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智慧民航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作 者: 王珍发 | 编 辑:陈虹莹 2024-01-09 16:28:00

  党的二十大谋划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的使命任务和大政方针,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发展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数字中国的最重要工作,如“图1 二十大报告关键词分析”所示,“发展”全文出现98次,是最高频的关键字。民航业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行业,以“智慧民航”作为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实施《 中国民用航空局关于印发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总体部署 加快推动智慧民航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五年行动方案》、《中国新一代智慧民航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纲要》、《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关于民航大数据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对智慧民航建设相关领域进行了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促进了行业平稳快速地恢复和发展。


  (图1 二十大报告关键词分析) 

  一、关于智慧民航建设的基本认识 

  在百科中,“智慧”是指生命所具有的基于生理和心理器官的一种高级创造思维能力,包含对自然与人文的感知、记忆、理解、分析、判断、升华等所有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智慧体现为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什么是智慧民航?根据《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的阐述,智慧民航就是民航运行管理全流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智慧民航核心建设内容包括:智慧出行、智慧空管、智慧机场和智慧监管。在此基础上,业内普遍认为智慧民航是民航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是以信息网络为支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手段,以空中、空地高效协同和地面综合运输高效衔接,推动民航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服务和管理体系。智慧民航代表了民航领域的发展方向,其基本形态是“全面感知、泛在互联、人机协同、全球共享”。智慧民航发展有助于推进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信息技术与民航运输的深度融合,对提升民航运行效率、改善民航安全水平,推动民航持续安全发展、大众化发展、全球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这些概念全面囊括了智慧民航的内涵和外延,本文用有一个更为形象、更接地气的表达:智慧民航是民航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聚合。因为这“三化”代表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业务赋能的不同层次,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体系,正好是智慧民航系统化、体系化观点相契合,且每个层次都一目了然,便于理解。用一个公式来表达: 

  智慧民航=基础设施和信息的互联+民航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的协同+系统思维+智慧服务 

  其中,民航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民航要素的全面感知和泛在互联;民航数字化是民航生产运行中采用数字技术、自动化设备和软件工具来替代传统的物理流程,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减少人力成本和错误率;民航智能化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民航运输业务的深度融合以及智能装备的发展切实提高民航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智慧民航是在民航信息化和智能民航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系统协同和制度改革,依托更成熟的高端技术体系、更协调的系统集成体系、更匹配的保障制度体系,实现更高水平、更高效率的便捷出行、经济运输和科学管理。如“图2 智慧民航建设总体框架”所示,智慧民航是民航信息化和民航智能的高级形态和集中体现。系统思维是智慧民航的重要认知,智慧服务是智慧民航的重要成果。


  (图2 智慧民航建设总体框架) 

  二、智慧民航建设的主要问题 

  当我们在基本概念上认清智慧民航的本质后,就会摒弃那种认为智慧民航建设已经完成的错觉,排除了民航已经全面跨越了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阶段的错误观念,不再纠结于信息技术发展各阶段智慧民航建设的不足之处。相反,我们能更加坦然接受民航信息化建设存在提升空间、数字化转型成熟度不足、智能化应用较为缺乏等现实问题,把上述所有问题都视为智慧民航建设的问题,系统地加以统筹分析和处理。党的二十大以来,民航系统坚持纵向联动、横向协同,安全运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出行服务产品不断丰富,运行效益效率不断提高,数据治理实践不断拓展,为下一步扎实推进智慧民航搭建了清晰的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民航业在推动智慧智慧民航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数据共享和数据流通水平、资源统筹协同、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自主可控程度、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能力等五个不足之处。 

