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和高校学科评估要突出特色

编 辑:admin 2017-01-18 13:24:00

最近,各级政府和各地高校都非常关注两件事情,一是“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的建设,另一件是目前正在进行的第四轮高校学科评估。学科评估结果对于各学校获取财政投入和优质生源等资源非常重要。由于“双一流”建设项目即将开始遴选,第四轮学科评估与“双一流”建设关系密切,所以全国高度关注学科评估的标准、过程和结果。近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改进高校学科评估工作的问题,并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学科评估:让数据自己去说话”的观点,建议将“管办评”分离,政府公开数据,让社会去评估。

高校学科评估与刚刚结束的奥运会比赛很相似,都是每四年一次,相当于全国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大比武。在观看里约奥运会开幕式的时候,我从开幕式和比赛的组织安排联想到了高校“双一流”建设与学科评估的问题,生发了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是大学与学科的特色发展非常重要。这次奥运会共有207个代表团的10500名运动员参赛。代表团规模差异很大,最大的是东道主巴西代表团,共462人,最小的是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代表团,仅1人,还有9个代表团仅2人参加。各代表团入场时,服饰和表演很个性化,尽力在全世界面前彰显特色,入场的介绍词也很个性化,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该代表团水平最高的项目和运动员介绍出来。一个国家如何发展体育项目和一个大学如何搞学科建设的道理是相通的。世界体育强国如同世界一流大学,占据优势的比赛项目往往比较多,但体育小国只能搞特色体育项目,在某些项目上占据优势。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在财力和人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二是高校的学科评估可以充分借鉴奥运会比赛的经验。与前几轮学科评估方法相比,本轮高校学科评估做了不少改进,比如捆绑评估约束更强,弱化资源投入,强化产出等。但目前的评估方法还有以下明显的不足:

其一,评估指标体系不稳定。我们的评估指标体系不断变化,这次甚至临近提交评估材料截止时间还没有最终确定。而指标权重每次都由评估专家打分确定,既不稳定,也不公开透明。按照国际通行做法,高等教育机构排名方法应当清晰透明,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分配应该非常明确并且尽量保持稳定,否则会让人难以判断究竟是实力的变化还是排名方法的变化导致了位次的变化。

其二,分层分类评价体系不尽合理。目前学科评估只有很粗的分类评价,也没有分层评估,只是将所有学科分成九大类评价。几乎所有理工科评估指标体系都一样,并且博士点学科和硕士点学科一起评。这相当于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学科,非常不利于高校尤其是非“211”高校的特色发展。比如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涵盖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和管道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由于我国高铁过去几年发展很快,大项目和大奖都很多,大交通学科一起评估,铁道类大学肯定占绝对优势。如果“双一流”建设按照这样评估的结果只择优支持,以应用型科研和人才培养为主的民航和海运类院校就会处于弱势地位,不利于民航和海运学科以及相关行业产业的发展。

其三,学科评估社会监督机制不完善。国际上一般都会通过设置顾问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等方式增强排名的可靠性。

我认为,奥运会比赛的组织和安排对于改进学科评估工作有以下启示:

其一,奥运会比赛规则公开透明。比赛项目的设立由奥委会全委会投票决定。每个比赛项目都先定游戏规则,且公开透明。我国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权重和评估方法应该由所有参与高校共同参与制定,投票决定,且保持相对稳定。这样的评估结果能够被大家所接受,且能够发挥学科评估诊断器的作用。

其二,奥运会比赛项目的设置体现了分层分类评估原则。奥运会比赛项目分成大项、分项和小项,田径项目等一些大项没有分项只有小项。本届奥运会共设28个大项,38个分项,306个小项,每个小项设一块金牌。如果把奥运会比赛看成学科评估,大项相当于我们的一级学科,奥运会比赛规则显然是符合分类评估原则的。此外,奥运会项目分男、女、男女混合比赛项目,且夏奥会与残奥会分开举行,这可以看成是符合分层评估原则的。奥运会比赛小项越多,则相当于学科评估中分层分类越细,评估对象越是具有可比性,越容易突出特色。

其三,奥运会有严格的比赛监督机制保证比赛公平公正。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对于高校发展影响很大,为了防止评估中的腐败现象发生,国家应该加强对相关评估机构的监督。

高校学科评估如同一场全国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大比拼,与奥运会比赛有很大相似之处,奥运会比赛的组织和安排对高校学科评估工作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国家即将实施的高校“双一流”建设要把“择优”和“择需”相结合,把“双一流”建设和特色发展引导相结合,应该引导全国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中争创一流。政府要充分认识目前我国学科评估方法存在的局限性,不能把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作为政府确定“双一流”建设项目的唯一依据。(吴仁彪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