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中国民航发展政策高级研修班学习感悟
精心潜悟汇沧海,厚积薄发为蓝天
——第五期中国民航发展政策高级研修班学习感悟
2021年9到10月,我们第五期中国民航发展政策高级研修班(以下简称:“中策班”)的37名学员走进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走进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商飞”),亲近名师,潜心求学。白驹过隙,时光荏苒,学习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让人刻骨铭心、流连忘返。作为第五期“中策班”的书记,我将这些点滴记录下来,诚与大家分享。
刻骨铭心的日子
秋高气爽的北京花家地——民航干院、丹桂飘香的上海黄浦江畔——中国商飞,我们怀揣民航强国建设的志向抱负,聚起来、学起来、思起来,乘兴而往。
我们若渴求知。“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策班”的特点是选拔机制严酷、学习管理严格、教员层次高、学员素质好、研究成果丰硕,因此在行业内得到高度认可。本期全行业各单位共推荐227人报名参加选拔。在过去的一年里,参选人员按照“中策班”的选拔要求,深入调研、积极准备,共撰写并提交论文552篇,经历3轮论文评比和面试选拔,最终37人脱颖而出,入选“中策班”。37名学员中,包括机场12人、航司11人、地区管理局5人、空管局3人和来自民航咨询与投资、适航审定、民机制造及航空航天等单位6人。从一年不断经历优中选优的选拔,到胜出入选“中策班”,学员们经历了自我淬炼、自我提升,但低头沉思,我们未曾考虑是否具备反复锤炼的毅力,也未曾考虑是否具备跨越刀山火海的决心,有的是对民航强国建设的一腔热情,对新形势下民航产业发展的孜孜渴求。这促使我们做到了成绩归零、骄傲归零、心态归零,无论是在民航干院,还是在中国商飞,我们都以如饥似渴的学习态度,沉心无杂念,静心而潜学。
我们精进得知。“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中策班”学员的基本素质是具备能够深入分析民航业发展的能力、能够精准思辨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出科学解决方案的能力。来到“中策班”,对照着“实事求是、坐言起行、知行合一”的实践要求,以及“航空强国、四个长期、永不放弃”的商飞精神,我们不忘来时路,深知必须沉心静气,潜心研究,才能精准把握民航业现状,才能有力洞悉民航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才能在民航业的发展实践中挥洒汗水、贡献力量。我们要传承“中策班”——“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坚持”的精神,确保学有所获、学有所思、学有所悟。
我们探寻真知。“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中策班”的目标是能够以更高站位、更深层次领会中央对民航业发展的相关要求,立足整个行业,做好政策解读、科学谋划的精准对接、高效落实。“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我们脚踏实地学习、心无旁骛思考、专心致志研究,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从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航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寻找科学方法,推进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稳中向前。我们以小学生的态度融入“中策班”,开阔“大视野”、探寻“大学问”。
收获满满的日子
45天的学习时光,我们夙兴夜寐、孜孜不倦,自我攻伐、自我砥砺,在冥思苦想中渴望涅槃重生,在反复锤炼中渴望脱胎换骨。我们坐下来、静下来、沉下来,满载而归。
我们虚心听道。高质量的课程体系,让我们既放眼政治、经济、外交等国家大势,又聚焦国内外行业发展现状;我们既深入了解中国民航发展的整体脉络,又不断探究中国民航发展的个中细节。董志毅副局长对我们谆谆教诲,胡振江副局长对我们再三叮咛,万向东总飞行师对安全管理倾囊相授,殷时军总工程师对智慧民航全面讲解,贺东风董事长讲述了国产飞机发展的筚路蓝缕和未来展望,杨元元老局长从民航法规体系建设角度对“五个融合”提出了真知灼见。还有近20位民航局司局领导和中航集团、南航集团、首都机场集团刘春晨总经理以及广东机场集团、深圳机场集团等行业领导、专家,以及民航干院的老师、国内外知名高校教授从民航改革历程、行业管理、民航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为我们系统授课,科学讲解了民航业的实践问题,他们丰富的理念体系、透彻的研究成果既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又拓展了我们的思维,享受了一场饕餮盛宴。
我们扪心问道。学员们在踏入“中策班”时,都反复问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为什么要来“中策班”,来“中策班”干什么。我们深刻体会什么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基于此,每个人都怀揣“对历史负责、对产业负责、对事业负责”的担当,以不辱使命的态度投入学习中。在民航干院,我们日以继夜的学习理论知识,我们不知疲惫的研究实践课题。在中国商飞,我们沉浸在“民航运输业强则枝繁叶茂;民机制造业强则根深蒂固”的情感共鸣之中,沉浸在“让中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的情怀共鸣之中。当我们一一实地参观了空客天津总装线、商飞公司智能制造车间、ARJ21和C919总装线、东航研发中心等地,当我们与业内专家们就民机制造业及航空运输业发展热点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研讨,我们更加直观的认识了国产飞机研制的全流程,更加深切的感受了国产民机设计研制中的艰辛和不易,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五个融合”对于促进国产民机发展的重大意义,得到了暗夜繁星般的启迪,受到了醍醐灌顶的洗礼。