  一是数据共享数据流通不充分智慧民航建设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数据共享和流通的水平对于提高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当前,行业单位间普遍存在航班计划、保障时间节点等数据共享不全、交互不及时、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制约了智慧民航对运行效率的赋能数据来源复杂我国民航整体运行主体多元,体制机制制约明显。航空公司、机场、空管局、保障单位、政府监管单位等环节都是数据的重要来源,各主体利益需求分散,导致了数据壁垒问题较为突出数据孤岛突出由于种种体制机制的限制,尤其是技术限制,大部分数据无法充分共享或无缝流动,导致民航运行信息出现断片化、不完整;数据流通不畅,落实民航数据交互与规范的工作滞后,各个相关方之间的数据流通存在数据格式和接口不兼容等问题,导致数据交换效率低下。以空管数据为例,航空公司、机场和空中交通管理机构需要共享大量的数据,如航班计划、航空器位置和气象信息等,当前的现状依然是数据链无法形成闭环,影响到空中交通的运行效率和安全。以某民航地区管理局为例,在数据治理共享案例中,四个共享主题全是管理局内部的数据,没有涉及到管理业务需要的运行和安全数据。 

  二是资源统筹协同程度较低。智慧民航的前提是运行各个环节的高度协同,实现数据流、业务流、信息 流等各类资源要素有机融合航空公司、机场、空中交通管理、保障单位的数据资源协同是民航安全运行能力提升的关键。协同不够紧密,航空公司、机场和空中交通管理之间的资源协同尚未达到最佳状态,航线资源、航班时刻、机位安排、廊桥资源的有效利用未能充分统筹,航班调度的自动化未能实现,影响了民航的服务能力和旅客满意度。协同支撑不足,各机场运管委的统筹协调体制机制初步具备,但是仍然缺乏高效的响应机制和资源共享的数字化平台,导致信息传递滞后、决策不及时,限制了整个系统的优化和效率提升。态势感知缺乏延伸,航班延误或航空器调度变动时,空管、机场、航空公司、地面保障单位对当前资源的调度和计划仅作用于本单位内部,甚至出现后续态势感知的冲突。系统重复建设,信息化、数字化系统均以定制的形态出现,共性部分则重复建设。例如,民航成立了航班时刻管理委员会,并加强了职能授权,但是缺乏数据协同方面的相关工作内容。 

  三是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落后应用需要。智慧民航建设需要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系统的互操作性和可靠性。标准规范缺乏一些新生业务可能面临着无章可 循的问题,例如民航网络安全的评估落地,一直缺乏行业规范。标准覆盖不足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标准差异也存在,民航系统的互操作性和一体化程度不高,适应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标准差异能力不足,存在数据自动交互的困难。标准修订冗长,智慧民航需要的标准,应该反应系统建设的实时情况,当前的标准规范的制定和修订,难以适应技术发展和运行需求的变化,例如数据交互规范的标准,始终落后于主要航空公司的信息化系统数字需求。标准更新滞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导致民航应用系统迭代更新迅速,遵循旧有标准降低甚至抵消新技术应用效率提升,由于数据标准需要考虑整体,求大求全,更新速度未能满足系统建设要求。以网络安全为例,2021年以来,国家颁发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等超过21个,而民航尚未开展行业跟进,甚至没有民航专业的网络安全测评机构,在规范标准和技术措施上严重滞后。 

  四是自主可控程度存在隐患。智慧民航建设中,确保系统的自主可控程度是民航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土化不足民航大部分关键技术和设备,如机载设备、航班排班系统等核心信息系统,仍然依赖于国外供应商,导致系统的自主可控程度不高,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面临技术安全和供应链风险。主体化不足,某些航空公司甚至大型国有航空公司,信息化书数字化系统也全部采用外包或委托研发,自身缺乏审计审核能力,存在供应商导致的安全风险。核心算法缺乏,民航缺乏服务自身的可行算法,对中转、机位、廊桥和空域资源的优化存在较大缺陷,难以满足民航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要求。例如国家重点保护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涉及民航的例如网站、平台和应用系统,超过八成是国外厂商或第三方供应商研发的,自主可控程度堪忧。 

  五是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智慧民航建设需要具备相关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对于推动智慧民航的发展至关重要。高端人才缺乏,当前智慧民航领域缺乏足够的领军人才,特别是掌握航空与信息技术的交叉领域人才,尤其是国际化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特别是在应对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方面,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仍然存在挑战,尤其是投入不足的问题比较严重。人才发挥机制不完善,人才的创新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成果转化和奖励机制需要进一步提升,由于中小机场数字化人才缺乏严重,人才共享机制急需制定和完善 

