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解读|《民航局关于加强民用运输机场总体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

    张丰蘩 编 辑:王亚玲 2020-04-30 17:25:00

      日前,《民航局关于加强民用运输机场总体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根据《指导意见》,到2035年,机场总体规划将成为各机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南,“四型机场”高标杆成为普遍形态,为2050年建成全方位的民航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机场怎么规划?轨道交通与机场还将有怎样的“深度融合”?如何构建机场总体规划并与国土空间规划实现有效衔接?记者专访了《指导意见》起草组负责人。 

      一、适应需求,为民航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Q:请介绍下《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A:运输机场是支撑民航生产运行、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机场规划建设水平决定了机场安全运行、服务保障乃至参与国际、国内航空竞争的实力基础。纵观世界级枢纽机场,无不高度重视机场总体规划对设施建设、运营服务的影响作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开展相关研究编制工作。比如,美国亚特兰大机场规划部门人员占到管理人员的四分之一,芝加哥机场用于总体规划修编和持续维护的投入达千万美元。

      2019年,全国已有39个机场的客运量突破1000万人次,占全国客运总量的83%,是民航运输服务基础设施保障的“主力军”。但目前这些主力机场的基础设施均面临不同程度的瓶颈约束,供给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重建设轻规划”,对机场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缺乏统筹考虑,规划实施不到位,甚至导致大拆大建,浪费资源、影响安全效率;另一方面,过往对总体规划相关工作的研究不够深入,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合理性不足,难以切实指导建设发展。

      因此,亟须提升全行业对机场总体规划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加强机场总体规划统筹机场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建设发展有效衔接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这不仅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力点,是新时代民航机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机场建设规划领域率先实现民航强国的重要路径。

      Q:对未来机场规划发展,《指导意见》谋划了什么样的总体目标? 

      A:根据民航强国建设总体目标,到2035年将实现从单一的航空运输强国向多领域的民航强国跨越,到2050年将实现由多领域的民航强国向全方位的民航强国跨越,全面建成保障有力、人民满意、竞争力强的民航强国。

      这次发布的《指导意见》聚焦在未来15年的发展规划上第一阶段是:到2025年,健全与民航强国发展要求相匹配的机场总体规划管理体系,建成全国运输机场运量预测体系,全面应用机场总体规划指标体系和机场总体规划管理信息平台,完成大、中型枢纽机场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为机场建设率先实现民航强国目标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是:到2035年,机场总体规划成为各机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南,机场保障能力和发展质量国际一流,满足航空运输多元化发展需求,实现土地资源利用高效和环境友好,“四型机场”高标杆成为普遍形态,为2050年建成全方位的民航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二、转变理念实现动态监测和持续管理   

      Q: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在执行的时候,有时需要根据情况变化作出调整,应如何看待机场总体规划统筹和引领未来机场建设发展的法定地位? 

      A:机场总体规划是贯穿于机场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由于规划具有前瞻性、周期性等特点,机场规划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难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执行过程中,更要发挥规划的法定效力。这是全面贯彻依法依规治理方针,促进民航机场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指导意见》强调机场管理机构是机场总体规划实施和日常管理的责任单位,应依据批准的机场总体规划开展项目建设,加强机场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对总体规划的持续管理,并积极主动配合地方政府对周边土地利用和建(构)筑物进行规划控制。总体规划批复后,机场管理机构应当每5年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组织开展机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机场定位、航空市场发展状况或机场外部条件等发生重大变化,确需调整总体规划的,应及时组织开展机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指导意见》还要求强化对机场总体规划法定地位的认识,重申经依法批准的规划是机场建设和管理的依据,要求民航管理部门加强机场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监督工作,将相关监管事项纳入监管系统,并逐步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完善监管手段。

      Q:此次《指导意见》将机场规划近期目标年由原来的10年调整为15年,这一变化引起了较大关注,请问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调整? 

