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强国公司体系建设
摘要:
民航是战略性产业,在国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建设民航强国,既是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客观需要,也是深化民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运行效率和服务品质,支撑交通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民航的发展离不开安全与运行效率,本文主要从安全建设、运行提升两个维度展开。
关键字:安全运行能力 正常性
一、背景
2019年3月13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党组书记、局长冯正霖做客人民网《高谈客论》栏目,高质量发展是民航强国建设的本质和根本要求。只有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才能切实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不断汇聚民航强国八个基本特征,扎实推进新时代民航强国战略进程。
民航强国应该具有八个特征:一是具有国际化、大众化的航空市场空间;二是具有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型网络型航空公司;三是具有布局功能合理的国际航空枢纽,以及国内机场网络;四是具有安全高效的空中交通管理体系;五是具有先进、可靠、经济的安全安保和技术保障服务体系;六是具有功能完善的通用航空体系;七是具有制定国际民航标准规则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八是具有引领国际民航业发展的创新能力。针对民航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安排,对照民航强国八个特征,民航局谋划了新时代民航强国战略进程:概括起来就是:“一加快,两实现”。“一加快”,即到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也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的再出发。民航发展要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大幅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加快实现从航空运输大国向航空运输强国的跨越。“两实现”,即从2021年到2035年,实现从单一的航空运输强国向多领域的民航强国跨越。从2036年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由多领域的民航强国向全方位的民航强国跨越。
㈠2019年民航相关数据
根据民航局发布2019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1],2019年,民航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292.7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6.6亿人次、货邮运输量752.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1%、7.9%、1.9%。运输总周转量连续15年位居世界第二,且与第一名美国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局长冯正霖在做客人民网《高谈客论》栏目中,“民航在2024到202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民航市场,我对此不抱怀疑,我国航空运输的总规模虽然很大,但是从人均看,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出行2-3次的水平。预计2021到2035年,我国人均航空出行次数才能超过1次”。
㈡民航安全信息
2019年,全行业运输航空公司完成运输飞行小时1231.13万小时,比上年增长6.7%。,全行业运输航空公司完成运输起飞架次496.62万架次,比上年增长5.8%,在运行量高速增长的同时,2019年,全年共发生运输航空征候570起,同比下降2.23%,其中运输航空严重征候11起,同比下降31.25%。严重征候和人为责任原因征候万时率分别为0.009和0.023,各项指标均较好控制在年度安全目标范围内。
二、安全文化建设
大家在选择交通方式的时候,第一想到的应该是安全,因为安全是旅客出行的基本要求。截至2019年12月底,2019年我国运输航空实现持续安全飞行112个月、8068万小时的安全新纪录,连续17年7个月实现空防安全零责任事故;对民航业来讲,要始终坚持对航空运输安全隐患零容忍,严控把控风险,确保民航安全运行平稳可控。
为配合国家民航强国的发展,作为航空公司,需要适应国家和民航体系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的安全运行能力,做好安全管理。
㈠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
㈡公司安全文化
㈢落实“三个敬畏”
敬畏生命体现了民航业的价值追求,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民航业内在要求的高度统一,在公司开展作风建设,也是为了通过培育优良的作风,进一步提升民航安全运行水平,使旅客生命安全得到更好的保护;
