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民航的精彩瞬间:“铝谷”——死亡之谷,生命之谷

作 者: 林明华 | 编 辑:王亚玲 2019-09-03 10:52:00

  一、“驼峰”出世 

  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总统罗斯福提出的《租借法案》,决定向与法西斯国家作战的同盟国提供粮食、军事物资或出租武器、弹药等。5月初,罗斯福总统又宣布“不计任何困难,必须开通到中国的路线”。 

  1942年5月,中缅公路——这条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后的陆上国际交通线——被日军切断。此后,中国试图开辟西北陆路国际交通线,将美英援华物资经波斯湾运到苏联阿拉木图,再经新疆运到中国内地。然而,因种种原因,这一想法未能实现。 

  中缅公路被切断后,蒋介石下令,不惜任何代价,力保对外联络、运输的畅通。当时,国民政府交通部所能做到的,就是严令中国航空公司(下文简称中航)不惜任何代价开辟新航线。随后,开辟通往中国的空中航线,成为二战时期中美两国的一项共同行动。 

  当时,可供选择且具有实用价值的空中航线,只有从印度萨地那直飞昆明这一条。该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航路上高山峻岭连绵起伏。由于这些4000米~6000米的山峰很像骆驼背上的肉峰,这条航线又被称为“驼峰航线”。 

  驼峰航线分为南线和北线,南线最低安全高度为4267米,全程885公里;北线全程819公里,最低安全高度为4572米。相比之下,虽然南线途径的山峰较低且气候比北线更好,但其距离密支那、八莫等日军航空队基地较近,容易遭受敌机袭击,因此通常多飞北线。当时,飞驼峰航线使用的C-46型、C-47型、C-53型飞机,由于性能的限制升限仅为5000米,在全载重的情况下,飞行高度仅为3000米~4000米。达不到飞越山峰的必须高度,这些飞机只能在狭窄的山谷中穿行,加上航线气候条件恶劣,西南季风、暴雨、强气流、低气压和经常遇到的冰雹、霜冻,飞机在飞行中随时有坠毁和撞山的危险。航线所经过的地区地形崎岖,山势陡峭,峡谷幽深,河流湍急,飞行途中一旦飞机出现机械故障,几乎难以寻找一块紧急迫降地,飞行人员即使跳伞,在荒无人烟、毒蛇野兽出没的深山野林中,也难以生还。 

  这样的航线不能飞也得飞。为此,中航将开辟驼峰航线的计划,上报给国民政府交通部以及泛美航空公司总部(下文简称泛美总部)和美国军方。对于该计划,各方反应不一。国民政府交通部求之不得,泛美总部充满担忧,美国军方则完全持反对意见。面对泛美总部和美国军方的疑虑,中航美方副董事长邦德态度坚决:“根据中国航空公司曾有过的飞行经验,我坚定地相信,这样的飞行是可以做到的。尽管也可能证明这样的飞行未必能做得到,但我的观点是,在实际证明不可能做到之前,我绝不承认这是做不到的!” 

  二、死亡之谷 

  尚未等到国民政府交通部批复以及美方的认可,中航飞机螺旋桨搅动空气的声音,便打破了这条航线上千万年来人迹罕至的沉寂。在这个时刻被狂风、骤雨、暴雪、浓雾、强劲气流包围着的冲天绝顶和万丈沟壑深渊中,人类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的航空运输拉开帷幕。 

  叩响驼峰飞天之路,每一次起航都格外激昂——因为每一次出航,飞行员的生命都可能定格在这千沟万壑中。在冰山雪峰之间,遇到天气骤变,单凭一架螺旋桨飞机声嘶力竭的咆哮,试图冲出这个被冰雪包裹的狰狞世界,其绝望程度无异于被吞噬的万顷狂涛中的一叶小舟。更为严峻的是,为了躲避日军空军基地对该航线上飞机的拦截、攻击,飞越驼峰时常要借助漆黑的夜色做为屏障。当事人叙述夜航驼峰,“如同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闭上眼睛跑百米冲刺”。 

  参加过驼峰航线飞行的幸存者回忆,当年在印度汀江的中航调度室里,有一个挂铜牌的黑板,每个飞行员每次飞行之前,都把写着自己名字、机号、飞行目的地的铜牌挂在黑板上。如果飞行员回不来了,调度员就把所挂的铜牌摘下来,扔进一个竹筐里。没过多久,铜牌便装了满满一筐。 

  1945年1月6日夜晚,驼峰航线上出现了一场百年未有的特大风暴,风暴无情地吞噬了飞行在该航线上的所有飞机。最终,中航损失了两架飞机,美国空军印中联队事后统计损失了20多架飞机。据亲历者估算,这一黑色之夜在驼峰上空飞行来不及撤回的飞机至少有40架~60架,包括美国空军14航空队、20航空队等的飞机。然而,这一晚究竟摔了多少飞机,尚无准确统计。 

  1942年2月~1945年8月,为了飞越驼峰航线,美国向中航提供了C-53型、C-47型和C-46型飞机约90架。相关统计显示,经常往返于驼峰航线的中航飞机,1942年约为10架,1943年约为20架,1944年底增至约30架;每架飞机平均每天的飞行时间为6小时~7小时,最高日利用率为8小时50分。在此期间,包括被日军击毁的飞机在内,中航共损失飞机46架(一说48架),牺牲机组人员约80名(一说160多名)。美国空军印中联队有据可查毁坏的飞机就超过560架以上,牺牲和失踪飞行员1900多名。也就是说,在42个月中,美国空军印中联队和中航平均每两天就要摔一架飞机。除美国空军印中联队和中航外,美国14航空队、20航空队、英国皇家空军、中国空军……驼峰航线上遭受的损失难以估算。 

  驼峰航线有“上帝的弃地”之称。1945年,美国《时代周刊》报道:“在长达800余公里的深山峡谷、雪峰冰川间,一路上都散落着这些飞机碎片,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这些铝片会在阳光照射下烁烁发光,这就是著名的‘铝谷’——驼峰航线。” 

  三、生命之谷 

  《圣经·旧约·出埃及记》记载,摩西率领以色列百姓(除了妇女、孩子,步行的男人约有60万人)脱离400年为奴之地——埃及。在前有红海拦路、后有官兵追杀的绝境中,耶和华晓喻摩西将其所赐的杖“向海伸去,水便分开,海就成了干地。以色列人下海中走干地,水在他们的左右做了墙垣”。 

  面对横亘天地间的驼峰,飞越驼峰的勇士们没有耶和华神杖的庇护,只能以青春热血之躯探路。1942年~1945年,美军先后投入飞机2100架,中航先后投入飞机100多架。在双方84000多人的共同努力下,驼峰航线运送了多达85万吨的战略物资。从中国运出的出口换汇物资包括钨、锡、桐油、茶叶、猪鬃、水银、生丝等;由印度运回的抗战物资则包括武器弹药、飞机零件、汽油、钢材、药品等。在长达3年多的艰苦飞行中,中航共飞行了8万架次,运输货物74809吨,运送战斗人员37422人次。 

  当时,驼峰航线是中国仅有的“空中战争生命线”。正是有了这条航线的物资保障,自1943年底起,中美空军逐步夺得了中国战场的制空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驼峰航线的开辟是中美两国飞行人员共同创立的世界航空史上的英雄壮举,为打败日本军国主义、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牺牲于驼峰行动的先烈将永远活在中美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心中。(中国民航网智库专家林明华 原载于2019年8月5日《中国民航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