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安全“三张图”

编 辑:admin 2010-12-12 14:32:00

 目前我们强调民航的持续安全,这是着眼于建立保证民航安全的长效机制,促进安全从非常态的保持(也可以理解为追求安全即刻的大规模的变化)向常态化发展(渐进的持续的提高)的转变,最终实现低成本、低代价的长久安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飞行越来越成为人们现实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航安全既是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又关乎国家声誉和社会安定。因此,实现航空安全,不能坐而论道,必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提高求真务实的执行力和创造力。基于这两点,笔者根据自己粗浅的学习体会,将有关想法浓缩为“三张图”,受教于方家。

文化影响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组织文化对组织的规章、制度、手册和程序等不能详细或具体覆盖的地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了软实力的力量。因此,实现民航持续安全,必须突出民航安全文化的主导地位。(见图1)

a6.jpg

在现行管理体制中,各级领导的安全理念、价值导向对航空安全的发展定位,资源的合理整合和优化配置,运行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切实执行等所起的作用相当明显。确立民航安全文化的主导地位,各级领导责任重大。尤其是资源配置,必须成为各级领导高度负责的最重要的组织程序之一。作为有决策权力的领导者必须明确,安全管理是航空组织的核心功能之一,它是进行生产或提供服务这样一种需求的产物,从而对实现生产和安全两个目标的资源实行平衡配置。因为,将安全管理视为组织程序的核心功能之一,安全和效率就不是竞争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导致资源分配的平衡性,使组织在保证生产的同时保证安全,从而避免出现偏颇。(见图2)

a7.jpg

从民航发展历史看,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民航对安全的考虑才扩展到系统视角上,包括组织的、人为的和技术的因素,这种认识标志着“组织时代”的到来。以系统视角考察安全问题,是民航安全思维的重大突破。

现代系统观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整体。按照系统安全的观点,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系统自身存在缺陷(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结果。加强安全建设的正确思路,就是想方设法找出系统的薄弱环节,即危险源或事故隐患,然后最优化地利用可获得的资源,积极主动地完善整个系统,使之更加“健康”。然而,由于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彻底消除危险源或事故隐患,系统本质安全水平的提高只能是相对的。也就是说,要对系统进行积极的、随机的、不断的调整完善。

我们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确保航空安全的智慧。其中,辨证施治就是最值得传播的一种核心理念。

医学理论告诉我们,疾病是从总的方面反映人体机能、形态异常变化或病理状态的诊断学概念。疾病包含了症(疾病症状的体征)、病(对某种疾病发展变化全过程的综合概括)、证(对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或某类型的病机概括)等具体概念。我国传统医学治疗疾病,不仅仅是辨症施治(形象化的说法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辨病施治(注重该类疾病发展演变的规律,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较前者前进了一步),最重视辨证施治(既重视疾病的发展演变规律,又能考虑到患者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在导致疾病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较辨病施治又前进了一步)。这种思维方式把人看做一个全息的、和谐的系统,把人与自然、社会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能够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

基于对病症作出的正确判断,辨证施治治疗疾病所遵循的原则:一是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二是治病求本,强调疾病有标有本,标根于本,治疗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三是扶正祛邪,通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促进疾病痊愈。四是调和阴阳,认为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相对平衡遭受破坏,出现了偏盛偏衰,要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五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确立辨证施治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对于确保航空安全(整个航空安全系统的“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所谓“治未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采取积极的安全策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消除可能的潜在危险源,使系统不断完善,自身处于无危险状态,实现相对平衡。一旦系统发生了问题,危险性已经形成,就要“既病防变”,立即采取果断措施,防止现实危险的扩散、加剧,及时修复完善系统,使之实现新的相对平衡(系统的安全状况处于可控之内)。

对系统已发生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明确其因果关系,既注意显现的因素,更注意事故因果链中潜在的因素,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这就是“治病求本”。抓住并解决了本的问题,标的问题随即不复存在。

航空安全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存在自组织过程与自相似现象,所谓安全,就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互根互用、相辅相成,维持安全的一切正面因素有效制约危害安全的一切负面因素。这正是“扶正祛邪”和“调和阴阳”的要义所在。

航空安全与自然、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系统本质安全化主要针对安全总体上的可控性而言,但仅仅解决可控性安全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例如,突发的自然灾害及剧变、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等,就是航空安全不可控的重要因素。因此,确保航空安全,眼光不能局限在系统本质安全化,即完善系统本身,还要有一只眼睛从系统外审视系统作为一个过程的存在,旨在未雨绸缪,将威胁减少到最低限度。这就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上述表明,辨证施治作为一种高屋建瓴的方法论,在对事物的整体和本质的认识上具有独到之处,非常值得在实现民航持续安全的实践中推广。

此外,图2“考核评价”项,体现以业绩为导向的绩效管理,要通过适度、准确、客观、动态的可见评估系统来掌控和评估员工和组织的行为。(见图3)

目前,我国民航正在实施安全管理体系(SMS),这将在更高层次上提升我们的安全运行水平。笔者认为,SMS宣导和贯彻的理念体系,主要包括持续安全理念(上文已经涉及),系统安全理念(其本质要求是整体联动和整体协同,形成完整的保障航空安全的链条),主动公开理念(将安全风脸永久置于组织控制之下,对安全风险及其控制的组织决策建立在公开的可靠数据之上,安全管理活动和技能监控始终处于可把握、可利用的常态状况),全员参与理念(举全力、集众智,全面落实安全责任),质量管理理念(要义在于辩证施治),安全促进理念(以反映组织成员价值观、信念、使命、目标和责任感等诸多要素的组织文化填补组织政策、程序和过程的空隙,促进“安全”、“管理”、“系统”等功能要素更好地实现各自的目标)。同时,SMS作为安全管理的一个工具,以风险控制为核心,以信息共享为手段,以绩效评价为指归,以文化管理为载体,在探讨和解决航空安全问题上进入了能够作出具有普遍性和更广泛解释力的概括的层次。因此,笔者提出的解决航空安全问题的理论模型,建立在SMS先进的理念体系和普遍的方法论意义的基础之上。

上述三张图,第一张着眼于宏观层面,第二张着眼于中观层面,第三张着眼于微观层面,在践行民航持续安全的过程中,这三者体现的是相辅相成、互根互用的辩证关系。

a8.jpg

本模型适用于自组织和他组织。在自组织中,“陈述”与“管理”则是针对自身而言的。本模型建立在安全管理体系(SMS)理念和方法论基础之上。

需求    需求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没有需求,也就谈不上解决问题了。

分析    构架:界定问题边界;细分问题类别;追根溯源;                 

        设计:收集必要的数据 资料;提出能够证明或证伪初始假设

             (构架)的分析 根据;提供对症下药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陈述    结构:构建“结构论”的陈述报告,以便清晰、简明地表达观点和理念;          

        说服:以期获得领导层、当事方(个人或组织)的赞同。

管理    团队:恰如其分的组织安排;                   

        主客体:与当事方的互动或交流;协调关系,激发和调动双方的积极性。 

实施    奉献:投入更多精力,提供充分的资源;          

        反应: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对及时有效;          

        完成:跟踪实施全过程,确保顺利完成;          

        评估:评价实施结果,并根据这个结果适时做出调整。

领导层  纽带:连接方案与实施的桥梁;           

        决策:具备战略构想的决策,以规章制度固化和提升管理的决策;           

        激励:对具体负责实施人员(团队),提供激励机制;          

        授权:从整体出发,通盘考虑,正确授权。(原载《民航持续安全纵横谈》,中国民航出版社2010年版,作者林明华,系中国民航网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