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建设路径初探
摘要:航空引领发展,世界一流湾区需要有世界级机场群予以支撑,同时两者相伴相随、相互促进。长期以来,依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在业务规模和管理水平方面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进入新发展阶段,亟需提升大湾区机场群综合竞争力,更好匹配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本文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十四五”时期大湾区机场群发展路径,以丰富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实践。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建设路径
引言
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7月,《民航局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民航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民航局实施意见》)出台,明确了大湾区机场群在新时代发展的指导思想、两个阶段发展目标和五个方面重大举措,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提供了指引,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注入了新的民航力量。“十四五”时期,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形势新要求以及民航发展新特征新任务,亟需探索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新路径,更好服务和支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
一、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概况
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为我国四大机场群之一,位于中国大陆南部沿海地区,目前由香港、广州白云、深圳宝安、澳门、珠海金湾、惠州平潭、佛山沙堤7个机场组成。2019年,大湾区机场群的航班起降量为147.4架次,旅客吞吐量为2.2亿人次、货邮吞吐量为810万吨。
表1-1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业务规模梳理
机场 |
旅客吞吐量 (万人次) |
货邮吞吐量 (万吨) |
航班起降量 (架次) |
香港 |
7150 |
480 |
42 |
广州白云 |
7337.8 |
192 |
49.1 |
深圳宝安 |
5293.2 |
128.3 |
37 |
澳门 |
961.1 |
4.2 |
7.8 |
珠海金湾 |
1228.3 |
5.1 |
8.9 |
惠州平潭 |
255.4 |
0.9 |
2 |
佛山沙堤 |
87.8 |
0.03 |
0.6 |
小计 |
22313.6 |
810.53 |
147.4 |
(二)发展优势
1.航空基础设施条件相对成熟。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整体包含7个机场,共有11条跑道、763个停机位,航站楼建筑面积近250万平方米,设计旅客吞吐量保障能力达2.2亿人次、货邮吞吐量保障能力达1250万吨,在全球机场群中位居前列;拥有4个国际机场,其中香港、广州白云、深圳宝安3个机场定位为国际航空枢纽,飞行区等级指标均为4F,具备A380、B787等民航全机型保障能力。
表1-2 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基础设施情况
机场 |
跑道 |
停机位 |
飞行区 等级指标 |
航站楼 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
旅客吞吐量 保障能力 (万人次) |
货邮吞吐量 保障能力 (万吨) |
香港 |
2 |
206 |
4F |
82 |
7400 |
600 |
广州白云 |
3 |
269 |
4F |
103 |
8000 |
250 |
深圳宝安 |
2 |
227 |
4F |
45.1 |
4500 |
300 |
澳门 |
1 |
25 |
4E |
6 |
780 |
37 |
珠海金湾 |
1 |
23 |
4E |
9.2 |
1100 |
60 |
惠州平潭 |
1 |
8 |
4C |
2.1 |
500 |
2 |
佛山沙堤 |
1 |
5 |
4C |
0.4 |
60 |
1 |
小计 |
11 |
763 |
— |
247.8 |
22340 |
1250 |
2.区域航空消费市场前景广阔。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置身包含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及广东省广州、深圳等9个城市的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程度最高、经济发展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依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业务规模居国内乃至全球机场群的前列,而且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表1-3 2019年世界主要湾区航空相关数据对比
指标 |
粤港澳大湾区 |
旧金山湾区 |
纽约湾区 |
东京湾区 |
土地面积(平方公里) |
56,094 |
17,887 |
21,479 |
36,899 |
人口(万) |
7,265 |
775 |
1,930 |
4,428 |
人均生产总值(美元) |
23,116 |
122,093 |
91,812 |
44,855 |
旅客吞吐量(万人次) |
22,313.6 |
8,603.2 |
13,997.2 |
12,778.7 |
(三)存在的问题
1.统筹协调不够制约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涵盖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9个城市,形成了“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多元制度格局[1],区域体制机制复杂,机场群涉及主体较多。由于统筹协调不足,机场群布局未完全匹配城市群格局,区域东、西部航空基础设施分布不够均衡,而且跑道相互交错,导致各机场进离场程序不够协调,难以有效发挥多跑道运行效能。虽然机场群已经从竞争发展阶段走向有序合作阶段,并且自发形成珠三角洲五大机场联盟(PRD A5 GROUP),每年就机场群发展问题进行沟通交流,但沟通层次不够,整体联动不足、作用比较有限,难以协调粤港澳三地及军民航等机场群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迫切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
图1-1 珠三角洲五大机场联盟
(图片来源:http://www.macau-airport.com/mo/about-us/a5-alliance-link)
2.规则衔接不够导致资源利用不够充分。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航空器飞行最密集的区域之一,由于空域管理军民航分离、条块分割、统筹不足,存在广州、香港、珠海3个进近管制区,各自承担辖区内航空器进离场管制工作,特别是区域规则衔接不够,内地与港澳之间存在单位度量、安全间隔标准不同,造成有限的空域资源利用不充分,成为制约机场群发展的瓶颈问题。
3.设施容量不够难以匹配区域发展要求。粤港澳大湾区航空市场需求旺盛,虽然机场群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好,但近年来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滞后于业务量增长的问题越来越凸显,规划建设跟不上发展步伐,整体产能饱和度已超过100%,个别机场资源比较紧张,如深圳机场的旅客吞吐量早在2017年已突破航站楼设计保障能力,亟需加快机场扩建工程进度。
