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搬迁旧址再开发研究——以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为例
摘要:内城型机场外迁后,旧址土地再开发利用既带来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契机,也产生过度补偿开发和产业流失的问题。参考国内外机场旧址再开发实例,结合厦门市城市发展规划和机场旧址区位特点,提出核心式再开发策略,通过完善公共空间、保留航空记忆和修补路网实现旧址开发与城市扩展和谐发展,为内城机场迁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机场搬迁、再开发
一、研究背景
IATA预计,未来20年亚洲的航空旅行需求将保持年均4.9%的增速,超过全球4.1%的平均增速水平。截至2020年底,国内颁证机场总数达241个[1],旅客吞吐量千万级机场增加了15个,累计到达39个,增长幅度62%。中国机场基础建设面临大考,急待通过扩建或者迁址新建来实现增容,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客货流需求。
与机场基础建设面临同样挑战的,是地方政府与机场管理当局对城市规模扩张与机场改扩建用地需求冲突之间的解决智慧。原先处于边缘位置的机场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被城市包围,占据了城市的核心位置,净空和电磁环境的限制制约了机场周边的城市竖向发展。中低密度城市开发与高密度人口涌入间的冲突,以及机场噪音、尾废气扰民与污染等问题不可避免。其次,城市更新过程中新增的建构筑物,区域中心城市及其卫星城的发展使得空域复杂程度徒增,城市与机场交织越深入,对于机场安全运行产生负面影响与日俱增。同时,深入城市的机场已无地可用于扩建跑道和停机坪设施,机场容量止步不前。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外陆续开始了机场迁址新建[2],并引发了对于迁址后原有机场用地再开发策略的讨论。
二、旧机场搬迁的契机与问题
(一)契机
1.修补城市规划残局
从城市开发的角度,机场因其以公共服务+客货流价值变现为主的运营模式,吸附了以物流仓储业、批发集散业、制造型工业以及服务配套产业为主的集群,此类产业多需要大面积的土地占用,同时对交通量需求与城区交通规划不一致。因而市区内机场周边往往形成与市区形象不相符的城市空间特征[3],包括用地混杂、城市路网被切断或分割,通行便利性下降等。同时,原有的机场区域配套未能提供满足城市生活需求的绿地、广场、活动中心等配套。借助机场旧址开发能够打通、理顺城市区域发展桎梏,盘活区域局部功能的完备开展。
2.调整城市空间结构
从城市发展战略角度,机场迁址后释放的土地当量是改善原有城市规划不足,推动城市更新与整合,助力机场所在行政区的转型升级的重要资源。
机场占地面积根据机场类型不同通常在5-30平方公里,国内典型性大中型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在500-1500平方公里,机场
表2-1 国内典型城市机场用地面积
机场名称 |
占地面积(Km2) |
建成区面积(Km2) |
机场用地占比 |
香港国际机场 |
12.6 |
214 |
5.89% |
上海浦东+虹桥 |
37.52 |
1237.85 |
3.03% |
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 |
14.05 |
540.1 |
2.60% |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 |
10.4 |
446.13 |
2.33% |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
10.49 |
700.69 |
1.50% |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
19.02 |
1469.05 |
1.29% |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
11.8 |
960.45 |
1.23% |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
15.96 |
1324.17 |
1.21% |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 |
4.23 |
397.84 |
1.06% |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2019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及各机场公开资料整理
