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中国航空运输发展报告(2005/2006)

    编 辑:王犇 2019-11-04 14:00:00

        一、2005年航空运输发展回顾

      2005年是“十五”时期的最后一年,全行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克服油价上涨等困难,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圆满完成发展和建设任务,实现了民航发展“十五”规划目标。

      (一)航空运输发展

      2005年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261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l3827万人,货邮运输量30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3.1%、l4.1%和10.8%,五年年均增长15.3%、15.5%和l3.9%。当年共有定期航线l257条,其中国内航线1024条(至香港、澳门航线43条),国际航线233条。

        

      2005年中国航空运输各项指标在上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全面快速增长,其中国内航线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增幅比国际航线分别高出3.5、0.4和1.8个百分点;全行业旅客运输量比货邮运输量增长高出2.8个百分点。2005年我国民航旅客周转量高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6.5个百分点。

      与国内其他运输方式比较。2005年全社会旅客周转量比上年增长6.7%,其中航空旅客周转量增长14.1%,比平均增幅高7.4个百分点;航空旅客周转量在国家交通运输中所占比重为11.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3.8个百分点。全社会货物周转量比上年增长15.2%,其中航空运输货物周转量增长9.9%,低于平均增幅5.3个百分点。

       

      (二)航空安全与航班正常

      2005年全行业没有发生运输飞行事故和空防安全事故。全年发生飞行事故征候116起,事故征候万时率0.40,比上年下降0.02,比2000年下降0.20;事故征候万架次率0.68,与上年持平,比2000年上升0.0l。

      2005年全行业平均航班正常率为81.99%,比上年提高2.11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4.56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航班正常率为81.94%,比上年提高1.90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5个百分点;国际航班正常率为83.83%,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2.88个百分点。

      (三)经济效益与运价

      2005年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901亿元,主营业务成本157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2%和23.9%;全年盈利52亿元,比上年减少28亿元。航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1345亿元,主营业务成本113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3%和21.7%:全年盈利16.5亿元.比上年减少38亿元。

      2005年全行业运输收入水平为5.13元/吨公里,比上年增加0.04元/吨公里。其中国内航线(不含港澳线)5.54元/吨公里,下降0.03元/吨公里:国际航线4.14元/吨公里,增加0.17元/吨公里。

      (四)市场结构与旅客构成

      2005年完成的航空运输总周转量中,国内航线运量占67.2%(其中港澳航线运量占国内航线运量5.1%),国际航线运量占32.8%;旅客运输周转量占69.8%(其中国内、国际航线各占77.9%和22.1%),货邮运输周转量占30.2%(其中国内、国际航线各占42.6%和57.4%)。

      根据抽样调查,2005年航空旅客中,自费旅客比例首次超过公费旅客。自费旅客占51.4%,公费旅客占48.6%;公务旅客占49.6%,旅游旅客占38.4%.探亲旅客占12.0%。

       

      (五)机队与运力利用

      2005年全行业增加运输飞机l35架(其中客机l29架、货机6架),减少运输飞机26架(其中客机24架、货机2架),净增运输飞机109架(其中客机l05架、货机4架)。五年净增运输飞机336架(其中客机增加340架、货机减少4架)。截至2005年底,全行业运输飞机总数为863架,其中客机835架,座位数13.6万个,比上年增长15.2%,五年年均增长11.5%;货机28架,业载能力1400吨。

      2005年全行业运输飞机平均日利用率9.3小时,比上年降低0.1小时,比2000年提高1.7小时。平均正班客座率和载运率均比上年有较大提高,其中正班客座率为71.5%,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0.3个百分点;正班载运率为65.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7.7个百分点。

      (六)基础设施建设

      2005年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212亿元。年内竣工重点项目10个:长春龙嘉机场,大连周水子机场航站区扩建,西宁曹家堡机场航站区扩建,济南遥墙机场航站区扩建,上海浦东机场第二跑道工程,上海区域管制中心工程,广州区域管制中心工程,三大区域管制中心VHF工程,北京一昆明航路改造工程,民航数据通信网改造;新开工重点项目6个:上海浦东机场二期扩建,天津滨海机场扩建,呼和浩特机场扩建,武汉天河机场扩建,北京终端区改造,长春和广汉384”雷达系统工程。

