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适航报告》之中国适航天路迢迢

编 辑: 2017-01-18 14:00:00

铸钟胡同里的灯光

我第一次接触“适航”这个词,是28年前。

1987年“七月流火”的日子,中国民航第一科学技术研究所成立。当时没有办公场所,临时租用了北京市牛奶公司的楼房,地处旧鼓楼西大街铸钟胡同,那里是明、清两代皇家铸造大钟的地方,永乐大钟就是在这条胡同里铸成的。胡同狭窄深长,青砖灰墙间诉说着沧桑岁月的厚重历史。第一科研所的适航、维修工程、科技情报等几个研究室,被塞进了铸钟胡同里牛奶公司的二楼,每间办公室里挤着十来个人。

上班时间,楼内一片寂静,只能听到窗外宅院上空鸽子飞过的咕咕叫声,现代文明与古老文化交响共鸣。到了中午,饭堂的铃声一响,楼道里顿时热闹起来,叽叽喳喳的说笑声和流行歌曲的歌唱声混成一团,餐后人们三三两两穿过马路,来到景色如画的后海林荫道上,从宋庆龄故居向东漫步,一直走到银锭桥再停下来,远眺西山玉泉塔,近望钟楼和鼓楼,俯身观览什刹海湖水倒流的奇景,很是惬意。

当时,我在科技情报室《民航经济与技术》编辑部工作,散步时偶尔与适航研究室的人同行,他们三句话不离本行,对湖畔景色毫不在意,言谈话语中除了适航,还是适航。面对各种肤色、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我曾产生过这样的联想:你们从千里万里之外来中国游北京后海,赏古都灿烂文明,是否知道就在胡同深处还有一批中国适航的精英人才,虽然有着住集体宿舍、吃食堂和两地分居的烦恼,但是为了中国适航事业的发展,他们在潜心静气埋头耕耘。

有一次审阅一篇文稿,是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条例》感想的,这个条例是我国第一部适航管理法规,面对一个个专业术语,我一下子头都大了,便敲开了刘毅副所长办公室的房门。刘毅被人们称为“航空活辞典”,他热情地给我讲了一个多小时,从适航基础ABC到中国适航现状及未来发展,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这位著名航空理论大家的殷殷教诲至今令人难忘,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眼前。他为人很率真,走路三步并作两步,说话直言快语。

记得有一次他从国外出差回来,在散步时说:“我没那么多外汇买彩电、冰箱,但我这次带回一件宝贝——微波炉,还有一大包适航书籍。早上用微波炉烤片面包、热杯牛奶,方便又省时。而适航方面的书籍太珍贵了,是我们当前最急需的。”

刘毅副所长主管适航研究室和维修工程研究室的工作,下班时,这两个研究室的人总是最晚离开,其办公室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当年,中国民航的适航工作刚刚起步,这里集中了精英人才,如张红鹰、王中、翟月英、冯景昌、梁健、周凯旋、汪虹、杨桢梅等人。他们挑灯夜战,夜以继日,学习、研究美国FAA运输类飞机适航管理条例和标准,并研究制定有关中国民航的适航规章体系。他们经常出差,或去一线参与具体的适航审定工作,或去国外开会、学习,总是行色匆匆,忙忙碌碌。

透过当年铸钟胡同里彻夜通明的灯光,回忆那时亲历的这些场景,追寻先行者的坚实脚步,可以一窥中国民航适航发展的历史轨迹。

中国适航体系的建立

最早提出“适航”概念的是美国人。1926年,美国商务部成立了航空司,后更名为航空局,颁发了第7号航空通报,对飞行员、航图、导航和适航标准进行管理,其后又相继制定并颁发了民用航空规章(CAR),其中CAR04系飞机适航要求,并由此建立了适航体系。1958年,航空局更名为联邦航空局(FAA),履行制定和监督实施美国航空规章(FAR)的职责。FAA归属美国交通运输部,局长由总统直接任命。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惊动世界的大事:历经6年,波音公司在一个秘密的封闭地区成功制造了喷气客机波音707,获得了FAA颁发的适航型号合格证。在FAA的严格适航标准和审定程序下,飞机良好的安全性和商业成功业绩得到认可,先后生产交付了1010架,被誉为商用客机的典范。波音707也被《财富》杂志评为“航空史上最大的胜利”。波音公司一跃成为全球民机市场的霸主,而美国的适航体系也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可。

