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民航的精彩瞬间:航空先驱的探索实践

作 者: 林明华 | 编 辑:张薇 2019-08-30 15:44:00

  一、飞天从理想变为现实 

  人类自古以来就梦想着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飞翔。中国人向往九霄的梦想延续了数千年。列子御风、嫦娥奔月、羽人飞车等神话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代代相传。这是古代中国人在与自然奋斗的过程中放飞心灵、获得更大自由的象征。2100多年前中国人发明的风筝,被世界航空史称为“飞机鼻祖”,由此可见中国人与飞行的历史渊源。

  18世纪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近代航空理论、器械的研究和探索。伴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军事、政治、经济上的侵略,西方近代航空知识、器械相继传入锁闭已久的“天朝上国”。

  1903年12月17日这一天,开创了航空从理想变为现实的新纪元--美国奥维尔·莱特和威尔伯·莱特兄弟在借鉴前人基础上制造的装有内燃发动机和螺旋桨的飞机,首次进行了持续的、有动力的、可操纵的载人飞行。这是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

  民间神话为中国人从理念上接受这种新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中国人在航空领域更加融入世界,以莫大的热情及时追踪航空发展的脉动,并寄托新的憧憬和希望。

   二、航空与现实的距离不远 

  飞机发明被应用后,西方航空先进国家为了炫技和推销飞机,相继来华进行飞行表演。拥有御风、飞天等历史文化积淀的中国人对此的回应,以今天的视角来看,绝对称得上热情高涨。我们可以具体感受一下知识精英、权势人物和普通大众对航空事业的狂热。

  郭璞在《山海经·海外西经》关于奇肱国的注释中写道:“其人善为机巧……能做飞车,从风远行。”在19世纪国外飞行器传入中国之前,“飞车”一直是中国人唯一能具体想象的(御风、奔月,都凭“空”而上)、离开地面的、不同于鸟类而像神龙、鬼怪、巫师一样能腾云驾雾的飞行器。据1911年外国记者在国内的一次真实报道,一位身处穷乡僻壤的老人,抬头偶然发现一架当时罕见的飞机,竟脱口而出:“看啊,风筝上坐着个人”。

  鲁迅对现实绝望,富有批判精神,是经常仰望苍穹的人。这在他的诗作中屡见不鲜。比如,“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须臾响急冰弦绝,但见奔星劲有声”等。敏感的鲁迅,从划过夜空的流星中听到了强劲有力的声音。奔星音量之宏,音力之厚,是鲁迅的一种寄托。1903年10月,也就是比莱特兄弟飞上蓝天再早两个月,鲁迅从井上勤日译本再译的法国儒勒·凡尔纳所著的《月球旅行》,由中国教育普及社出版,这是中国最早出版的航空航天科幻小说。

  民国初期,自我评价“沉机默运,智勇深沉”不如袁项城(袁世凯)、“明测事机,襟怀恬旷”不如孙中山、“坚苦卓绝,一意孤行”不如黄善化(黄兴)的黎元洪,出身自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接受了正规的新式海军教育,深谙“师夷长技以制夷”之道。1912年美国和东南亚华人送给孙中山的两架奥地利生产的艾瑞克单翼飞机到达北京南苑机场时,他前往参观并深深地被震撼了。当时法国的高德隆兄弟公司获悉此讯,于1913年初专程载运高德隆G-3型飞机到中国。高德隆兄弟在南苑机场做了几次飞行表演,这些表演博得了黎元洪的喜欢,随后向高德隆兄弟公司定购了12架高德隆训练机。购机一事则是中国航空界第一次被1913年版的《简氏航空年鉴》所提及。1917年初,美国女飞行家凯瑟林·史汀生先后来到上海和北京。她在北京的一次特殊的展示会上进行了飞行表演,虽然只有少数人在南城观看了她的飞行,但这几个人中就有她的主要资助人--临时大总统黎元洪。

  在当时的中国,只要是飞行表演,都相当轰动,上至达官显贵,下到平民百姓,无不吃惊赞叹。法国飞行家瓦隆曾于1911年在上海飞行数次。5月6日下午,瓦隆在表演时机毁人亡。上海当局及广大市民不乏浪漫、热情和感念,事后以其名字命名了市区的一条路,以资纪念。这与今天的追星一族比较,追逐的行为和效果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躬身笃行的参与 

  中国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昏聩的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及航空科技的传入。我国的航空先驱大多是侨居异国或负笈海外的华侨和留学生。他们在航空飞行、飞机设计及制造、航空理论等方面有许多建树,推动并加速了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起步。

  1898年,旅澳华侨谢缵泰设计完成“中国”号飞艇图纸,拟献清政府但遭冷遇。1910年初,旅美华侨余焜和在美国自筹资金,研制我国第一艘飞艇,并试飞成功。生于美国旧金山的广东开平人谭根,1910年携带自制的船身式水上飞机在美国参加万国飞机制造大会,获得水上飞机组第一名,被誉为中国水上飞机设计制造的第一人。福建永安人刘佐成、李宝焌1910年在北京开办飞机试验厂,他们被认为是国内建立航空工厂并制造飞机的先行者。同年,李宝焌撰写的我国第一篇航空论文《研究飞行机报告》,在当年第12期《东方杂志》上发表。1911年官费留学法国学习飞行的湖北咸宁人秦国镛回国,并带回一架法国产高德隆型单座教练机,在北京南苑机场飞行成功,首创国人在国内的飞行纪录。1913年10月,上海青浦人潘世忠设计、制造并驾驶的飞机在北京南苑机场试飞成功,这是本土自制飞机最早的成功记录。

  1909年,即美国莱特兄弟实现人类第一次驾机升空之后的第六年,旅美华侨青年冯如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于11月12日在美国奥克兰市派得蒙特山附近试飞,取得了飞行高度4.6米、飞行距离约805米的成绩。而莱特兄弟自制飞机第一次飞行时间为12秒、飞行距离也只有36米。这次飞行在美国引起很大轰动。9月23日,美国《旧金山观察者报》在头版位置以《东方的莱特在飞翔,自制的双翼飞机》为题,报道了“天才的中国人冯如自己制造飞机,并且装上自制的发动机进行试飞”的经过,对这次试飞做出了“在航空领域上,中国人把白人抛在后面”的评价。同日,美国《加利福尼亚美国人民报》也发表了题为《中国人民的航空技术超过了西方》的专题文章。冯如既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又是第一位飞行家,因此被尊称为“中国创始飞行大家”。

  在世界航空业起步阶段,中国是唯一能与西方相提并论的亚洲国家。冯如首次驾驶自制飞机在美国飞上蓝天,为我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发展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距今已整整110周年。在1911年,中国就拥有了自制的飞机,比俄、德等国都早,仅排在美、英、法三国之后。尽管中国人在世界航空技术发展初期成就卓著,但在外忧内患、列强控制和军阀混战的旧中国,不具备航空技术发展的土壤和条件,无以为继,中国航空发展最终还是被外国“抛在后面”。(中国民航网智库专家林明华 原载于2019年7月1日《中国民航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