      至2005年底,全国民用航空运输(颁证)机场共有142个。定期航班通航机场l35个,通航l33个城市。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28441万人,比上年增长17.6%;货邮吞吐量633万吨,比上年增长14.6%。

      (七)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颁布《民航企业机场联合重组改制管理规定》,规范民航企业、机场联合重组行为。颁布《国内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试行)》。进一步扩大民航业投资,为民营资本进入民航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推进民航社团改革,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正式成立。年内批准筹建6家运输航空公司,其中3家已成立。

      在全方位发展民航国际关系的同时,加大与南美、南亚、西亚、东南亚、非洲国家发展航空关系的工作力度。截至2005年底,我国与他国双边航空运输协定的数量达到98个(其中草签7个)。2005年5月,杨元元局长获得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最高奖——世界航空领导奖,该奖主要授予世界各国对国际民航做出卓越贡献的民航领导人。进一步扩大航空运输市场对外开放,特别是满足西部、东北和中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枢纽机场建设对开放国际航权的需要。积极参与区域性航空运输合作,启动我国与东盟区域航空运输自由化进程。进一步完善与美国、新加坡和加拿大的民航双边合作机制,启动与韩国、日本和西班牙的民航双边合作机制。发挥我国作为国际民航组织一类理事国的作用,扩大参与国际和区域性民航事务的广度和深度。全年共计利用外资7.47亿美元。

      二、2006年航空运输发展展望

      (一)航空运输市场分析

      2006年世界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与2005年相同,为4.3%。在世界经济和跨国投资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世界贸易将保持快速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6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7.4%,高于2005年7%的增长率。国际民航组织预测,2006年世界航空运输增长较快,旅客运输周转量增长率为6.5%,将达到39470亿客公里;2007年增长率为6.2%,将达到41920亿客公里。

      2006年我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深入发展,我国参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利用外资将平稳增长。对外贸易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2006年对外贸易规模将超过16000亿美元,增长15%左右。我国旅游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预测2006年入境旅游1.21DJL次以上,增长8.1%;国内旅游人数预计达到13亿人次,增长7.3%。截A2005年底,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已达117个。已经实施的有76个,出境旅游人数将进一步增加。

      2006年航空运输发展行业自身的有利因素主要是:深化民航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部分经济性管理政策的放松开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行业活力增强;机场属地化后地方政府发展民航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为民航发展和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航空企业资源跨区域有效整合与内部经营机制转变。市场主体的经营效率提高;灵活的国内航空运价管理政策仍是扩大航空运输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

      不利因素是:民航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飞行人力资源紧张;新的管理体制仍需要一定时期的磨合和完善;部分主要机场容量已经饱和;繁忙机场区域的可用空域资源与运输需求的矛盾突出;国际航油价格居高不下增加企业经营成本。

      (二)航空运输发展预测

      预计2006年航空运输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预测全行业航空运输总周转量295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59亿人,货邮运输量33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l3%、l5%和10%左右。

       

      (三)促进航空运输发展的政策措施

      2006年民航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航发展全局。牢固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安全工作,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l.加强安全管理,进一步提高民航安全水平。2006年全行业安全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杜绝运输飞行重大安全事故;杜绝重大航空地面事故和特大航空器维修事故;运输飞行事故征候万时率不超过0.7。坚持以人为本、综合治理的系统安全管理理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真正建立自我约束、自我监断加强基层的安全管理基础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真正建立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加强适航和维修管理,提高机场安全运行水平,加强空防安全工作。要进一步完善航空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创新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健全应急救援体系,优化安全管理信息体系。加大安全监督力度,增加对安全的投入。加强空管安全管理,继续加强军民航协调机制,加大对无线电干扰和升空物体的管理力度,启动空管安全管理系统工程。