相对而言,中国民航适航体系、适航审定和适航标准的制定工作起步较晚。上世纪70年代,在研制运10期间,中国开始接触和学习美国运输类飞机的适航标准,在总设计师马凤山的带领下,根据对FAR-25适航条款的理解,编写了中国第一部供民机设计使用的适航手册性资料。

1985年12月31日,《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CCAR-25)制定完成,这是中国民航局发布的第一部适航标准,先后用于国产飞机运7、运8、新舟60等飞机的型号合格审定和多种进口飞机的型号认可审查。随着国际航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以及社会公众对航空适航性和飞机安全性的深入认识,运输类飞机的适航理论研究和标准制定不断深化,中国的CCAR-25部随着美国FAR-25部的修订,也进行了修改完善工作,先后于1990年7月18日、1995年12月18日和2001年5月24日颁发了修订版,作为运输类飞机型号合格审定的适航标准。

中国适航一路走来,参照美国《联邦航空条例第25部——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FAR25部)逐步制定了中国民用航空规章(CCAR)21部、23部、25部、27部、29部、31部、33部、35部、37部等,建立了与美国FAR相当的适航标准体系,均以法律规章的形式予以确认,具有法律的强制性。与美国的适航标准体系类似,中国民用航空局也颁发了咨询通告,作为对规章要求的符合性方法的建议性和解释性材料。

多年来,中国民航局通过对国产飞机的型号适航审定和对进口飞机的适航认可审查,不仅提高了运输类飞机的安全水平,促进了中国民机事业发展,同时也培养了适航审定骨干人才,初步建立了中国民航适航审定队伍,并不断积累适航审查经验,为大型国产飞机的型号审定奠定了基础。

走进今天的民航适航研究所

2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薪火相传,铸钟胡同里中国适航的明亮灯光仍在延伸。

时至今日,民航第一科研所发展成为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适航研究室发展成为适航研究所,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一大批青年才俊活跃在适航一线,投身于民航强国的时代风云中。

初冬时节阳光明媚的一天,我怀着不一样的心情,走进了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适航研究所。所长路遥,与小说《平凡的世界》作者同名同姓,从中可以看出,“名字”是父母寄托对子女期望的特殊符号。路遥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民航科研院,十几年过去,他参与了《民用航空产品和零部件合格审定(CCAR21部)》、《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CCAR25部)》等适航规章的修订编写,还参与了空客A380飞机、巴西ERJ190/195等飞机的型号认可审定。在ARJ21-700飞机型号合格审查工作中,他担任审定委员会秘书和结构强度专业组审查代表。这位年轻的高级工程师已两次荣获中国民用航空局科学技术一等奖,并获得一次三等奖。

应我的采访要求,路遥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适航”概念。适航有系统的理论体系。所谓适航就是适合航行,是局方对制造方及其产品进行适航审定,以求守住安全的底线,让公众放心地乘坐适航审定过的飞机。路遥说,我们严格按照国际法规和适航标准,从飞机设计、研发、制造、试验、试飞一直到颁发型号合格证,全程进行适航审定。第一架飞机交付航空公司,就像汽车上牌要有行驶证,飞机也要有单机适航证。一架飞机定型后,要持续交付给航空公司,未来要批量生产,这就要求申请人有质量保障系统,能够持续满足适航标准,要有生产许可证。ARJ21-700飞机刚获得型号合格证,申请人还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拿到生产许可证,为了不影响交付,经过局方适航审定的第一批十几架飞机可以颁发型号合格证和单机适航证。但是,今后要实现大批量生产,申请人在未来一两年内一定要拿到生产许可证,保证其生产符合适航标准的飞机。局方适航的重心则转移到对企业生产质控体系的监管上。

据路遥介绍,适航规章条款严谨、科学,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需要不断加以增补修订。比如:美国在“9·11”恐怖事件后进行反思,恐怖分子能闯入驾驶舱,强制挟持飞行员硬撞世贸大楼,这是飞机安保设施的漏洞所致,在飞机设计中没有关于驾驶舱门的适航条款。后来为此增加了运输类飞机驾驶舱门要抵御一定轻型武器攻击的适航条款。我们在修订规章条款时,也把这一条款写了进去,飞机制造商在设计、研制时应严格遵照执行。

