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多领域、全要素军民航融合新格局

作 者: 李艳华 | 编 辑:王亚玲 2017-08-31 17:34:00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战略发展和安全全局的高度,着眼世界军事斗争新特点,把脉世界军事和经济发展新趋势,提出了从国家战略高度推进军民融合的战略构想。

 

  军民融合是基于历史和发展趋势的战略抉择

  从人类社会一部部大国兴衰史来看,无不蕴藏着一个亘古不变的铁律:大国崛起,成于经济和军事的协调;大国衰败,败于经济和军事的长期失调。一个大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剧烈的权力格局变动中赢得主动,关键是实现经济系统和军事系统相互融合、良性互动,从而实现生产力和战斗力的双向跃升。

  美国国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军用和民用关键技术中有80%是相通的。俄罗斯也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军民协同创新,军用和民用相通关键技术也占70%以上。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还远未被挖掘出来。将军民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就是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优化全社会的要素配置,实现我国生产力和战斗力的双向跃升。

  民航在军民融合中积极作为

  近年来,民航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军民航深度融合发展:

  一是军民合用机场融合发展。我国军民合用机场共有64个,约占全国运输机场的30%。为促进军民融合,民航与空军建立了“联修、联保、联管”机制,正在逐步形成资源共享、保障力量融合、保障信息互通的良好局面。同时,在无锡、拉萨机场开展军民深度融合试点工作,制定了可借鉴、可推广的系列工作制度。

  二是在空域管理方面积极进行体制创新和技术转化。民航积极实施 《国家空域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努力使空域管理体制消除多年掣肘,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提高空域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推动众多军工企业的先进技术与装备向民航转化,促进民航空管技术装备国产化。加快推动北斗在低空空域监视领域应用,服务于军民双方大局。

  三是特殊任务的联合保障。民航和军方共同提供特殊任务的保障,在保障程序、保障内容、保障方法上融合统一,顺利完成。

  民航军民融合潜力巨大

  习近平主席今年6月20日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民航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在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民航作为准军事行业,与空军历史相承、血脉相连,应该全方位思考军民融合问题。7月25日,民航局局长冯正霖在党组中心组会议上指出,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牢固树立军民航发展 “一盘棋”思想,要抓住机遇,主动融合、深度发展、全面融合。从国家的角度、国防的角度、人民需要的角度,谋划民航发展,推动军民深度融合。

  因此,民航推进军民航深度融合,一是观念上的变革。改变 “更多的融合就是更多的牺牲” “更多的融合就是更多的让步”的狭隘、错误观念,切实从国家的需要、国防的需要、人民的需要角度主动思考融合点,满足融合需求,主动服务于国家和国防需要。二是主动对接军队需求,承担起民航作为准军事行业的责任和使命。民航作为准军事行业,和空军根脉相连、命运相系。但鉴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特殊性及保密性,民航要主动建立与军队需求对接机制,把握、评估、核定军事需求,探索战时使用民航机场的保障方式、程序、标准、技术和要求,增加军民两用功能的机场,为民用机场战时功能转换积累经验。另外,要完善战时的航空网络布局,提高航空远距离投送能力,加强民航大型货运能力的保障和军民融合建设。积极推进空管运行体制改革,多角度前瞻谋划,全要素配置创新,提高平时与战时转换效率。三是及时对标国家正在主导进行的军民体制融合、机制融合和法制融合,按照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顶层设计要求发挥协同效应,通过体制、机制、法制建设,促进民航和空军的资源融合,促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四是以“大民航”观从产业层面注重产业融合。民航的核心产品是运输服务,但是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维护、保障、人员培训等正在以产业链形式形成竞争合力,成为民航产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军民融合要着眼于产业层面,进行多领域、全面融合。例如,可以将国家发改委已经确定的全国26个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作为通用航空军民融合、实现规模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军地合作建立产业基地的同时,民航也要在运营标准、装备体系方面予以指导,促进军民航融合的通用航空装备体系和标准建设,从而借军民融合的机遇,以产业融合的思维,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同时,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军民航都有空管及其他人才培养体系,而融通的前提是标准和人员的融通。怎样培养军民航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也是军民航融合需要探索的领域之一。(作者系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 李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