      2.改进市场管理,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继续放宽市场准入政策,支持各类投资主体投资民用航空业。进一步调整航线航班管理政策,完善国际航线进入和退出机制。改进航班时刻管理,进一步完善“全国航班计划时刻管理信息系统”。对需要进行时刻协调的繁忙机场,鼓励航空公司使用200座级以上机型取代较小机型。

      3.搞好运力宏观管理,促进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合理调控运力增长,使运力增长同市场需求和飞行技术力量、机务维修、综合保障能力、空域资源等相适应。要合理掌握飞机引进的进度。对于以旧换新方式引进飞机,要严格按照引进飞机时制订的计划退出老旧飞机。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民航专项基金投资继续向西部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空管、安全方面的建设项目倾斜。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确保首都机场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完成。高度重视关系飞行安全和运输服务质量的重要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和配备。加强对主要中心城市机场、重点旅游城市机场的投资,改善运输条件。完成西藏林芝机场新建工程;开工建设成都双流、深圳宝安、杭州萧山、郑州新郑、太原武宿、银川河东等机场的扩建工程;积极推进昆明新机场、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扩建、西安咸阳机场扩建工程的前期工作;抓紧北京首都、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呼和浩特白塔、青岛流亭、武汉天河等机场在建工程。完成北京一厦门航路改造、上海一西安一成都一昆明航路改造、长春和广汉国产3*4*雷达系统工程;积极推进上海终端区、广州终端区、西安区域管制中心、成都区域管制中心项目前期工作;抓紧北京终端区改造、沈阳一上海和北京一沈阳航路改造工程等空管设施建设。制订完成全国民航空域RNP/RNAV实施过渡计划,继续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空域分类标准和实施计划。

      5.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协调发展。采取倾斜政策,加快西部和东北地区航空运输、航空货运、支线航空的发展步伐。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投资航空货运;鼓励发展全货运航空公司;放松对国内货运航线和航班的审批管理;鼓励增加全货机飞机,开辟货运航线;加快传统航空货运向现代物流的转变。放宽支线航空运输的市场准入;进一步简化购租进l21支线飞机审批,积极增加支线航空运力;对经营支线航线航班采取备案制,航空公司可以自主开辟航线航班;新辟”老少边穷”地区和红色旅游地区支线的经营权在一定时期内予以保护:对部分支线运输和机场经营实行政策性补贴等。

      6.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贯彻落实《民航总局关于深化民航改革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民航发展趋势要求相适应的民航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眼于加强空管工作,继续贯彻落实《民航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民航空管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完善空管体制;支持、鼓励航空运输企业和大型机场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积极、渐进、有序”原则,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方针,逐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发展国际航空运输;继续发展国际航空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组织间和区域间的合作;继续支持我国航空公司—匕出去”,鼓励航空公司采用“代号共享”和加入国际联盟等办法扩大国际航线网络,特别是开辟至拉美、西亚、非洲国家的航线;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国内民航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市场情况开展对外投资。

      7.要认真落实《2005—2010年民航科教振兴行动计划》。加强科技工作,在继续搞好科研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快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围绕新一代中国民用航空运输系统的建设,实施重大专项攻关。加强民航院校特别是民航特色专业学科建设.推进民航特有专业职业教育实习培训基地建设。支持民航特聘专家和中青年技术带头人深入研究关系民航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和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行业综合公共信息网络关键技术与系统平台、大型枢纽机场智能应用的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等项目的研究。组织实施全球分销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电子客票,旅客吞吐量排名前20位的机场要加快建立电子客票服务系统。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筹建民航重要信息系统灾难备份中心。

      8.贯彻落实好民航“十一五”规划。启动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建设。重视和强化民航规划的作用,把“十一五”规划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重要依据。以长远眼光谋划和全局意识统筹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采用先进的理念、模式和技术.改造、优化和提升现有民用航空服务体系,建立适应未来航空运输发展的现代化航空运输系统。实现航空运输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展计划司

      2006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