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机场建设的民族性和观赏性

编 辑:admin 2009-09-18 15:30:00

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态、文化个性和审美心理、审美需求。人们对民航基础设施的综合体--机场的建设如何注入传统文化内涵,满足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和心理需求,历来十分重视。在航空活动过程中,人们基本物质需求(空间位移)得以实现后,在文化层面上会更加关注作为物质载体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现代商业文明缺陷的弥补和纠偏(现代商业文明在带给人们无限自由的同时,也带给人们极大的不自由,让人们在一个高速运转的齿轮上失去了轻松、自然与宁静),从而实现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解放和自由。

融合自然美与人工美为一体

机场一般建在相对较远的市郊。市郊地势开阔,空气清新,环境的美学价值较高。机场建设应根据规定的建设规划、总体布局、功能区域的要求,审慎地进行选址和造型设计,力求与周围环境默契,使建筑与自然相交织,既通过人工美赋予自然美时代气息和现代文明的光彩靓丽,又通过自然美烘托、深化和美化人工美的宏伟辉煌,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追求意境美与整体美的统一

现代机场承载和涵盖社会生活多方面的内容,其内部环境的设计,必须结合内部环境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需要,对整个机场及各功能部位的格调、气氛和特色,进行精心构思,统一安排,力求创造出各种情调、意境、氛围的美的空间,达到让顾客赏心悦目、精神舒畅的审美效果。

意境美与整体美的统一,就是通过创造性想象,将客观存在的现象以艺术手法加以综合,形成鲜明的风格,再现于现实生活的情境之中,产生感动人心、耐人寻味的美感;通过利用现有有限的资源,在多样变化中注重结构性的整体空间意象,做到基调清晰,主从分明,重点突出,繁简有度,点缀贴切,让旅客和人们在机场的活动融进文化和艺术的氛围之中。

营造体现历史文脉的人文美

文化的特征在于延续性和创造性,它不能凭空脱离前人和原有的文化基础环境。人文精神蕴涵在所有领域的创意和创新中,以文化等具体形式体现出来。例如,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其自然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民族审美趣味,能够形成不同的文化传统。一位建筑家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是什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现代化的大机场,犹如一个功能具备的小型城市,它的建筑和设计、色彩和植被、美化和附加等等,都要体现历史脉络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底蕴,要体现审美的自觉性。因此,机场建设要从我国传统文化精神中汲取营养,进行有选择的保留和创造性的转化,增进人们认识传统后在行动中的明智和理性,并产生置身这种特定空间环境的亲和力、归属感和认同感。机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历史文脉联系起来,是更高层次的美学追求。

坚持在与世界文化的互动中前行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日益面临遭受西方因科技先进、经济发达而形成的强势文化侵蚀的危机。机场建设,因对先进性的特殊要求,更是处于这种文化渐变的前沿。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和光大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全球文化环境中的价值尤为重要。就文化特质而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努力保持机场建设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独特个性,这是机场建设的根本所在。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时代主流,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已成为必然趋势,任何自我封闭和盲目排外都是行不通的。融古铸今,洋为中用,同时自觉展示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鲜明的人文主义品格,在与世界文化的互动中努力将自己民族的精神变成一种人类主义的精神,这应该成为机场建设乃至民航物质文化建设的不懈追求。