路遥在ARJ21飞机型号合格审查组中既是结构强度专业组的审查代表,又是型号合格审定委员会的秘书,两种身份,两份工作负荷,个中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所里的同志则叫他“大忙人”。身为研究所一所之长,他既要完成研究院交付的工作,又要完成民航局指令性任务;既要完成ARJ21-700新支线飞机具体的专业审查任务,又要完成审定委员会秘书的工作;既要完成新机型号审定,又要完成国外飞机认可审定;既要承担适航审定和适航审定验证技术研究,又要参与航空安全课题研究。

上班时,他的办公室或在研究所内,或在民航局大楼,或是一线现场,或是高端会场,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家中。他经常将装有笔记本电脑和文件的背包带回家,夜深人静时,还在敲击键盘继续工作。

同事们调侃称:ARJ21-700新支线飞机审定时间这么长,都是因为所长的名字,“路遥”,路程太遥远了。路遥听了嘿嘿一笑,他的名字还真的有来历,路遥的父亲是合肥工业大学毕业的机电工程师,为人真诚,做事认真,37岁时才与31岁的妻子有了个男孩,夫妻俩商量来商量去,最后给独生子取了“路遥”这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勉励孩子:人生路途遥远,不要停下脚步。

路遥已过了而立之年,爱笑,两眼炯炯有神,他的办公桌上立着一个相框,照片是一家三口的幸福合影。有人说,他长得像著名电影明星黄磊,精干帅气,他爱人则端庄素雅,女儿阳光可爱。

大女儿2007年出生,想起来他心头就掠过一阵酸痛,陪孩子的时间太少了,在家里的时间太少了。2015年,路遥的小女儿出生了,他喜得第二个“千金”。一谈到小女儿,路遥就眉飞色舞,笑得合不拢嘴,连声说:“太可爱了,太可爱了!”他有一个心愿:有机会一家四口乘坐ARJ21-700飞机去旅行,在ARJ21-700飞机前照张“全家福”,浓浓深情,足见一斑。

“适航先行”落到实处

1987年6月1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一天,中国民用航空局适航管理机构——航空器适航司——建立,开始行使适航管理立法决策职能。

对中国适航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前民航局副局长沈元康先生生前曾多次谈及:为什么选择6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条例》?为什么选择这一天建立民航局航空器适航司?这是有特殊意义的,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而中国适航正处于少年时期,我们必须加倍努力。

28年过去了,昔日的翩翩少年,经过花季雨季,茁壮成长。这期间,中国民用航空局制订颁布了一系列航空器适航技术标准和管理规章,先后4次修订了《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CCAR-25),建立完善了中国民用航空适航审定管理机构,在华北、华东、东北、西北、西南、中南和新疆地区管理局建立了适航处、航空器审定中心,特别是成立了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和沈阳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

21世纪初,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有一位知名经济学家形容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民营企业“即使猪站到风口上也会飞起来”。此间,国有大型企业整合、重组浪潮袭来。中国航空工业经过整合重组,焕发生机、蓄势待进,民机产业呈现复苏向荣局面。2002年4月,涡扇喷气新支线飞机ARJ21-700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立项。不久之后,国务院正式启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编制工作。2006年2月9日,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其中“大飞机专项”被确定为“未来15年力争取得突破的16项重大科技专项”之一。

当年,ARJ21-700型支线飞机立项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曾语重心长地对清华大学校友、中航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总经理刘高倬说:“这是搞民机的最后机会了,一定要抓住!”“要守住上海滩”。刘高倬悟出了其中深意,上海是改革开放前沿,科学技术先进,经济实力雄厚,是发展中国民机理想的重要基地。于是,中航商飞ARJ21-700新支线飞机项目落户上海。后来,中国大飞机C919也落户上海。

2007年,国务院大型飞机重大专项领导小组成员、时任中国民航局局长杨元元与时任中国民航局适航司司长张红鹰审时度势,谋而后动,落下一颗棋子,在上海建立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航空报国,适航先行,建立机构,靠前作战。在原审定中心前面加上“适航”两个字,意义大不一样,直接就在地面对ARJ21-700新支线飞机进行适航审定,效率大幅度提高。该中心于2007年1月24日正式挂牌。2008年5月11日,中国商飞公司也在上海成立。今天回过头看,中国民航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先于中国商飞公司一年时间成立,表明中国民航积极、主动的精神,着眼于国家战略发展大局,让“适航先行”落到了实处。

(刘斌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审,中国作协2015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中国大飞机》作者)

2008年5月11日,中国商飞公司揭牌成立。

2014年12月30日,时任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向中国商飞公司董事长金壮龙颁发ARJ21-700飞机型号合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