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票“白菜价”了,为何旅客还选择火车?

作 者: 王兴丰 | 编 辑:王亚玲 2021-12-29 10:24:00

    

  疫情以来国内航司恶性竞争加剧,几块钱的“白菜价”机票屡见不鲜,为此还惊动了民航局。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航空业到了淡季几十元机票遍地都是,只是疫情期间表现更为突出。 

  讽刺的是,即便机票是几十元的“白菜价”,同样的线路比火车便宜很多,但依然有人乘坐火车,而且还不少。“白菜价”机票就造成,有能力支付高费用的旅客“白捡了”低价票,通过低价来吸引更多旅客目的又没达到。典型的航空公司相互内卷。 

    

  老百姓觉得机票贵,没形成大众消费 

  早些年航空供给短缺,坐飞机老百姓认为是高端消费,更早时甚至是身份的象征,它超越了交通工具本身,成了奢侈品。这一阶段服务的主要是少数高端人群,航空公司经营模式“高大上”,票价昂贵,怎么高端怎么来坐飞机茅台免费喝,还送纪念品。 

  随着国内经济高速增长,航空大众化成了必然趋势,飞机逐渐回归到交通工具本身,航空服务也相应缩水,机票价格相对也是下降的。但实际中,航空公司和机场并没放弃高端形象“人设”在各环节体现得都比较明显,这种“人设成为旅客对民航大众化的认识障碍 

  由于机票是市场化定价,淡旺季价格差距非常大,在普通旅客出行需求旺盛的春运、暑运中,机票往往又确实是高折扣票甚至是全价票。相较于固定价格的火车票,在老百姓最需要的时候机票确实又贵很多。 

  所以,虽然民航业在大众化的趋势之下,机票价格也相对一直再下降,但很多老百姓还是认为坐飞机就是“白菜价”机票的新闻看着热闹,多数老百姓其实并不知道所谓“10亿人依然没坐过飞机”,其实是很多老百姓出行时就没想到过要坐飞机 

  在民航大众化的趋势下,航空公司、机场、OTA等没必要再刻意去包装或者塑造这个行业高端化形象,反之该用大众化的形象,下沉到更广泛的大众化市场,将有利于老百姓认知这个行业。行业可通过“品牌运价”进一步细分出更多档次的差异化产品,从“裸座”的“一星”到“五星”头等舱,满足不同旅客的不同需求。 

    

  航空的独特性,形成消费门槛 

  与铁路、公路相比,航空相对独特,购买和出行流程中有很多环节与老百姓日常熟悉的流程都不一致,造成了老百姓消费门槛。购票流程上,购票时不能选座、儿童票(婴儿票)特殊规定、眼花缭乱的退票规则等;候机楼服务流程上,值机打印登机牌、安检(预安检),也都是旅客消费的障碍。就有朋友因为第一次乘坐飞机,向我询问乘坐流程,咨询托运、安检、退票问题的朋友则更多。此外,机场建设的远离市区,候机楼等候时间长等,也是很多旅客考虑的点。 

  在供给不足的年代,航空作为一个高端行业,服务的是少数人,独特性不是什么问题。航空大众化后,面对的将是多数普通旅客,这些独特就成了普通旅客的消费门槛,很多旅客就是因为这些限制条件,流向了火车出行,比如携带儿童时、老人单独乘机等。 

  流程上航空与其他交通工具不同,既有民航安全管理的特殊性,也有行业长期形成的固化思维的原因。随着技术的发展,过去很多环节,现在都可以调整、优化,如购票时选座等。行业不墨守陈规,做更多思考和设计,体验上靠近铁路等大众更为熟悉的流程,退改签等规则也尽量统一、简便。以用户为中心优化流程、规则,既能降低旅客消费门槛,也能提升旅客出行效率,促进航空高质量发展。 

    

  航空缺少网络,无法通达全国 

  某个城市一旦开通了高铁,老百姓就觉得通往了全国,即便这种通往全国,也并不是开通了直达全国所有城市的火车;一个城市机场开通,老百姓往往要问飞哪几个城市。 

  造成这种认知差异的原因很多,真正核心是中国铁路有八纵八横的网络,旅客在这个网络内部确实可以直达、中转高效通达全国。反观航空,只有点对点的航线,并没有全国航空网络,旅客并不能通过直飞、中转通达全国数量有限的中转便捷性也较差 

  每个城市都有到达全国任意城市的旅客如果不能直达,旅客跨交通工具中转便捷性差,效率较低所以,如果航空不能通过直飞或中转到达时,旅客更容易选择在铁路网络内中转,而非空铁中转。缺少网络,导致旅客不能便捷到达全国,也是旅客流失的原因之一。 

    

  铁路和航空表面上看起来是价格的竞争,“白菜价”机票又狠狠地打了行业的脸。从用户的视角上看,用户对两种交通工具的认知,用户出行的体验,最终决定了用户愿意付出多少成本,购买何种服务。 (中国民航网 智库专家王兴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