  三、推动智慧民航建设的若干建议 

  智慧民航建设中存在的这几个突出问题,既有体制机制方面,也有人才保障方面,还有技术自主方面的问题。相应地,需要更加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加强系统思维,提升统筹能力,增强创新发展的意识,落实安全理念,以智慧场景作为迭代的驱动力,努力培养高质量人才,推动智慧民航建设行稳致远。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智慧民航必须优先解决业务协同问题。体制上充分发挥智慧民航建设领导小组统筹作用,发挥各地区管理局协调作用,发挥智慧民航建设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行业科研院校等智库作用,确保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有机结合、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机制上,明确各个部门和机构的职责和协同机制,建立健全空管系统、机场管理、航空公司等不同运行主体的工作应该进行有效的协同方案,确保业务逻辑的智能协同。如某大型航空公司,为了确保数据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调整了组织架构,加强了内部统一管理和横向沟通,这是机制适应的有效方式。重点上,加强政府对行业安全监管、市场监测和数字政府建设,发挥政务服务平台枢纽作用,提升“一网通办”服务能力,实现政府网站安全、服务、监察的一体化实施,推动基于数据驱动、风险管控的安全监管模式创新,构建航空运输市场监测评价体系,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和形势研判,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推进民航领域电子证照扩大应用范围。 

  二是落实安全发展理念智慧民航需要确保发展安全。监管上牢牢坚守安全这一民航发展的生命线,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加快推进智慧监管服务项目建设,以监管模式转型推动安全管理水平提升。保障上,建立基于智能建造、数字孪生的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业务协同模式,强化数据信息在机场运行安全领域的应用,打通机场各类系统信息和数据共享渠道,实现对运行安全态势的实时感知。创新上,鼓励民航运行主体大胆探索行至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如某央企航司以“七大安全体系建设”深化SMS管理和双重预防机制,将科技创新作为安全体系的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三是深化数据治理智慧民航需要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标准上制定实施智慧民航建设数据管理政策标准体系,加快民航数据基础制度建设加强行业典型应用 信息系统标准制定,深度参与航空器制造、卫星导航、无线电管理等领域国内外标准协同制订。治理上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对数据治理的引导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单位成立数字化转型机构,给予市场主体充足创新发展空间,激发行业数字化建设活力推动行业数字化领域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各单位需要认真研究借鉴民航局发布的《智慧民航数据治理典型实践案例》中55个先进案例。交流上形成推动数据开放共享的高效运行机制,更好营造公平有序的数据共享、交易、流通发展环境,推动共建 “一带一路”民航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技术标准、规划部署和建设运营等方面合作,高质量共建 “数字丝绸之路”,在民航数据共享、绿色发展等领域设立民航数字科技国际合作项目。 

  四是提升智慧场景成效。智慧民航需要强化成果导向。示范上围绕民航安全生产、运输服务、绿色发展、行业治理和文化建设,强化应用项目落地牵引和场景示范驱动。首都机场集团的数据应用提高了大兴机场29.7%的旅客出行效率,值得推广。生态上,鼓励各单位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共性需求等有序开展试点示范,实现“行业统筹、一地成功、各地复用”局面,加强民航与产业跨界融合,推进民航数字领域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国际交流合作,构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惠的民航数字化发展生态,拓展互利共赢合作新局面。成效上,通过联动航空公司、机场和空管的保障能力,极力降低民航出行对旅客形成的打断影响,进一步明确旅客登机时间,有效降低旅客在机场的无效等待。 

  五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智慧民航需要树立创新发展意识。政策上,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开展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服务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规章标准制修订与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同步。保障上,做好人力资源保障,完善民航数字化专家队伍,提升行业各单位各层次人才的数字化素养水平,打造一支既懂民航业务又擅长数字化技术的智慧民航专业人才队伍,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文化上弘扬当代民航精神,传承民航优良传统,着力增强民航文化数字生产能力利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赋能民航安全文化、服务文化、创新文化和诚信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开发民航数字文化,着力挖掘凝练智慧民航建设实践经验,力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民航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注:本文节略自民航飞培公司https://www.caac.com.cn 关于民航高质量研究报告)