表1-4 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基础设施饱和度梳理
机场 |
旅客吞吐量保障能力 (万人次) |
“十三五”期间峰值 (万人次) |
饱和度 |
香港 |
7400 |
7470 |
101% |
广州白云 |
8000 |
7337.8 |
92% |
深圳宝安 |
4500 |
5293.2 |
118% |
澳门 |
780 |
961.1 |
123% |
珠海金湾 |
1100 |
1228.3 |
112% |
惠州平潭 |
500 |
255.4 |
51% |
佛山沙堤 |
60 |
87.8 |
146% |
小计 |
22340 |
22633.6 |
101% |
二、新发展阶段对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的新要求
(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世界级机场群予以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的重大举措。机场群作为地区重要基础设施,在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战略性、基础性、支撑性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十四五”时期,亟需加强大湾区机场群建设,提升航空服务保障能力,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提供强力的民航支撑。
(二)民航高质量发展需要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先行先试
“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十四五”时期,我国民航将进入发展质量提升期。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基础良好,区域综合竞争力强、改革开放程度高、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走在全国前列。《民航局实施意见》提出“努力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民航深化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的先行区”。进入新发展阶段,亟需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建设,为民航高质量发展和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提供“大湾区方案”,更好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魅力。
(三)新发展格局需要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增强引擎功能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依托“一国两制”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落地点和叠加区,是我国最大的内部循环主体,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机场群作为地区与外部实现有效循环的战略支点,亟需增强枢纽功能,打造与城市群功能相匹配的航线网络和集疏运能力,形成与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相适应的世界级机场群。
三、“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建设路径建议
(一)提升统筹层次,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世界级机场群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内存在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和广州、深圳2个副省级城市,形成“一国、两制、三地、多中心“的发展格局。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关键是要协调好粤港澳三地的关系,发挥好“一国两制”的优势,有效配置航空发展所需的资源。建议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系统梳理机场群发展所需的资源,对机场群规划、基础设施布局、地面交通衔接、空域资源利用、军民融合发展等宏观或具有公共属性的资源,按照政府引导方式进行统筹协调、整体谋划,推动规则衔接、融合发展。
《民航局实施意见》提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下,粤港澳三地政府加强沟通,联合口岸管理等有关部门,建立大湾区民航协同发展协商机制。”为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建议“十四五”时期,民航局牵头,协调军民航管理部门、口岸单位及地方政府,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协同发展委员会,作为统筹世界级机场群建设的官方机构,立足国家战略落地和区域整体发展,统筹协调宏观或具有公共属性的航空资源,推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更好促进多方利益融合,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局。
(二)加强规划引领,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提供基本遵循
2021年是“十四五”发展阶段的开篇之年,目前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发布,提出“加快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各行业及省、市政府部门都在抓紧出台“十四五”规划。《民航局实施意见》已经描绘了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的发展蓝图,为机场群建设提供了明确指引。
为加强政策协调和规划衔接,建议推动世界级机场群建设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十四五”规划当中,增强行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的融合度,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就空中交通管理、航线网络布局等具有较强行业属性的内容,出台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的专项规划,加强区域民航发展整体衔接,推动机场群运行品质和效率提升,支持世界级机场群在“十四五”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
(三)强化基础设施布局,打造匹配城市群的世界级机场群
新时代民航发展的核心使命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机场群的建设需要匹配城市群的要求。粤港澳大湾区航空市场需求旺盛,核心的问题是航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相对滞后。《民航局实施意见》明确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建设的第一阶段是筑基成长期,到2025年,“香港、澳门、深圳等机场扩建工程基本完成,广州、珠海机场扩建工程加快建设,机场综合保障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民航局已批复广东省佛山新机场选址,佛山新机场定位为“广州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珠三角西部枢纽机场”。但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东部地区的航空基础设施相对紧缺,前置布局不足。