土地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比例在1%-6%区间(见表2-1)。机场土地是城市旧改腾挪出的体量无法比拟的,以厦门为例,机场所在地的湖里区2019年城中村旧改土地征集面积约2,4平方公里,机场搬迁带来的新增土地量约是湖里区2年拆迁获地量的总和。中央“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提及了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新型城镇化目标。特别提到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的指导方针[4]。城市更新发展的用地补充情况可以从机场基础建设情况看出端倪,根据民航局“十三五”规划,截止2020年运输机场数量将增长到260个左右,同时在 “十三五”期间要完成30个续建机场,44个新建机场以及139个机场的改扩建工作[5]。这些因新建迁址释放出的连贯、规模性二次开发用地,所起作用不仅是城市建设者通过建立城市副中心、产业集群化纾解中心城区高密度人群、高开发强度和高密度交通量的措施承载物,也是在资源虹吸效应越发集中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弥补曾经被割裂的路网、公建配套功能以及第三产业规划升级的契机,同时,相较城市旧改再开发,通过机场外迁进行土地置换的开发成本也更低,是对机场与城市建设双赢的结果。
(二)再开发可能存在的问题
1.高强度补偿式开发问题
以厦门为例,机场净空保护区高度限制约在黄海高程58米至110米区间,基本涵盖了厦门本岛,保护区内开发容积率十分有限。以住宅高度计算可建建筑高度在17层至33层区间,机场所在的湖里区基本无超高层楼群,土地开发密度远不及思明区。
机场迁址后如果只对原有土地进行高密度填充式开发,用以补偿净空限制带来的开发滞后,只会加剧中心城区的承载压力,对减轻交通拥挤、提升公共空间、减少人口居住密度等大城市病无所助益。
2.区域产业转型问题
机场周边辐射的常规业态包括物流仓储业、批发集散业、制造型工业以及服务配套产业。以厦门为例,厦门市两大支柱型产业分别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与航空物流相结合,以及约占全国航空维修产值1/4的厦门太古飞机维修公司形成了具有浓厚航空运输相关特色的产业集群。在近年来“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政策的引导下,机场搬迁后对原有紧密的几大产业上下游产业联动会造成一定影响,并直接对湖里区产业转型和现有工业业态产生影响。
三、旧机场搬迁后土地利用特点
国外机场的更新主要是在二战后对军用机场的改建以及民用机场的再开发,如德国布林根机场、约翰内斯塔尔机场,民用的新加坡加冷机场,集中在1950-1960年和1990-2000年两个时间段,我国机场的新建搬迁则主要集中在2004 年后[6],如广州老白云机场、武汉王家墩机场、上海龙华机场等。
总体来说,机场旧址及其周边用地发展有四个特点[7]:
(1)需要修复机场独立路网、规划、空间限制对原城市规划造成的割裂情况;
(2)区位条件相较新区好;
(3)周边缺乏教育、商业、景观、文体等配套,土地开发价值相较类似区位低,需要补充建设的业态较多;
(4)机场土面区体量大,周边因不适合原城市功能的延展,保留有较好的生态基础;
机场旧址土地开发通常有三种模式,见表3-1:
表3-1 机场旧址土地开发模式
模式 |
机场位置 |
更新目的 |
开发内容 |
补充式 |
任意区域 |
补足城市发展空缺及补足 |
居住区、商业、交通枢纽 |
独立式 |
城市边缘 |
自成一体形成产业或生活聚落 |
新城或产业园 |
核心式 |
城市市区 |
与城市扩展协同发展 |
商业中心、公共空间 |
资料来源:钱芳.机场外迁引发的城市更新中的缝合对策[J]. 城市观察.2015
表3-2机场旧址开发功能要素实例
旧机场名称 |
面积(平方公里) |
改造后的功能要素 |
香港启德机场 |
2.46 |
办公、体育、码头、居住、公园、旅游 |
柏林坦佩霍夫机场 |
4 |
城市花园、展览中心、机场原貌保护 |
曼谷廊曼机场 |
5.3 |
展览、会议、仓储 |
武汉王家墩机场 |
7.41 |
办公、商贸、会展、零售、酒店、居住 |
昆明巫家坝机场 |
2.86 |
商业、住宅配套、旅游 |
广州老白云机场 |
9.22 |
中央公园、商业、文化、居住 |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绘制
如表3-2所示,国内外机场迁址后多采用核心式开发模式,以复合型开发要素进行改造规划,一方面与民航在近50年期间的迅速发展有关,一方面也是城市发展对于公共空间和多样性有了更高要求。
通过对国内外已有机场迁建后土地再开发的例子进行梳理,机场旧址土地再开发也具有几个特点:
(1)关注与城市的融入
2006年底公布的新启德初步发展大纲设想是以不填海为基础,形成包括商业城中心(北停机坪东部)、体育馆区(北停机坪西部)、都会公园、跑道休闲区(跑道中部)、旅游及休闲中心(跑道南部)、混合用途区(南停机坪)在内的六大片区,在维多利亚海滨发展富有特色、与民共享的新启德城。
(2)原有航空记忆的保留
启德机场在1988年停用后,保留了包括塔台、候机楼、警察局、酒店、二号空运货站、飞行服务对总部大楼以及导航雷达站在内的大部分机场设施。1998至2006年间,启德机场原有用地规划成了大型商业综合场地和8个政府部门办公室,停机坪成为大型展览用地,剩余土地开发为住宅及高尔夫练习场。