      A:的确,机场规划近期目标年由原来的10年调整为15年,是此次《指导意见》中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待这一调整。

      一方面,规划目标年的调整,有利于建立更为清晰的分期建设框架,实现“规划引领建设”。机场建设从前期工作到竣工投产往往需要5年~6年,甚至更长时间,导致部分机场建成不久即达到设计容量。近期规划目标年由10年调整为15年之后,机场可以结合阶段性业务发展需要,对未来15年的设施资源供给进行统筹部署,分期建设,处理好规划与建设之间协调不足的问题,加快建设项目审批决策进程,更好适应机场快速发展需要。

      另一方面,规划目标年的调整也是与新时代民航强国“一加快,两实现”战略进程相适应,并与国土空间规划、其他交通规划目标实现有效衔接。综合看《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2035年是指导近期规划的关键年份,因此我们在制定指导意见的时候对标了相关规划目标,统筹协调机场总体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其他交通规划目标。

      三、量化指标,构建定性定量结合指标体系  

      Q:面对城镇化发展,如何构建机场总体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相适应的格局? 

      A: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群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空间形态。伴随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不断升级,航空出行需求日渐增加,城市群中各个机场与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度正变得越来越密切。一方面,城市群的发展离不开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和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机场规模和数量的增加,机场群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机场群的发展又必须依托于城市群的发展,要以服务于城市群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初心,与国家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和规划相衔接。

      因此,机场总体规划要对标城市发展目标,与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相适应,构建城市与机场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支撑。以北京大兴机场为例,根据其机场总体规划,未来可实现30分钟通达北京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1小时通达天津、石家庄、唐山、保定等京津冀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机场作为发展新动力源的作用已然显现,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亦随之提速。

      Q:未来轨道交通与机场将有怎样的“深度融合”? 

      A: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仪式时指出,建设内外部联通的综合交通体系,是提高机场运行效率的关键。最新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枢纽机场联通轨道交通的意见》也指出,加强枢纽机场与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是扩大机场辐射范围,提升航空服务水平和枢纽运营效率,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国机场综合交通发展大致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专用快速路/高速公路”,2000年~2010年“高等级公路+轨道交通”,2010年后“高速、快速公路+多种轨道交通”的3个发展阶段。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2个机场衔接了城市轨道交通,共16个机场与铁路实现了空铁联运。 

      但整体看,我国枢纽机场与轨道交通规划还存在着衔接不畅、建设统筹不足、衔接布局不合理、运营管理分割等诸多问题,提高机场陆侧交通效率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更是现阶段的关键所在。为此,《指导意见》提出枢纽机场轨道交通客流分担率应在30%以上的指标要求,进一步构建供给充分,动慢结合的机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目前,北京首都机场、北京大兴机场、上海浦东机场、杭州萧山机场等已在已建轨道交通的基础上,筹划轨道交通的引入或者既有轨道的延伸,旨在扩大辐射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弥补分担率不足的情况,推动轨道交通分担率继续提升。

      Q:刚才您提到枢纽机场轨道交通客流分担率应在30%以上的指标,正是《指导意见》“量化总规”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能否介绍下机场总体规划效能评价的量化指标体系? 

      A:《指导意见》首次引入“量化总规”的理念,构建了机场总体规划的量化指标体系,共计4大类16个指标。指标兼顾了旅客服务水平、机场综合交通、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等几个维度。刚才提到的,要求轨道交通分担率指标为30%以上就属于机场综合交通的维度。

      另外,在旅客服务水平方面,着眼于“人享其行”,让旅客在航空出行中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例如在近机位数量上,指标要求实现尽可能多的近机位,保证尽可能多的旅客使用登机桥进出航站楼,未来逐步实现90%以上的旅客使用登机桥进出航站楼。 

      在运行效率方面,关注为飞机安全运行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例如基于当前运行技术水平提出单条跑道年效能架次指标13万架次~17万架次,让跑道资源充足利用而不过载运行,避免目前部分机场跑道“顶着天花板”高位运行的窘迫状态。

      在资源配置方面,强调集约节约。例如在土地利用类指标上,重点分析机场土地资源使用配置是否用在了“刀刃”上,飞行区、航站区、货运区用地是否与规划容量相匹配,机场总用地是否处在合理区间,关注土地资源是否得到有效利用。

      可以说,本次所提出的规划指标是走向“量化总规”的一次探索,后续将结合机场实际使用情况不断修正,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规划技术指标体系,为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和机场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作者系《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记者 张丰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