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议前置布局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东部机场设施能力,加快深圳第二机场规划建设,更好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同时考虑惠州平潭机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东部且具有衔接广东省东部地区的优势,支持其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东部的重要干线机场,充分发挥民航战略先导作用,引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增强互联互通水平,建设融合互通的世界级机场群
机场群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系统性和协同性,其互联互通水平是机场群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民航局实施意见》提出“以实现机场与所在城市和周边城市之间、机场之间轨道交通高效衔接和信息互联互通为重点,完善以大湾区主要机场为核心,汇集多种方式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02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提出“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并且明确近期白云机场站、深圳机场站和珠三角新机场站的主要衔接轨道线路。建议“十四五”期间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和《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等实施为契机,强力推动大湾区机场群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着力规划建设主要机场之间高效便捷的轨道交通衔接,深化航空与轨道之间的融合发展,探索打造“轨道上的世界级机场群”。
“十四五”时期民航总体工作思路提出开拓四个新局面,包括智慧民航建设有新突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基础雄厚,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完善,科技创新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广州白云、深圳宝安等机场在智慧机场建设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有条件在推动智慧民航建设方面探索更多经验。建议“十四五”期间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民航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大湾区机场群数据共享与协同决策平台,形成更深层次的数据交换与合作机制,让智慧赋能推动机场群高质量发展。
(五)深化主体融合,打造紧密联动的世界级机场群
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的运营管理主体涉及香港机场管理局、广东机场集团、深圳机场集团和澳门机场专营公司等单位,自发组成的珠三角洲五大机场联盟为机场群合作提供了平台,然而在融合发展中缺乏紧密的纽带。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结合大湾区“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的定位要求,应充分发挥港澳专业服务优势和内地市场优势,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建立优势互补、差异协同、紧密协作的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治理新体系。
“十四五”期间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进入筑基成长阶段,建设任务繁重、投资压力较大。为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议以珠三角新机场建设、惠州平潭机场改扩建等为契机,以资本为纽带,对机场群建设增量部分通过股权合作等方式,组建粤港澳大湾区现有机场管理主体参与的实体合资公司,成为大湾区机场群合作共赢的核心载体,构建大湾区机场群紧密联动的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强力推动机场建设任务,落实国家重大工程,并以此探索“一国两制”新实践,打造机场群合作范例,塑造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治理新格局,为民航高质量发展及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同时为全国乃至世界提供区域协调发展的治理新方案。
四、总结
基于以上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基础设施条件相对成熟,区域航空消费市场前景广阔,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然而,由于统筹协调不够、规则衔接不足、设施容量待提升等问题,难以匹配新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求。“十四五”时期,建议一是提升统筹层次,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协同发展委员会,统筹协调宏观或具有公共属性的航空资源;二是加强规划引领,推动世界级机场群建设纳入大湾区各地政府“十四五”规划当中,并就空中交通管理、航线网络布局等出台针对大湾区机场群的专项规划;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深圳第二机场规划建设,支持惠州平潭机场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重要干线机场;四是增强互联互通水平,规划建设大湾区主要机场之间高效便捷的轨道交通衔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民航数据中心建设;五是深化主体融合,对机场群建设的增量部分通过股权合作等方式,组建粤港澳大湾区现有机场企业参与的实体合资公司,努力探索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实践,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作者:赵健恩)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8.
[2]吴丹.民航局局长冯正霖做客人民网畅谈民航发展——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 向建设民航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中国民航报,2019-3-15.
[3]邹建军.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应致力于提升航空枢纽国际竞争力[N].中国民航报,2019-01-03(001).
[4]连飞龙.珠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建设的几点思考[J].空运商务,2018(01):12-13.
[5]陈晴晔,付丽娜.大珠三角机场全方位整合的实证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2015(01):65-69.
[6]张莉,高超,胡华清.我国三大机场群与城市群协调发展比较与建议[J].综合运输,2015,37(09):4-10+15.
[7]夏洪山.现代航空运输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