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安全管理新思路:设置“心理观察员”岗位
安全是民航的核心目标,也是核心业务。民航安全需要持续提供安全服务保障而实现的。随着民航体制改革的深入,各民航单位相继从属地局剥离,原有的管理模式受到巨大挑战。在这种状况下,增强凝聚力,促进归属感,激发奉献精神成为当务之急。而凝聚力的形成的前提与基本条件是核心岗位成员的身心健康。鉴于国人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缺少常识与意识,故提议设置心理观察员的核心岗位,并对心理观察员做必要的专业培训,使潜在的人因风险得以预先干预,将隐患从暗处提到明处。该理念是将心理专业用于安全一线的创新尝试,将创新当前急需改革的管理模式,开拓出一种员工管理与发展的新思维。
心理健康对安全保障实现的作用与影响
心理学日益成为当代医学中的重要门类,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心理健康是高心智化。 心智化是个体觉察、辨识自我与他人的情绪感受,并进一步形成动机、意图、信念等能力水平的重要前提。较低的心智化水平会在担任社会职务时表现出情绪化、任性、缺少反思精神、意志力不足、不耐受压力等不利于完成工作的状态,也从而对整个安全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不定时或无规律的隐患。因此,安全管理中的人因因素的研究急需能够与研究人的心理与动机的科学相结合。
性格与事故之间的关系
性格与事故:性格是一个人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分为情绪型、意志型和理智性。具有理性性格的人,较为平静且耐受变化。感情性过高的人则不耐受压力,批评和消极情绪。因此当压力源和外部处境相同时,感情性的人更容易出现失控或者行为失调。另外,依赖的性格也容易导致压力应激失调。
情绪与事故之间的关系
情绪与事故:情绪是个体心理的微观波动状态,人的行为过程往往受情绪的支配,喜、怒、哀、乐、悲、恐、惧等。当外部刺激突然将个体的情绪激发或调节至单一或过度极端的情绪区间中时,人们也常常会出现行为失常,行为失常会导致规范或标准暂时丧失,这是事故发生的先决条件。
事故倾向者
有心理学家提出一种称为事故倾向性(accident proneness)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事故与人的个性有关。某些人由于具有某些个性特征(personality trait),因而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有事故倾向性的人,不管工作情境如何,也不管他们从事何种岗位的工作,都是事故引发者或事故肇事人。该理论的实践意义在于那些对于安全要求极高的组织需要进行心理测量,以甄别出“事故倾向者”,找出他们的共同个性特征,进行适当调配或换岗到安全性顾虑小的岗位,从而化解管理矛盾,降低管理成本。
事故倾向者是否可以测量?答案是可以。从临床心理学来讲,那些幼年入学或升学有适应困难的早期现象已经可以预测出未来的事故倾向者。学校班主任常常花费巨大心力在个别事故倾向儿童身上,导致班级的其它管理失衡或紊乱。这种情况伴随着这类个体的迁徙,最终在组织中也是如此,管理者和组织的主要精力常常无法用于创新、发展与超越,而是用于化解冲突,巡查事故隐患,并因此精力耗竭。
心理观察员对安全管理的贡献
心理观察员,顾名思义,即是对某一特定群体进行心理要素的观察。其目的是不仅是为了甄别健康群体的失常状态,更是为了推广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所谓的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自我具有认知、情感、行为、态度、意志的一致性并且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稳定性。而不健康则是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达成一致性。表现为:情绪持续低落或亢奋;态度不端正;意志力薄弱,不耐受压力和批评;认知迟滞或认知偏差;行为反复不达企业管理标准。
心理观察员对个体的状况加以评估
心理观察员的工作内容最主要的是依据心理健康的标准对其工作场所的人员当日在岗位上所表现出来的状况加以评估,以做出专业的评断,随时跟踪或提醒那些状态存在问题的人及时调整或进行管理干预。适合并能够达到工作要求的人员应比表现为以下状况:
情绪饱满稳定:体资优美,精力充沛,充满活力,待人温和或热情。主动与敏捷。对指令反应迅速果断,即刻进入待命状态;意志坚定可调节:目光清澈,直视对话方或工作设备。面容紧张与松弛适度。手指稳定。站姿不垮。对程序性工作的细节一丝不苟,物品整洁而有序;
适应能力强,接受改变:作风明快简洁,完成工作高效而不骄傲。具有好奇心和创新精神。为自己的工作设定高于组织要求的标准。对自己有中长期规划与目标。