敬畏规章体现了民航业的运行规律,是安全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高度统一,要通过深化作风建设,努力把规章外在的强制要求转化为工作者内在的自我约束,真正做到按章操作、按手册运行,真正做到规章执行令行禁止;
敬畏职责体现了民航人的职业操守,是岗位责任和专业能力的高度统一,作为运行工作者要对自己的岗位职责高度认同,在关键时刻绝不放弃责任,自觉按照岗位要求提升专业能力,自觉抛弃不适应岗位职责的不良习惯。
要以培养专业精神为重点,开展“敬畏规章”教育,要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规章条文背后原理、逻辑,充分了解制定的背景和意义、针对的可能风险;在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之后,做到更加自觉、规范、在不违反规章前提下举一反三,在应对突发情况时,能够更加自信自如、更有把握;
要以树立责任意识为牵引,开展“敬畏职责”教育,对关键技术岗位人员对照工作作风要求和岗位职责,剖析查摆问题,增强工作的责任心,意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并主动改进,并引导大家对照榜样,增强对自己的岗位职责的认同,自觉按照“工匠精神”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作为一名民航从业者,要深刻理解作风建设在民航安全、防疫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全球民航运输市场需求疲软,并不表示思想可以松懈,工作可以放松,我们要将安全根植于每位员工心中,发挥员工主人翁意识,转变思想,从被动的“要我安全”转换为主动的“我要安全”,做到“人人懂安全、人人管安全”,实现安全工作全员参与,凝心聚力,齐抓共管。
三、运行能力提升
㈠民航及公司的正常性水平
对民航来讲,航班正常是服务品质的牵引指标。2018年全国航班正常率达80.13%,同比提高8.46个百分点。2019年,全国客运航空公司共执行航班461.11万班次,航班正常率为81.65%,正常性水平稳步提升。
为提升行业正常性水平,向民航强国的目标迈进,民航局、地区管理局、各机场、航空公司都有同样的使命和责任,因为航班正常才是最好的服务,才能高效的解决人民出行的需求,能为建设民航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为实现民航强国,民航局出台了一系列正常率的管控措施,包括《航班正常管理规定》、《航班正常考核指标和限制措施》、《做好航班正常工作若干规定》、《航空公司备份运力政策实施指南》等若干文件,同时各地区管理局也根据各属地不同的要求及特点,制定了各地区的正常性管控方案包括《华北局首都机场质量考核方案》、《华东地区正常性考核方案》、《西南地区的正常考核方案》等。为全方位提升正常性水平,民航局的考核方案包括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核心单位,其中航空公司考核内容包括[3]:
⑴旅客吞吐量2000万人次以上的机场,当月国内离港航班正常率排名后3位、航班正常率低于50%(不含),且国内航空公司自身原因占比最高的航班,自通报后(不含当月)的第二个月起取消该航班时刻。
⑵航空公司由于自身原因导致的不正常航班数占当月计划航班数比例高于7%(含)且排名后三位的,自通报之日起延续3个月停止受理该航空公司客运加班、包机和新增航线航班申请。
⑶航空公司当月到港航班正常率低于70%(不含)且排名后3位的,予以通报批评。
㈡航空公司正常性水平提升
为了适应民航强国,并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航空公司本身也应该修炼内功,完善组织运行体系,提升自身正常性水平。
1.航班结构源头管理
加强航班计划编排的源头管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原则,结合公司自身的运行保障能力、季节性天气、空中交通流量、运力备份、机组资源、飞机维护和定检等因素,建立科学有效的航班计划编排评估机制,落实换季航班评审工作,同时对运行品质低下航线协同市场营销部进行优化,重点解决运行受限严重、航班衔接以及过站时间不合理等问题,从航班运行的源头提升整体正常率水平。
2.航班运力合理配置
利用航班过往航季历史数据进行统筹分析,并辅以实际工作经验,对长期低正常率航线以及航点依据《航空公司备份运力实施指南》,针对延误严重的机场以及航线机型针对性地设置备份运力,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硬备份以及软备份两种情况进行配置,其中硬备份在冬春季低能见度多发以及夏秋季雷雨天气多发等不同情况下,并结合地面保障能力、机组保障能力等进行运力投放;软备份主要为针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出的高延误权重航线,结合航线交合点进行运力调整以及过站时间缓冲等措施进行航线运行品质提升。
3.运行过程管理
持续开展低正常率航班整治及运行协调,重点治理长期低正常性航班,针对运行不正常航班进行科学的运力调配,进一步提升公司整体运行效益,同时将各生产单位纳入指标考核中,通过质量KPI,推动公司主要运行单位共同发展。
4.强化品质管控
推进建设以运行控制为核心的航空公司管理体系,打破现有各业务体系系统架构壁垒,以绩效考核为抓手,通过AOC运行管控及运行核心指标管控,对各项运行指标进行量化,实现运行品质从过程到结果的全面管控,打造最高效的运行体系,促进运行效率的提升。
四、结束语
心系民航,献身民航,贡献民航,要建设民航强国,唯有守牢安全、提升运行效率,围绕“三基”建设,用大家专业的民航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行业综合水平。我们相信在每一个民航分子的努力下,实现中国民航强国指日可待。(作者:张贝)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