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类维修执照培训机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
机务维修工作是民航生产运行链条的关键基础性环节,是保障航空器持续适航的核心力量,维修人员执照是维修人员从事航空器维修工作最关键的资格要求。伴随着行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通用航空的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及民航改革、产教融合等工作的不断深化,CCAR66R3版(《维修人员执照管理规则》)于2020年7月1日颁布实施。维修人员执照新政针对执照类别、考试、机型培训等一系列要求作出了较大的变革,将对后续机务维修人员培养、培训机构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新体系下民航维修人才的培养更加侧重于院校教育,院校类执照培训机构也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院校类培训机构因行业经验欠缺,导致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培训实施标准难以统一。本文通过对院校类执照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在CCAR66R3新政下保证维修人员执照的培训质量提供思路。
关键词:维修人员执照、院校类、执照培训
一、机务维修人员总体情况
机务维修人员负责保证航空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机务维修工作是民航生产运行链条的关键基础性环节,冯正霖局长指出,“机务维修工作是坚守安全底线的重要支柱,是“三基”建设的主要阵地,是践行工匠精神的主力军,民航系统要高度重视机务维修队伍建设。”这对机务维修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民航发展统计数据,2019年底,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架数3818架,通用航空在册航空器总数达到2707架,全行业持照机务人员59124名;2020年底,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架数2892 架,通用航空在册航空器总数达到2707架,截至2020 年底,我全行业持照机务人员60335 名,比上年增加1211人,伴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后旅客吞吐量的恢复及航空器的持续引进、通航产业的持续发展,民航单位对机务人员尤其是持照机务人员的需求将持续增加。随着航空公司机队数量增多及外站的持续开辟、维修单位维修能力不断提升,对机务维修管理和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伴随着CCAR66R3的出台,维修人员的执照培养模式产生了新的变化,新政策允许在校生在接受学历教育期间参加执照培训,使在校生考试通过后在毕业时即可获得执照。这极大的提高了学校毕业生的竞争力,缩短了企业员工的上岗培训周期。CCAR66R3要求考生必须参加完整的维修基础知识培训(约3个月)才能参加执照考试,不再允许考生通过自学考试来获取执照,因此,考虑到员工的培养成本与脱产时间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倾向于直接招聘已获得维修人员执照的毕业生入职,持照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将极大提高,毕业生的持照比例也将逐步提高,这对院校类培训机构属于重大利好政策。
二、院校类执照培训机构存在的典型问题
按照新的执照培训政策,只有院校类执照培训机构才可以培养本校在校生,非院校类执照培训机构仅能招收非在校生,这对院校来说,只有自行申请执照培训机构,方可使本校学生在毕业时获得维修人员执照,因此,越来越多的民航类院校或具有民航专业的院校开始购置航空器,开展筹备执照培训机构建设工作。
目前全国按照CCAR66R3开展执照培训的试点机构已有35家,其中院校类培训机构11家,而只有2家院校类培训机构具备通用航空类执照(TR/PA/PR)的培训能力。院校申请维修人员执照培训机构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更好的促进校企合作,但院校行业管理经验少,在执照考生的培养上,因在校生缺少维修经验,考试成绩也与非院校培训机构存在差距(下图为辖区某本科院校培训机构与某非院校培训机构理论考试成绩对比),尤其是M3模块(飞机结构和系统)差距较为明显。
图1、非院校与院校执照培训机构理论考试成绩对比
笔者曾参与管理局组织的执照培训机构调研,对整个华东地区院校类培训机构的管理、培训质量、教员能力等开展了调研。院校类执照培训机构在基础设施投入、理论教员授课水平、学生管理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也存在以下普遍性问题:
(一)学校在筹建初期对民航规章、政策方面的理解不够深刻,且与局方沟通较少,在体系建设、管理团队组建、手册编制等方面易走弯路、做无用功和无谓投入。在培训类别的选择上,偏爱运输航空(TA类),忽视通用航空,既不利于通航人才的培养,又会对学生的就业造成不利影响。
(二)培训机构的实习教员要求具备维修人员执照及5年航空器维修经历,而院校类培训机构无法自行培养,只能通过招聘或校企合作的形式外聘企业教员开展实习培训工作。因院校的薪酬体系、招聘制度与民航企业存在差异,且很多院校在筹建中也缺少成熟的行业专家对实习教员开展全面评估,院校在招聘教员时往往只看是否持有执照和维修经历是否满足规章要求,导致行业优秀的技术专家不愿意全职去院校工作,招聘的教员授课水平参差不齐,而外聘的兼职教员又缺少有效的管理及评估,对实习培训质量造成的较大的不利影响。
(三)在教学管理方面,院校类培训机构多数因缺少行业经验,在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贴合民航维修行业实际的教学课程开发、教员的持续培训管理等方面,也较为薄弱。针对实习用飞机的持续维护也缺少经验,易造成实习飞机腐蚀老化过快,系统功能难以保持。
三、院校类执照培训机构提高培训质量的对策
(一)狠抓培训质量、细化审定标准,保证院校类培训机构的培训效能
