工内心深处充分认可的共识与共情。民航行业文化价值体系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依托于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共产党员的精神谱系力量,以本行业生产建设实践形成的思想理论文化和精神为主体,与航空运营实体的企业文化在本质上密切相关,三个层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挥作用,具体见下图。
2、要重视文化历史传承和共同记忆。尽管民航经历多轮改革,人权事权不断调整,行业结构和运行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行业运行主体经历了兼并重组,同时成立了多家新兴航空公司和机场公司等企业实体,但全行业对周总理“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的指示依然怀有最崇高的敬意和认同。要善于寻找行业的共同记忆,善于挖掘行业共同追忆的人和共同经历的事,在文化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做好新时代民航行业文化的引领和价值体系构建与创新。
3、要善于运用文艺作品的力量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斗志,捡拾起行业的纽带联系。以石油工业部的演变发展为例,从建国初期石油工业是燃料工业部下设的职能部门,到1955年独立成部,再到后来走企业化道路,撤部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之后又将原油勘探和石油炼制分开,成立中国石油化工公司,其发展演变可以说是波澜壮阔,石油石化人的事业和情感也此起彼伏,大起大落。但只要《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旋律一响起,“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一喊起,不管如今石油石化行业什么样的存在现状和发展格局,大家都能调动所有的信心决心和精气神,攻坚克难,为祖国石油石化事业谱写新的篇章,这就是行业文化的力量。
4、构建当代民航精神为核心的民航行业文化价值体系,宣传推广上要善于化繁为简。当代民航精神的规范表述语是:
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
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
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
尽管在当代民航精神的总结提炼阶段,已充分考虑到表述语要朗朗上口、容易记忆、便于传播,但由于其内涵的丰富、构成要素的全面,四句话36个字的表述语要想记牢、记实、记准,还是要下一番功夫、费一点时间和周折。为此可将其分解成如下句式,并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记忆传播,效果可能会略好,大家可试一试:
忠诚担当—政治品格
严谨科学—专业精神
团结协作—工作作风
敬业奉献—职业操守
同理,民航行业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内容组成,也不能过于复杂,应尽量做到精简精炼、便于记忆、清楚明了、易于传播。(作者:卢永治)
参考文献:
[1] 民航博物馆、科普基金会.逆行飞翔[M].中国民航出版社.2020.1-2
[2] 林明华.提高航空运输的质量和品位之一—把握行业文化和民航文化的本质特征[J].企业文化.2013.11.
[3]高俊.论民航产业化[M].中国民航出版社.2020.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