现阶段我国三大枢纽机场的建设,注重民族性和观赏性,是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代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典范。下面以首都和广州新机场为例,作些说明。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从空中俯瞰,犹如一条巨龙昂首盘踞在北京的东北部,为文明古都开启了一个通向世界的新“国门”。这条蜿蜒的巨龙,由“龙吐碧珠”、“龙身”、“龙脊”、“龙鳞”、“龙须”五部分组成。龙吐碧珠,指旅客进出的“集散地”停车楼,即GTC(交通中心),面积为34万平方米,拥有7000个停车位,南来北往的旅客都在这里汇聚。龙身,是T3航站楼的建筑主体,面积42.8万平方米,分T3C主楼(国内候机区)、T3D和T3E国际候机指廊三个功能区,南北向长2900米,宽790米,建筑高度45米,对称的“人”字形T3C与T3E在南北方向遥相呼应,中间由红色钢结构的T3D相连接。龙脊,即主楼双曲穹拱形屋顶,这里的钢网架由红、橙、橘红、黄色等12种色彩起伏渐变而成,再现了巨龙在万道霞光中腾飞的神韵。龙鳞,指航站楼屋顶上正三角形的天窗,用以自然采光,从远处望去,恰似巨龙身上闪闪发光的鳞片。龙须,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在建设中被拟态成了“龙须”,包括三条高速公路、一条轻轨,以及地方路改造。

T3航站楼的设计方案令人立刻联想到紫禁城(设计者称这一方案为“人民的宫殿”),其设计理念是展现面向未来的精神和激情。该方案的结构设计运用了我国古代建筑惯用的标准模数法,与我国文化关系紧密。新航站楼屋顶的基本结构是三角形,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再由三角形生成六角形,由六角形生成了空间四面体,简单中体现着变化。屋顶的立体造型从外表看仿佛展翅的巨鸟或放飞的风筝。屋顶结构采用轻型构件,天窗的朝向是东南方向,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早晨的阳光。在航站楼内,旅客可以坐拥宽敞空间,自然光线充足,四周美景一览无遗。

首都机场素有“国门”之称,往往是中外旅客进入京城的第一站。T3航站楼是座融入中国古典意象、彰显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历史和人民几千年智慧结晶的宏伟建筑。在其华丽时尚的玻璃金属外衣之下,从闻名世界的《清明上河图》、“浑天仪”,到蜚声海外的苏州园林,都被巧妙地融入和再现。第一次来到我国、进入北京的旅客,在第一时间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旅客一步入T3值机大厅,扑面迎来的便是雕塑《紫微辰恒》,它以我国古代伟大科学家张衡享誉世界的发明“浑天仪”为原型,工艺逼真。国内进出港大厅前摆放的4口大缸,名为《门海吉祥》,形似紫禁城太和殿两侧的铜缸,做工精巧。二层中轴线上,展示了形似九龙壁的汉白玉制品--《九龙献瑞》,东、西两侧是“曲苑风荷”和“高山流水”两个别致的休息区。T3航站楼国际区的园林建筑是建筑内部景观的另一大亮点:15000平方米的免税购物区以“御泉垂虹”喷泉景观为核心,东、西两侧是“御园谐趣”、“吴门烟雨”皇家园林;国际进出港区还设有两个巨幅屏风壁画--《清明上河图》和《长城万里图》。旅客置身航站楼,犹如畅游一座收藏稀世珍宝的艺术博物馆,享受着身心的愉悦。总之,T3航站楼的文化景观继承和丰富了我国传统艺术文化,集观赏性与功能性于一身,在颂扬中华文明的同时,又能帮助旅客实现在航站楼内的坐标定位。

广州新白云机场,航站楼糅合了世界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展现了现代建筑艺术的迷人魅力。航站楼外观呈现自然流动的缓弧形整体造型,创造了无限延伸的视觉想象,蕴含着机场作为空中桥梁联结世界的美好理念。航站楼整体采用了钢结构屋架和点式玻璃幕墙围护结构,营造内部空间开敞通透的视觉效果。主楼屋面设计为两层平缓曲度不同的弧形屋盖,高低错落的屋顶形式仿如大鹏展翅;高层盖顶使用的张拉膜材料具有透明特性,形成了主楼屋顶的长形天窗,与指廊屋顶的玻璃材质互为呼应,既为航站楼接纳了自然光能,同时透洒的阳光也为顾客创造了光影变幻的奇妙感受,使航站楼在夜间变成了一座轻灵飘逸的水晶之城。(节选自林明华著《凤翥龙翔》之《大块文章》篇,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9月版,文中插图省略。作者林明华,系中国民航网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