1.科学谋划、提前沟通,确保培训类别设置的合理性
新政策要求培训机构配备与培训执照类别对应的真实航空器,院校一旦购置了培训用的航空器,便只能申请该航空器对应的执照培训类别。因此,院校类培训机构在筹建初期需要开展充分调研,对辖区内培训机构的数量、培训类别及用人单位的人力需求开展可行性分析,保证培训项目选择的合理性,保证实习飞机选择的准确性。院校应在筹建初期与局方建立沟通,开展政策咨询,在项目准备、航空器购置、人才引进、体系建立方面获得指导,确定筹建方向,避免筹建过程中的成本浪费及管理资源的无谓消耗。
2.结合民航行业特点,建立合适的教员聘用与评估制度
教员是保证培训质量的最关键因素,院校针对专职教员的招聘往往按照事业单位招聘办法实施,且学历水平往往要求在研究生以上,但工资待遇却难以达到放行人员的平均水平,因此在教员招聘方面往往难以从民航维修行业中选拔优秀人才。为了保证教员尤其是实习教员的质量,建议院校针对特殊岗位制定特殊人才引进政策,在教员的招聘上适当降低学历条件,提高薪酬水平,确保能够招聘到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教员。
院校培训机构因缺少行业管理经验,对教员难以从工作作风、授课技巧、知识储备、维修经验等多个维度开展全方位评估,建议可由局方组织建立一套统一的教员授课评价标准,由院校按照相关标准在教员招聘时组织开展对教员资历及试讲能力的评估,确保教员能力及资格满足要求。
3.充分总结经验、合理安排课程,保证教学效果
院校学生尤其是非民航维修专业学生,因未参与过航空器维修工作,在执照基础知识的培训上,缺少对维修情景意识及航空器维修现场的形象认识,在学习部分模块知识时,往往通过死记硬背来通过考试,缺少融会贯通及实际的应用,在考试成绩上也能体现出与具有维修经历考生的差距。院校应结合对学生考试效果的评价,充分评估学生的知识储备及专业基础,满足但不拘泥于培训大纲规定培训项目的最低课时标准,可进一步优化课程顺序,增设实习环节辅助学生进行理解,保证学生在理论学习中能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
(二)重视作风建设,抓好平日养成,把好持照人员“入门关”
三基建设和作风建设是夯实民航安全基础的有效手段,培养作风优良的持照人员是夯实三基建设的充分体现。在CCAR66R3出台后,执照培训更加侧重于维修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按工卡全流程操作的规范性等方面,而在执照考试实作评估中重点关注的就是维修工作作风的严谨性以及基本技能的熟练与准确性,其中作风优良应是准确有效开展各类维修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民航局在2021年下发的《民航安全从业人员工作作风建设指导意见》中针对民航院校专业在读学生、培训机构教员和学员也提出了开展以“三个敬畏”为内核的作风建设的要求,因此,执照培训机构更应该重视学员的作风建设工作,把好作风初始养成关,一方面建立教员与学员的行为准则清单,对教员和学员开展作风评估,通过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提高教员和学员的总体水平;一方面通过增加教学实例、开展“三个敬畏”宣讲、校园演讲等一系列活动,切实提高学员对作风建设的思想认识。
(三)深化校企合作,优势互补提升培训效能
在十四五期间深化民航改革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打造高质量的民航人才教育培养体系,鼓励支持民航职业院校推进产教融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CCAR66R3出台后,在校生考取维修人员执照的门槛和难度降低了,未来将有大批持照毕业生走向社会,未来院校培训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也体现在持照毕业生入职后是否好用,能否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企业的上岗要求。因此,院校类培训机构不应仅仅考虑学生是否能够顺利考取执照,还应该将重心放在对企业用人需求的分析评估上,通过有针对性的实习和培训,借助深度的校企合作,切实为企业提供好用的持照人员。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院校类培训机构,尤其是大专类及职业技术类院校的执照培训机构,可以充分借鉴“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在执照培训的基础上开发更多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课程,根据学生入职意向由企业在学校提前介入、开展入职与实习培训,提供企业实习岗位,通过深化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缩短学生成才时间,切实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通过校企合作,还可为教员的持续培训、了解行业维修现状与新技术、新管理方法提供便利条件,为实习用飞机的状态保持、各类教具的更新获得技术支援,同时,学校也可聘用企业的专业工程师担任兼职实习教员,通过校企合作机制对教员建立有效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结束语
机务维修岗位具有作风严谨、专业性强、分工细致、协作性高、培养周期长等特点,机务维修人员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航空器的持续适航性。在当前执照培训政策下,伴随着院校类执照培训机构的设立,机务维修人才的培养回归院校教育将势在必行。目前按照CCAR66R3开展的执照培训尚处于试点阶段,局方应高度重视院校类执照培训机构在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充分总结试点经验,指导院校培训机构进一步明确管理标准、提升培训效能、加强校企合作,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下切实培养质量过硬、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持照人员。(作者:艾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