我们诚心研道。学习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提升研究能力作为首要目标,把论文质量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标尺,共完成了70余个专题的课堂学习,16个专题的在线学习,研读了几十本专著。积极落实董志毅副局长布置的“四个课题”,俯下身子、沉下性子,静下心来,针对“机场管理机构定位”“民航服务品牌建设”“安全智慧监管”“物流体系构建”四个方面开展专题研究,累计完成近8万字的研究报告。在中国商飞,深入贯彻落实冯正霖局长“五个融合”的指示要求,与来自中国商飞各单位的10余名精英学员,通过文献查阅、小组研讨和深度调研等方式,分别就“航空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世界两业融合发展的启示”“我国两业融合发展的阶段和经验”“打造我国民航产业生态体系的对策”以及两业“五个融合”重点与难点研究等子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共计20余万字的9份课题初稿及20余个案例,目前各课题正陆续完成。
董志毅副局长在开班授课时指出,人生有三境界。先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两个月以来,我们的思想境界也在漫漫求索中获得提升,在不断突破自我的艰难实践中找到了方向,极好地印证了这三种境界。
不负韶华的日子
“成为民航政策储备的源头活水、民航政策咨询的直言参事以及民航政策解读的传播能手”是冯正霖局长对“中策人”的殷切期望,更是“中策人”终生的价值追求。数往知来,锚定民航政策研究,我们想出来、讲出来、干出来,此去经年,我们必将不负韶华。
我们立志成为民航政策研究的强手。“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道,渡河不如舟”,我们将扬长避短,始终以“政治的高度”“全局的广度”和“理论的深度”要求自己,深入落实“十四五”时期“一二三三四”民航总体工作思路,从不断构建完善“三个体系”(健全的现代化国家机场体系、系统布局效率运行的航空运输网络体系、安全高效的生产运行保障体系),奋力开拓“四个新局面”(产业协同发展有新格局、智慧民航建设有新突破、资源保障能力有新提升、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新成效),从不断增强民航强国“八个基本特征”等方面入手,勤思善学,明辨笃行,注重苦练民航政策调查研究的基本功,立志早日成为优秀的政策研究人员。
我们立志成为民航政策咨询的高手。“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我们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时刻注重聚焦民航政策研究的矛盾、问题,加强对“如何尽快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民航业复苏”“如何创新构建智慧民航产业生态”等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与探索,提出更加科学、民主、智慧的解决办法和政策建议,为民航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为“民航智库”建设添砖加瓦。
我们立志成为民航政策解读的能手。我们深知,“中策班”的学员应该是勇敢无畏的赶考者,应该是敢于批判的吹哨者。我们将结合工作实际,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民航行业的重大政策措施宣传解读,坚持到一线中去、到实践中去,掌握多方面、系统化深入思考的方法,在安全水平、便捷高效、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让民航政策成为行业共识,让政策解读成为政策落地的组织保障和政治保障。
回首此间,我们不仅收获了静水流深的情义,更明晰了雷霆万钧的担当。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切实担负起民航强国建设的政治责任。有一种浪漫叫并肩作战,有一种纯粹叫全力以赴,有一种果敢叫奋不顾身。短暂的学习虽然结束了,但使命却刚刚开始,同学之间互相鼓励、共同学习,友情永不分离。聚是一团烈火,散是满天繁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待我归时,必将英才济济。
大浪潮头风正劲,整装行囊再出发。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民航强国建设为己任,继续取经问道、刻苦钻研、学以致用,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努力早日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民航栋梁之才。民航发展的问题在哪,中策之剑的指向就在哪,民航发展的需要在哪,中策精神的目标就在哪。不辜负民航各级领导的期望和重托,不辜负“中策班”金字招牌的荣光。
文章刊发于民航政工--2021年第6期(总第158期)
(作者牟建良系首都机场集团传媒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第五期“中策班”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