(3)对城市空间进行缝合
以武汉王家墩机场为例,原处于汉口区中心位置的原址7.41平方公里的土地被重新规划为以中央CBD为主,汇聚会展、酒店以及居住功能在内的综合性城市中心,并规划有多条下穿地铁线路。转身成为功能完备,交通通达的城市区域性中心。
四、厦门高崎机场迁址后土地再利用策略
(一)厦门本岛人口及用地趋势
2013年开展的《厦门城市远景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2030年本岛人口应控制在200万人左右,实际至2019年本岛户籍人口已121.64万,常住人口已突破200万,其中70%外来人口集中在湖里区。意味着之后10年间岛内人口需保持“零增长”。土地利用方面,厦门前两大支柱产业目前仍然有较多坐落在岛内,包括戴尔(中国)、宸鸿科技、厦门天马微电子,以及太古飞机工程公司、ABB开关、三圈电池等国内外著名品牌,产业集群带来的近70万非户籍常住人口分布在湖里区54个城中村里。在“一岛一带多中心”空间规划以及“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思路的引导下,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中的湖里区对其东、西部七大片区陆续开始城中村旧改工作,倒逼流动人口向岛外新区发展。同时计划将二手车市场、混凝土搅拌站、生产资料资料交易市场外迁,以为“三高”型企业工改工、浪潮项目打造的国产软硬件产业组团[8]等先进制造业和新兴金融业、高端化发展提供空间。
(二)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区位特点分析
高崎机场片区占据环岛东北部,包括北区物流园区在内的土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占湖里区总面积的6.7%。环抱约5.2公里海岸线。厦门市主要干道成功大道与第二通道分别环伺机场片区的西、南两侧。地铁线路、环岛路岸线在机场区域断头,同时周边被城中村包围,城市生态步道及慢行系统同步缺失。由于工业集中区的传统,湖里区除东部的五缘湾片区,北部没有大型广场、生态公园、大型配套商业以及集中的住宅区等城市基础配套。
(三)机场片区土地再开发策略
依照厦门翔安新机场时间表,预计2025年,厦门高崎国际机场面临转场,现有机场整体以及航司基地、配套用地用房一并转移,释放出的再开发空间拟超过5平方公里。结合本文上述国内外机场的再开发实践,形成厦门机场旧址开发策略如下:
第一,结合机场被城市扩张后包围成主城区一部分的特性,开发模式应选用核心式以实现同城市扩展协同发展,拓展城市中心功能,避免单一产业填塞式开发。规划包含以商业、会展和公共空间为主的产业集群,实体产业方面结合现已规划落地的T3南侧收藏品展销中心以及T4候机楼空间、机库等进行会展及体育场馆产业开发,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向北扩展,拓展自贸区涉及相关的产业在现有保税区基础上向东北延伸。
第二,延续航空记忆,保留闽南特色的T3候机楼、楼前景观场地、塔台等设施,依次作为商业开发、市政公建车场以及航空记忆博物馆。
第三,城市空间的缝合。延续地铁、毛细路网充实现有飞行区南侧地块,补足厦门岛北侧路网肌理,同时借助原有跑道的一个断面,形成与出岛第二通道平行的二级干线路网,将两桥相夹的内海岸线与对岸的集美学村围合成遥相呼应的海岸线景观长廊。生态环境方面厦门岛东北部岸线为依托的环岛风景带,东与现有环岛路五缘湾段衔接,西与规划中的象屿保税区二期旁规划中的高崎渔港片区相连,联通岛屿北部的绿色生态网络。
五、总结
本文从机场旧址搬迁后土地开发利用的理论研究和国内外实践出发,结合厦门市湖里区经济发展现状及中长期产业规划,以新机场建成转场后旧址的再开发为契机,提前思考了与城市发展共生的核心式开发策略在规划中的运用,以避免补偿式高强度开发对城市滞后发展区域的二次破坏。也为与厦门机场有类似情况的内城式机场未来搬迁后如何处理城市发展与机场旧址关系的问题提供了一些借鉴。由于从民航人的角度看待城市规划与机场关系的问题,而机场外迁后的土地二次开发又是一项复杂和长期的工程,难免有管中窥豹之嫌,需要在今后实践中加强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作者:院萌)
参考文献
[1] 周圆. 5年增加43个,全国颁证运输机场达241个[N]. 新华社. 2021.2.17
[2] 钱芳.机场外迁引发的城市更新中的缝合对策[J]. 城市观察.2015(5):115
[3]陈卫龙,范红轮. 机场外迁,战略应对与再开发策略[J]. 城市规划案例. 2018(7):103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Z]. 2020.11
[5] 民航“十三五”发展规划[R]. 2019
[6] [7]代秀龙,林善泉. 城市旧机场地区土地再开发规划策略—以湛江机场片区概念性规划为例[J]. 规划设计. (2017)06:93
[8] 2020年湖里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