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到态度——从心理学的角度浅议民航"安全隐患零容忍"的落实与执行

编 辑: 2017-07-28 14:45:00

前言:

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民航安全工作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坚持民航安全底线,对安全隐患零容忍"。"安全隐患零容忍"的提出实际上是把安全的关口提前了,必须从最开始的每一处细节做起。那最开始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呢?一定是从预备的状态开始。那预备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也就是人的心理状态,是人的态度,一切都从人的态度开始转变。所以人的内驱力影响着其外部行为,"安全隐患零容忍"这种制度的提出本身就是需要用态度来做保障的。笔者试从社会心理学与情绪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新局面下民航安全保障需从制度管理的外部控制模式转化为态度激发的内部驱动模式的转型,并提出具体落实的对策与建议。

一、制度管理作为一种外部控制模型

制度,是指一个系统或单位制定的要求下属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民航安全管理一直以军事化的严格为其制度执行的保障。制度管理的外部控制模式规约组织中的所有成员遵守共同的任务标准,采取划一的行动准则;为高效完成目标与任务提供了基础条件。

民航安全管理制度参考国际民航组织的规定,相对来说非常成熟与有效,在奖惩方面也有张有弛。自民航事业开创至发展以来,都为"杜绝安全事故"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随着网络时代和智能设备的发展,中国民航市场急速发展,航班流量激增,全球化跨国旅行的生活方式等等新生现象的发展;加之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导致天气变化急速,四季规律性下降,因此"安全事故零风险"的目标已经无法保障新形势下民航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意味着制度管理的外部控制模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民航安全实现的需要。

二、态度激发作为一种内部驱动模型

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既是指人们的内在体验,又包括人们的行为倾向。一般而言,态度是潜在的,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言论、表情和行为来反映的。态度支配着人们对观察、记忆、思维的选择,也决定着人们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模式。

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结构,体现出个体对环境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倾向。也包含着其价值倾向。态度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因素,即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态度所包含的三个要素均与民航安全隐患零容忍的目标实现具有强关联性。每一个民航的个体都需要有着丰富的认知积累,对民航工作的高度责任心与奉献精神,同时有着对组织和工作的投入与专注,才能确保每一个岗位的工作都由于其个体内在的态度作为驱动,主动聚焦于安全目标的实现。

因此,以态度激发为内部驱动模型的新组织方式与制度管理相互合作,才能相得益彰的更好的保障安全目标的实现。

三、影响态度的要素

现代管理大师均在普遍研究"态度激发"对于管理实践的意义。例如著名的管理先锋熊彼得和彼得·德鲁克,以及彼得·圣吉都将关于态度的激发作为当代管理者的重要学习内容和激发作为重要的内容。

研究和实践都证明,态度对于一个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它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知觉与判断,还会影响一个人的加工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速度与效率。民航工作分秒风云,这种信息的认知、加工、处理是否聚焦于对安全实现有利,成为必须被高度重视与强调的内容。态度一旦形成,个体便具有了种种特有的内在心理结构,这种结构使个体行为产生一定的倾向性。如果形成的态度是正确的,它会促使个体与外界保持平衡。我们所需要的恰是这种与组织需求保持一致的态度。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积极的情绪体验还是消极的情绪体验

态度的形成与个体在经验中的情绪体验为积极或消极有着密切的关系。凡是体验为积极情绪的经验,会使个体产生满意的态度,从而帮助个体更愿意克服困难达成目标,加强了其意愿与意志力;消极的体验却成为障碍,使人产生不满意的情绪,从而阻碍了目标的实现,甚至是对目标的实现带有敌意。

(二)自我知识的丰富或偏狭

态度中的认知成分与个体的自我认知有着密切相关。心理学家进行过有趣的调查,他发现当个体有着丰富的自我知识,越是了解自己越是能够公平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并且能够快速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更高的标准;越是自我知识偏狭,越是难以接受自己的缺点,在犯错时会为自己找借口,把责任推给外部。并且倾向于将正常的批评理解为敌意,将友善的教育培训理解为贬低和拒绝。

(三)个体的经验积累的一贯性与变动性

个体经验的积累如果具有一贯性,就会成为安全可信赖的经验,这是制度执行时要特别注意的,越是一贯性的奖惩,越是带来行为规范的保证;而经验具有变动性,过往的经验不能再面对同一处境时发挥意义,就会导致态度的游移不定与处理危机问题时的踟蹰不前,从而导致安全隐患不断的后果。此外,个体如果曾经经验过戏剧化的事件,也容易将过强刺激的经验保留为一般经验,出现处理过当的状况。所谓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这种处理或防卫过当的经验固化的后果。

四、塑造并激发态度,为落实"安全隐患零容忍"作出新的管理贡献

态度是可以经过学习过程重新塑造的。只不过由于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改变既往的态度,形成新的态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为了民航安全目标的实现,却是一件值得我们耐心去不断耕耘的事情。

对态度的激发和塑造分为两个方面:态度的方向以及态度的强度。态度的方向是指将消极错误的态度改变为与组织具有高度一致性的积极正确的态度;态度的强度是指将原先已经具有的正确态度提升到自动自发的程度。

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H·Kelmen)于1961年提出了态度形成或改变的模式,他认为态度的形成或改变经历了顺从、同化和内化三个阶段。

1.顺从阶段

顺从又叫服从,是表面上改变自己的观点与态度,这是态度形成或改变的第一个阶段。在生活中,个体一方面不知不觉地在模仿着他所崇拜的对象,另一方面也受一定外部压力或权威的压力而被迫接受一定的观点,但内心不一定接受该观点,这是形成或改变态度的开端。

迁移到民航安全工作的思路中,就应该以树典型,抓先进,强调积极行为为工作内容。

2.同化阶段

同化又叫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地接受他人的影响。这个阶段比顺应阶段进了一步,即态度不再是表面的改变了,也不是被迫的了,而是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行动或新的信息。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的态度(自己要形成的态度)相接近。但在这一阶段,新的态度还不稳定,很容易改变,新的态度还没有同自己的态度相融合。

在此阶段,应以经典案例讨论为载体,以体验式培训为方式,在团体中透过团体动力场实现同化功能,使得个体在知识和经验上都获得更多的教育和范本。

3.内化阶段

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新思想与自己原有的观点结合起来,构成统一态度体系。这是形成态度的最后阶段,在这阶段中,人的内心发生了真正的变化,把新的观点、新的情感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彻底形成了新的态度。

透过岗位督导和团体辅导,以EAP咨询为重要的后续持续模式,其中以情绪心理学为背景内容,不断强化和激活接受辅导的个体高度聚焦于工作目标,对组织产生自动自发的奉献精神,从而实现新态度的稳定性,透过这一稳定的态度,人人减少自身对安全隐患的消极影响,最大可能的成为积极要素。

五、结语

管理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艺术。管理需要与时俱进,并且高度地与所有科学前沿的研究成果高度结合。民航的制度管理已经堪称典范,在当今的新局面以及国家民航总局所提出的新要求下,民航人一定能以最为智慧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实现从制度到态度的转化,为守护蓝天的这一职责作出最有价值的努力。(中国民航网 智库专家胡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