和谐而愉快的人际关系:握手或打招呼时保持适度的社交距离;对陌生人礼貌而尊重;在熟悉的场所中能主动引发研讨性话题。在一般常规工作中表现出高合群性。在高危或突发意外中表现出强责任心,主动承担责任,紧张而不失控。学习意愿和能力较好:有对新鲜事物的好奇;
不乏对陈旧事物的思考。不仅知道如何完成任务,并能总结成功经验。从别人的失败经验中学习规避错误的技巧。有工作以外的兴趣爱好,拥有一项出色的工作外技能;行为表现出与年龄的一致性:眼神与体征与年龄具有一致性。过于成熟老成或过于幼稚化都可能隐含着不可知的风险。
心理观察员的个人素质与要求
心理观察员是从在职人员中挑选的,在从事好本职工作外承担观察员的工作。他们不是评价者或管理者,他们提供原始材料和信息为决策做服务。其贡献是一种渗透兴致的眼睛或耳朵的功能。因此,心理观察员自身有着特殊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
乐观并善于观察细节:该类人计划性强。秩序和规范性强。记忆力强。对于细节具有整体把握与推理能力。喜欢做笔记或热爱思维工具。阅读广泛,对医学或刑侦学有兴趣。
习惯和人们相处并具有支持性:该类人言行一致。日常深受群众信任。习惯于为他人提供建议和帮助。不惧怕冲突。对隐抑的不快具有高敏感。
自我调节和转化消极情绪的能力较强:目标感强,有方向感。对于自己的目标很坚定。对自己的评价和期待适度。理性与客观公正。有接受并转化抱怨与恶意攻击的心理能量。懂得退让。
兴趣广泛,对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感兴趣:对非言语信息敏感。思维具有整体性。迁移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强。对“看见”与“发现”不可见的事实具有浓厚的兴趣。
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主要是对基础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心理观察员的工作内容
心理观察员的工作内容有三个主干部分,分别为:自我了解、了解他人和理解他人、帮助他人和增益组织。
自我提升与发展对心理学的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不断自我了解与自我成长。通过自学、内训、外送培训、演练与督导等方式达成目标。
善于观察,留意身边的现象,在观察到心理异常时对组织相关部门或心理辅导部门加以反应。
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同事,观察到他们具有情结发作特征时,主动沟通与疏导。建议同事在工作结束后寻找心理咨询师或心理专业人士的帮助。
向负责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部门与人员进行持续反馈,获得群组心理状况资料,特别是在大流量,恶劣天气或政策改变期间的群组反应,以最快时效地获得一手信息。
心理观察员的素质要求
与其他心理工作者的职业伦理一样,心理观察员也应遵守并且运用以下这些原则进行心理工作。
坚持专业伦理,严守保密要求。保密原则是最高原则。第二条重要的伦理是当事人中心原则。除非具有高破坏性或高危机性,否则当事人有权获得保密保护。这条原则保护了当事人言说真实的内心体验而不被外部评价的自由。
保持耐心观察,进行反馈而不是评价。不经过耐心的观察所得到的信息都可能是主观信息。对信息的处理方式不是为了排名或作出绩效评价。而是作为第三方或他者的眼睛或耳朵为当事人与组织提供镜子般的映照功能。
倾听,特别是非言语内容的听见。心理观察员的工作聚焦于无意识的语言。即肢体、行为、情绪、微表情、音调与音位的变化等来获得非语言信息。
建设性面质技术的熟练应运。帮助他人意识并愿意直面问题,这是需要谈话与沟通技巧的。教练技术与管理技术里的基本谈话工具建设性面质是基本技能之一。
心理观察员的培养
通常一名成熟的心理观察员的培养周期为3-5年。所需掌握的知识有:基本心理结构、情绪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与错忘漏有关的情绪障碍的识别与发作管理、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的一般理论与运用。结合民航业务的特殊性,建议心理观察员的培训项目分为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普及与甄选、第二阶段:提升与训练、第三阶段:督导与固化,考核优秀者进行下阶段培训,具体每一阶段的设计与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是笔者根据民航行业特殊性和安全生产核心岗位的重要性,结合心理学对民航安全管理的一点思考,希望能够给民航各企事业单位的一线安全运行管理带来裨益。(作者:胡翼、许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